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译佛教经典哲学(上下)

汉译佛教经典哲学(上下)
分享
扫描下方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右上角”+“,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朋友圈。
作者:
2008-11
版次: 1
ISBN: 9787214049261
定价: 118.00
装帧: 平装
开本: 大32开
纸张: 胶版纸
页数: 1367页
字数: 1150千字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丛书: 凤凰文库
分类: 宗教
177人买过
  •   即是作者长期披辨和研究汉译佛教经典、着力厘清繁杂佛教哲学的精要之作。全书共分两卷:上卷“原始佛教与部派佛教的基本教义和经典”,主要分析了佛教早中期形成的基础教义、基本概念及诸经典;下卷“大乘佛教思潮和大乘佛教经典”,主要分析了大乘思潮以及对中国佛教影响深远的大乘诸经典。佛教作为一种域外的宗教,其思想在中国的传播,主要是通过汉译经典来实现的。这些经典累世而积,便构成了卷帙浩繁的汉译大藏经。《汉译佛教经典哲学(上下)》与以往所出的同类著作相比,在研究方法上有几个显著特点:一是坚持“以历史说明宗教,而非以宗教说明历史”的方法,努力挖掘各种佛学思潮形成及发展的历史根源;二是努力把佛学作为一个整体,并从佛学本身出发,勾勒佛学思想的内在逻辑关系;三是以丰富的文本为基础,努力还佛学之真面目。《汉译佛教经典哲学(上下)》作为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得到了评审委员会的高度评介,其鉴定意见中说:“本成果在研究思路和方法上完全是创新的,是迄今为止此类研究中最有分量的一项成果。”   杜继文,佛教史专家。山东崂山(今青岛)人。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历任内蒙古大学哲学系副主任、副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副研究员、所长、研究员。 上卷原始佛教与部派佛教的基本教义和经典
    第一章佛教的基础教义和基础概念
    第一节佛教的世界图式:“三界”和“四劫”
    一、世界的结构
    二、世界的生灭运动
    第二节人类“本原”论和人生“缘起”说
    一、人的“本原”和国家等级制度
    二、人的“缘起”和三世因果
    第三节论人的本质和人生的本质:“无常”、“无我”、“空”及“苦”
    一、“因缘”观的开展
    二、“因缘”观的缺陷
    第四节“因缘和合”和基本元素论:“蕴、处、界”
    一、“五蕴”论
    二、所谓“十二处”和“十八界”
    第五节佛教的宗教观和价值观:“业报”与“涅槃”
    第六节通向涅槃之路:修道与道果
    一、佛教实践的第一种分类:“戒、定、慧”
    二、佛教实践的多种分类:“三十七道品”
    三、修习的次第和终极归宿:“道阶”与“涅槃”
    第七节结语
    一、生死问题
    二、苦乐问题
    三、自由和“无我”问题
    四、因果问题

    第二章论《阿含经》——早期经典汇编
    第一节《阿含经》总论
    一、两种文本的《阿含经》及其史料价值
    二、传说中的《阿含经》结集和“经”的地位:“律”与“法”的原始分歧与对立
    三、传说中的《经藏》及《阿含经》的原貌
    四、《阿含经》所反映的佛教内外文化背景
    第二节《杂阿含经》的法相释义和基本教理
    一、论“五受阴”和“涅槃”
    二、论“六入”和“关闭根门”
    三、论“界”、“缘起”和“法界常住”
    四、论“四谛”结构
    五、附记
    第三节《中阿含经》中的诸弟子和佛教走向社会
    一、诸佛弟子的佛教观
    二、佛教走向社会和教义世俗化
    三、附记
    第四节《增一阿含经》:佛教内外发展的历史图景
    一、关于《序品》和《分别功德论》
    二、关于《增一》的“十一事”结构
    三、“十念”与“三论”
    四、业报法则向避苦求乐的倾斜
    五、“辟支佛部”和佛说“三乘”
    六、佛弟子群与法出多门
    七、从禁欲厌世向大乘空观转变的若干轨迹
    ……
    第三章部派佛教概略
    第四章说一切有部的发展线索和主要论著
    第五章论有部的哲学体系
    第六章《成实论》的宗空和厌生哲学
    本卷结语

