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文学史 (修订版)

中国当代文学史 (修订版)
分享
扫描下方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右上角”+“,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朋友圈。
作者:
2007-06
版次: 2
ISBN: 9787301121665
定价: 28.00
装帧: 平装
开本: 16开
纸张: 胶版纸
页数: 402页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4857人买过
  •   本书评述了20世纪50—90年代的中国大陆文学。涉及内容主要包括:中国当代文学的产生;当代文学的分期和时期特征;文学体制和文学生产方式;文学思潮的演化;各时期的小说、诗歌、散文、戏剧等文类的状况;当代文学主要作品的评述等。本书最后附有“中国当代文学史年表”,内容为1949—2000年文学界的主要事件、作家活动、作品发表出版等情况,为当代文学研究者提供学习、研究的参考资料。80年代以来,“中国当代文学史”著作和教材已出版四十余部。本教材在文学史观念和方法,以及当代文学史研究的具体内容上,都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被认为是至今为止学术水平最高的一部当代文学史著作。   洪子诚,1939年4月生,广东揭阳人。1956年就读于北京大学中文系文学专业。1961年毕业后,留校任教至今。现为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著述有《当代中国文学概观》、《当代中国文学的艺术问题》、《作家的姿态与自我意识》、《中国当代文学史》、《1956:百花时代》、《问题与方法》等。与人合著有《中国当代新诗史》、《中国当代文学史料选》、《两意集》等。 修订版序
    前言
    上编 50—70年代的文学
    第一章 文学的“转折”
    一 40年代的文学界
    二 左翼文学界的“选择”
    三 毛泽东的文学思想
    四 “文学新方向”的确立
    第二章 文学环境与文学规范
    一 “遗产”的审定和重评
    二 刊物和文学团体
    三 文学批评和批判运动
    四 作家的整体性更迭
    五 “中心作家”的文化性格
    第三章 矛盾和冲突
    一 频繁的批判运动
    二 左翼文学内部矛盾的延续
    三 对规范的质疑
    四 分歧的性质
    第四章 隐失的诗人和诗派
    一 诗歌道路的选择
    二 普遍的艺术困境
    三 穆旦等诗人的命运
    四 “七月派”诗人的遭遇
    第五章 诗歌体式和诗歌事件
    一 “写实”倾向和叙事诗潮流
    二 青年诗人的艺术道路
    三 50年代的诗歌事件
    四 当代的政治抒情诗
    第六章 小说的题材和形态
    一 “现代”小说家的当代境况
    二 题材的分类和等级
    三 当代的小说样式
    四 类型单一化趋向
    第七章 农村题材小说
    一 农村小说的当代形态
    二 赵树理和山西作家
    三 赵树理的“评价史”
    四 柳青的《创业史》
    第八章 对历史的叙述
    一 革命历史小说
    二 “史诗性”的追求
    三 《红岩》的写作方式
    四 革命的“另类”记忆
    五 《青春之歌》及其讨论
    第九章 当代的“通俗小说”
    一 被压抑的小说
    二 寻求新的替代
    三 “都市小说”与工业题材小说
    四 《三家巷》及其评价
    第十章 在主流之外
    一 “非主流文学”
    二 最初的“异端”
    三 “百花文学”
    四 象征性的叙述
    五 位置的置换
    第十一章 散文
    一 当代的散文概念
    二 散文的“复兴”
    三 主要散文作家
    四 杂文的命运
    五 回忆录和史传文学
    第十二章 话剧
    一 话剧创作概况
    二 老舍的《茶馆》
    三 历史剧和历史剧讨论
    四 话剧的“高潮”
    第十三章 走向“文革文学”
    一 1958年的文学运动
    二 文学激进思潮和《纪要》
    三 文学的存在方式
    四 “文革文学”的特征
    第十四章 重新构造“经典”
    一 创造“样板”的实验
    二 “革命样板戏”
    三 小说“样板”的难题
    四 “经典”重构的宿命
    第十五章 分裂的文学世界
    一 公开的诗界
    二 小说创作情况
    三 “地下”的文学创作
    四 “天安门诗歌”
