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事诉讼的前沿问题

刑事诉讼的前沿问题
分享
扫描下方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右上角”+“,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朋友圈。
作者:
2005-12
版次: 2
ISBN: 9787300069883
定价: 49.80
装帧: 平装
开本: 其他
纸张: 胶版纸
页数: 639页
字数: 691千字
分类: 法律
65人买过
  •   《刑事诉讼的前沿问题》(第2版)是作者历经10年研究所作的学术总结,在对20世纪中国刑事诉讼法学的产生、发展以及刑事诉讼基本理论范畴作出总结的基础上,全面总结了刑事诉讼法学的基础性和前沿性理论问题;讨论了刑事诉讼法学的研究方法问题,倡导在树立基本问题意识的前提下,运用社会科学的一般方法并从多学科交叉的角度研究刑事诉讼问题;论述了刑事诉讼法学的两个最重要的理论课题——程序正义理论和程序性制裁理论,为这一学科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扩展了这一学科的学术版图;对“证据法学”与“证据学”作出了理论上的区分,重新解释了刑事证据法的体系和功能;运用经验分析方法,对审判委员会、回避和变更管辖制度作出了全面的考察,提出了法院内部独立和司法裁判的行政化问题;提出了刑事诉讼的“纵向构造”问题,将中国刑事诉讼构造解释为“流水作业式”模式;对于刑事审判前的侦查、审查起诉及其相互间的关系从理论上作出了解释,提出了“建立一体化的审判前程序”的观点。   陈瑞华,1985年9月考入中国政法大学法律系,先后于1989年7月、1992年7月和1995年7月,在该校获得法学学士、诉讼法学硕士和诉讼法学博士学位。1995年7月进入北京大学法律学系,从事法学博士后研究工作。1997年6月工作期满出站,并留校任教。现为北京大学法学院副教授。主要学术领域:刑法诉讼法学、法律程序理论、司法制度。主要学术著作:《刑事审判原理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庭审方式改革理论与实践》(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1998年版)。主要学术论文发表在《中国社会科学》、《中国法学》、《政法论坛》、《中外法学》、《北京大学法律评论》等出版物上。主要社会兼职:中国诉讼法学会刑事诉讼法专业委员会委员,北京市诉讼法学会理事。 第一章二十世纪之中国刑事诉讼法学1
    一、引言3
    二、现代刑事诉讼法学的产生4
    三、刑事诉讼法学的初步发展9
    四、刑事诉讼法学的转型21
    五、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刑事诉讼法学28
    六、刑事诉讼法学建设的几个基本问题45
    附录沈家本等奏《刑事诉讼律草案》
    告成装册呈览一折(摘录)48

    第二章刑事诉讼法学的基本范畴57
    一、刑事诉讼法学基本范畴研究的哩顾53
    二、刑事诉讼价值58
    三、刑事诉讼目的69
    四、刑事诉讼构造81
    五、刑事诉讼阶段91
    六、刑事诉讼法律关系97
    七、刑事诉讼主体104
    八、刑事诉讼职能113
    九、刑事诉讼客体120
    十、刑事诉讼行为126
    十一、结论134

    第三章刑事诉讼法学的研究方法问题1739
    一、引言147
    二、从对策到解释143
    三、基本的问题意识149
    四、实证方法的引入156
    五、法学学科的交叉研究163
    六、法律的生命有机体理论169

    第四章刑事被告人权利的宪法化问题173
    一、问题的提出175
    二、中国宪法中的被告人权利178
    三、缺乏宪法约束的刑事诉讼法187
    四、不受宪法限制的司法解释187
    五、程序性违法的治理与宪法性权利的缺位1917
    六、被告人权利宪法化的基本课题195

    第五章程序正义理论203
    一、程序与程序的正当性2D5
    二、程序正义观念的起源270
    三、纯粹的程序正义:罗尔斯的分析2173
    四、程序正义与当代的程序价值理论218
    五、研究程序正义问题的必要性223
    六、程序正义价值的独立性228
    七、程序正义与其他正义形态的关系236
    八、程序正义的基本构成要素240
    九、为什么要坚持程序正义247
    十、程序正义的限度253

    第六章程序性制裁理论259
    一、问题的提出267
    二、程序性制裁的基本模式263
    三、宣告无效——程序法的独特制裁方式288
    四、为什么要选择宣告无效的制裁方式294
    五、程序性制裁的局限性3D2
    六、程序性制裁的未来306
    七、程序性制裁理论的体系37D

    第七章刑事诉讼纵向构造理论323
    一、问题的提出325
    二、以裁判为中心的诉讼构造328
    三、“流水作业”式的诉讼构造333
    四、“流水作业”机制的消极后果342
    五、可预期的诉讼构造改革346

    第八章刑事证据法的体系和功能353
    一、认识论视野中的证据问题355
    二、对“证据学”理论基础的反思358
    三、对“证据学”体系的反思363
    四、从“证据学”走向“证据法学”370
    五、刑事证据法的体系375
    六、刑事证据法的功能378

