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文化互补论

中西文化互补论
分享
扫描下方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右上角”+“,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朋友圈。
作者:
2009-08
版次: 1
ISBN: 9787508726854
定价: 29.00
装帧: 平装
开本: 16开
纸张: 胶版纸
页数: 196页
字数: 180千字
丛书: 学者文丛
分类: 社会文化
21人买过
  • 《中西文化互补论》研讨的是中国最博大、最具魅力的“气”的宇宙观、“气”的科学和“气”的人文价值。
    于民教授紧紧把握住中西思维的根本不同,准确地将通往气的思维称作“身心实践的认识方式”,阐明气的感受和概念来自主体向内的反观体验,即天人合一的深层践行,而与西方着重向外观察和实验的认识方式相并立。他的贡献更在于通过大胆而翔实的论证,明白确立中国对气的认识偏向使用右脑为“体验科学”,西方对物质的认识偏向使用左脑为“实验科学”,二者是平行互补的两种科学,两种文化。而且正是由于思维方式的不同,中西方形成了不同的价值观,对人类的进步和命运各有特殊的不可替代的意义。 于民,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男,汉族,1930年生,河北唐山人。1948年8月赴解放区正定华北联大学习,同年底参军入津。先后在天津卫戌纠察总队、华北军区警卫营和志愿军二十兵团通信处任职,多次立功。1955年考入北大中文系,毕业后在北大哲学系美学教研室做宗白华先生助手。1961年参加王朝闻主编的《美学概论》教材的编写,负责《中国古代美学史资料选》的编选。个人著作有《春秋前审美观念的发展》、《气化谐和——中国古典审美意识的独特发展》、《中国古代美学思想史》以及《世纪末中国气功潮》等书。 序
    自序
    第一章从“气”的宇宙观是否“科学”谈到两种科学的产生
    第一节中西文化交流中最突出的障碍
    第二节百多年中西思维比较进程的概述
    第三节中西思维比较难以突破的根本原因
    第四节投身于两种科学交会的洪流,才能感受到那“大时代”的脉搏
    第五节从人类思维分合的全过程中探寻两类科学产生的必然
    第六节人类生存中作与息的不同需要导致对不同时空物质运动的不同探索
    第七节两种科学产生的主体依据--与不同时空相对应的人的左右脑的不同功能
    第八节中国从远古就走出了一条集两种科学于一身的独特之路
    第九节明确人类思维两源,认识两者之优缺

    第二章两种不同的科学导致中西思维文化的不同体现之一:西方人重物,中国人重心
    第一节物(不等于“物质”)与心(不等于“意识”)是中西思维比较诸范畴中的基本范畴
    第二节西方重物,走上一条由物--私欲--对立--斗争之路
    第三节中国重心,走的是由心--公、善--互爱--和谐之路
    第四节当代脑科学开始为中西的“物”或“心”的一偏认识进行实证
    第五节心与物的辩证统一是人类社会、思维发展的光明大道

    第三章中西思维文化不同的主要体现之二:西方人重“物”则尚“实”,中国人重“心”则贵“虚”
    第一节什么是实,什么是虚?
    第二节虚--与体验科学功能态下的特殊感识密切相关
    第三节“实”出自“虚”,“内视”(非常规感识)高于“外视”(常规感识)
    第四节实虚统一,贯穿人体
    第五节实与虚的相反相成、相互转化
    第六节实虚范畴的出现在认识史上的影响
    第七节实虚关系认识对审美艺术的影响

    第四章中西思维文化不同的主要体现之三:西方人重物则分,中国人重心则合
    第一节分,分出了实验科学;合,合出了体验科学
    第二节“分”的哲学是斗争哲学,“合”的哲学是和谐哲学
    第三节天人之分合--最大的分与合
    第四节身心之合--最基本的分与合
    第五节身心之分在西方医学上有着突出的反映
    第六节身心合一的观点在中国养生、医疗上得到充分体现
    第七节分合的不同认识对中西审美文化的影响

    第五章中西思维文化不同的主要体现之四:“子”论与“气”论的对立
    第一节分中得“子”,合中得“气”
    第二节懂得“气”才能进一步懂得生命,懂得感觉与思维
    第三节一个借助推理,一个全赖感悟
    第四节从“子”与“气”的对立到“子”、“气”的
    第五节“子”与“气”的对立对中西审美文化的影响

    第六章中西思维文化不同的主要体现之五:西方重智与中国重德
    第一节西方人重在做事则尚智,中国人重在做人则尚德
    第二节西方人因何尚智-一在于单一实验科学的发展
    第三节中国人因何独具人类最高道德观念--在于“气”的体验科学的独特存在
    第四节德与智由对立走向统一
    第五节物质文化与心性文化

