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十五讲

马克思主义十五讲
分享
扫描下方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右上角”+“,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朋友圈。
作者:
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
2016-08
版次: 1
ISBN: 9787010164496
定价: 49.00
装帧: 平装
开本: 16开
纸张: 胶版纸
页数: 246页
分类: 哲学心理学
818人买过
  • 本书立足中国现实,以问题为导向,对理论领域和实际工作中为关注的十五个马克思主义重大理论问题作了回答: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如何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哲学社会科学的历史使命是什么?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及其当代价值?哲学如何更好地关注现实?如何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中的指导地位?当前马克思主义研究中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如何看待历史唯物主义的史学功能?如何进行价值评价与道德评价?为何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必由之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有何深层次的内在关联?如何看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历史周期率的关系?如何树立新的财富观?我们所说的价值共识与西方所谓的普世价值有何本质区别?如何从哲学的维度悟透人生?全书注重理论性和可读性相统一,说理透彻,行文流畅,既具有学术厚度又具有可读性。可供理论工作者和广大党员干部研究与学习马克思主义参考,对青年学生正确理解当代现实问题也具有引领作用。 陈先达,1930年生,江西鄱阳人。哲学家、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一级教授。曾任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主任、第三届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北京市哲学学会会长、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哲学组组长。现任中国历史唯物主义学会名誉会长、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中国人民大学校学术委员会主任、校务委员等。
    著有《陈先达文集》(6卷本),随笔《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可信又可爱的哲学》、《哲学心语》、《回归生活》、《宜园杂论》、《史论拾零》、《散步•路上》、《我的人生之路》等。著作和论文曾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等国家奖项。
    第一讲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如何对待马克思主义,是有关正确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本质和功能的两个重大问题。只有正确理解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才能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反对教条主义和修正主义,反对一切左的和右的观点;也只有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以创造性的,发展的,与时俱进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才能把握马克思主义的本质。
    第二讲“姓马”与“信马”
    “姓马”容易“信马”不易。“姓马”是专业,“信马”是信仰。专业可以变为单纯谋生的手段,而信仰则是高于谋生的精神追求。我们应该做一个信仰坚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
    第三讲哲学社会科学的历史使命
    习近平同志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对全体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寄予殷切期望和郑重嘱托。一切有理想、有抱负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都应立时代之潮头、通古今之变化、发思想之先声,积极为党和人民述学立论、建言献策,在为祖国和人民立德立言中实现自己的价值。
    第四讲基本原理及其当代价值
    马克思和恩格斯学说中,凡属基本原理而不是个别论断或词句,都既属于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时代,又同样属于当代,具有当代价值。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学说,就其本质来说是一个整体,并不包括两个不同的部分,一部分属于当代,一部分属于非当代。马克思主义是具有实践性开放性的体系,它必须面对当代。不具有当代价值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终结。
    第五讲哲学关注现实的方式
    马克思主义哲学不应该是哲学家们的“盛宴”,更不应该是哲学家个人的私语和独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与功能,它所肩负的历史使命,要求马克思主义哲学必须立足现实,面对时代,为捕捉当代世界和当代中国的问题而提供具有世界观和方法论作用的哲学视角。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实相脱离,无异于自我放逐和自我边缘化。
    第六讲坚持意识形态中的指导地位
    在社会生活中,意识形态具有最广泛的影响力和行动支配力。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中的指导地位,并不限于纯意识形态领域,而是包括经济、政治、文化诸多方面的指导作用。之所以强调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指导作用,因为只有坚持意识形态领域中的指导,才有可能通过意识形态辐射到其他领域,真正确立其在社会主义社会的指导地位。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边缘化和失语,往往是政治领域、文化领域和经济领域危机的先兆。
    第七讲当前研究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历史和哲学确实可称为人类智慧的双眸。哲学给人以人类思想智慧,历史给人以人类实践经验。理论、现实、历史三者的结合,是我们理论工作者树立自尊、自信、自强的正确道路。
    第八讲历史唯物主义的史学功能
    唯物主义历史观是我们观察当代一切问题的立场、观点、方法,也是我们研究历史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论。在当代,如果对任何国际和国内问题的分析,没有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就很难得出正确结论,对历史问题的研究同样如此。
    第九讲价值评价与事实评价
