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话通解黄帝内经(1-5卷)——中国医学四大名著通解丛书

白话通解黄帝内经(1-5卷)——中国医学四大名著通解丛书
分享
扫描下方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右上角”+“,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朋友圈。
作者:
2000-01
版次: 1
ISBN: 9787506248037
定价: 248.00
装帧: 精装
开本: 其他
纸张: 胶版纸
页数: 3890页
字数: 2550千字
25人买过
  • 《黄帝内经》为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理论著作。应该指出,《黄帝内经》的价值不仅是在历史上对祖国人民的保健事业作出过巨大的贡献,直到现在,还在起着指导临床实践的作用,因为它蕴藏着丰富的科学成分,包许了祖国医学的基本理论知识。 《黄帝内经》的成书年代和它的组成内容、关于探讨《黄帝内经》成书年代的问题,早经许多学者在这方面作过考证。一般都认为写成于战国时期,加上“黄帝”的名字,不过是后人的伪托而已。在它汇编成书以后,又经过两汉时代或更晚一些时期的学者作了修订和补充。《黄帝内经》这部书名,最早见载录在《汉书。艺文志》里面。今天所说的《黄帝内经》,它的组成包括了《素问》和《灵枢》两大部分,各有文章81篇,内容非常广泛,有生理、病理、解剖、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以及预防医学思想等各个方面。
      
      
      《黄帝内经》的基本理论——阴阳五行学说、阴阳五行学说是我国古代的哲学思想,古代人民对各种自然现象,经过长期的观察,认识到宇宙间一切事物,都存在着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可以用“阴阳”这两个字来概括,例如日为阳、月为阴、火为阳、水为阴、男为阳、女为阴,气为阳、血为阴,动的为阳、静的为阴,兴奋的为阳、抑制的为阴,功能性的为阳、物质性的为阴、亢进的为阳、衰退的阴,热的为阳、寒的为阴·····。阴阳既是代表一切事物或现象的相互对立而又统一的矛盾着的两个方面,因此在某些意义上来讲,阴阳学说是符合瓣证法的。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治病必求于本。要求我们在诊断和治疗疾病上都不能离开阴阳这个“纲纪”。

      五行就是木、火、土、金、水。一部古书《左传》中就记载着:“天生五材,民并用之,非一不可”。这里虽然没有用上“五行”两字,但显然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种材料而言,并且说明都是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物质基础,非常朴素,一点也没有神秘的色彩。在它渗透到医学领域以后,首先是用来和人体的五脏相配合,肝属木、心属火、脾属土、肺属金、肾属水。五脏中的一脏和其他四脏的关系,以拟五行中的一行对其他四行的关系。例如肝和心、脾、肺、肾之间的关系,是以木和火、土、金、水之间的关系来比拟的。五行学说认为木、火、土、金、火之间有相互推动的作用,就是所谓“五行相生”;同时也有相互制约的作用,这就是所谓“五行相克”。它在中国古代医学中的运用,在说明人体内部脏器的联系时,当正常的生理状况下,便是有规律性的活动;当病理的状况下,便是正常规律性的破坏。从而以阴阳五行学说为凭借,成了论证事物和事物之间有联系的概念,具有自发的瓣证法思想,是表现在中国古代医学中的朴素唯物主义哲学。

      《黄帝内经》的科学性、黄帝内经认为阴阳两气是产生一切的根源。针对了当时的神鬼致病的迷信思想,在《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说:“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这是说,阴阳四时的变化,是万物生长、衰老、死亡的根本,违背了它,就要产生灾害,顺从了它,疾病就不会产生,这是养生保健的原则。《黄帝内经》对疾病的治疗也在《素问。至真要大论》中指出:“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说的只要仔细观察阴阳的所在而加以调整,达到平衡为目的。也就是说,阴阳两气在人体内能够维持正常的相对平衡,就是健康,如果失调,就会害病。《黄帝内经》还认识生理、病理现象和自然界外在环境有关以外,更指出与人体本身内在的情志活动有着密切的相互关系,由此看出,《黄帝内经》始终认为在讨论疾病原因以及保健方法上,都必须充分考虑整个客观内处环境。