    下卷大乘佛教思潮和大乘佛教经典
    第一章大乘佛教思潮的兴起及其一般特征
    第一节佛教向大乘转化的契机和大乘的基本精神
    第二节对释迦牟尼佛的限定和多佛主义的出现
    第三节佛教理想国的创建和佛国净土论
    一、东方阿閦佛国
    二、东方净琉璃世界
    三、西方阿弥陀佛国
    四、弥勒净土:下生和上生
    五、唯心净土
    第四节革新中的新偶像:菩萨
    一、菩萨的早期形象
    二、居家菩萨的地位和女性地位的飙升
    第五节菩萨行和六波罗蜜多
    一、大乘布施及其与走向社会的关系
    二、大乘戒律和大乘伦理
    三、忍辱和精进的内涵及其根本精神
    四、“禅度无极”和大乘定学
    五、关于偶像崇拜系列和鬼神系统
    六、“般若”的原义和大乘智慧

    第二章大乘佛教主要经典的若干考察(一)
    ——《维摩诘经》与《妙法华经》
    第一节《维摩诰经》确立的大乘观念和“从不住本立一切法”
    一、经文的结构和风格
    二、对佛弟子的全面清理
    三、“佛道”原自“非道”
    四、“菩萨”和“菩萨行”
    五、“入不二法门”
    六、“实相”及“从不住本立一切法”
    第二节《法华经》的“会三归一”和佛出世的“一大事因缘”
    一、信仰的多极化和“外力”的渗入
    二、《法华经》与提婆达多
    三、“会三归一”与“借权显实”
    四、关于“佛身”及其神力与寿量:两个译本的哲学差别
    五、“开佛知见”与“诸法实相”
    六、“安乐行”与“常不轻菩萨”

    第三章大乘佛教主要经典的若干考察(二)——《华严经》:从“光明普照”到“入法界”的理论体系
    第一节思想结构与表达上的一些特点
    一、用幻想和神话构造世界、表达教义
    二、有关数量和世界的观念创新
    三、与教义有关的几个常用概念
    第二节光明崇拜与卢舍那佛:“智”之转化为“神力”
    一、光明之与《华严经》
    二、佛光普照下的万物有神论和诸神性善论
    三、卢舍那佛及其与众生的关系
    四、“如来身”与“化身”及“法身”的关系
    第三节“普贤菩萨”及其所说“如来性起”
    一、关于“普贤菩萨”的特性
    ……
    第四章大乘佛教主要经典的若干考察(三)——《大般涅槃经》的佛性论及其排他性
    第五章大乘佛教主要经典的若干考察(四)——“如来藏”及其主要经典
    第六章大乘佛教主要经典的若干考察(五)——毗卢遮那佛与密乘哲学
    第七章从《宝积经》到《菩萨藏经》——大乘的综合与菩萨行的总结
    第八章隋唐以降最有影响和最有争议的几部经论
  • 内容简介:
      即是作者长期披辨和研究汉译佛教经典、着力厘清繁杂佛教哲学的精要之作。全书共分两卷:上卷“原始佛教与部派佛教的基本教义和经典”,主要分析了佛教早中期形成的基础教义、基本概念及诸经典;下卷“大乘佛教思潮和大乘佛教经典”,主要分析了大乘思潮以及对中国佛教影响深远的大乘诸经典。佛教作为一种域外的宗教,其思想在中国的传播,主要是通过汉译经典来实现的。这些经典累世而积,便构成了卷帙浩繁的汉译大藏经。《汉译佛教经典哲学(上下)》与以往所出的同类著作相比,在研究方法上有几个显著特点:一是坚持“以历史说明宗教,而非以宗教说明历史”的方法,努力挖掘各种佛学思潮形成及发展的历史根源;二是努力把佛学作为一个整体,并从佛学本身出发,勾勒佛学思想的内在逻辑关系;三是以丰富的文本为基础,努力还佛学之真面目。《汉译佛教经典哲学(上下)》作为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得到了评审委员会的高度评介,其鉴定意见中说:“本成果在研究思路和方法上完全是创新的,是迄今为止此类研究中最有分量的一项成果。”
  • 作者简介:
      杜继文,佛教史专家。山东崂山(今青岛)人。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历任内蒙古大学哲学系副主任、副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副研究员、所长、研究员。
  • 目录:
    上卷原始佛教与部派佛教的基本教义和经典
    第一章佛教的基础教义和基础概念
    第一节佛教的世界图式:“三界”和“四劫”
    一、世界的结构
    二、世界的生灭运动
    第二节人类“本原”论和人生“缘起”说
    一、人的“本原”和国家等级制度
    二、人的“缘起”和三世因果
    第三节论人的本质和人生的本质:“无常”、“无我”、“空”及“苦”
    一、“因缘”观的开展
    二、“因缘”观的缺陷
    第四节“因缘和合”和基本元素论:“蕴、处、界”
    一、“五蕴”论
    二、所谓“十二处”和“十八界”
    第五节佛教的宗教观和价值观:“业报”与“涅槃”
    第六节通向涅槃之路:修道与道果
    一、佛教实践的第一种分类:“戒、定、慧”
    二、佛教实践的多种分类:“三十七道品”
    三、修习的次第和终极归宿:“道阶”与“涅槃”
    第七节结语
    一、生死问题
    二、苦乐问题
    三、自由和“无我”问题
    四、因果问题

