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旅行指南:《北平旅行指南》重排本

老北京旅行指南:《北平旅行指南》重排本
分享
扫描下方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右上角”+“,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朋友圈。
作者:
1997-07
ISBN: 9787540209704
定价: 36.80
装帧: 平装
开本: 其他
纸张: 其他
分类: 地理
185人买过
  • 本书原名《北平旅行指南》,马芷痒著,张恨水审定,1935年出版。



    著者以三十年客居旧都之经历,广采博讯,精心编著了这本饶有趣味的旅行指南名著。



    书中详细记述了三十年代旧都沿革,名胜古迹(达230余处),食住游览,旅行交通、工商物产、文化艺术、公共团体、社会公益、风土习俗等方面丰富的史料,并刊有珍贵的古迹名胜照片188幅。



    本书由著名文物鉴定家史树青先生作序并题写书名。 《老北京旅行指南》的启迪(戴学锋)



    最近,有机会重读北京燕山出版社重新编排整理,定名为《老北京旅行指南》再版的马芷庠先生在30年代编纂的《北平旅行指南》。恭读此书,受益匪浅,掩卷思之,感悟良多。



    其一是对旅游业六大要素(即:吃、住、行、游、购、娱)的认识。



    从业旅游工作十余年,早已毫不怀疑地接受了这种观点,即旅游业是由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构成,而对这六大要素的确认是改革开放后十余年才逐渐完成的。翻开《老北京旅行指南》的目录就让我吃了一惊,该书目录明明按名胜古迹、食住游览、旅行交通、工商物产、文化艺术、公共团体、社会公益分为七个部分(原书还有军政机关部),不仅完全包括了我们现在所说的六大旅游要素,而且特别强调了六大要素之外的文化艺术、公共团体和社会公益。读了马老的书,我才省悟,所谓的六大要素是旅游行为所必须涉及到的六个方面,这早在30年代,有识之士就已经意识到了,只是没用简洁的语言将其归纳出来。其实,旅游过程是在短期内将人的需求从甲地转到乙地的过程,因此人的所有短期需求都包括在旅游需求之内,而这些需求简单来讲就是吃住行游购娱,所以这六方面构成了旅游业的基本要素。但决不是讲上述六个基本方面的需求,就是旅游者需求的全部。在《老北京旅行指南》中马芷庠先生除重点介绍文物古迹外,还着重介绍了北京的历史沿革、文化艺术、社会团体、社会公益、军政机关,包括学校、报社、医院、同业会、外阜会馆等等,甚至介绍了北平当时的400多位社会名流,而将吃住游览放在一部内。从马老书中,我深深地悟得,旅游的核心是体现在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背后的文化,简言之是旅游目的地的社会文化、风土人情的总和。



    当前我们正在努力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旅游业,当务之急就是建设独具中国地方独特文化特色的旅游业。而现在在北京,似乎一提起北京旅游文化就是原来天桥那一套。马先生对天桥是这样评价的:此处虽个别有“身负绝技者”和“武术世家”,但“市井杂处,良莠不齐,率多江湖术士,淫词艳语,以迎合人心,籍博蝇头微利。”其实北京的文化博大精深,有皇家文化、宗教文化、仕大夫文化和各层次的市井民俗文化等,可以讲是集中华文化精华于一地,天桥文化只是其中之一,是较低层次的部分。这表明我们对旅游文化的理解多么狭隘。



    现在,更有些地区以为建造类似西游记宫、魔鬼妖洞等等人文景观,或是遍地开花的夜总会、卡拉OK之类就可丰富旅游六大要素中相对薄弱的“娱”,就可以使繁荣旅游文化。这不仅仅是狭隘,而且是愚昧。



    随着社会的发展,许多马先生描写的北京特有的文化景观都消失了,比如护城河边的驼队、东便门外的游船、走街串巷的叫卖等等,这或许是不可避免的。但也有一些是可以保护利用的,比如什刹海边的民俗景观等等,这不仅对旅游者有着极大的吸引力,而且也是提高市民文化娱乐生活的重要方面。还有北京独特的饮食文化。比如全聚德,现在大家普遍仅仅知道烤鸭做得好,而不知这里的拿手菜还曾有蘑菇鸡和沙锅鸡。当时北京叫得上名字的餐馆,无论大小都有自己的拿手菜,如东兴楼的拌鸭掌、炸鸭胗,泰丰楼的乌鱼蛋,淮扬春的肴肉煮干丝,西来顺的扒三白,厚德福的铁碗蛋,五芳斋的酱牛肉等等。今天北京各个餐馆不是一窝蜂生猛海鲜,就是上海本帮菜。再还有走遍世界都是同样味道的肯德鸡式的快餐。真不知这是文明的进步还是文化的退化。反正旅游者还是喜爱原汁原味的特色菜和北京特色小吃。保护、发掘北京丰富多彩的文化,发展旅游业大概没有给高楼大厦戴小帽子这么简单,古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体现在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挖掘利用古都文化还须仔细斟酌。