    历史的重要性是指历史人物和事件在历史上的地位和作用,历史的价值评价则是指对其作用和意义的评价。从我们的存在来说,没有历史我们自身就失去了存在的任何可能性,当代是由历史发展而来的。从后人可以从历史中吸取经验和教训来说,历史的重要性在于,我们的智慧来自历史的继承,是积累性的智慧,是一代一代人的经验和智慧的结晶。
    第十讲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必由之路
    一种学说的生命力取决于三个因素:一是是否有社会需要。这种需要,不仅是它产生的社会原因,还是它能继续存在和发展的社会原因;二是是否包含真理性因素,具有超越自己时代的价值,经得起历史的考验;三是有无实现这种学说的力量和传人。
    第十一讲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
    不要抽象地争论马克思主义指导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尤其是非历史主义地争论马克思主义与儒学的高下优劣抑扬褒贬。一个是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理论指导,一个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和中华民族的文化之根。
    第十二讲历史周期率问题
    历史周期率是历史上农民革命、王朝兴亡和政权更迭中常见的一种现象。社会主义社会按其本质应该跳出周期率,但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表明社会主义社会同样可能失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理论对于社会主义社会在发展中跳出历史周期率具有现实的和深远的意义。
    第十三讲树立新财富观
    一个民族的文化传统对于财富观有深远影响,但最终具有决定作用的是生产方式。财富观的秘密存在于生产方式之中:小国寡民与安贫乐道只能源自农业生产方式;经济人假设与新教伦理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物;社会主义生产方式则有自己的新财富观。历史唯物主义是打开财富观演变之锁的钥匙。
    第十四讲普世价值与共同价值
    普世价值与共同价值最易混淆。共同价值,可以具有一定程度和范围的普遍性,因为它是一种价值共识,而普世价值似乎是各国都应该必须认同的一种普遍的价值共识。其实,普世价值观是一种以抽象普遍性为依据、以拒斥差异化为目标的具有当代政治目的的唯心主义价值观。在当代西方和国内少数人借助强势话语霸权,把西方资本主义的社会的基本政治制度和他们所解释的民主、自由、人权观念等奉为普世价值,作为政治斗争手段。
    第十五讲哲学与人生
    “人为什么活着?”是探讨人活着的原因,这个原因就是阴阳结合,父母所生,是自然界规律;“为了什么活着?”是人生活的目的、人生的意义。“人为什么活着?”这个问题要交给医学、交给生命科学去解答,现在的人工受孕,试管婴儿,都是在制造生命;而“人为了什么活着?”这属于人生追求问题,是讲人生的目的,属于哲学,属于人生观问题。
  • 内容简介:
    本书立足中国现实,以问题为导向,对理论领域和实际工作中为关注的十五个马克思主义重大理论问题作了回答: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如何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哲学社会科学的历史使命是什么?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及其当代价值?哲学如何更好地关注现实?如何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中的指导地位?当前马克思主义研究中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如何看待历史唯物主义的史学功能?如何进行价值评价与道德评价?为何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必由之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有何深层次的内在关联?如何看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历史周期率的关系?如何树立新的财富观?我们所说的价值共识与西方所谓的普世价值有何本质区别?如何从哲学的维度悟透人生?全书注重理论性和可读性相统一,说理透彻,行文流畅,既具有学术厚度又具有可读性。可供理论工作者和广大党员干部研究与学习马克思主义参考,对青年学生正确理解当代现实问题也具有引领作用。
  • 作者简介:
    陈先达,1930年生,江西鄱阳人。哲学家、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一级教授。曾任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主任、第三届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北京市哲学学会会长、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哲学组组长。现任中国历史唯物主义学会名誉会长、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中国人民大学校学术委员会主任、校务委员等。
    著有《陈先达文集》(6卷本),随笔《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可信又可爱的哲学》、《哲学心语》、《回归生活》、《宜园杂论》、《史论拾零》、《散步•路上》、《我的人生之路》等。著作和论文曾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等国家奖项。
  • 目录:
    第一讲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如何对待马克思主义,是有关正确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本质和功能的两个重大问题。只有正确理解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才能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反对教条主义和修正主义,反对一切左的和右的观点;也只有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以创造性的,发展的,与时俱进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才能把握马克思主义的本质。
    第二讲“姓马”与“信马”
    “姓马”容易“信马”不易。“姓马”是专业,“信马”是信仰。专业可以变为单纯谋生的手段,而信仰则是高于谋生的精神追求。我们应该做一个信仰坚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
    第三讲哲学社会科学的历史使命
    习近平同志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对全体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寄予殷切期望和郑重嘱托。一切有理想、有抱负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都应立时代之潮头、通古今之变化、发思想之先声,积极为党和人民述学立论、建言献策,在为祖国和人民立德立言中实现自己的价值。
    第四讲基本原理及其当代价值
    马克思和恩格斯学说中,凡属基本原理而不是个别论断或词句,都既属于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时代,又同样属于当代,具有当代价值。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学说,就其本质来说是一个整体,并不包括两个不同的部分,一部分属于当代,一部分属于非当代。马克思主义是具有实践性开放性的体系,它必须面对当代。不具有当代价值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终结。
