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绩效与机理:理论方法及应用

科技创新绩效与机理:理论方法及应用
分享
扫描下方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右上角”+“,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朋友圈。
作者:
2013-11
版次: 1
ISBN: 9787566504685
定价: 30.00
装帧: 平装
开本: 16开
纸张: 胶版纸
页数: 225页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分类: 工程技术
  •   当今世界,全球性科技革命蓬勃发展,科技创新能力,特别是自主创新能力日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成为强国富民的重要基础和国家安全的重要保证。对科技创新绩效和机理进行客观、定量的评价和研究,有助于提高科研决策与管理水平,有助于将具体科学技术与国家目标相结合,更有助于制定合理的国家科技发展战略。
      针对已有研究中存在的定量分析少、缺乏国际可比的宏观层面绩效评估指标等问题,《科技创新绩效与机理:理论方法及应用》从信息计量的角度出发,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国家作为参考,对我国科技创新绩效和机理进行了深入、全面的定量评价和分析。《科技创新绩效与机理:理论方法及应用》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基于科学计量学的理论与方法,从科学研究产出特征、科学合作和科学研究影响力三个方面,对我国在新兴交叉学科——生物信息学领域的科学创新能力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评价。结果表明:我国生物信息学领域的论文数量逐年增加,但是其研究成果的科学影响力或国际认可度还比较低。此外,我国生物信息学领域的研究者们正加强国际合作,越来越多地参与和融人到生物信息学的国际主流研究中。
      第二,从网络的视角出发,以当前国际上科学计量学研究的热点——Hirsch指数文献形成的大规模引文网络作为实证研究对象,在厘清该研究领域发展的主要脉络的基础上,以社会网络分析中的结构声望(StructuralPrestige)理论为依托,建立评价基础研究影响力的新指标——结构声望指标,并验证了其评价科学论文的学术影响力或价值方面的有效性,从而为传统的基于引文分析的基础研究影响力评价方法注入新的元素。
      第三,引入基于专利引文分析的新指标——专利h-指数,并把它作为测度专利重要性或者影响力的代理指标。通过对其合理性和有效性的验证表明:专利h-指数确实是一个简单且有效的评价技术创新能力的指标。最后,本文以信息通讯技术领域作为实证研究的对象,运用专利h-指数对我国企业或公司在这一领域的技术影响力进行国际比较研究。
      第四,基于标度无关性指标,结合我国的科技创新现状与发展态势,有针对性地进行了规模效应对创新系统绩效测度影响的国际比较研究,揭示出我国GDP、科技经费投入、人口等系统规模要素的增长对科技创新绩效的非线性作用,进而对我国科技创新的相对绩效进行了评价,并得到相关的政策建议。
      第五,将标度无关性指标引入到对我国区域科技创新绩效的评价中,在非线性视角下从科技创新投入(R&D经费)、产出(论文、专利)与经济规模之间关联的角度构造标度无关性指标,进而对我国区域科技创新的相对绩效进行比较研究。研究工作不但扩充了我国区域科技创新绩效的评估指标体系,也为决策者制定更加切合实际的创新政策提供了科学依据。
      第六,从一个新的视角构建科学知识扩散的网络模型,即具有时间维度且面向个体的网络模型,并且以当前国际上科学计量学研究的热点领域——Hirsch指数为实证研究对象,验证了其可行性和有效性。该模型基于社会网络分析方法而非传统的数值模拟方法建立,从真实的扩散网络出发,充分还原组织中个体的差异性,能够直观、鲜活地再现科学知识在网络中随时间的扩散及演化过程。同时,也为隐性知识的管理提供了有效的定量分析工具。
      第七,利用专利文献中的非专利引文,特别是非专利引文中的科学论文引文,作为衡量科学与技术之间联系的指标。应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对我国技术创新的科学基础——科学期刊形成的网络进行较为全面的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的技术领域具有不同的科学基础,它们主要是由各种专业性期刊和三种著名的交叉学科期刊:PNAS,Science和Nature组成。此外,无论是哪个技术领域,PNAS,Science和Nature都是专利发明者和专利审查员最经常翻阅的期刊。
      第八,基于专利合作发明信息,利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对我国各省(直辖市、自治区)知识交流模式的变化和特点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二十多年来,我国创新系统中三种知识交流的规模虽有显著提高,但知识交流的活跃程度却不容乐观。较多的互动发生在同区域内,区域间的知识交流明显不足。各省份的知识交流严重不平衡,经济发达省份知识交流最为频繁,经济欠发达地区知识交流极度匮乏。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1.1 科学技术事关国家利益
    1.1.2 自主创新是我国科技发展的战略选择
    1.1.3科学技术评价的外部需求
    1.2 研究意义
    1.3 本书的主要内容
    1.3.1 相关概念界定
    1.3.2 主要内容

