传播学研究书系·名流: 一个文化研究的视角

传播学研究书系·名流: 一个文化研究的视角
分享
扫描下方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右上角”+“,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朋友圈。
作者:
2016-12
版次: 1
ISBN: 9787309125351
定价: 30.00
装帧: 平装
开本: 32开
纸张: 胶版纸
页数: 260页
字数: 201千字
分类: 社会文化
3人买过
  •   《名流--一个文化研究的视角/传播学研究书系》联系法兰克福学派、符号学、心理分析等文化理论,梳理并阐述了当代中国社会名流文化产生的原因及社会文化影响。本书通过三个互相关联的案例阐释了名流文化在当今大众文化中所处的地位,及其与市场消费、意识形态和个人身份建构的重要关联。
      本书基于中国语境提出了中国名流文化不同于西方国家的模式特点,为理解中国当代大众文化的发展和特征提供了一个深入的视角。
      女婷,200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2009年从英国利兹大学传播学院获得博士学位,现任教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研究方向为当代中国大众文化批评和传播学理论。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问题
    第二节 名流的定义
    一、名流、文化中介人和消费
    二、名流与意识形态
    第三节 汉语中的名流
    第四节 传统中国文化中个性的缺失
    第五节 为什么名流文化对于分析当今中国社会尤为重要?
    一、“消费型偶像”的出现
    二、《中国名流排行榜》的出现
    第六节 名流文化的兴起:美国案例研究
    一、大众传播技术的发展
    二、消费者时代的到来
    三、强调“个性”(personality)
    第七节 名流文化崛起的背景:当代中国社会的变化轨迹
    一、媒介技术的突飞猛进
    二、消费者时代的到来
    三、社会价值观:从“万众一心”(People-as-one)到“各展其能” (People-as-who-they-are)
    第八节 研究方法:案例研究
    第二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理解名流文化的四个路径
    一、灵韵的枯萎:本雅明理论
    二、名流的空虚性:布尔斯廷理论
    三、权力场:马歇尔理论
    四、神话原型:克兰普理论
    第二节 名流文化的三个功能
    一、经济功能:作为商品的名流
    二、身份塑造功能:作为镜像的名流
    三、意识形态功能:作为“神话”的名流
    第三节 结语
    第三章 从“社会主义新人”到“流行偶像”
    ——名流存在的中国语境
    第一节 名声(Fame)的意义
    一、“社会主义新人”的塑造:1949—1976
    二、改革开放后的名流(1976年之后)
    第二节 处于新时代的意识形态领域的冲突
    一、并置:政党和市场
    二、新意识形态的到来
    第三节 结语
    第四章 先赋/红色名流:雷锋
    第一节 雷锋的两个小故事
    一、“永不生锈的革命螺丝钉”
    二、雷锋的“世俗化”
    三、成为广告明星
    四、平凡与独特之间
    第二节 博弈
    第三节 “红色经典”改编新动向:从电影《建国大业》到《智取威虎山》
    第四节 结语
    第五章 获致名流:姚明
    第一节 “姚”符号
    “姚之队”和“姚品牌”的建立
    第二节 商品之外:姚明的意义
    爱国英雄
    第三节 姚明的身份悖论
    第四节 结语
    第六章 归因名流:李宇春
    第一节 中国真人秀时代的开端
    一、何为“真人秀”?
    二、作为“媒体伪事件”的电视真人秀
    三、中国大陆真人秀的演进历史
    第二节 超级女声:草根造星活动
    产业联合的商业成功
    第三节 “超级女声”抑或“超级商品”:关于李宇春的个案研究
    一、超女的打造
    二、自我的一代
    第四节 大张力下的真人秀节 目
    第五节 互联网时代的“类名流”的演进
    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
    二、从芙蓉姐姐到郭美美:互联网类名流的兴与衰
    三、造就“草根名流”
    四、移动互联时代的“网红”
    第六节 结语
    第七章 讨论和发现
    第一节 中国名流文化崛起的背后驱动力是什么?
    第二节 名流文化的崛起给中国带来了什么影响?
    第三节 张力
    一、中国的名流模式
    二、经济繁荣的影响
    第八章 结论
    第一节 贡献和首创
    第二节 研究的局限
    第三节 对深入研究的建议
    第四节 对中国名流文化的展望
    后记
    参考文献
    书籍
    期刊论文
    报刊杂志
    互联网
    图表1 霍夫斯泰德个人主义得分表
    图表2 名流文化的崛起:美国和中国对比
    图表3 神话(Barthes,1993)
    图表4 “中国达人秀”和“英国达人秀”节 目片头和现场对比
  • 内容简介:
      《名流--一个文化研究的视角/传播学研究书系》联系法兰克福学派、符号学、心理分析等文化理论,梳理并阐述了当代中国社会名流文化产生的原因及社会文化影响。本书通过三个互相关联的案例阐释了名流文化在当今大众文化中所处的地位,及其与市场消费、意识形态和个人身份建构的重要关联。
      本书基于中国语境提出了中国名流文化不同于西方国家的模式特点,为理解中国当代大众文化的发展和特征提供了一个深入的视角。
  • 作者简介:
      女婷,200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2009年从英国利兹大学传播学院获得博士学位,现任教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研究方向为当代中国大众文化批评和传播学理论。
  •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问题
    第二节 名流的定义
    一、名流、文化中介人和消费
    二、名流与意识形态
    第三节 汉语中的名流
    第四节 传统中国文化中个性的缺失
    第五节 为什么名流文化对于分析当今中国社会尤为重要?