    下编 80—90年代的文学
    第十六章 文学“新时期”的想象
    一 “转折”与文学“新时期”
    二 体制的修复和重建
    三 文学规范制度的调整
    四 80年代的作家构成
    五 文学著译的出版
    第十七章 80年代文学概况
    一 80年代文学过程
    二 “新时期文学”的话语资源
    三 文学历史的“重写”
    四 文学诸样式概况
    第十八章 “归来者”的诗
    一 “文革”后的诗歌变革
    二 “归来者”的诗
    三 诗歌流派的确认
    第十九章 新诗潮
    一 《今天》与朦胧诗
    二 新生代或“第三代诗”
    三 新诗潮主要诗人(一)
    四 新诗潮主要诗人(二)
    第二十章 历史创伤的记忆
    一 创伤记忆与历史反思
    二 三部中篇小说
    三 “复出”作家的历史叙述
    四 “知青小说”的演变
    五 几位小说家的创作
    第二十一章 80年代中后期的小说(一)
    一 文学的“寻根”
    二 “寻根”与小说艺术形态
    三 风俗乡土小说
    四 几位小说家的创作
    第二十二章 80年代中后期的小说(二)
    一 文学创新与“现代派文学”
    二 “先锋小说”的实验
    三 面向世俗的“新写实”
    四 几位小说家的创作
    第二十三章 女作家的小说
    一 女作家和“女性文学”
    二 女作家的小说(一)
    三 女作家的小说(二)
    第二十四章 散文
    一 八九十年代的散文
    二 老作家的散文
    三 抒情、艺术散文
    四 学者的散文随笔
    第二十五章 90年代的文学状况
    一 90年代的文学环境
    二 文学界的分化
    三 文学的总体状况
    第二十六章 90年代的诗
    一 90年代诗歌概况
    二 诗歌事件与“活跃诗人”
    三 几位诗人的创作
    第二十七章 90年代的小说
    一 长篇小说的兴盛
    二 小说创作与文化事件
    三 90年代的小说家
    中国当代文学年表(1949—2000)
    初版后记
  • 内容简介:
      本书评述了20世纪50—90年代的中国大陆文学。涉及内容主要包括:中国当代文学的产生;当代文学的分期和时期特征;文学体制和文学生产方式;文学思潮的演化;各时期的小说、诗歌、散文、戏剧等文类的状况;当代文学主要作品的评述等。本书最后附有“中国当代文学史年表”,内容为1949—2000年文学界的主要事件、作家活动、作品发表出版等情况,为当代文学研究者提供学习、研究的参考资料。80年代以来,“中国当代文学史”著作和教材已出版四十余部。本教材在文学史观念和方法,以及当代文学史研究的具体内容上,都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被认为是至今为止学术水平最高的一部当代文学史著作。
  • 作者简介:
      洪子诚,1939年4月生,广东揭阳人。1956年就读于北京大学中文系文学专业。1961年毕业后,留校任教至今。现为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著述有《当代中国文学概观》、《当代中国文学的艺术问题》、《作家的姿态与自我意识》、《中国当代文学史》、《1956:百花时代》、《问题与方法》等。与人合著有《中国当代新诗史》、《中国当代文学史料选》、《两意集》等。
  • 目录:
    修订版序
    前言
    上编 50—70年代的文学
    第一章 文学的“转折”
    一 40年代的文学界
    二 左翼文学界的“选择”
    三 毛泽东的文学思想
    四 “文学新方向”的确立
    第二章 文学环境与文学规范
    一 “遗产”的审定和重评
    二 刊物和文学团体
    三 文学批评和批判运动
    四 作家的整体性更迭
    五 “中心作家”的文化性格
    第三章 矛盾和冲突
    一 频繁的批判运动
    二 左翼文学内部矛盾的延续
    三 对规范的质疑
    四 分歧的性质
    第四章 隐失的诗人和诗派
    一 诗歌道路的选择
    二 普遍的艺术困境
    三 穆旦等诗人的命运
    四 “七月派”诗人的遭遇
    第五章 诗歌体式和诗歌事件
    一 “写实”倾向和叙事诗潮流
    二 青年诗人的艺术道路
    三 50年代的诗歌事件
    四 当代的政治抒情诗
    第六章 小说的题材和形态
    一 “现代”小说家的当代境况
    二 题材的分类和等级
    三 当代的小说样式
    四 类型单一化趋向
    第七章 农村题材小说
    一 农村小说的当代形态
    二 赵树理和山西作家
    三 赵树理的“评价史”