    第二章 科技创新绩效与机理研究综述
    2.1 科学创新能力评价
    2.1.1 基于科学计量学的相关研究
    2.1.2 关于HirsCh指数的研究综述
    2.2 基于专利计量的技术创新测度的相关研究
    2.3 科学与技术的联系的相关研究
    2.4 复杂性科学在创新系统方面的研究综述
    2.5 社会网络分析在合作创新方面的相关研究
    2.5.1 合作创新网络形成、演化、影响因素的研究
    2.5.2 合作创新网络中知识创造、知识共享、知识转移研究
    2.5.3 合作创新网络结构与创新关系研究

    第三章 基础研究能力的科学计量评价及比较
    3.1 基础研究与科学计量评价
    3.2 评价基础研究创新能力的科学计量方法与指标
    3.2.1 科学研究产出特征的计量方法
    3.2.2 科学合作的计量指标
    3.2.3 测度科学研究影响力的引文分析法
    3.3 实证研究:生物信息学领域科学研究能力的科学计量学评价
    3.3.1 生物信息学概况介绍
    3.3.2 数据来源
    3.3.3 基于科学计量指标的我国生物信息学领域创新能力的评价结果
    3.3.4 研究结论与相关政策建议

    第四章 结构声望视角下的基础研究影响力评价
    4.1 引文网络与结构声望
    4.1.1 引文网络
    4.1.2 结构声望
    4.2 数据与方法
    4.2.1 数据收集
    4.2.2 研究方法与指标
    4.3 实证研究
    4.4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第五章 技术创新绩效评价及国际比较
    5.1 专利计量的指标
    5.2 我国专利活动的特点
    5.2.1 我国本土的专利活动
    5.2.2 我国在美国专利和商标局的专利活动
    5.3 基于专利h-指数评价专利的技术价值
    5.3.1 专利引文分析
    5.3.2 研究数据和指标
    5.3.3 专利h-指数的合理性和有效性分析
    5.3.4 专利的“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
    5.3.5 实证研究:以信息通讯技术为例
    5.3.6 研究结论

    第六章 经济-科技-创新绩效评价及比较
    6.1 创新系统的复杂性
    6.2 幂律分布和标度无关性指标
    6.2.1 幂律分布
    6.2.2 标度无关性指标
    6.3 数据来源和研究方法
    6.4 标度无关性视角下的创新绩效及国际比较研究
    6.4.1 经济系统中的标度关系
    6.4.2 科学系统中的标度关系
    6.4.3 技术系统中的标度关系
    6.5 主要结论和相关建议
    6.5.1 几点主要结论
    6.5.2 有关启示和建议

    第七章 区域科技创新绩效评价及比较
    7.1 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评价的现状分析
    7.2 数据和方法
    7.2.1 数据来源
    7.2.2 研究方法
    7.3 标度无关性视角下的我国区域科技创新绩效
    7.3.1 GERD和CDP之间的标度关系
    7.3.2 Paper和GDP之间的标度关系
    7.3.3 Patent和GDP之间的标度关系
    7.4 结论与建议

    第八章 科学知识扩散的网络模型
    8.1 构建知识扩散网络的必要性
    8.2 知识扩散网络模型(Diffusion network model)
    8.3 数据与方法
    8.3.1 数据收集
    8.3.2 研究方法
    8.4 科学知识扩散过程的实证研究
    8.4.1 基于网络指标的扩散过程分析
    8.4.2 扩散过程的主路径分析
    8.5 结论与政策建议

    第九章 科学与技术的联系:技术创新的科学基础
    9.1 科学创新是技术创新的基础和支撑
    9.2 我国专利中与科学知识紧密相关的技术领域
    9.2.1 测度科学与技术联系的指标
    9.2.2 数据来源和收集
    9.2.3 我国高科学含量技术领域的特征分析
    9.3 基于社会网络分析的我国专利的科学基础——科学期刊
    9.3.1 科学引文与SCI论文的匹配
    9.3.2 科学期刊网络的建立
    9.3.3 基于社会网络分析的相关指标
    9.3.4 整体网络分析视角下的科学期刊网络
    9.3.5 自我网络分析视角下的科学期刊网络
    9.3.6 研究结论
    9.3.7 本研究的局限性及相关讨论