    其二是对北京文物古迹的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



    多年兵燹和人为的破坏,许许多多马老当时讲到的文物现今都已经荡然无存了,而初版此书是在1935年,距今不过50余年。短短50年与北京建城3000年、建都800年的历史相比实在是太短暂了。仅仅50年前,北京城墙上城楼的飞檐和城下婆娑的垂柳还在护城河中映出清晰的剪影,智化寺雕刻着九条盘龙生动精美的天花藻井还没有被盗卖到国外,北海小西天内的佛像还没被日本兵捣毁,各个街道路口的牌楼还没有仅仅因为阻碍交通而拆除,宝珠洞内的肉身佛像还没有被列为封资修……。由于社会落后,经济不发达,以及各种人为的原因,马老介绍的文物古迹中有几十处现在已经消失了,让人痛心疾首。因此,对于幸存的文物古迹,我们更应珍爱,加倍呵护。这也是重读《老北京旅行指南》的教益。



    50年前对文物古迹的开发利用方式有许多值得今天借鉴。比如故宫的开放,采取周日、周四开放中路及内东路,周一、周五开放西路,周三、周六开放外东路,周二开放中路各陈列室和慈宁宫、慈宁花园的方式。现在故宫只开放中路和部分东路部分内西路,中路的三大殿等主要景点不堪重负,人满为患,不得不采用环保鞋等方法保护文物古迹;而且对旅游者来讲,一天时间根本不可能将故宫看完,只能是走马观花。如分天分段开放,既可让旅游者遍览故宫全貌,又可让故宫的不同区域得到休整,还可增加故宫的神秘色彩,甚至可增加旅游者在京的停留时间(统计表明来京海外旅游者的平均停留时间只有不到4天),提高人均消费(统计表明来京海外旅游者人均花费已经4年徘徊不前了)。再如玉泉山,门票仅仅5角,一般人都可接受,而园内房屋也可租用,且价格颇高,其中优等房间月租金可达200元(当时一般人的月收入仅为20元)。这样效益颇丰,而且贫富各得其所。原来那时人们已经意识到,提高旅游业的效益不能仅仅依靠门票收入,更不能简单地提高门票价格,将一般旅游者拒之门外。现在颐和园等古建内的也有很多房屋也大都闲置,如果适当装修出租,我想租金肯定高于五星级饭店。目前一些单位为“充分利用” 文物古迹,大搞与文物古迹无关的娱乐项目,如圆明园的满是牛鬼蛇神的世界图腾园等,将文物古迹弄的花里胡哨俗不可耐,似乎只有这样才能吸引游人提高经济效益,实际上却适得其反。看来在保护的前提下,合理利用文物古迹充分发挥其作用,30年代的做法的确有很多值得今天借鉴。



    其三是旅游指南的价值。



    马先生著《北平旅行指南》是带着深厚的感情的。马芷庠先生虽非北京籍贯,但客居北京多年,从事新闻工作二十载,对北平风土人情,名胜古迹,旧都掌故,知之甚祥,爱之甚深。马老为著此书广采博讯,查阅大量资料,历经数载,精心整理,加之张恨水等社会各界名流鼎立相助,终成此书。此书仅介绍的景点就达230处之多,非常全面。(经过几十年的建设人文景观和开发自然旅游资源,到1997年,据北京市旅游事业管理局统计,北京开放的所有景点也只有250余处。)此书刊登的照片有188幅之多,在拍照相当困难而昂贵的三十年代是多么难能可贵。许多景点,马老都亲自考察,且颇有心得。如贤良寺(后改为小学,我曾在该处读书;再后开发旅游业建大饭店将其拆除),马先生写道:“庭中古柏参天,老槐荫地,清凉至甚。如夏季吾人苟置身庙中,就荫凉下,盘膝而坐,以茶一瓯,书一卷,祛斯炎氛。卷而抛书一觉,午梦初长,不知炎暑,则不啻又一桃源也。”再如什刹海,马先生写道,“沿堤垂柳,满塘芰荷,熏风拂水,藕香扑鼻,别有境天也。”旧京的小吃最具风味,12种脍炙人口的小吃,被各配一首打油诗和一幅精彩线描画,生动形象,使人如临其境,旧京的市井民俗跃然纸上。