    第五讲哲学关注现实的方式
    马克思主义哲学不应该是哲学家们的“盛宴”,更不应该是哲学家个人的私语和独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与功能,它所肩负的历史使命,要求马克思主义哲学必须立足现实,面对时代,为捕捉当代世界和当代中国的问题而提供具有世界观和方法论作用的哲学视角。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实相脱离,无异于自我放逐和自我边缘化。
    第六讲坚持意识形态中的指导地位
    在社会生活中,意识形态具有最广泛的影响力和行动支配力。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中的指导地位,并不限于纯意识形态领域,而是包括经济、政治、文化诸多方面的指导作用。之所以强调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指导作用,因为只有坚持意识形态领域中的指导,才有可能通过意识形态辐射到其他领域,真正确立其在社会主义社会的指导地位。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边缘化和失语,往往是政治领域、文化领域和经济领域危机的先兆。
    第七讲当前研究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历史和哲学确实可称为人类智慧的双眸。哲学给人以人类思想智慧,历史给人以人类实践经验。理论、现实、历史三者的结合,是我们理论工作者树立自尊、自信、自强的正确道路。
    第八讲历史唯物主义的史学功能
    唯物主义历史观是我们观察当代一切问题的立场、观点、方法,也是我们研究历史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论。在当代,如果对任何国际和国内问题的分析,没有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就很难得出正确结论,对历史问题的研究同样如此。
    第九讲价值评价与事实评价
    历史的重要性是指历史人物和事件在历史上的地位和作用,历史的价值评价则是指对其作用和意义的评价。从我们的存在来说,没有历史我们自身就失去了存在的任何可能性,当代是由历史发展而来的。从后人可以从历史中吸取经验和教训来说,历史的重要性在于,我们的智慧来自历史的继承,是积累性的智慧,是一代一代人的经验和智慧的结晶。
    第十讲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必由之路
    一种学说的生命力取决于三个因素:一是是否有社会需要。这种需要,不仅是它产生的社会原因,还是它能继续存在和发展的社会原因;二是是否包含真理性因素,具有超越自己时代的价值,经得起历史的考验;三是有无实现这种学说的力量和传人。
    第十一讲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
    不要抽象地争论马克思主义指导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尤其是非历史主义地争论马克思主义与儒学的高下优劣抑扬褒贬。一个是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理论指导,一个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和中华民族的文化之根。
    第十二讲历史周期率问题
    历史周期率是历史上农民革命、王朝兴亡和政权更迭中常见的一种现象。社会主义社会按其本质应该跳出周期率,但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表明社会主义社会同样可能失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理论对于社会主义社会在发展中跳出历史周期率具有现实的和深远的意义。
    第十三讲树立新财富观
    一个民族的文化传统对于财富观有深远影响,但最终具有决定作用的是生产方式。财富观的秘密存在于生产方式之中:小国寡民与安贫乐道只能源自农业生产方式;经济人假设与新教伦理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物;社会主义生产方式则有自己的新财富观。历史唯物主义是打开财富观演变之锁的钥匙。
    第十四讲普世价值与共同价值
    普世价值与共同价值最易混淆。共同价值,可以具有一定程度和范围的普遍性,因为它是一种价值共识,而普世价值似乎是各国都应该必须认同的一种普遍的价值共识。其实,普世价值观是一种以抽象普遍性为依据、以拒斥差异化为目标的具有当代政治目的的唯心主义价值观。在当代西方和国内少数人借助强势话语霸权,把西方资本主义的社会的基本政治制度和他们所解释的民主、自由、人权观念等奉为普世价值,作为政治斗争手段。
    第十五讲哲学与人生
    “人为什么活着?”是探讨人活着的原因,这个原因就是阴阳结合,父母所生,是自然界规律;“为了什么活着?”是人生活的目的、人生的意义。“人为什么活着?”这个问题要交给医学、交给生命科学去解答,现在的人工受孕,试管婴儿,都是在制造生命;而“人为了什么活着?”这属于人生追求问题,是讲人生的目的,属于哲学,属于人生观问题。
查看详情
相关图书 / 更多
马克思主义十五讲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领读
李君如 梅兵 主编;龚咏梅 副主编;顾红亮 执行主编
马克思主义十五讲
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契合与融通:推进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落地生根 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生命力
杜运辉 著;艾四林 主编;孙熙国
马克思主义十五讲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第五卷)
张远航 主编
马克思主义十五讲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经典著作选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传统文化现代化系列丛书 方便读者学习研究
郧在廷,张欣 主编;崔存明 总主编
马克思主义十五讲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第六卷)
张远航, 路军 主编
马克思主义十五讲
马克思主义历史考证大辞典(第三卷)
沃尔夫冈·弗里茨·豪格
马克思主义十五讲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第四卷)
张远航 路军 主编
马克思主义十五讲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第一卷)
张远航 主编
马克思主义十五讲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第二卷)
张远航 路军 主编
马克思主义十五讲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第三卷)
张远航 路军 主编
马克思主义十五讲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习辅导
肖三 著;肖三、卫华 编
马克思主义十五讲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学术发展报告(2021)
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组织编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