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战中的盟友:社会主义阵营内部的国家关系

冷战中的盟友:社会主义阵营内部的国家关系
分享
扫描下方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右上角”+“,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朋友圈。
作者:
出版社: 九州出版社
2012-12
版次: 1
ISBN: 9787510814990
定价: 88.00
装帧: 平装
开本: 16开
纸张: 胶版纸
页数: 564页
字数: 618千字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分类: 政治
392人买过
  •   共产主义革命的口号“全世界的无产阶级联合起来”,是跨越国界的,但当共产主义国家成立后,却不可避免的有了自身的利益,从而与上述观念产生了矛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外交关系中,自然也不例外。本书精选沈志华各个时期发表的论文,从中国与苏联、朝鲜及东欧的外交关系三个方面,探讨了社会主义国家关系的复杂性与两重性。   沈志华,1950年4月出生。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终身教授,冷战国际史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大学历史系兼职教授,美国威尔逊国际学者中心高级研究员,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名誉研究员。研究方向为冷战史,苏联史,特别是中苏关系史和朝鲜战争。 建国初期苏联对华经济援助的基本情况——来自中国和俄国的档案材料
    一、提供低息贷款
    二、援建重点项目
    三、发展双边贸易
    四、开办合股公司
    五、提供技术资料
    六、派遣苏联专家
    七、培养中国专家
    八、协助编制经济计划
    赫鲁晓夫与苏联归还旅顺海军基地
    一、斯大林得以继续使用旅顺基地
    二、赫鲁晓夫主动提出归还旅顺口
    三、苏联军队撤退及旅顺基地的交接
    对在华苏联专家问题的历史考察:基本状况及政策变化
    一、为了满足中国的政权和经济需要
    二、专家派遣和管理工作的混乱局面
    三、苏联专家来华的高潮时期
    四、苏联的谨慎政策和中国的少而精原则
    对在华苏联专家问题的历史考察:作用和影响
    一、倡导“全面学习苏联”的方针
    二、苏联专家的作用得到充分体现
    三、提出“以苏为鉴”的口号
    四、“大跃进”和中苏分歧的影响
    对在华苏联专家问题的历史考察:生活及工作条件
    一、关于苏联专家来华工作条件的谈判
    二、苏联专家的待遇和中国的实际支出
    三、对苏联专家日常生活的关心和照顾
    四、苏联专家的工作环境及其变化
    苏共二十大、非斯大林化及其对中苏关系的影响——根据俄国最近披露的档案文献
    一、苏共二十大路线的实质
    二、非斯大林化现象的由来
    三、苏共二十大对中苏关系的影响
    援助和限制:苏联对中国研制核武器的方针(1949-1960)
    一、赫鲁晓夫开启了中国原子能和平利用之窗
    二、苏联对中国核援助的方针出现突破性转变
    三、苏联对中国研制核武器的帮助及其限度
    四、赫鲁晓夫决心撕毁合同终止对中国的核援助
    试论朝鲜战争期间的中朝同盟关系
    一、关于军队的指挥权问题
    二、关于越过三八线后是否南进的问题
    三、关于朝鲜铁路的管理权问题
    四、关于停战谈判和结束战争的问题
    左右逢源:朝鲜战后经济重建与外来援助(1954-1960)
    一、准备时期(1953–1954)
    二、三年计划期间(1954–1956)
    三、五年计划期间(1957–1959)
    四、“缓冲”时期(1960)
    朝鲜劳动党内权力斗争与中朝苏三角关系
    一、起因:苏共二十大引起的风波
    二、经过:八月全会前后朝鲜党内斗争和中苏的干预
    三、结局:中国人民志愿军全部撤离朝鲜
    朝鲜族居民跨境流动:中国的对策及其结果(1950-1962)
    一、朝鲜族居民的国籍问题及其解决
    二、中朝政府对边民流动的政策和措施
    三、非法越境问题及中国的处理方针
    1956年十月危机:中国的角色和影响——波匈事件与中国研究之一
    一、前提:苏联、东欧、中国三角关系
    二、处理波兰危机:苏联未遂的军事干涉
    三、处理匈牙利危机:苏联第一次出兵
    四、处理匈牙利危机:苏联第二次出兵
    五、结论:中国开始介入东欧事务
    中国对东欧十月危机的反应和思考——波匈事件与中国研究之二
    一、中共八届二中全会上的不同声音
    二、再次讨论波匈事件和斯大林问题
    三、中国社会的反应和“少数人闹事”
    四、中共采取的各种让步和安抚措施
    五、毛泽东强调要注意思想动向
    1956年的波兰危机与中波关系——来自中国的档案文献和内部报道
    一、中波在苏共二十大后开始接近
    二、中国对波兹南事件的看法
    三、中共八大期间中波领导人的接触
    四、中国在阻止苏联武装干涉问题上的作用
