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民国卷(上、下)

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民国卷(上、下)
分享
扫描下方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右上角”+“,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朋友圈。
作者: ,
2016-06
版次: 1
ISBN: 9787509781982
定价: 268.00
装帧: 平装
开本: 16开
纸张: 胶版纸
页数: 1268页
字数: 1251千字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分类: 历史
431人买过
  •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大量档案文献史料的开放和全球化进程,以及国际学术潮流的衍变,海内外的中国近代史研究亦在不断发展、深化、创新,成果迭出。在此基础上,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凭借其在学界的巨大号召力与资源,组织两岸学者共同编写中国近代史,书稿以专题形式进行组织,本书为民国卷,分上下两册,上册为通史,下册为专题史,涉及时段为1840-1911年。在注重学界过往比较重视的政治、经济、外交史研究的同时,也注重体现近年来学术研究的新视角与新趋向,在思想、文化、社会史研究等方面,留有充分的写作与讨论空间。
    王建朗,男,1956年11月15日生,江苏姜埝人。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所长、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近代史系主任,兼任中国史学会秘书长。1983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历史系,获历史学学士学位;1986年毕业于复旦大学研究生院,获历史学硕士学位;1991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近代史系,获历史学博士学位。1986年进入近代史研究所。1999年聘为研究员。2006年获享政府特殊津贴。2009年评为二级研究员。2010年9月至2013年11月任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党委书记。专业研究方向为近代中外关系史。黄克武(Huang Ko-wu),男,出生于1957年,台湾中生代中国思想研究的代表人物,现任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所长。牛津大学东方系硕士,斯坦福大学历史系博士。从事中国近现代思想史和文化史等方面的研究。 序 一【王建朗】
    序 二【黄克武】


    第一章 辛亥革命:“低烈度”与大业绩
      一 大风暴的偶然与必然
      二 革命的情势与理性的革命
      三 革命的世界性和现代性
    第二章 北洋政治的“乱”与“治”
      一 制度建构:根本法的炮制与“法统”之争
      二 取舍变化:国会及政党的建构与解构
      三 重心失却:北洋军政体系的解构与重建
      四 分合诉求:地方与中央的治权之争
    第三章 北洋外交的成败
      一 北洋时期的外交
      二 北洋政府修约交涉与成果
    第四章 训政框架下的国民政府
      一 训政体制的建立
      二 中央制度的演变
      三 党政关系的发展
      四 从训政到宪政
    第五章 国民党的派系与内争
      一 国民党派系的结构特点
      二 北伐前国民党的地域性
      三 党治与派系:继承权的正统之争
      四 地方实力派与蒋介石的角逐
      五 派系党化:蒋介石领袖地位的巩固
    第六章 国民革命军的制度与战力
      一 黄埔建军
      二 军队政治工作
      三 最高统帅
      四 高级军官
      五 中下级军官
      六 士兵
      七 情报
      八 部队训练
      九 武器装备与后勤补给
    第七章 革命的底层动员:中共早期农民运动的动员·参与机制
      一 群众的号召与动员
      二 政治生态环境
      三 农运讲习所与特派员机制
      四 乡土社会的多元分化与农运的复杂面相
      五 血缘与地缘:阻力亦助力
      六 乡村权势争夺与斗争性动员
      七 从“运动”群众到群众“运动”
    第八章 中国苏维埃革命的源流
      一 地权的悖论
      二 公田问题
      三 农民负担与农民生活
      四 革命源流的可能解说
    第九章 国共分合的背景、经过与原因
      一 国共分合的背景
      二 早期国民革命的成功之道
      三 中共阶级革命的严重挫折
      四 抗战中国共两党的再度较量
      五 战后国共命运转换的内外因素
      六 国共分合的内外动因与结局
    第十章 战前蒋介石与中共、日本之间的三角关系
      一 从友变敌
      二 反共抚日
      三 联共反日
    第十一章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一 日本对中国东北的侵略与中国的局部抗战
      二 日本扩大侵略与中国的全面抗战
      三 中国抗日战争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融合
      四 战后审判及战后问题的处理
    第十二章 战时外交:从苦撑待变到大国擘画
      一 争取国际社会的广泛支持
      二 反轴心国政策的明晰与推动美英援华制日
      三 大国地位的争取与确立
      四 战后版图的构想与实践
    第十三章 汪精卫政权登场与落幕
      一 恶邻入侵制造异形组织
      二 抗战洪潮中的暗涛
      三 汪精卫逆流而行
      四 陷“都”重见“国民政府”
      五 汪记政权坐困愁城
      六 树倒猢狲散
    第十四章 国民党统治的衰颓
      一 “行宪”引发的政治乱局
      二 币改造成的经济崩溃
      三 决定性的淮海(徐蚌)会战
    第十五章 国民党大陆统治的瓦解及其退台
      一 国民党失去大陆的缘由
      二 黄金与重要文物迁台
      三 撤退来台及重起炉灶


