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声喧哗:网络时代的个人表达与公共讨论

众声喧哗:网络时代的个人表达与公共讨论
分享
扫描下方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右上角”+“,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朋友圈。
作者:
2008-09
版次: 1
ISBN: 9787563375622
定价: 35.00
装帧: 平装
开本: 16开
纸张: 胶版纸
页数: 369页
字数: 338千字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分类: 社会文化
478人买过
  • 《众声喧哗:网络时代的个人表达与公共讨论》触及了网络政治学中的一个重大话题——网络空间中的私域与公域。随着科技的进步,在信息时代的开端,公与私的含义和边界都出现了不容忽视的游移。《众声喧哗:网络时代的个人表达与公共讨论》主要探讨,经由新的共有媒体的作用,传统的公私两分如何在社会和政治的双重压力下产生消长和易位。作者把各种基于数字技术、集制作者/销售者/消费者于一体、消解了传统的信息中介的媒体系统称为“共有媒体”。《众声喧哗:网络时代的个人表达与公共讨论》把共有媒体作为一种多层面现象加以研究,它涵盖了新闻和舆论、政治话语和叙事、社会交往和个人心理等多个领域。共有媒体可能和已经对政治及新闻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在这种媒体中,个人如何进行自主的信息发布和知识生产?作为公众之声,共有媒体的力量和弱点何在?能否形成充满活力的公共话语?共有媒体超越传统媒体的界限,具备社区性、互动性和匿名性等不同面相,对这些面相该如何在理论和实践上进行框定?最重要的问题是,在经由数字网络而塑造的新的传播空间里,谁治理,以什么条件,谁受益?共有媒体中表达和讨论的特点,一方面促进了个人的自我表现,从而让个人得以尽可能充分地发展自己独特的内在生活,另一方面又把对私人生活的侵入变成日常现象,使自我实现成为一种赝品,更像是从俗从众,而非真正的个人主义;一方面鼓励了公共生活的多元化,促成了各种议题与公众的组合,另一方面各种异议又很难导致共识,网络讨论存在责任缺失、“回声室效应”以及“丛林法则”盛行等沟通障碍。 胡泳,政治学博士,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香港大学新闻及传媒研究中心访问学者,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新闻学院访问学者,中国传播学会常务理事,国内最早从事互联网和新媒体研究的人士之一,2005年被搜狐评为“10年影响中国互联网的100人”之一。发表论文数十篇,著作包括《网络为王》《黑客:电脑时代的牛仔》《另类空间》等,译作包括《数字化生存》《2.0版:数字化时代的生活设计》《比特之城:空间·场所·信息高速公路》等,其中《网络为王》是国内首部全面介绍互联网的诞生、发展、现状以及未来趋势的专著,《数字化生存》是中国迈入网络时代之际影响最大的启蒙读物。 导论
    第一节研究的缘起
    一、现实背景
    二、研究问题的界定
    第二节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一、信息社会理论
    二、网络政治学
    三、新媒体理论
    第三节研究视角与研究方法
    第四节本书基本框架
    第一章公私之辨
    第一节古代社会与自由主义的不同视野
    第二节阿伦特:公共空间与人类行动
    第三节市民社会:从黑格尔到葛兰西
    第四节哈贝马斯的理想情境
    第五节重思公与私

    第二章共有媒体
    第一节电控空间
    一、场所的变幻不居
    二、在场和缺场
    第二节共有媒体
    一、互联网的媒体特性
    二、共有媒体
    第三节共有媒体的种类
    一、电子邮件列表(electronicmailinglist)
    二、讨论组(discussionsgroup)
    三、聊天(chat)
    四、博客(weblog)
    五、播客(podcasting)
    六、维基系统(TheWikiModel)
    七、社会性软件(socialsoftware)与虚拟社区(virtualcommunity)
    八、协同出版(collaborativepublishing)
    九、XML联合(XMLsyndication)
    十、对等传播(P2P,Peer-to-Peer)
    十一、视频分享(videosharing)
    十二、大型多人在线角色扮演游戏(MMORPG)
    第四节共有媒体同大众媒体的关系
    一、新闻组织
    二、新闻记者
    三、新闻产品
    四、新闻受众