    马老文化积淀深厚,很多看似平常的景点,一经马先生点化,寥寥数笔,便熠熠生辉,引人入胜。如西直门外的高粱桥,只“入暑后,蝉鸣柳荫,不让江南风景”十几字,便境界全出。再如夕照寺,只“古寺夕阳,诗意绝佳”八字,顿觉古意浓重。吾侪俗辈就是临大川、巨壑、千年古刹也难体会其中奥妙,然每每一经名人点化则觉奥妙无穷。如黄鹤楼,因崔颢的千古名篇,而声名远扬。其实,我们平时欣赏名胜古迹往往是按照一些审美大家的眼光去欣赏,否则我们自己很难发现其中的美感。读马芷庠先生的旅行指南,如同跟着先生,按着先生的眼光深切感受了一回已经和正在飘逝的古都风貌。这便是旅行指南的真正价值!



    用剪刀糨糊“裁减”的旅游手册也可以史料详实,数据精准,但是由于没有切身的感受,如同没有生命的蝴蝶标本,就是再著名的景点也不能给人心动的感觉。



    顺便说一句,北京燕山出版社再版马老的《北平旅行指南》时,用“马芷庠著”而不是原书用的“编”,的确非常准确。这是我读到的有关北京旅游的最好的一本书。
  • 内容简介:
    本书原名《北平旅行指南》,马芷痒著,张恨水审定,1935年出版。



    著者以三十年客居旧都之经历,广采博讯,精心编著了这本饶有趣味的旅行指南名著。



    书中详细记述了三十年代旧都沿革,名胜古迹(达230余处),食住游览,旅行交通、工商物产、文化艺术、公共团体、社会公益、风土习俗等方面丰富的史料,并刊有珍贵的古迹名胜照片188幅。



    本书由著名文物鉴定家史树青先生作序并题写书名。
  • 作者简介:
    《老北京旅行指南》的启迪(戴学锋)



    最近,有机会重读北京燕山出版社重新编排整理,定名为《老北京旅行指南》再版的马芷庠先生在30年代编纂的《北平旅行指南》。恭读此书,受益匪浅,掩卷思之,感悟良多。



    其一是对旅游业六大要素(即:吃、住、行、游、购、娱)的认识。



    从业旅游工作十余年,早已毫不怀疑地接受了这种观点,即旅游业是由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构成,而对这六大要素的确认是改革开放后十余年才逐渐完成的。翻开《老北京旅行指南》的目录就让我吃了一惊,该书目录明明按名胜古迹、食住游览、旅行交通、工商物产、文化艺术、公共团体、社会公益分为七个部分(原书还有军政机关部),不仅完全包括了我们现在所说的六大旅游要素,而且特别强调了六大要素之外的文化艺术、公共团体和社会公益。读了马老的书,我才省悟,所谓的六大要素是旅游行为所必须涉及到的六个方面,这早在30年代,有识之士就已经意识到了,只是没用简洁的语言将其归纳出来。其实,旅游过程是在短期内将人的需求从甲地转到乙地的过程,因此人的所有短期需求都包括在旅游需求之内,而这些需求简单来讲就是吃住行游购娱,所以这六方面构成了旅游业的基本要素。但决不是讲上述六个基本方面的需求,就是旅游者需求的全部。在《老北京旅行指南》中马芷庠先生除重点介绍文物古迹外,还着重介绍了北京的历史沿革、文化艺术、社会团体、社会公益、军政机关,包括学校、报社、医院、同业会、外阜会馆等等,甚至介绍了北平当时的400多位社会名流,而将吃住游览放在一部内。从马老书中,我深深地悟得,旅游的核心是体现在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背后的文化,简言之是旅游目的地的社会文化、风土人情的总和。



    当前我们正在努力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旅游业,当务之急就是建设独具中国地方独特文化特色的旅游业。而现在在北京,似乎一提起北京旅游文化就是原来天桥那一套。马先生对天桥是这样评价的:此处虽个别有“身负绝技者”和“武术世家”,但“市井杂处,良莠不齐,率多江湖术士,淫词艳语,以迎合人心,籍博蝇头微利。”其实北京的文化博大精深,有皇家文化、宗教文化、仕大夫文化和各层次的市井民俗文化等,可以讲是集中华文化精华于一地,天桥文化只是其中之一,是较低层次的部分。这表明我们对旅游文化的理解多么狭隘。



