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岩破坏表面电位效应理论与机制研究

煤岩破坏表面电位效应理论与机制研究
分享
扫描下方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右上角”+“,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朋友圈。
作者: , ,
2013-01
版次: 1
ISBN: 9787564617660
定价: 30.00
装帧: 平装
开本: 16开
纸张: 胶版纸
页数: 172页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分类: 工程技术
  •   《煤岩破坏表面电位效应理论与机制研究》主要研究煤岩受载破坏的表面电位效应、规律、影响因素、产生机理及采动影响下现场煤体表面电位分布规律。建立了煤岩受载破坏表面电位实验系统,研究了煤岩单轴压缩、拉伸、三点弯曲、摩擦、胀裂等不同加载方式下的表面电位特征规律及非线性特征,深入研究了不同因素对煤岩表面电位的影响规律及机理。研究了煤岩破坏应变局部化与表面电位分布特征,研究了煤岩变形破裂过程和表面电位产生机理,建立了有限边界煤岩表面电位的统计损伤计算模型、煤岩破坏自由电荷累积与煤岩本构关系之间的联系。研究了采动应力下煤层表面电位的时空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对于煤岩破坏表面电位信号的深入研究,在矿山煤岩动力灾害危险监测、煤岩体应力状态及其稳定性评估、隧道稳定性测试、混凝土构筑物安全性监测等应用方面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
      《煤岩破坏表面电位效应理论与机制研究》可供从事煤岩动力灾害研究、煤岩物理力学性质、采矿地球物理、岩土工程等领域的科技工作者、研究生、本科生及矿山安全工作者、工程技术人员参考。   李忠辉,1978年10月出生于河北省高邑县,博士、副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煤炭学会会员。2007年毕业于中国矿业大学安全技术及工程专业,获工学博士学位,目前在中国矿业大学安全工程学院工作,从事矿山安全、煤岩动力灾害监测预报、煤岩表面电位效应等方面的科研与教学工作。2009年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10)、江苏省第四期“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2011),获得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2010)、中国矿业大学第七批青年学术带头人(2011)等称号。现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1项,全国百篇博士学位论文作者专项资金项目1项,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项目1项,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1项,完成中国矿业大学青年科研基金项目1项,校“启航计划”项目1项;作为主要研究人员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十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国家973计划、国家863计划、国际合作项目等多项国家级科研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2006)、安全生产科技成果奖1项(2011)、焦作市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2009);发表论文30余篇,其中被SCI收录4篇,EI收录15篇;获国家发明专利2项;合著专著1部。 1 绪论
    1.1 引言
    1.2 煤岩电磁辐射研究现状
    1.2.1 电磁辐射现象研究
    1.2.2 电磁辐射机理研究
    1.3 岩石破裂表面电位研究进展
    1.3.1 岩石破裂表面带电现象
    1.3.2 岩石破裂电位信号研究
    1.3.3 地电场活动研究
    1.4 岩石表面电位产生机理
    1.5 煤岩表面电位研究中存在的不足
    1.6 研究方法及研究内容
    1.6.1 研究方法
    1.6.2 研究内容

    2 煤岩破坏表面电位实验系统与实验方案
    2.1 煤岩表面电位实验系统及试样
    2.1.1 煤岩表面电位实验系统
    2.1.2 试样及其制备方法
    2.2 煤岩表面电位实验内容及方案
    2.2.1 煤体表面电位实验内容
    2.2.2 煤体表面电位实验步骤
    2.2.3 煤岩表面电位实验方案

    3 煤岩破坏表面电位特征及规律性
    3.1 煤岩表面电位实验
    3.1.1 煤岩单轴压缩表面电位实验结果
    3.1.2 煤岩拉伸表面电位实验结果
    3.1.3 煤岩三点弯曲破坏表面电位实验结果
    3.1.4 煤岩摩擦表面电位实验结果
    3.1.5 煤样破坏内部电位变化规律
    3.2 煤岩表面电位与载荷及其变化率的相关性分析
    3.2.1 相关性分析理论
    3.2.2 表面电位相关性分析结果

    4 煤岩破坏表面电位的分形特征
    4.1 表面电位的R-S分析
    4.1.1 R-S分析
    4.1.2 R-S分析结果
    4.2 煤岩表面电位分形特征
    4.2.1 分形概述
    4.2.2 煤岩表面电位信号的分形特征
    4.3 表面电位的多重分形
    4.3.1 多重分形理论
    4.3.2 表面电位多重分形谱

    5 煤样破坏应变局部化与表面电位分布特征
    5.1 煤样破坏表面应变场分布研究
    5.1.1 煤样受载表面应变场
    5.1.2 煤样破坏应变场分布实验研究
    5.2 煤样表面电位分布规律
    5.2.1 表面电位空间插值理论
    5.2.2 煤样表面电位云图
    5.3 煤样应变局部化与表面电位集中化
    5.3.1 煤样破坏应变局部化
    5.3.2 煤样表面电位分布集中化特征