    第十章 技术创新中知识交流模式与演化
    10.1 知识交流的重要性和主要途径
    10.1.1 知识交流的重要性
    10.1.2 知识交流的主要途径
    10.2 数据处理与研究方法
    10.2.1 数据采集与处理
    10.2.2 研究方法
    10.3 我国创新系统中知识交流模式研究
    10.3.1 基于度指标的知识交流的模式及规模
    10.3.2 知识交流网络和k-核
    10.3.3 我国区域间知识转交流网络的块段模型(Blockmodel)分析
    10.3.4 主要研究结论
    10.4 政策建议与研究局限性讨论

    第十一章 结束语
    11.1 论文主要研究工作总结
    11.2 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11.3 论文的局限性
    11.4 有待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后记
  • 内容简介:
      当今世界,全球性科技革命蓬勃发展,科技创新能力,特别是自主创新能力日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成为强国富民的重要基础和国家安全的重要保证。对科技创新绩效和机理进行客观、定量的评价和研究,有助于提高科研决策与管理水平,有助于将具体科学技术与国家目标相结合,更有助于制定合理的国家科技发展战略。
      针对已有研究中存在的定量分析少、缺乏国际可比的宏观层面绩效评估指标等问题,《科技创新绩效与机理:理论方法及应用》从信息计量的角度出发,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国家作为参考,对我国科技创新绩效和机理进行了深入、全面的定量评价和分析。《科技创新绩效与机理:理论方法及应用》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基于科学计量学的理论与方法,从科学研究产出特征、科学合作和科学研究影响力三个方面,对我国在新兴交叉学科——生物信息学领域的科学创新能力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评价。结果表明:我国生物信息学领域的论文数量逐年增加,但是其研究成果的科学影响力或国际认可度还比较低。此外,我国生物信息学领域的研究者们正加强国际合作,越来越多地参与和融人到生物信息学的国际主流研究中。
      第二,从网络的视角出发,以当前国际上科学计量学研究的热点——Hirsch指数文献形成的大规模引文网络作为实证研究对象,在厘清该研究领域发展的主要脉络的基础上,以社会网络分析中的结构声望(StructuralPrestige)理论为依托,建立评价基础研究影响力的新指标——结构声望指标,并验证了其评价科学论文的学术影响力或价值方面的有效性,从而为传统的基于引文分析的基础研究影响力评价方法注入新的元素。
      第三,引入基于专利引文分析的新指标——专利h-指数,并把它作为测度专利重要性或者影响力的代理指标。通过对其合理性和有效性的验证表明:专利h-指数确实是一个简单且有效的评价技术创新能力的指标。最后,本文以信息通讯技术领域作为实证研究的对象,运用专利h-指数对我国企业或公司在这一领域的技术影响力进行国际比较研究。
      第四,基于标度无关性指标,结合我国的科技创新现状与发展态势,有针对性地进行了规模效应对创新系统绩效测度影响的国际比较研究,揭示出我国GDP、科技经费投入、人口等系统规模要素的增长对科技创新绩效的非线性作用,进而对我国科技创新的相对绩效进行了评价,并得到相关的政策建议。
      第五,将标度无关性指标引入到对我国区域科技创新绩效的评价中,在非线性视角下从科技创新投入(R&D经费)、产出(论文、专利)与经济规模之间关联的角度构造标度无关性指标,进而对我国区域科技创新的相对绩效进行比较研究。研究工作不但扩充了我国区域科技创新绩效的评估指标体系,也为决策者制定更加切合实际的创新政策提供了科学依据。
      第六,从一个新的视角构建科学知识扩散的网络模型,即具有时间维度且面向个体的网络模型,并且以当前国际上科学计量学研究的热点领域——Hirsch指数为实证研究对象,验证了其可行性和有效性。该模型基于社会网络分析方法而非传统的数值模拟方法建立,从真实的扩散网络出发,充分还原组织中个体的差异性,能够直观、鲜活地再现科学知识在网络中随时间的扩散及演化过程。同时,也为隐性知识的管理提供了有效的定量分析工具。
      第七,利用专利文献中的非专利引文,特别是非专利引文中的科学论文引文,作为衡量科学与技术之间联系的指标。应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对我国技术创新的科学基础——科学期刊形成的网络进行较为全面的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的技术领域具有不同的科学基础,它们主要是由各种专业性期刊和三种著名的交叉学科期刊:PNAS,Science和Nature组成。此外,无论是哪个技术领域,PNAS,Science和Nature都是专利发明者和专利审查员最经常翻阅的期刊。
      第八,基于专利合作发明信息,利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对我国各省(直辖市、自治区)知识交流模式的变化和特点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二十多年来,我国创新系统中三种知识交流的规模虽有显著提高,但知识交流的活跃程度却不容乐观。较多的互动发生在同区域内,区域间的知识交流明显不足。各省份的知识交流严重不平衡,经济发达省份知识交流最为频繁,经济欠发达地区知识交流极度匮乏。
  •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1.1 科学技术事关国家利益
    1.1.2 自主创新是我国科技发展的战略选择
    1.1.3科学技术评价的外部需求
    1.2 研究意义
    1.3 本书的主要内容
    1.3.1 相关概念界定
    1.3.2 主要内容