    第十六章 善后大借款析论:民国财政的奠基与民族主义的激荡
      一 借款为立国之本
      二 突破网罗的中外攻防
      三 现实困境与历史记忆的叠合
      四 民族情绪之挑起
      五 各有所得的赛局
    第十七章 从银元到法币:民国币制演进
      一 银元时代的降临:废两改元
      二 白银危机与法币制度的建立
      三 法币盛极而衰终至崩溃
      四 法币制度的历史地位
    第十八章 近代中国银行业的变迁:以官商互动为中心
      一 晚清近代银行业的兴起
      二 民国北京政府时期银行业的发展
      三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银行业的新动向
      四 抗战时期及战后银行业的国家资本化
    第十九章 阶级和职业:1930—1940年代上海银行界的政治和经济动态
      一 上海银行界研究概论
      二 1930年代上海银行业职员阶级的形成
      三 1930年代上海的投机风气与社会问题
      四 上海银行职员的舞弊问题和解决方法
      五 中国共产党对上海银行界的统战
      六 1949年后国民党对在港上海银行家的控制
      七 国共之争中的上海银行界
    第二十章 官僚资本与“官办商行”
      一 “官僚资本”溯源
      二 官僚资本的发生和发展
      三 官僚资本成为众矢之的
      四 国家资本抑或官僚资本
      五 “官办商行”的个案研究
      六 “官办商行”的特点
      七 官僚资本研究概论
    第二十一章 南京政府十年中美经济关系的考察
      一 南京政府十年中美经济关系的重要性
      二 南京政府十年中美经济关系的重要议题
      三 南京政府十年中美经济关系之评析
    第二十二章 党国体制肇建与商民运动之兴衰
      一 国民党改组与商民运动的发起
      二 商民运动与国共势力的竞争
      三 商民运动的发展及其内部问题
      四 商民协会被取消与商民运动的中止
    第二十三章 民国乡村建设运动
      一 乡村建设运动的兴起和发展
      二 乡村建设运动的内容及成效
      三 乡村建设运动的历史评价
    第二十四章 寻找富强之路:近代中国教育发展的观察
      一 近代中国教育的演进
      二 传统与西潮:清朝末年的新教育
      三 启蒙与救亡:民国初年的新思潮
      四 控制与建设:抗战前的党化教育
      五 坚持与对抗:战时教育及其争论
    第二十五章 由“学战”到“思想战”:民国时期的思想与学术
      一 由“学战”到“思想战”:“思想界”具有的象征意义
      二 书局·报章与大学:思想学术的载体
      三 游走于新式传播媒介:读书人的“生意经”
      四 政治·思想·学术
      五 民国思想与学术流变之余论
    ......
  • 内容简介: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大量档案文献史料的开放和全球化进程,以及国际学术潮流的衍变,海内外的中国近代史研究亦在不断发展、深化、创新,成果迭出。在此基础上,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凭借其在学界的巨大号召力与资源,组织两岸学者共同编写中国近代史,书稿以专题形式进行组织,本书为民国卷,分上下两册,上册为通史,下册为专题史,涉及时段为1840-1911年。在注重学界过往比较重视的政治、经济、外交史研究的同时,也注重体现近年来学术研究的新视角与新趋向,在思想、文化、社会史研究等方面,留有充分的写作与讨论空间。
  • 作者简介:
    王建朗,男,1956年11月15日生,江苏姜埝人。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所长、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近代史系主任,兼任中国史学会秘书长。1983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历史系,获历史学学士学位;1986年毕业于复旦大学研究生院,获历史学硕士学位;1991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近代史系,获历史学博士学位。1986年进入近代史研究所。1999年聘为研究员。2006年获享政府特殊津贴。2009年评为二级研究员。2010年9月至2013年11月任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党委书记。专业研究方向为近代中外关系史。黄克武(Huang Ko-wu),男,出生于1957年,台湾中生代中国思想研究的代表人物,现任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所长。牛津大学东方系硕士,斯坦福大学历史系博士。从事中国近现代思想史和文化史等方面的研究。
  • 目录:
    序 一【王建朗】
    序 二【黄克武】