    现在,更有些地区以为建造类似西游记宫、魔鬼妖洞等等人文景观,或是遍地开花的夜总会、卡拉OK之类就可丰富旅游六大要素中相对薄弱的“娱”,就可以使繁荣旅游文化。这不仅仅是狭隘,而且是愚昧。



    随着社会的发展,许多马先生描写的北京特有的文化景观都消失了,比如护城河边的驼队、东便门外的游船、走街串巷的叫卖等等,这或许是不可避免的。但也有一些是可以保护利用的,比如什刹海边的民俗景观等等,这不仅对旅游者有着极大的吸引力,而且也是提高市民文化娱乐生活的重要方面。还有北京独特的饮食文化。比如全聚德,现在大家普遍仅仅知道烤鸭做得好,而不知这里的拿手菜还曾有蘑菇鸡和沙锅鸡。当时北京叫得上名字的餐馆,无论大小都有自己的拿手菜,如东兴楼的拌鸭掌、炸鸭胗,泰丰楼的乌鱼蛋,淮扬春的肴肉煮干丝,西来顺的扒三白,厚德福的铁碗蛋,五芳斋的酱牛肉等等。今天北京各个餐馆不是一窝蜂生猛海鲜,就是上海本帮菜。再还有走遍世界都是同样味道的肯德鸡式的快餐。真不知这是文明的进步还是文化的退化。反正旅游者还是喜爱原汁原味的特色菜和北京特色小吃。保护、发掘北京丰富多彩的文化,发展旅游业大概没有给高楼大厦戴小帽子这么简单,古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体现在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挖掘利用古都文化还须仔细斟酌。



    其二是对北京文物古迹的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



    多年兵燹和人为的破坏,许许多多马老当时讲到的文物现今都已经荡然无存了,而初版此书是在1935年,距今不过50余年。短短50年与北京建城3000年、建都800年的历史相比实在是太短暂了。仅仅50年前,北京城墙上城楼的飞檐和城下婆娑的垂柳还在护城河中映出清晰的剪影,智化寺雕刻着九条盘龙生动精美的天花藻井还没有被盗卖到国外,北海小西天内的佛像还没被日本兵捣毁,各个街道路口的牌楼还没有仅仅因为阻碍交通而拆除,宝珠洞内的肉身佛像还没有被列为封资修……。由于社会落后,经济不发达,以及各种人为的原因,马老介绍的文物古迹中有几十处现在已经消失了,让人痛心疾首。因此,对于幸存的文物古迹,我们更应珍爱,加倍呵护。这也是重读《老北京旅行指南》的教益。



    50年前对文物古迹的开发利用方式有许多值得今天借鉴。比如故宫的开放,采取周日、周四开放中路及内东路,周一、周五开放西路,周三、周六开放外东路,周二开放中路各陈列室和慈宁宫、慈宁花园的方式。现在故宫只开放中路和部分东路部分内西路,中路的三大殿等主要景点不堪重负,人满为患,不得不采用环保鞋等方法保护文物古迹;而且对旅游者来讲,一天时间根本不可能将故宫看完,只能是走马观花。如分天分段开放,既可让旅游者遍览故宫全貌,又可让故宫的不同区域得到休整,还可增加故宫的神秘色彩,甚至可增加旅游者在京的停留时间(统计表明来京海外旅游者的平均停留时间只有不到4天),提高人均消费(统计表明来京海外旅游者人均花费已经4年徘徊不前了)。再如玉泉山,门票仅仅5角,一般人都可接受,而园内房屋也可租用,且价格颇高,其中优等房间月租金可达200元(当时一般人的月收入仅为20元)。这样效益颇丰,而且贫富各得其所。原来那时人们已经意识到,提高旅游业的效益不能仅仅依靠门票收入,更不能简单地提高门票价格,将一般旅游者拒之门外。现在颐和园等古建内的也有很多房屋也大都闲置,如果适当装修出租,我想租金肯定高于五星级饭店。目前一些单位为“充分利用” 文物古迹,大搞与文物古迹无关的娱乐项目,如圆明园的满是牛鬼蛇神的世界图腾园等,将文物古迹弄的花里胡哨俗不可耐,似乎只有这样才能吸引游人提高经济效益,实际上却适得其反。看来在保护的前提下,合理利用文物古迹充分发挥其作用,30年代的做法的确有很多值得今天借鉴。