    6 煤岩表面电位的影响因素
    6.1 电性参数对煤样表面电位的影响
    6.1.1 受载煤样电阻率的实验研究
    6.1.2 电阻率对煤样表面电位的影响分析
    6.2 加载方式对煤样表面电位的影响
    6.3 加载速率对表面电位的影响
    6.4 煤岩缺陷对表面电位的影响
    6.5 水分对煤岩表面电位的影响
    6.5.1 水分对煤岩力学性质的影响
    6.5.2 水对煤样表面电位影响的分析及实验
    6.6 煤样充放瓦斯的表面电位
    6.6.1 实验系统及实验方案
    6.6.2 实验结果分析及探讨
    6.7 煤岩胀裂表面电位研究
    6.7.1 实验研究
    6.7.2 实验结果及分析

    7煤岩破坏微观过程及表面电位产生机理
    7.1 煤岩变形破裂微观机理分析
    7.1.1 煤中的裂纹与缺陷
    7.1.2 裂纹扩展理论
    7.1.3 裂纹的扩展途径
    7.1.4 断裂前破坏带形成的微观分析
    7.1.5 煤岩变形破裂微观机理总结
    7.2 煤岩破裂表面电位机理
    7.2.1 煤岩破裂自由电荷产生机理
    7.2.2 受载煤岩的表面电位
    7.2.3 煤岩表面电位的统计损伤计算模型

    8 采动煤体表面电位的时空分布规律
    8.1 地震、火山灾害地电异常测试
    8.2 煤矿现场煤岩表面电位测试研究
    8.2.1 表面电位测试装置
    8.2.2 测试场地概况
    8.2.3 测试方式
    8.3 采掘空间周围煤体表面电位的时空变化规律
    8.3.1 煤体表面电位的时间变化规律
    8.3.2 煤体表面电位的空间变化规律
    8.4 煤体表面电位的影响因素研究
    8.4.1 机电设备对表面电位的影响
    8.4.2 煤层注水对表面电位的影响
    8.4.3 注水孔两侧煤体表面电位的分布
    8.5 意义与展望
    参考文献
  • 内容简介:
      《煤岩破坏表面电位效应理论与机制研究》主要研究煤岩受载破坏的表面电位效应、规律、影响因素、产生机理及采动影响下现场煤体表面电位分布规律。建立了煤岩受载破坏表面电位实验系统,研究了煤岩单轴压缩、拉伸、三点弯曲、摩擦、胀裂等不同加载方式下的表面电位特征规律及非线性特征,深入研究了不同因素对煤岩表面电位的影响规律及机理。研究了煤岩破坏应变局部化与表面电位分布特征,研究了煤岩变形破裂过程和表面电位产生机理,建立了有限边界煤岩表面电位的统计损伤计算模型、煤岩破坏自由电荷累积与煤岩本构关系之间的联系。研究了采动应力下煤层表面电位的时空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对于煤岩破坏表面电位信号的深入研究,在矿山煤岩动力灾害危险监测、煤岩体应力状态及其稳定性评估、隧道稳定性测试、混凝土构筑物安全性监测等应用方面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
      《煤岩破坏表面电位效应理论与机制研究》可供从事煤岩动力灾害研究、煤岩物理力学性质、采矿地球物理、岩土工程等领域的科技工作者、研究生、本科生及矿山安全工作者、工程技术人员参考。
  • 作者简介:
      李忠辉,1978年10月出生于河北省高邑县,博士、副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煤炭学会会员。2007年毕业于中国矿业大学安全技术及工程专业,获工学博士学位,目前在中国矿业大学安全工程学院工作,从事矿山安全、煤岩动力灾害监测预报、煤岩表面电位效应等方面的科研与教学工作。2009年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10)、江苏省第四期“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2011),获得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2010)、中国矿业大学第七批青年学术带头人(2011)等称号。现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1项,全国百篇博士学位论文作者专项资金项目1项,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项目1项,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1项,完成中国矿业大学青年科研基金项目1项,校“启航计划”项目1项;作为主要研究人员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十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国家973计划、国家863计划、国际合作项目等多项国家级科研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2006)、安全生产科技成果奖1项(2011)、焦作市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2009);发表论文30余篇,其中被SCI收录4篇,EI收录15篇;获国家发明专利2项;合著专著1部。
  • 目录:
    1 绪论
    1.1 引言
    1.2 煤岩电磁辐射研究现状
    1.2.1 电磁辐射现象研究
    1.2.2 电磁辐射机理研究
    1.3 岩石破裂表面电位研究进展
    1.3.1 岩石破裂表面带电现象
    1.3.2 岩石破裂电位信号研究
    1.3.3 地电场活动研究
    1.4 岩石表面电位产生机理
    1.5 煤岩表面电位研究中存在的不足
    1.6 研究方法及研究内容
    1.6.1 研究方法
    1.6.2 研究内容

    2 煤岩破坏表面电位实验系统与实验方案
    2.1 煤岩表面电位实验系统及试样
    2.1.1 煤岩表面电位实验系统
    2.1.2 试样及其制备方法
    2.2 煤岩表面电位实验内容及方案
    2.2.1 煤体表面电位实验内容
    2.2.2 煤体表面电位实验步骤
    2.2.3 煤岩表面电位实验方案