    第二章论《阿含经》——早期经典汇编
    第一节《阿含经》总论
    一、两种文本的《阿含经》及其史料价值
    二、传说中的《阿含经》结集和“经”的地位:“律”与“法”的原始分歧与对立
    三、传说中的《经藏》及《阿含经》的原貌
    四、《阿含经》所反映的佛教内外文化背景
    第二节《杂阿含经》的法相释义和基本教理
    一、论“五受阴”和“涅槃”
    二、论“六入”和“关闭根门”
    三、论“界”、“缘起”和“法界常住”
    四、论“四谛”结构
    五、附记
    第三节《中阿含经》中的诸弟子和佛教走向社会
    一、诸佛弟子的佛教观
    二、佛教走向社会和教义世俗化
    三、附记
    第四节《增一阿含经》:佛教内外发展的历史图景
    一、关于《序品》和《分别功德论》
    二、关于《增一》的“十一事”结构
    三、“十念”与“三论”
    四、业报法则向避苦求乐的倾斜
    五、“辟支佛部”和佛说“三乘”
    六、佛弟子群与法出多门
    七、从禁欲厌世向大乘空观转变的若干轨迹
    ……
    第三章部派佛教概略
    第四章说一切有部的发展线索和主要论著
    第五章论有部的哲学体系
    第六章《成实论》的宗空和厌生哲学
    本卷结语

    下卷大乘佛教思潮和大乘佛教经典
    第一章大乘佛教思潮的兴起及其一般特征
    第一节佛教向大乘转化的契机和大乘的基本精神
    第二节对释迦牟尼佛的限定和多佛主义的出现
    第三节佛教理想国的创建和佛国净土论
    一、东方阿閦佛国
    二、东方净琉璃世界
    三、西方阿弥陀佛国
    四、弥勒净土:下生和上生
    五、唯心净土
    第四节革新中的新偶像:菩萨
    一、菩萨的早期形象
    二、居家菩萨的地位和女性地位的飙升
    第五节菩萨行和六波罗蜜多
    一、大乘布施及其与走向社会的关系
    二、大乘戒律和大乘伦理
    三、忍辱和精进的内涵及其根本精神
    四、“禅度无极”和大乘定学
    五、关于偶像崇拜系列和鬼神系统
    六、“般若”的原义和大乘智慧

    第二章大乘佛教主要经典的若干考察(一)
    ——《维摩诘经》与《妙法华经》
    第一节《维摩诰经》确立的大乘观念和“从不住本立一切法”
    一、经文的结构和风格
    二、对佛弟子的全面清理
    三、“佛道”原自“非道”
    四、“菩萨”和“菩萨行”
    五、“入不二法门”
    六、“实相”及“从不住本立一切法”
    第二节《法华经》的“会三归一”和佛出世的“一大事因缘”
    一、信仰的多极化和“外力”的渗入
    二、《法华经》与提婆达多
    三、“会三归一”与“借权显实”
    四、关于“佛身”及其神力与寿量:两个译本的哲学差别
    五、“开佛知见”与“诸法实相”
    六、“安乐行”与“常不轻菩萨”