    第三章共有媒体中的个人表达
    第一节网上的自我
    一、网上的自我发现之旅
    二、认同的多重性
    三、人格与网上的行为差异
    四、真实的自我?
    第二节裸露的人群
    一、比特城里的陌生人
    二、自恋的文化
    三、获取看客的注意力
    四、迷失在人群中
    第三节信息时代的隐私
    一、从敞视、单视到全视
    二、三种隐私权
    三、隐私的概念
    第四节重建隐私
    一、没有秘密的社会
    二、生活在暗影中

    第四章共有媒体中的公共领域是否可能
    第一节公共领域理论对新媒体的适用性
    一、会场的衰落
    二、从原子公共领域到比特公共领域
    第二节网络讨论的参与者
    一、统计学肖像
    二、发言者和潜水者
    第三节网络讨论的代表性
    一、网络讨论者能否代表公众
    二、网络讨论的话题是否符合公众兴趣
    第四节网络讨论的品质
    一、匿名
    二、责任感
    三、平等性
    四、男性主导的文化
    五、话语方式

    第五章共有媒体对公私边界的重构
    第一节两个平行的过程
    一、公共空间的私人化
    二、私人空间的公共化
    第二节共有媒体的个人性与公共性
    一、博客的双重特性
    二、公私混杂的网络环境
    三、矛盾的组合
    第三节生产者与消费者合
    一、产消合一者
    二、内容经济学
    三、参与式新闻
    四、观众进场了
    第四节实现公共领域的理想
    一、营造社区归属感
    二、灵活决定匿名政策
    三、保持平等
    四、鼓励慎议
    五、培育良好的公共话语

    第六章中国语境下的网络公共领域
    第一节公私领域与中国社会
    一、近现代中国私域与公域的分化
    二、“伟大让位于魅力”
    三、建设中国的公共领域
    第二节互联网在中国的发展背景
    第三节网络“舆论场”的兴起
    第四节博客在中国
    第五节中国政府对互联网的管制
    第六节互联网改变中国?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 内容简介:
    《众声喧哗:网络时代的个人表达与公共讨论》触及了网络政治学中的一个重大话题——网络空间中的私域与公域。随着科技的进步,在信息时代的开端,公与私的含义和边界都出现了不容忽视的游移。《众声喧哗:网络时代的个人表达与公共讨论》主要探讨,经由新的共有媒体的作用,传统的公私两分如何在社会和政治的双重压力下产生消长和易位。作者把各种基于数字技术、集制作者/销售者/消费者于一体、消解了传统的信息中介的媒体系统称为“共有媒体”。《众声喧哗:网络时代的个人表达与公共讨论》把共有媒体作为一种多层面现象加以研究,它涵盖了新闻和舆论、政治话语和叙事、社会交往和个人心理等多个领域。共有媒体可能和已经对政治及新闻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在这种媒体中,个人如何进行自主的信息发布和知识生产?作为公众之声,共有媒体的力量和弱点何在?能否形成充满活力的公共话语?共有媒体超越传统媒体的界限,具备社区性、互动性和匿名性等不同面相,对这些面相该如何在理论和实践上进行框定?最重要的问题是,在经由数字网络而塑造的新的传播空间里,谁治理,以什么条件,谁受益?共有媒体中表达和讨论的特点,一方面促进了个人的自我表现,从而让个人得以尽可能充分地发展自己独特的内在生活,另一方面又把对私人生活的侵入变成日常现象,使自我实现成为一种赝品,更像是从俗从众,而非真正的个人主义;一方面鼓励了公共生活的多元化,促成了各种议题与公众的组合,另一方面各种异议又很难导致共识,网络讨论存在责任缺失、“回声室效应”以及“丛林法则”盛行等沟通障碍。
  • 作者简介:
    胡泳,政治学博士,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香港大学新闻及传媒研究中心访问学者,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新闻学院访问学者,中国传播学会常务理事,国内最早从事互联网和新媒体研究的人士之一,2005年被搜狐评为“10年影响中国互联网的100人”之一。发表论文数十篇,著作包括《网络为王》《黑客:电脑时代的牛仔》《另类空间》等,译作包括《数字化生存》《2.0版:数字化时代的生活设计》《比特之城:空间·场所·信息高速公路》等,其中《网络为王》是国内首部全面介绍互联网的诞生、发展、现状以及未来趋势的专著,《数字化生存》是中国迈入网络时代之际影响最大的启蒙读物。
  • 目录:
    导论
    第一节研究的缘起
    一、现实背景
    二、研究问题的界定
    第二节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一、信息社会理论
    二、网络政治学
    三、新媒体理论
    第三节研究视角与研究方法
    第四节本书基本框架
    第一章公私之辨
    第一节古代社会与自由主义的不同视野
    第二节阿伦特:公共空间与人类行动
    第三节市民社会:从黑格尔到葛兰西
    第四节哈贝马斯的理想情境
    第五节重思公与私