    第二章 科技创新绩效与机理研究综述
    2.1 科学创新能力评价
    2.1.1 基于科学计量学的相关研究
    2.1.2 关于HirsCh指数的研究综述
    2.2 基于专利计量的技术创新测度的相关研究
    2.3 科学与技术的联系的相关研究
    2.4 复杂性科学在创新系统方面的研究综述
    2.5 社会网络分析在合作创新方面的相关研究
    2.5.1 合作创新网络形成、演化、影响因素的研究
    2.5.2 合作创新网络中知识创造、知识共享、知识转移研究
    2.5.3 合作创新网络结构与创新关系研究

    第三章 基础研究能力的科学计量评价及比较
    3.1 基础研究与科学计量评价
    3.2 评价基础研究创新能力的科学计量方法与指标
    3.2.1 科学研究产出特征的计量方法
    3.2.2 科学合作的计量指标
    3.2.3 测度科学研究影响力的引文分析法
    3.3 实证研究:生物信息学领域科学研究能力的科学计量学评价
    3.3.1 生物信息学概况介绍
    3.3.2 数据来源
    3.3.3 基于科学计量指标的我国生物信息学领域创新能力的评价结果
    3.3.4 研究结论与相关政策建议

    第四章 结构声望视角下的基础研究影响力评价
    4.1 引文网络与结构声望
    4.1.1 引文网络
    4.1.2 结构声望
    4.2 数据与方法
    4.2.1 数据收集
    4.2.2 研究方法与指标
    4.3 实证研究
    4.4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第五章 技术创新绩效评价及国际比较
    5.1 专利计量的指标
    5.2 我国专利活动的特点
    5.2.1 我国本土的专利活动
    5.2.2 我国在美国专利和商标局的专利活动
    5.3 基于专利h-指数评价专利的技术价值
    5.3.1 专利引文分析
    5.3.2 研究数据和指标
    5.3.3 专利h-指数的合理性和有效性分析
    5.3.4 专利的“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
    5.3.5 实证研究:以信息通讯技术为例
    5.3.6 研究结论

    第六章 经济-科技-创新绩效评价及比较
    6.1 创新系统的复杂性
    6.2 幂律分布和标度无关性指标
    6.2.1 幂律分布
    6.2.2 标度无关性指标
    6.3 数据来源和研究方法
    6.4 标度无关性视角下的创新绩效及国际比较研究
    6.4.1 经济系统中的标度关系
    6.4.2 科学系统中的标度关系
    6.4.3 技术系统中的标度关系
    6.5 主要结论和相关建议
    6.5.1 几点主要结论
    6.5.2 有关启示和建议

    第七章 区域科技创新绩效评价及比较
    7.1 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评价的现状分析
    7.2 数据和方法
    7.2.1 数据来源
    7.2.2 研究方法
    7.3 标度无关性视角下的我国区域科技创新绩效
    7.3.1 GERD和CDP之间的标度关系
    7.3.2 Paper和GDP之间的标度关系
    7.3.3 Patent和GDP之间的标度关系
    7.4 结论与建议

    第八章 科学知识扩散的网络模型
    8.1 构建知识扩散网络的必要性
    8.2 知识扩散网络模型(Diffusion network model)
    8.3 数据与方法
    8.3.1 数据收集
    8.3.2 研究方法
    8.4 科学知识扩散过程的实证研究
    8.4.1 基于网络指标的扩散过程分析
    8.4.2 扩散过程的主路径分析
    8.5 结论与政策建议