    第一章 辛亥革命:“低烈度”与大业绩
      一 大风暴的偶然与必然
      二 革命的情势与理性的革命
      三 革命的世界性和现代性
    第二章 北洋政治的“乱”与“治”
      一 制度建构:根本法的炮制与“法统”之争
      二 取舍变化:国会及政党的建构与解构
      三 重心失却:北洋军政体系的解构与重建
      四 分合诉求:地方与中央的治权之争
    第三章 北洋外交的成败
      一 北洋时期的外交
      二 北洋政府修约交涉与成果
    第四章 训政框架下的国民政府
      一 训政体制的建立
      二 中央制度的演变
      三 党政关系的发展
      四 从训政到宪政
    第五章 国民党的派系与内争
      一 国民党派系的结构特点
      二 北伐前国民党的地域性
      三 党治与派系:继承权的正统之争
      四 地方实力派与蒋介石的角逐
      五 派系党化:蒋介石领袖地位的巩固
    第六章 国民革命军的制度与战力
      一 黄埔建军
      二 军队政治工作
      三 最高统帅
      四 高级军官
      五 中下级军官
      六 士兵
      七 情报
      八 部队训练
      九 武器装备与后勤补给
    第七章 革命的底层动员:中共早期农民运动的动员·参与机制
      一 群众的号召与动员
      二 政治生态环境
      三 农运讲习所与特派员机制
      四 乡土社会的多元分化与农运的复杂面相
      五 血缘与地缘:阻力亦助力
      六 乡村权势争夺与斗争性动员
      七 从“运动”群众到群众“运动”
    第八章 中国苏维埃革命的源流
      一 地权的悖论
      二 公田问题
      三 农民负担与农民生活
      四 革命源流的可能解说
    第九章 国共分合的背景、经过与原因
      一 国共分合的背景
      二 早期国民革命的成功之道
      三 中共阶级革命的严重挫折
      四 抗战中国共两党的再度较量
      五 战后国共命运转换的内外因素
      六 国共分合的内外动因与结局
    第十章 战前蒋介石与中共、日本之间的三角关系
      一 从友变敌
      二 反共抚日
      三 联共反日
    第十一章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一 日本对中国东北的侵略与中国的局部抗战
      二 日本扩大侵略与中国的全面抗战
      三 中国抗日战争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融合
      四 战后审判及战后问题的处理
    第十二章 战时外交:从苦撑待变到大国擘画
      一 争取国际社会的广泛支持
      二 反轴心国政策的明晰与推动美英援华制日
      三 大国地位的争取与确立
      四 战后版图的构想与实践
    第十三章 汪精卫政权登场与落幕
      一 恶邻入侵制造异形组织
      二 抗战洪潮中的暗涛
      三 汪精卫逆流而行
      四 陷“都”重见“国民政府”
      五 汪记政权坐困愁城
      六 树倒猢狲散
    第十四章 国民党统治的衰颓
      一 “行宪”引发的政治乱局
      二 币改造成的经济崩溃
      三 决定性的淮海(徐蚌)会战
    第十五章 国民党大陆统治的瓦解及其退台
      一 国民党失去大陆的缘由
      二 黄金与重要文物迁台
      三 撤退来台及重起炉灶


    第十六章 善后大借款析论:民国财政的奠基与民族主义的激荡
      一 借款为立国之本
      二 突破网罗的中外攻防
      三 现实困境与历史记忆的叠合
      四 民族情绪之挑起
      五 各有所得的赛局
    第十七章 从银元到法币:民国币制演进
      一 银元时代的降临:废两改元
      二 白银危机与法币制度的建立
      三 法币盛极而衰终至崩溃
      四 法币制度的历史地位
    第十八章 近代中国银行业的变迁:以官商互动为中心
      一 晚清近代银行业的兴起
      二 民国北京政府时期银行业的发展
      三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银行业的新动向
      四 抗战时期及战后银行业的国家资本化
    第十九章 阶级和职业:1930—1940年代上海银行界的政治和经济动态
      一 上海银行界研究概论
      二 1930年代上海银行业职员阶级的形成
      三 1930年代上海的投机风气与社会问题
      四 上海银行职员的舞弊问题和解决方法
      五 中国共产党对上海银行界的统战
      六 1949年后国民党对在港上海银行家的控制
      七 国共之争中的上海银行界
    第二十章 官僚资本与“官办商行”
      一 “官僚资本”溯源
      二 官僚资本的发生和发展
      三 官僚资本成为众矢之的
      四 国家资本抑或官僚资本
      五 “官办商行”的个案研究
      六 “官办商行”的特点
      七 官僚资本研究概论
    第二十一章 南京政府十年中美经济关系的考察
      一 南京政府十年中美经济关系的重要性
      二 南京政府十年中美经济关系的重要议题
      三 南京政府十年中美经济关系之评析
    第二十二章 党国体制肇建与商民运动之兴衰
      一 国民党改组与商民运动的发起
      二 商民运动与国共势力的竞争
      三 商民运动的发展及其内部问题
      四 商民协会被取消与商民运动的中止
    第二十三章 民国乡村建设运动
      一 乡村建设运动的兴起和发展
      二 乡村建设运动的内容及成效
      三 乡村建设运动的历史评价
    第二十四章 寻找富强之路:近代中国教育发展的观察
      一 近代中国教育的演进
      二 传统与西潮:清朝末年的新教育
      三 启蒙与救亡:民国初年的新思潮
      四 控制与建设:抗战前的党化教育
      五 坚持与对抗:战时教育及其争论
    第二十五章 由“学战”到“思想战”:民国时期的思想与学术
      一 由“学战”到“思想战”:“思想界”具有的象征意义
      二 书局·报章与大学:思想学术的载体
      三 游走于新式传播媒介:读书人的“生意经”
      四 政治·思想·学术
      五 民国思想与学术流变之余论
    ......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