      《黄帝内经》也体现了预防医学思想,在《灵枢,本神篇》写着:“故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说是有知识的人,他们采取的保健方法,一定是顺着春夏秋冬四季的时令,适应寒暑不同的气候,调和自己的情志,不能过喜过怒,并能很好地适应周围的环境;调节阴阳的变化盛衰,使它相对平衡。象这样就病邪无从侵袭,于是可以延长生命而不易衰老了。《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黄帝内经》在讨论了人体生理、病理、解剖形态等以外,更注意机体功能有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的关系,以为人体除了脏腑,还有精、气、津、液、血、脉、皮肤、肌肉、骨骼、五官等,各自发挥自己的功能,而且组成整体,它们在发挥各自作用的时候,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的,更重要的是以经络贯串了统一的整体
      
      
      对《黄帝内经》应有的评价自然现象、理现象、病理现象都是错综复杂的,远在二千多年以前,由于生产力水平及科学实践的限制,人们还不可能深刻地认识这些规律。《黄帝内经》集中反映了中国古代哲学与医学的结合。还意味着中国古代唯物主义哲学在医学领域中得到进一步的阐述。春秋战国时代,我国医学经历了长时期的实践,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因而有可能写出符合当时科学要求的医学著作,《黄帝内经》正是用朴素的唯物观点和自发的辩证法思想来认识人体的生理现象、疾病原因、情志活动等问题,并针对神教迷信思想作斗争,它为后世医学的进一步发展,开避了道路。 第一卷

      前言(代序)

      凡例

      《素问》

      林序

      王序

      卷之一

        上古天真论篇第一

        四气调神大论篇第二

        生气通天论篇第三

        金匮真言论篇第四

      卷之二

        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

        阴阳离合论篇第六

        阴阳别论篇第七

        灵兰秘典论篇第八

        六节脏象论篇第九

        五脏生成篇第十

        五脏别论篇第十一

        异法方宜论篇第十二

        移精变气论篇第十三

        汤液醪醴论篇十四

      卷之三

        玉版论要篇第十五

        诊要经终论篇第十六

        脉要精微论篇第十七

        平人气象论篇第十八

        玉机真脏论篇第十九

      卷之四

        三部九侯论篇第二十

        经脉别论篇第二十一

        藏气法时论篇第二十二

        宣明五气篇第二十三

        血气形志篇第二十四

        宝命全形论篇第二十五

        八正神明论篇第二十六

        离合真邪论篇第二十七

        通评虚实论篇第二十八

    第二卷

    第三卷

    第四卷

    第五卷
  • 内容简介:
    《黄帝内经》为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理论著作。应该指出,《黄帝内经》的价值不仅是在历史上对祖国人民的保健事业作出过巨大的贡献,直到现在,还在起着指导临床实践的作用,因为它蕴藏着丰富的科学成分,包许了祖国医学的基本理论知识。 《黄帝内经》的成书年代和它的组成内容、关于探讨《黄帝内经》成书年代的问题,早经许多学者在这方面作过考证。一般都认为写成于战国时期,加上“黄帝”的名字,不过是后人的伪托而已。在它汇编成书以后,又经过两汉时代或更晚一些时期的学者作了修订和补充。《黄帝内经》这部书名,最早见载录在《汉书。艺文志》里面。今天所说的《黄帝内经》,它的组成包括了《素问》和《灵枢》两大部分,各有文章81篇,内容非常广泛,有生理、病理、解剖、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以及预防医学思想等各个方面。
      
      
      《黄帝内经》的基本理论——阴阳五行学说、阴阳五行学说是我国古代的哲学思想,古代人民对各种自然现象,经过长期的观察,认识到宇宙间一切事物,都存在着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可以用“阴阳”这两个字来概括,例如日为阳、月为阴、火为阳、水为阴、男为阳、女为阴,气为阳、血为阴,动的为阳、静的为阴,兴奋的为阳、抑制的为阴,功能性的为阳、物质性的为阴、亢进的为阳、衰退的阴,热的为阳、寒的为阴·····。阴阳既是代表一切事物或现象的相互对立而又统一的矛盾着的两个方面,因此在某些意义上来讲,阴阳学说是符合瓣证法的。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治病必求于本。要求我们在诊断和治疗疾病上都不能离开阴阳这个“纲纪”。

