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院体

明代院体
分享
扫描下方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右上角”+“,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朋友圈。
作者:
2005-07
版次: 1
ISBN: 9787533021054
定价: 110.00
装帧: 精装
开本: 其他
纸张: 铜版纸
页数: 117页
分类: 艺术
11人买过
  • “院体”之称,顾名思义,是指由画院画家所形成的风格体式,像宋代由翰林书画院的宫廷画家所创立的典型风格,如北宋徽宗时期的工整精细画风,就称为“宣和体”,南宋李唐、刘松年、马远、夏圭简劲雄健的山水,被称为南宋“院体”。沿用下来,明代由宫廷画家所创造的主体画风,也被称之为明代“院体”。
      
      
      “院体”并不是画派的称谓,但创造“院体”风格的画家之间存在着较密切的关系,他们同在宫廷范围内工作,或属同僚,相互影响,或先后衔接,呈继承关系。更主要的是在皇室统一、严格的管理下,从创作主旨、题材内容到风格样式、审美情趣,都表现出极强的趋同性。可以说,“院体”风格的形成条件非常类似于画派,因此,“院体”之称实含有画派之意。 单国强,浙江绍兴人。中央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博物馆学会会员,北京博物馆学会二届理事。在从事中国古代美术史研究方面,以明清时期绘画史为主要选题,发表论文数十篇。参加《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美术全集》、《中国美术史》有关卷的编写工作 。

    曾赴日本、香港、美国参加有关国际学术交流活动 。 总序

    画派叙论

     一 明代“院体”含义

     二 明代“画院”之名与实

     三 明代画院的发展过程

     四 明代画院的机构和制度

     五 明代“院体”的艺术渊源和传承关系

     六 具强烈政教功能的宫廷人物画

     七 兼取南、北宋画风的宫廷山水画

     八 出新立派的宫廷花鸟画

     九 明代宫廷绘画的总体艺术特色

    名家名作赏析

    影响与评论

     一 明“院体”在明前期有长足影响

     二 明“院体”对后世影响不大

    年表与资料

     明洪武三年(1370)至崇祯九年(1636)大事记
  • 内容简介:
    “院体”之称,顾名思义,是指由画院画家所形成的风格体式,像宋代由翰林书画院的宫廷画家所创立的典型风格,如北宋徽宗时期的工整精细画风,就称为“宣和体”,南宋李唐、刘松年、马远、夏圭简劲雄健的山水,被称为南宋“院体”。沿用下来,明代由宫廷画家所创造的主体画风,也被称之为明代“院体”。
      
      
      “院体”并不是画派的称谓,但创造“院体”风格的画家之间存在着较密切的关系,他们同在宫廷范围内工作,或属同僚,相互影响,或先后衔接,呈继承关系。更主要的是在皇室统一、严格的管理下,从创作主旨、题材内容到风格样式、审美情趣,都表现出极强的趋同性。可以说,“院体”风格的形成条件非常类似于画派,因此,“院体”之称实含有画派之意。
  • 作者简介:
    单国强,浙江绍兴人。中央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博物馆学会会员,北京博物馆学会二届理事。在从事中国古代美术史研究方面,以明清时期绘画史为主要选题,发表论文数十篇。参加《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美术全集》、《中国美术史》有关卷的编写工作 。

    曾赴日本、香港、美国参加有关国际学术交流活动 。
  • 目录:
    总序

    画派叙论

     一 明代“院体”含义

     二 明代“画院”之名与实

     三 明代画院的发展过程

     四 明代画院的机构和制度

     五 明代“院体”的艺术渊源和传承关系

     六 具强烈政教功能的宫廷人物画

     七 兼取南、北宋画风的宫廷山水画

     八 出新立派的宫廷花鸟画

     九 明代宫廷绘画的总体艺术特色

    名家名作赏析

    影响与评论

     一 明“院体”在明前期有长足影响

     二 明“院体”对后世影响不大

    年表与资料

     明洪武三年(1370)至崇祯九年(1636)大事记
查看详情
您可能感兴趣 / 更多
明代院体
国家宝藏 发现故宫 图说天下 历史科普精装版
单国强;移然
明代院体
我去故宫看国宝(共4册)
单国强、移然 编
明代院体
中国绘画史图鉴·人物卷(套装共3册)
单国强 编
明代院体
石渠宝笈名画珍赏(全四卷)
单国强 著
明代院体
中国绘画史图鉴山水卷(套装上中下卷)
单国强 著
明代院体
中国绘画史图鉴
单国强 苏百钧
明代院体
中国美术史:明清至近代
单国强 编
明代院体
中国绘画鉴赏图典
单国强 编
明代院体
院体浙派绘画
单国强 编
明代院体
织绣书画
单国强 编
明代院体
清代书法
单国强 编
明代院体
金陵诸家绘画
单国强 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