    其三是旅游指南的价值。



    马先生著《北平旅行指南》是带着深厚的感情的。马芷庠先生虽非北京籍贯,但客居北京多年,从事新闻工作二十载,对北平风土人情,名胜古迹,旧都掌故,知之甚祥,爱之甚深。马老为著此书广采博讯,查阅大量资料,历经数载,精心整理,加之张恨水等社会各界名流鼎立相助,终成此书。此书仅介绍的景点就达230处之多,非常全面。(经过几十年的建设人文景观和开发自然旅游资源,到1997年,据北京市旅游事业管理局统计,北京开放的所有景点也只有250余处。)此书刊登的照片有188幅之多,在拍照相当困难而昂贵的三十年代是多么难能可贵。许多景点,马老都亲自考察,且颇有心得。如贤良寺(后改为小学,我曾在该处读书;再后开发旅游业建大饭店将其拆除),马先生写道:“庭中古柏参天,老槐荫地,清凉至甚。如夏季吾人苟置身庙中,就荫凉下,盘膝而坐,以茶一瓯,书一卷,祛斯炎氛。卷而抛书一觉,午梦初长,不知炎暑,则不啻又一桃源也。”再如什刹海,马先生写道,“沿堤垂柳,满塘芰荷,熏风拂水,藕香扑鼻,别有境天也。”旧京的小吃最具风味,12种脍炙人口的小吃,被各配一首打油诗和一幅精彩线描画,生动形象,使人如临其境,旧京的市井民俗跃然纸上。



    马老文化积淀深厚,很多看似平常的景点,一经马先生点化,寥寥数笔,便熠熠生辉,引人入胜。如西直门外的高粱桥,只“入暑后,蝉鸣柳荫,不让江南风景”十几字,便境界全出。再如夕照寺,只“古寺夕阳,诗意绝佳”八字,顿觉古意浓重。吾侪俗辈就是临大川、巨壑、千年古刹也难体会其中奥妙,然每每一经名人点化则觉奥妙无穷。如黄鹤楼,因崔颢的千古名篇,而声名远扬。其实,我们平时欣赏名胜古迹往往是按照一些审美大家的眼光去欣赏,否则我们自己很难发现其中的美感。读马芷庠先生的旅行指南,如同跟着先生,按着先生的眼光深切感受了一回已经和正在飘逝的古都风貌。这便是旅行指南的真正价值!



    用剪刀糨糊“裁减”的旅游手册也可以史料详实,数据精准,但是由于没有切身的感受,如同没有生命的蝴蝶标本,就是再著名的景点也不能给人心动的感觉。



    顺便说一句,北京燕山出版社再版马老的《北平旅行指南》时,用“马芷庠著”而不是原书用的“编”,的确非常准确。这是我读到的有关北京旅游的最好的一本书。
查看详情
相关图书 / 更多
老北京旅行指南:《北平旅行指南》重排本
老北京述闻(全12卷)【精装套装】
黎晓宏 主编;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北京市委员会 组织编写
老北京旅行指南:《北平旅行指南》重排本
老北大校园简史——现代校园空间的拓建
鲍宁 李丰耀 李辰
老北京旅行指南:《北平旅行指南》重排本
老北京的传统美食
李硕
老北京旅行指南:《北平旅行指南》重排本
老北京有意思:胡同八百年
班宏跃
老北京旅行指南:《北平旅行指南》重排本
老北京的传统技艺
李硕
老北京旅行指南:《北平旅行指南》重排本
老北京--巷陌民风 精
徐城北
老北京旅行指南:《北平旅行指南》重排本
老北京的胡同
李硕
老北京旅行指南:《北平旅行指南》重排本
老北京述闻(全12卷)【平装套装】
黎晓宏 主编;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北京市委员会 组织编写
老北京旅行指南:《北平旅行指南》重排本
老北京岁时风物:《北平岁时志》注释
尤李 注;张次溪 纂
老北京旅行指南:《北平旅行指南》重排本
老北京有意思:绝活隐于市
赵敏 著
老北京旅行指南:《北平旅行指南》重排本
老北京的那些事儿
李维基
老北京旅行指南:《北平旅行指南》重排本
老北市演义春秋
政协沈阳市和平区委员会 编
您可能感兴趣 / 更多
老北京旅行指南:《北平旅行指南》重排本
老北京旅行指南
马芷庠 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