    第三章大乘佛教主要经典的若干考察(二)——《华严经》:从“光明普照”到“入法界”的理论体系
    第一节思想结构与表达上的一些特点
    一、用幻想和神话构造世界、表达教义
    二、有关数量和世界的观念创新
    三、与教义有关的几个常用概念
    第二节光明崇拜与卢舍那佛:“智”之转化为“神力”
    一、光明之与《华严经》
    二、佛光普照下的万物有神论和诸神性善论
    三、卢舍那佛及其与众生的关系
    四、“如来身”与“化身”及“法身”的关系
    第三节“普贤菩萨”及其所说“如来性起”
    一、关于“普贤菩萨”的特性
    ……
    第四章大乘佛教主要经典的若干考察(三)——《大般涅槃经》的佛性论及其排他性
    第五章大乘佛教主要经典的若干考察(四)——“如来藏”及其主要经典
    第六章大乘佛教主要经典的若干考察(五)——毗卢遮那佛与密乘哲学
    第七章从《宝积经》到《菩萨藏经》——大乘的综合与菩萨行的总结
    第八章隋唐以降最有影响和最有争议的几部经论
查看详情
系列丛书 / 更多
汉译佛教经典哲学(上下)
民主的浪漫:当代墨西哥民众的无声抗议
[美]顾得民 著
汉译佛教经典哲学(上下)
当代艺术的主题:1980年以后的视觉艺术
[美]简·罗伯森、[美]克雷格·迈克丹尼尔 著;范景中 编;匡骁 译
汉译佛教经典哲学(上下)
凤凰文库:更快 更好 更省?
[美]达尔·W.福赛斯 著;范春辉 译
汉译佛教经典哲学(上下)
吐蕃丝绸之路
张云 著
汉译佛教经典哲学(上下)
生命与信仰:克尔凯郭尔假名写作时期基督教哲学思想研究
王齐 著
汉译佛教经典哲学(上下)
日常天才
[美国]盖瑞·阿兰·法恩 著;卢文超、王夏歌 译
汉译佛教经典哲学(上下)
凤凰文库·宗教研究系列:禅与老庄
徐小跃 著
汉译佛教经典哲学(上下)
重申启蒙:论一种积极参与的政治
[美]斯蒂芬·埃里克·布隆纳 著
汉译佛教经典哲学(上下)
艺术社会学:凤凰文库 艺术理论研究系列
[英]维多利亚·D·亚历山大 著;章浩、沈杨 译
汉译佛教经典哲学(上下)
凤凰文库·中国经济问题研究系列:中国未来十年的改革之路
《比较》编辑室 编
汉译佛教经典哲学(上下)
美国帝国思想的对外政策含义:对国家身份、意识形态和国际秩序观的历史解读
胡欣 著
汉译佛教经典哲学(上下)
凤凰文库·马克思主义研究系列·“崩溃的逻辑”的历史建构:阿多诺早中期哲学思想的文本学解读
张亮 著
相关图书 / 更多
汉译佛教经典哲学(上下)
汉译波斯经典文库(10种,23册)
萨迪
汉译佛教经典哲学(上下)
汉译英教程(第二版)
司显柱、李稳敏、李琪 著
汉译佛教经典哲学(上下)
汉译英教程(第三版)
司显柱、陈洪富、李稳敏、李琪 著
汉译佛教经典哲学(上下)
汉译苗族古歌(1)/湘西苗族民间传统文化丛书
石寿贵 编
汉译佛教经典哲学(上下)
汉译英小说词汇文体研究
张韵菲 著;吴建
汉译佛教经典哲学(上下)
汉译苗族古歌(第2册)/湘西苗族民间传统文化丛书
石寿贵 编
汉译佛教经典哲学(上下)
汉译汉化十三讲(翻译讲堂)
黄忠廉
汉译佛教经典哲学(上下)
汉译学术经典文库:自我与本我(一书读懂潜意识中的“我”的欲望诉求)
弗洛伊德 著;黄炜 译;新华先锋 出品
汉译佛教经典哲学(上下)
汉译英翻译体新闻语篇中的间接引语时态不一致现象研究
郁伟伟 著
汉译佛教经典哲学(上下)
汉译组构优化研究
黄忠廉
汉译佛教经典哲学(上下)
汉译文学序跋集(第九卷(1933-1934))(全五册)
李今 主编;屠毅力 编注
汉译佛教经典哲学(上下)
汉译巴利三藏·经藏·中部
范晶晶 译;段晴
您可能感兴趣 / 更多
汉译佛教经典哲学(上下)
安般守意经
杜继文 著
汉译佛教经典哲学(上下)
科学与无神论文集(学部委员专题文集)
杜继文 著
汉译佛教经典哲学(上下)
中国佛教的多民族性与诸宗派的个性
杜继文 著
汉译佛教经典哲学(上下)
佛教史
杜继文 编
汉译佛教经典哲学(上下)
中国禅宗通史
杜继文、魏道儒 著
汉译佛教经典哲学(上下)
中国禅宗通史
杜继文、魏道儒 著
汉译佛教经典哲学(上下)
佛教小辞典(修订版)
杜继文、黄明信 编
汉译佛教经典哲学(上下)
佛教史
杜继文、任继愈 著
汉译佛教经典哲学(上下)
中国佛教学者文集:中国佛教与中国文化
杜继文 著
汉译佛教经典哲学(上下)
中国禅宗通史
杜继文;魏道儒
汉译佛教经典哲学(上下)
佛教史
杜继文 主编;业露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