    一、“消费型偶像”的出现
    二、《中国名流排行榜》的出现
    第六节 名流文化的兴起:美国案例研究
    一、大众传播技术的发展
    二、消费者时代的到来
    三、强调“个性”(personality)
    第七节 名流文化崛起的背景:当代中国社会的变化轨迹
    一、媒介技术的突飞猛进
    二、消费者时代的到来
    三、社会价值观:从“万众一心”(People-as-one)到“各展其能” (People-as-who-they-are)
    第八节 研究方法:案例研究
    第二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理解名流文化的四个路径
    一、灵韵的枯萎:本雅明理论
    二、名流的空虚性:布尔斯廷理论
    三、权力场:马歇尔理论
    四、神话原型:克兰普理论
    第二节 名流文化的三个功能
    一、经济功能:作为商品的名流
    二、身份塑造功能:作为镜像的名流
    三、意识形态功能:作为“神话”的名流
    第三节 结语
    第三章 从“社会主义新人”到“流行偶像”
    ——名流存在的中国语境
    第一节 名声(Fame)的意义
    一、“社会主义新人”的塑造:1949—1976
    二、改革开放后的名流(1976年之后)
    第二节 处于新时代的意识形态领域的冲突
    一、并置:政党和市场
    二、新意识形态的到来
    第三节 结语
    第四章 先赋/红色名流:雷锋
    第一节 雷锋的两个小故事
    一、“永不生锈的革命螺丝钉”
    二、雷锋的“世俗化”
    三、成为广告明星
    四、平凡与独特之间
    第二节 博弈
    第三节 “红色经典”改编新动向:从电影《建国大业》到《智取威虎山》
    第四节 结语
    第五章 获致名流:姚明
    第一节 “姚”符号
    “姚之队”和“姚品牌”的建立
    第二节 商品之外:姚明的意义
    爱国英雄
    第三节 姚明的身份悖论
    第四节 结语
    第六章 归因名流:李宇春
    第一节 中国真人秀时代的开端
    一、何为“真人秀”?
    二、作为“媒体伪事件”的电视真人秀
    三、中国大陆真人秀的演进历史
    第二节 超级女声:草根造星活动
    产业联合的商业成功
    第三节 “超级女声”抑或“超级商品”:关于李宇春的个案研究
    一、超女的打造
    二、自我的一代
    第四节 大张力下的真人秀节 目
    第五节 互联网时代的“类名流”的演进
    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
    二、从芙蓉姐姐到郭美美:互联网类名流的兴与衰
    三、造就“草根名流”
    四、移动互联时代的“网红”
    第六节 结语
    第七章 讨论和发现
    第一节 中国名流文化崛起的背后驱动力是什么?
    第二节 名流文化的崛起给中国带来了什么影响?
    第三节 张力
    一、中国的名流模式
    二、经济繁荣的影响
    第八章 结论
    第一节 贡献和首创
    第二节 研究的局限
    第三节 对深入研究的建议
    第四节 对中国名流文化的展望
    后记
    参考文献
    书籍
    期刊论文
    报刊杂志
    互联网
    图表1 霍夫斯泰德个人主义得分表
    图表2 名流文化的崛起:美国和中国对比
    图表3 神话(Barthes,1993)
    图表4 “中国达人秀”和“英国达人秀”节 目片头和现场对比
查看详情
目前没有书店销售此书,我们为您搜索到一些相关商品
目前没有书店销售此书
相关图书 / 更多
传播学研究书系·名流: 一个文化研究的视角
传播学:历史、理论与哲学
[巴西]威廉·弗卢塞尔
传播学研究书系·名流: 一个文化研究的视角
传播创新研究(第四辑)
单波
传播学研究书系·名流: 一个文化研究的视角
传播的定向与定向传播
秦琼 著
传播学研究书系·名流: 一个文化研究的视角
传播学视域下网络不良信息治理与青少年健康成长
徐蒙 著
传播学研究书系·名流: 一个文化研究的视角
传播研究方法(第二版)
柯惠新 王锡苓 王宁 编
传播学研究书系·名流: 一个文化研究的视角
传播创新研究(2022年第1辑)
肖珺 著;单波、吴世文、单波 编
传播学研究书系·名流: 一个文化研究的视角
传播与国家发展学术体系构建
廖圣清;窦志梅
传播学研究书系·名流: 一个文化研究的视角
传播前沿——博士后研究成果文集
山东省新 闻出版广电局 编
传播学研究书系·名流: 一个文化研究的视角
传播法教程
罗斌
传播学研究书系·名流: 一个文化研究的视角
传播与影视文化十二讲
李焕征 王朋进 编
传播学研究书系·名流: 一个文化研究的视角
传播学视域下的南戏走向
包建强 著
传播学研究书系·名流: 一个文化研究的视角
传播的未来
[西]约瑟夫·马丽亚·卡博内尔 著;宋海莲 杜雯 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