    五、中共帮助协调苏联与波兰的关系
    六、中波之间对匈牙利事件的分歧意见
    七、毛泽东对哥穆尔卡的认识和评价
    中国“旋风”:周恩来1957年1月的穿梭外交及其影响
    一、波兰危机和匈牙利动乱的余波
    二、周恩来三国之行急需解决的问题
    三、在新的基础上巩固社会主义阵营
  • 内容简介:
      共产主义革命的口号“全世界的无产阶级联合起来”,是跨越国界的,但当共产主义国家成立后,却不可避免的有了自身的利益,从而与上述观念产生了矛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外交关系中,自然也不例外。本书精选沈志华各个时期发表的论文,从中国与苏联、朝鲜及东欧的外交关系三个方面,探讨了社会主义国家关系的复杂性与两重性。
  • 作者简介:
      沈志华,1950年4月出生。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终身教授,冷战国际史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大学历史系兼职教授,美国威尔逊国际学者中心高级研究员,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名誉研究员。研究方向为冷战史,苏联史,特别是中苏关系史和朝鲜战争。
  • 目录:
    建国初期苏联对华经济援助的基本情况——来自中国和俄国的档案材料
    一、提供低息贷款
    二、援建重点项目
    三、发展双边贸易
    四、开办合股公司
    五、提供技术资料
    六、派遣苏联专家
    七、培养中国专家
    八、协助编制经济计划
    赫鲁晓夫与苏联归还旅顺海军基地
    一、斯大林得以继续使用旅顺基地
    二、赫鲁晓夫主动提出归还旅顺口
    三、苏联军队撤退及旅顺基地的交接
    对在华苏联专家问题的历史考察:基本状况及政策变化
    一、为了满足中国的政权和经济需要
    二、专家派遣和管理工作的混乱局面
    三、苏联专家来华的高潮时期
    四、苏联的谨慎政策和中国的少而精原则
    对在华苏联专家问题的历史考察:作用和影响
    一、倡导“全面学习苏联”的方针
    二、苏联专家的作用得到充分体现
    三、提出“以苏为鉴”的口号
    四、“大跃进”和中苏分歧的影响
    对在华苏联专家问题的历史考察:生活及工作条件
    一、关于苏联专家来华工作条件的谈判
    二、苏联专家的待遇和中国的实际支出
    三、对苏联专家日常生活的关心和照顾
    四、苏联专家的工作环境及其变化
    苏共二十大、非斯大林化及其对中苏关系的影响——根据俄国最近披露的档案文献
    一、苏共二十大路线的实质
    二、非斯大林化现象的由来
    三、苏共二十大对中苏关系的影响
    援助和限制:苏联对中国研制核武器的方针(1949-1960)
    一、赫鲁晓夫开启了中国原子能和平利用之窗
    二、苏联对中国核援助的方针出现突破性转变
    三、苏联对中国研制核武器的帮助及其限度
    四、赫鲁晓夫决心撕毁合同终止对中国的核援助
    试论朝鲜战争期间的中朝同盟关系
    一、关于军队的指挥权问题
    二、关于越过三八线后是否南进的问题
    三、关于朝鲜铁路的管理权问题
    四、关于停战谈判和结束战争的问题
    左右逢源:朝鲜战后经济重建与外来援助(1954-1960)
    一、准备时期(1953–1954)
    二、三年计划期间(1954–1956)
    三、五年计划期间(1957–1959)
    四、“缓冲”时期(1960)
    朝鲜劳动党内权力斗争与中朝苏三角关系
    一、起因:苏共二十大引起的风波
    二、经过:八月全会前后朝鲜党内斗争和中苏的干预
    三、结局:中国人民志愿军全部撤离朝鲜
    朝鲜族居民跨境流动:中国的对策及其结果(1950-1962)
    一、朝鲜族居民的国籍问题及其解决
    二、中朝政府对边民流动的政策和措施
    三、非法越境问题及中国的处理方针
    1956年十月危机:中国的角色和影响——波匈事件与中国研究之一
    一、前提:苏联、东欧、中国三角关系
    二、处理波兰危机:苏联未遂的军事干涉
    三、处理匈牙利危机:苏联第一次出兵
    四、处理匈牙利危机:苏联第二次出兵
    五、结论:中国开始介入东欧事务
    中国对东欧十月危机的反应和思考——波匈事件与中国研究之二
    一、中共八届二中全会上的不同声音
    二、再次讨论波匈事件和斯大林问题
    三、中国社会的反应和“少数人闹事”
    四、中共采取的各种让步和安抚措施
    五、毛泽东强调要注意思想动向
    1956年的波兰危机与中波关系——来自中国的档案文献和内部报道
    一、中波在苏共二十大后开始接近
    二、中国对波兹南事件的看法
    三、中共八大期间中波领导人的接触
    四、中国在阻止苏联武装干涉问题上的作用
    五、中共帮助协调苏联与波兰的关系
    六、中波之间对匈牙利事件的分歧意见
    七、毛泽东对哥穆尔卡的认识和评价
    中国“旋风”:周恩来1957年1月的穿梭外交及其影响
    一、波兰危机和匈牙利动乱的余波
    二、周恩来三国之行急需解决的问题
    三、在新的基础上巩固社会主义阵营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