    第九章刑事司法视野下的审判委员会制度389
    一、引言397
    二、作为审判组织的审判委员会392
    三、审判委员会制度的基本缺陷398
    四、对两个案例的分析4D6
    五、审判委员会制度的近期改革动向477
    六、中国法院的内部独立问题475

    第十章回避与变更管辖问题之研究427
    一、问题的提出423
    二、法官的回避问题424
    三、“法院的回避”——审判管辖的变更问题44D
    四、回避和变更管辖制度的根基460
    五、诉权与裁判权的关系466
    六、程序性违法的程序后果473
    七、制度设计的限度477

    第十一章刑事审判前程序之整体构造485
    一、引言487
    二、刑事审判前程序之简要比较488
    三、中国刑事审判前程序的构造类型(1)495
    四、中国刑事审判前程序的构造类型(2)500
    五、中国刑事审判前程序的主要问题509
    六、走向一体化的刑事审判前程序576

    第十二章中国刑事司法制度的基本问题527
    一、引言523
    二、“流水作业”的司法模式524
    三、警察权的司法化526
    四、检察权的超强势化528
    五、司法审查机制的弱化537
    六、司法裁判权的行政化和追诉化533
    七、刑事司法改革的宪政基础536
    附录一美国非法证据排除规则之初步考察539
    一、引言547
    二、第四修正案与排除规则:历史的考察545
    三、排除规则与第五、六和十四修正案553
    四、“毒树之果”规则565
    五、排除规则的例外570
    六、审前动议与证据禁止之听证574
    七、证明责任与证明标准584
    八、证据禁止的再救济程序597
    九、几点结论601
    附录二英国刑事诉讼中的排除规则605
    一、排除证据的一般原则607
    二、1984年警察与刑事证据法609
    三、被告人供述的排除672
    四、派生证据的效力676
    五、排除规则的适用程序677
    参考文献625
    索引637
  • 内容简介:
      《刑事诉讼的前沿问题》(第2版)是作者历经10年研究所作的学术总结,在对20世纪中国刑事诉讼法学的产生、发展以及刑事诉讼基本理论范畴作出总结的基础上,全面总结了刑事诉讼法学的基础性和前沿性理论问题;讨论了刑事诉讼法学的研究方法问题,倡导在树立基本问题意识的前提下,运用社会科学的一般方法并从多学科交叉的角度研究刑事诉讼问题;论述了刑事诉讼法学的两个最重要的理论课题——程序正义理论和程序性制裁理论,为这一学科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扩展了这一学科的学术版图;对“证据法学”与“证据学”作出了理论上的区分,重新解释了刑事证据法的体系和功能;运用经验分析方法,对审判委员会、回避和变更管辖制度作出了全面的考察,提出了法院内部独立和司法裁判的行政化问题;提出了刑事诉讼的“纵向构造”问题,将中国刑事诉讼构造解释为“流水作业式”模式;对于刑事审判前的侦查、审查起诉及其相互间的关系从理论上作出了解释,提出了“建立一体化的审判前程序”的观点。
  • 作者简介:
      陈瑞华,1985年9月考入中国政法大学法律系,先后于1989年7月、1992年7月和1995年7月,在该校获得法学学士、诉讼法学硕士和诉讼法学博士学位。1995年7月进入北京大学法律学系,从事法学博士后研究工作。1997年6月工作期满出站,并留校任教。现为北京大学法学院副教授。主要学术领域:刑法诉讼法学、法律程序理论、司法制度。主要学术著作:《刑事审判原理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庭审方式改革理论与实践》(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1998年版)。主要学术论文发表在《中国社会科学》、《中国法学》、《政法论坛》、《中外法学》、《北京大学法律评论》等出版物上。主要社会兼职:中国诉讼法学会刑事诉讼法专业委员会委员,北京市诉讼法学会理事。
  • 目录:
    第一章二十世纪之中国刑事诉讼法学1
    一、引言3
    二、现代刑事诉讼法学的产生4
    三、刑事诉讼法学的初步发展9
    四、刑事诉讼法学的转型21
    五、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刑事诉讼法学28
    六、刑事诉讼法学建设的几个基本问题45
    附录沈家本等奏《刑事诉讼律草案》
    告成装册呈览一折(摘录)48

    第二章刑事诉讼法学的基本范畴57
    一、刑事诉讼法学基本范畴研究的哩顾53
    二、刑事诉讼价值58
    三、刑事诉讼目的69
    四、刑事诉讼构造81
    五、刑事诉讼阶段91
    六、刑事诉讼法律关系97
    七、刑事诉讼主体104
    八、刑事诉讼职能113
    九、刑事诉讼客体120
    十、刑事诉讼行为126
    十一、结论134