    四 柳青的《创业史》
    第八章 对历史的叙述
    一 革命历史小说
    二 “史诗性”的追求
    三 《红岩》的写作方式
    四 革命的“另类”记忆
    五 《青春之歌》及其讨论
    第九章 当代的“通俗小说”
    一 被压抑的小说
    二 寻求新的替代
    三 “都市小说”与工业题材小说
    四 《三家巷》及其评价
    第十章 在主流之外
    一 “非主流文学”
    二 最初的“异端”
    三 “百花文学”
    四 象征性的叙述
    五 位置的置换
    第十一章 散文
    一 当代的散文概念
    二 散文的“复兴”
    三 主要散文作家
    四 杂文的命运
    五 回忆录和史传文学
    第十二章 话剧
    一 话剧创作概况
    二 老舍的《茶馆》
    三 历史剧和历史剧讨论
    四 话剧的“高潮”
    第十三章 走向“文革文学”
    一 1958年的文学运动
    二 文学激进思潮和《纪要》
    三 文学的存在方式
    四 “文革文学”的特征
    第十四章 重新构造“经典”
    一 创造“样板”的实验
    二 “革命样板戏”
    三 小说“样板”的难题
    四 “经典”重构的宿命
    第十五章 分裂的文学世界
    一 公开的诗界
    二 小说创作情况
    三 “地下”的文学创作
    四 “天安门诗歌”
    下编 80—90年代的文学
    第十六章 文学“新时期”的想象
    一 “转折”与文学“新时期”
    二 体制的修复和重建
    三 文学规范制度的调整
    四 80年代的作家构成
    五 文学著译的出版
    第十七章 80年代文学概况
    一 80年代文学过程
    二 “新时期文学”的话语资源
    三 文学历史的“重写”
    四 文学诸样式概况
    第十八章 “归来者”的诗
    一 “文革”后的诗歌变革
    二 “归来者”的诗
    三 诗歌流派的确认
    第十九章 新诗潮
    一 《今天》与朦胧诗
    二 新生代或“第三代诗”
    三 新诗潮主要诗人(一)
    四 新诗潮主要诗人(二)
    第二十章 历史创伤的记忆
    一 创伤记忆与历史反思
    二 三部中篇小说
    三 “复出”作家的历史叙述
    四 “知青小说”的演变
    五 几位小说家的创作
    第二十一章 80年代中后期的小说(一)
    一 文学的“寻根”
    二 “寻根”与小说艺术形态
    三 风俗乡土小说
    四 几位小说家的创作
    第二十二章 80年代中后期的小说(二)
    一 文学创新与“现代派文学”
    二 “先锋小说”的实验
    三 面向世俗的“新写实”
    四 几位小说家的创作
    第二十三章 女作家的小说
    一 女作家和“女性文学”
    二 女作家的小说(一)
    三 女作家的小说(二)
    第二十四章 散文
    一 八九十年代的散文
    二 老作家的散文
    三 抒情、艺术散文
    四 学者的散文随笔
    第二十五章 90年代的文学状况
    一 90年代的文学环境
    二 文学界的分化
    三 文学的总体状况
    第二十六章 90年代的诗
    一 90年代诗歌概况
    二 诗歌事件与“活跃诗人”
    三 几位诗人的创作
    第二十七章 90年代的小说
    一 长篇小说的兴盛
    二 小说创作与文化事件
    三 90年代的小说家
    中国当代文学年表(1949—2000)
    初版后记
查看详情
您可能感兴趣 / 更多
中国当代文学史 (修订版)
中国当代文学史(精装)洪子诚学术作品集 中国当代文学史研究奠基之作
洪子诚
中国当代文学史 (修订版)
当代文学中的世界文学
洪子诚
中国当代文学史 (修订版)
访谈与对话
洪子诚
中国当代文学史 (修订版)
洪子诚学术作品精选
洪子诚 著
中国当代文学史 (修订版)
大家小书-中国文学1949—1989(精)
洪子诚 著
中国当代文学史 (修订版)
未名诗歌分级读本:小学卷 2
洪子诚 主编;七彩语文(活字文化) 出品;钱理群;有容书邦发行
中国当代文学史 (修订版)
我在哪儿错过了你
洪子诚、刘鼎、卢迎华 编
中国当代文学史 (修订版)
新诗评论2018年:(总第二十二辑)
洪子诚 主编;谢冕;孙玉石
中国当代文学史 (修订版)
阳光打在地上 北大当代诗选1978—2018
洪子诚 编
中国当代文学史 (修订版)
读作品记
洪子诚
中国当代文学史 (修订版)
大家小书-文学的阅读(精装)
洪子诚 著
中国当代文学史 (修订版)
作家姿态与自我意识
洪子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