      五行就是木、火、土、金、水。一部古书《左传》中就记载着:“天生五材,民并用之,非一不可”。这里虽然没有用上“五行”两字,但显然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种材料而言,并且说明都是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物质基础,非常朴素,一点也没有神秘的色彩。在它渗透到医学领域以后,首先是用来和人体的五脏相配合,肝属木、心属火、脾属土、肺属金、肾属水。五脏中的一脏和其他四脏的关系,以拟五行中的一行对其他四行的关系。例如肝和心、脾、肺、肾之间的关系,是以木和火、土、金、水之间的关系来比拟的。五行学说认为木、火、土、金、火之间有相互推动的作用,就是所谓“五行相生”;同时也有相互制约的作用,这就是所谓“五行相克”。它在中国古代医学中的运用,在说明人体内部脏器的联系时,当正常的生理状况下,便是有规律性的活动;当病理的状况下,便是正常规律性的破坏。从而以阴阳五行学说为凭借,成了论证事物和事物之间有联系的概念,具有自发的瓣证法思想,是表现在中国古代医学中的朴素唯物主义哲学。

      《黄帝内经》的科学性、黄帝内经认为阴阳两气是产生一切的根源。针对了当时的神鬼致病的迷信思想,在《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说:“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这是说,阴阳四时的变化,是万物生长、衰老、死亡的根本,违背了它,就要产生灾害,顺从了它,疾病就不会产生,这是养生保健的原则。《黄帝内经》对疾病的治疗也在《素问。至真要大论》中指出:“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说的只要仔细观察阴阳的所在而加以调整,达到平衡为目的。也就是说,阴阳两气在人体内能够维持正常的相对平衡,就是健康,如果失调,就会害病。《黄帝内经》还认识生理、病理现象和自然界外在环境有关以外,更指出与人体本身内在的情志活动有着密切的相互关系,由此看出,《黄帝内经》始终认为在讨论疾病原因以及保健方法上,都必须充分考虑整个客观内处环境。

      《黄帝内经》也体现了预防医学思想,在《灵枢,本神篇》写着:“故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说是有知识的人,他们采取的保健方法,一定是顺着春夏秋冬四季的时令,适应寒暑不同的气候,调和自己的情志,不能过喜过怒,并能很好地适应周围的环境;调节阴阳的变化盛衰,使它相对平衡。象这样就病邪无从侵袭,于是可以延长生命而不易衰老了。《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黄帝内经》在讨论了人体生理、病理、解剖形态等以外,更注意机体功能有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的关系,以为人体除了脏腑,还有精、气、津、液、血、脉、皮肤、肌肉、骨骼、五官等,各自发挥自己的功能,而且组成整体,它们在发挥各自作用的时候,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的,更重要的是以经络贯串了统一的整体
      
      
      对《黄帝内经》应有的评价自然现象、理现象、病理现象都是错综复杂的,远在二千多年以前,由于生产力水平及科学实践的限制,人们还不可能深刻地认识这些规律。《黄帝内经》集中反映了中国古代哲学与医学的结合。还意味着中国古代唯物主义哲学在医学领域中得到进一步的阐述。春秋战国时代,我国医学经历了长时期的实践,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因而有可能写出符合当时科学要求的医学著作,《黄帝内经》正是用朴素的唯物观点和自发的辩证法思想来认识人体的生理现象、疾病原因、情志活动等问题,并针对神教迷信思想作斗争,它为后世医学的进一步发展,开避了道路。
  • 目录:
    第一卷

      前言(代序)

      凡例

      《素问》

      林序

      王序

      卷之一

        上古天真论篇第一

        四气调神大论篇第二

        生气通天论篇第三

        金匮真言论篇第四

      卷之二

        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

        阴阳离合论篇第六

        阴阳别论篇第七

        灵兰秘典论篇第八

        六节脏象论篇第九

        五脏生成篇第十

        五脏别论篇第十一

        异法方宜论篇第十二

        移精变气论篇第十三

        汤液醪醴论篇十四

      卷之三

        玉版论要篇第十五

        诊要经终论篇第十六

        脉要精微论篇第十七

        平人气象论篇第十八

        玉机真脏论篇第十九

      卷之四

        三部九侯论篇第二十

        经脉别论篇第二十一

        藏气法时论篇第二十二

        宣明五气篇第二十三

        血气形志篇第二十四

        宝命全形论篇第二十五

        八正神明论篇第二十六

        离合真邪论篇第二十七

        通评虚实论篇第二十八

    第二卷

    第三卷

    第四卷

    第五卷
查看详情
您可能感兴趣 /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