    第九章 科学与技术的联系:技术创新的科学基础
    9.1 科学创新是技术创新的基础和支撑
    9.2 我国专利中与科学知识紧密相关的技术领域
    9.2.1 测度科学与技术联系的指标
    9.2.2 数据来源和收集
    9.2.3 我国高科学含量技术领域的特征分析
    9.3 基于社会网络分析的我国专利的科学基础——科学期刊
    9.3.1 科学引文与SCI论文的匹配
    9.3.2 科学期刊网络的建立
    9.3.3 基于社会网络分析的相关指标
    9.3.4 整体网络分析视角下的科学期刊网络
    9.3.5 自我网络分析视角下的科学期刊网络
    9.3.6 研究结论
    9.3.7 本研究的局限性及相关讨论

    第十章 技术创新中知识交流模式与演化
    10.1 知识交流的重要性和主要途径
    10.1.1 知识交流的重要性
    10.1.2 知识交流的主要途径
    10.2 数据处理与研究方法
    10.2.1 数据采集与处理
    10.2.2 研究方法
    10.3 我国创新系统中知识交流模式研究
    10.3.1 基于度指标的知识交流的模式及规模
    10.3.2 知识交流网络和k-核
    10.3.3 我国区域间知识转交流网络的块段模型(Blockmodel)分析
    10.3.4 主要研究结论
    10.4 政策建议与研究局限性讨论

    第十一章 结束语
    11.1 论文主要研究工作总结
    11.2 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11.3 论文的局限性
    11.4 有待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后记
查看详情
相关图书 / 更多
科技创新绩效与机理:理论方法及应用
科技外交导论
高飞,罗晖
科技创新绩效与机理:理论方法及应用
科技革命的本源:如何培育卓越研究和创新
(美)文卡特希·那拉亚那穆提 (Venkatesh Narayanamurti) (美)杰夫里·颐年·曹(Jeffrey Y. Tsao)著
科技创新绩效与机理:理论方法及应用
科技创新与新质生产力
眭纪刚
科技创新绩效与机理:理论方法及应用
科技成果转化与技术经理人(教材)
杨晓非 孙启新 汤鹏翔 姜全红 主编 王燕 姜雪 米磊 王京 副主编
科技创新绩效与机理:理论方法及应用
科技成果转化激励:理论、法规政策与进路
周贺微
科技创新绩效与机理:理论方法及应用
科技她力量:在科学求索中绽芳华
DeepTech深科技
科技创新绩效与机理:理论方法及应用
科技·人文大讲坛中的生态课
赵开宇
科技创新绩效与机理:理论方法及应用
科技报国:35位科学家的信仰选择
人民日报要闻六版辑室 编著
科技创新绩效与机理:理论方法及应用
科技税务
樊勇,陈飞
科技创新绩效与机理:理论方法及应用
科技前沿课:算力
任初轩 编
科技创新绩效与机理:理论方法及应用
科技型中小企业研发税收激励政策研究
李伟
科技创新绩效与机理:理论方法及应用
科技史笔记·飞天之道(全彩)
张皓
您可能感兴趣 / 更多
科技创新绩效与机理:理论方法及应用
木棉花开的春天
高霞 著
科技创新绩效与机理:理论方法及应用
包容性创新驱动脱贫地区高质量发展的实现路径研究
高霞 著
科技创新绩效与机理:理论方法及应用
珍稀食用菌安全高效栽培技术
高霞 著;高瑞杰 编;高霞
科技创新绩效与机理:理论方法及应用
食用菌规模化栽培技术图解
高霞 主编;孟庆国;侯俊
科技创新绩效与机理:理论方法及应用
产学研创新网络与企业创新绩效
高霞 著
科技创新绩效与机理:理论方法及应用
神奇的动物:长寿的动物
高霞 著;张博阳 绘
科技创新绩效与机理:理论方法及应用
计算机应用基础 普通高等职业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
高霞 主编;郑勇
科技创新绩效与机理:理论方法及应用
高等数学
高霞 主编;赵战兴
科技创新绩效与机理:理论方法及应用
建筑暖通空调施工识图速成与技法
高霞 主编
科技创新绩效与机理:理论方法及应用
城市环保企业发展的能力系统分析
高霞 著
科技创新绩效与机理:理论方法及应用
建筑识图快速入门
高霞 著
科技创新绩效与机理:理论方法及应用
Flash MX 2004 完美动画设计:特效制作篇(含CD-ROM盘1张)
高霞 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