    第二章共有媒体
    第一节电控空间
    一、场所的变幻不居
    二、在场和缺场
    第二节共有媒体
    一、互联网的媒体特性
    二、共有媒体
    第三节共有媒体的种类
    一、电子邮件列表(electronicmailinglist)
    二、讨论组(discussionsgroup)
    三、聊天(chat)
    四、博客(weblog)
    五、播客(podcasting)
    六、维基系统(TheWikiModel)
    七、社会性软件(socialsoftware)与虚拟社区(virtualcommunity)
    八、协同出版(collaborativepublishing)
    九、XML联合(XMLsyndication)
    十、对等传播(P2P,Peer-to-Peer)
    十一、视频分享(videosharing)
    十二、大型多人在线角色扮演游戏(MMORPG)
    第四节共有媒体同大众媒体的关系
    一、新闻组织
    二、新闻记者
    三、新闻产品
    四、新闻受众

    第三章共有媒体中的个人表达
    第一节网上的自我
    一、网上的自我发现之旅
    二、认同的多重性
    三、人格与网上的行为差异
    四、真实的自我?
    第二节裸露的人群
    一、比特城里的陌生人
    二、自恋的文化
    三、获取看客的注意力
    四、迷失在人群中
    第三节信息时代的隐私
    一、从敞视、单视到全视
    二、三种隐私权
    三、隐私的概念
    第四节重建隐私
    一、没有秘密的社会
    二、生活在暗影中

    第四章共有媒体中的公共领域是否可能
    第一节公共领域理论对新媒体的适用性
    一、会场的衰落
    二、从原子公共领域到比特公共领域
    第二节网络讨论的参与者
    一、统计学肖像
    二、发言者和潜水者
    第三节网络讨论的代表性
    一、网络讨论者能否代表公众
    二、网络讨论的话题是否符合公众兴趣
    第四节网络讨论的品质
    一、匿名
    二、责任感
    三、平等性
    四、男性主导的文化
    五、话语方式

    第五章共有媒体对公私边界的重构
    第一节两个平行的过程
    一、公共空间的私人化
    二、私人空间的公共化
    第二节共有媒体的个人性与公共性
    一、博客的双重特性
    二、公私混杂的网络环境
    三、矛盾的组合
    第三节生产者与消费者合
    一、产消合一者
    二、内容经济学
    三、参与式新闻
    四、观众进场了
    第四节实现公共领域的理想
    一、营造社区归属感
    二、灵活决定匿名政策
    三、保持平等
    四、鼓励慎议
    五、培育良好的公共话语

    第六章中国语境下的网络公共领域
    第一节公私领域与中国社会
    一、近现代中国私域与公域的分化
    二、“伟大让位于魅力”
    三、建设中国的公共领域
    第二节互联网在中国的发展背景
    第三节网络“舆论场”的兴起
    第四节博客在中国
    第五节中国政府对互联网的管制
    第六节互联网改变中国?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查看详情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