    第七章从两种科学的由对立走向互补看中西文化的相融
    第一节实验科学“由实入虚”带来认识上翻天覆地的变化
    第二节西方实验科学家向东方求道
    第三节实验科学“由实入虚”的急先锋之一--脑科学
    第四节实验科学“由实入虚”的急先锋之二--信息科学
    第五节两种科学走向互补的西方代表作--《物理学之“道”》
    第六节“新的能量信息技术”在20世纪末突然向全世界公开亮相
    第七节中国科学家钱学森和他提出的“东方的科学革命”
    第八节两种科学的走向互补导致中西文化的相融
    主要参考书目
    后记
  • 内容简介:
    《中西文化互补论》研讨的是中国最博大、最具魅力的“气”的宇宙观、“气”的科学和“气”的人文价值。
    于民教授紧紧把握住中西思维的根本不同,准确地将通往气的思维称作“身心实践的认识方式”,阐明气的感受和概念来自主体向内的反观体验,即天人合一的深层践行,而与西方着重向外观察和实验的认识方式相并立。他的贡献更在于通过大胆而翔实的论证,明白确立中国对气的认识偏向使用右脑为“体验科学”,西方对物质的认识偏向使用左脑为“实验科学”,二者是平行互补的两种科学,两种文化。而且正是由于思维方式的不同,中西方形成了不同的价值观,对人类的进步和命运各有特殊的不可替代的意义。
  • 作者简介:
    于民,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男,汉族,1930年生,河北唐山人。1948年8月赴解放区正定华北联大学习,同年底参军入津。先后在天津卫戌纠察总队、华北军区警卫营和志愿军二十兵团通信处任职,多次立功。1955年考入北大中文系,毕业后在北大哲学系美学教研室做宗白华先生助手。1961年参加王朝闻主编的《美学概论》教材的编写,负责《中国古代美学史资料选》的编选。个人著作有《春秋前审美观念的发展》、《气化谐和——中国古典审美意识的独特发展》、《中国古代美学思想史》以及《世纪末中国气功潮》等书。
  • 目录:

    自序
    第一章从“气”的宇宙观是否“科学”谈到两种科学的产生
    第一节中西文化交流中最突出的障碍
    第二节百多年中西思维比较进程的概述
    第三节中西思维比较难以突破的根本原因
    第四节投身于两种科学交会的洪流,才能感受到那“大时代”的脉搏
    第五节从人类思维分合的全过程中探寻两类科学产生的必然
    第六节人类生存中作与息的不同需要导致对不同时空物质运动的不同探索
    第七节两种科学产生的主体依据--与不同时空相对应的人的左右脑的不同功能
    第八节中国从远古就走出了一条集两种科学于一身的独特之路
    第九节明确人类思维两源,认识两者之优缺

    第二章两种不同的科学导致中西思维文化的不同体现之一:西方人重物,中国人重心
    第一节物(不等于“物质”)与心(不等于“意识”)是中西思维比较诸范畴中的基本范畴
    第二节西方重物,走上一条由物--私欲--对立--斗争之路
    第三节中国重心,走的是由心--公、善--互爱--和谐之路
    第四节当代脑科学开始为中西的“物”或“心”的一偏认识进行实证
    第五节心与物的辩证统一是人类社会、思维发展的光明大道

    第三章中西思维文化不同的主要体现之二:西方人重“物”则尚“实”,中国人重“心”则贵“虚”
    第一节什么是实,什么是虚?
    第二节虚--与体验科学功能态下的特殊感识密切相关
    第三节“实”出自“虚”,“内视”(非常规感识)高于“外视”(常规感识)
    第四节实虚统一,贯穿人体
    第五节实与虚的相反相成、相互转化
    第六节实虚范畴的出现在认识史上的影响
    第七节实虚关系认识对审美艺术的影响

    第四章中西思维文化不同的主要体现之三:西方人重物则分,中国人重心则合
    第一节分,分出了实验科学;合,合出了体验科学
    第二节“分”的哲学是斗争哲学,“合”的哲学是和谐哲学
    第三节天人之分合--最大的分与合
    第四节身心之合--最基本的分与合
    第五节身心之分在西方医学上有着突出的反映
    第六节身心合一的观点在中国养生、医疗上得到充分体现
    第七节分合的不同认识对中西审美文化的影响

    第五章中西思维文化不同的主要体现之四:“子”论与“气”论的对立
    第一节分中得“子”,合中得“气”
    第二节懂得“气”才能进一步懂得生命,懂得感觉与思维
    第三节一个借助推理,一个全赖感悟
    第四节从“子”与“气”的对立到“子”、“气”的
    第五节“子”与“气”的对立对中西审美文化的影响

    第六章中西思维文化不同的主要体现之五:西方重智与中国重德
    第一节西方人重在做事则尚智,中国人重在做人则尚德
    第二节西方人因何尚智-一在于单一实验科学的发展
    第三节中国人因何独具人类最高道德观念--在于“气”的体验科学的独特存在
    第四节德与智由对立走向统一
    第五节物质文化与心性文化

    第七章从两种科学的由对立走向互补看中西文化的相融
    第一节实验科学“由实入虚”带来认识上翻天覆地的变化
    第二节西方实验科学家向东方求道
    第三节实验科学“由实入虚”的急先锋之一--脑科学
    第四节实验科学“由实入虚”的急先锋之二--信息科学
    第五节两种科学走向互补的西方代表作--《物理学之“道”》
    第六节“新的能量信息技术”在20世纪末突然向全世界公开亮相
    第七节中国科学家钱学森和他提出的“东方的科学革命”
    第八节两种科学的走向互补导致中西文化的相融
    主要参考书目
    后记
查看详情
您可能感兴趣 / 更多
中西文化互补论
北大美学研究丛书:春秋前审美观念的发展
于民 著;章启群 编
中西文化互补论
中西互补与人类思维革命
于民 著
中西文化互补论
坚守与改革:英国财政史专题研究(1066年-19世纪中后期)
于民 著
中西文化互补论
中国美学思想史
于民 著
中西文化互补论
中国美学史资料选编
于民 著
中西文化互补论
石油经济研究报告集
于民 著
中西文化互补论
实用吉祥民历
于民 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