    第三章刑事诉讼法学的研究方法问题1739
    一、引言147
    二、从对策到解释143
    三、基本的问题意识149
    四、实证方法的引入156
    五、法学学科的交叉研究163
    六、法律的生命有机体理论169

    第四章刑事被告人权利的宪法化问题173
    一、问题的提出175
    二、中国宪法中的被告人权利178
    三、缺乏宪法约束的刑事诉讼法187
    四、不受宪法限制的司法解释187
    五、程序性违法的治理与宪法性权利的缺位1917
    六、被告人权利宪法化的基本课题195

    第五章程序正义理论203
    一、程序与程序的正当性2D5
    二、程序正义观念的起源270
    三、纯粹的程序正义:罗尔斯的分析2173
    四、程序正义与当代的程序价值理论218
    五、研究程序正义问题的必要性223
    六、程序正义价值的独立性228
    七、程序正义与其他正义形态的关系236
    八、程序正义的基本构成要素240
    九、为什么要坚持程序正义247
    十、程序正义的限度253

    第六章程序性制裁理论259
    一、问题的提出267
    二、程序性制裁的基本模式263
    三、宣告无效——程序法的独特制裁方式288
    四、为什么要选择宣告无效的制裁方式294
    五、程序性制裁的局限性3D2
    六、程序性制裁的未来306
    七、程序性制裁理论的体系37D

    第七章刑事诉讼纵向构造理论323
    一、问题的提出325
    二、以裁判为中心的诉讼构造328
    三、“流水作业”式的诉讼构造333
    四、“流水作业”机制的消极后果342
    五、可预期的诉讼构造改革346

    第八章刑事证据法的体系和功能353
    一、认识论视野中的证据问题355
    二、对“证据学”理论基础的反思358
    三、对“证据学”体系的反思363
    四、从“证据学”走向“证据法学”370
    五、刑事证据法的体系375
    六、刑事证据法的功能378

    第九章刑事司法视野下的审判委员会制度389
    一、引言397
    二、作为审判组织的审判委员会392
    三、审判委员会制度的基本缺陷398
    四、对两个案例的分析4D6
    五、审判委员会制度的近期改革动向477
    六、中国法院的内部独立问题475

    第十章回避与变更管辖问题之研究427
    一、问题的提出423
    二、法官的回避问题424
    三、“法院的回避”——审判管辖的变更问题44D
    四、回避和变更管辖制度的根基460
    五、诉权与裁判权的关系466
    六、程序性违法的程序后果473
    七、制度设计的限度477

    第十一章刑事审判前程序之整体构造485
    一、引言487
    二、刑事审判前程序之简要比较488
    三、中国刑事审判前程序的构造类型(1)495
    四、中国刑事审判前程序的构造类型(2)500
    五、中国刑事审判前程序的主要问题509
    六、走向一体化的刑事审判前程序576

    第十二章中国刑事司法制度的基本问题527
    一、引言523
    二、“流水作业”的司法模式524
    三、警察权的司法化526
    四、检察权的超强势化528
    五、司法审查机制的弱化537
    六、司法裁判权的行政化和追诉化533
    七、刑事司法改革的宪政基础536
    附录一美国非法证据排除规则之初步考察539
    一、引言547
    二、第四修正案与排除规则:历史的考察545
    三、排除规则与第五、六和十四修正案553
    四、“毒树之果”规则565
    五、排除规则的例外570
    六、审前动议与证据禁止之听证574
    七、证明责任与证明标准584
    八、证据禁止的再救济程序597
    九、几点结论601
    附录二英国刑事诉讼中的排除规则605
    一、排除证据的一般原则607
    二、1984年警察与刑事证据法609
    三、被告人供述的排除672
    四、派生证据的效力676
    五、排除规则的适用程序677
    参考文献625
    索引637
查看详情
您可能感兴趣 / 更多
刑事诉讼的前沿问题
企业合规基本理论(第三版)
陈瑞华 著
刑事诉讼的前沿问题
刑事辩护的理念(第二版)
陈瑞华 著
刑事诉讼的前沿问题
企业合规基本理论(第二版)
陈瑞华 著
刑事诉讼的前沿问题
比较刑事诉讼法(第二版)
陈瑞华 著
刑事诉讼的前沿问题
企业合规基本理论
陈瑞华 著
刑事诉讼的前沿问题
天下·刑事审判原理论(第三版)
陈瑞华 著
刑事诉讼的前沿问题
看得见的正义(第三版)
陈瑞华 著
刑事诉讼的前沿问题
天下·刑事诉讼的中国模式(第三版)
陈瑞华 著
刑事诉讼的前沿问题
天下·法学新经典 刑事证据法的理论问题(第二版)
陈瑞华 著
刑事诉讼的前沿问题
天下·司法体制改革导论
陈瑞华 著
刑事诉讼的前沿问题
刑事辩护的艺术
陈瑞华 著
刑事诉讼的前沿问题
论法学研究方法
陈瑞华 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