    3 煤岩破坏表面电位特征及规律性
    3.1 煤岩表面电位实验
    3.1.1 煤岩单轴压缩表面电位实验结果
    3.1.2 煤岩拉伸表面电位实验结果
    3.1.3 煤岩三点弯曲破坏表面电位实验结果
    3.1.4 煤岩摩擦表面电位实验结果
    3.1.5 煤样破坏内部电位变化规律
    3.2 煤岩表面电位与载荷及其变化率的相关性分析
    3.2.1 相关性分析理论
    3.2.2 表面电位相关性分析结果

    4 煤岩破坏表面电位的分形特征
    4.1 表面电位的R-S分析
    4.1.1 R-S分析
    4.1.2 R-S分析结果
    4.2 煤岩表面电位分形特征
    4.2.1 分形概述
    4.2.2 煤岩表面电位信号的分形特征
    4.3 表面电位的多重分形
    4.3.1 多重分形理论
    4.3.2 表面电位多重分形谱

    5 煤样破坏应变局部化与表面电位分布特征
    5.1 煤样破坏表面应变场分布研究
    5.1.1 煤样受载表面应变场
    5.1.2 煤样破坏应变场分布实验研究
    5.2 煤样表面电位分布规律
    5.2.1 表面电位空间插值理论
    5.2.2 煤样表面电位云图
    5.3 煤样应变局部化与表面电位集中化
    5.3.1 煤样破坏应变局部化
    5.3.2 煤样表面电位分布集中化特征

    6 煤岩表面电位的影响因素
    6.1 电性参数对煤样表面电位的影响
    6.1.1 受载煤样电阻率的实验研究
    6.1.2 电阻率对煤样表面电位的影响分析
    6.2 加载方式对煤样表面电位的影响
    6.3 加载速率对表面电位的影响
    6.4 煤岩缺陷对表面电位的影响
    6.5 水分对煤岩表面电位的影响
    6.5.1 水分对煤岩力学性质的影响
    6.5.2 水对煤样表面电位影响的分析及实验
    6.6 煤样充放瓦斯的表面电位
    6.6.1 实验系统及实验方案
    6.6.2 实验结果分析及探讨
    6.7 煤岩胀裂表面电位研究
    6.7.1 实验研究
    6.7.2 实验结果及分析

    7煤岩破坏微观过程及表面电位产生机理
    7.1 煤岩变形破裂微观机理分析
    7.1.1 煤中的裂纹与缺陷
    7.1.2 裂纹扩展理论
    7.1.3 裂纹的扩展途径
    7.1.4 断裂前破坏带形成的微观分析
    7.1.5 煤岩变形破裂微观机理总结
    7.2 煤岩破裂表面电位机理
    7.2.1 煤岩破裂自由电荷产生机理
    7.2.2 受载煤岩的表面电位
    7.2.3 煤岩表面电位的统计损伤计算模型

    8 采动煤体表面电位的时空分布规律
    8.1 地震、火山灾害地电异常测试
    8.2 煤矿现场煤岩表面电位测试研究
    8.2.1 表面电位测试装置
    8.2.2 测试场地概况
    8.2.3 测试方式
    8.3 采掘空间周围煤体表面电位的时空变化规律
    8.3.1 煤体表面电位的时间变化规律
    8.3.2 煤体表面电位的空间变化规律
    8.4 煤体表面电位的影响因素研究
    8.4.1 机电设备对表面电位的影响
    8.4.2 煤层注水对表面电位的影响
    8.4.3 注水孔两侧煤体表面电位的分布
    8.5 意义与展望
    参考文献
查看详情
相关图书 / 更多
煤岩破坏表面电位效应理论与机制研究
煤岩组合体能量积聚规律与缓控机制研究
陈光波、段会强 著
煤岩破坏表面电位效应理论与机制研究
煤岩界面动态感知技术及识别方法
张强;王海舰
煤岩破坏表面电位效应理论与机制研究
煤岩破裂过程中的声发射及分形特征研究
李回贵 著
煤岩破坏表面电位效应理论与机制研究
煤岩体蠕变渗透特性及渗流失稳机理
李树刚 著
煤岩破坏表面电位效应理论与机制研究
煤岩煤化学基础
李晶、汪小妹 编
煤岩破坏表面电位效应理论与机制研究
煤岩升温及损伤破坏过程的电磁辐射效应
孔彪、王恩元、李增华、张斌 著
煤岩破坏表面电位效应理论与机制研究
煤岩力学性质及煤储层压裂数值模拟:以山西晋城地区为例
颜志丰 著
煤岩破坏表面电位效应理论与机制研究
煤岩冲击电磁辐射时序特征与前兆信息识别研究
刘晓斐、王恩元、何学秋 著
煤岩破坏表面电位效应理论与机制研究
煤岩截割状态识别方法研究
任芳 著
煤岩破坏表面电位效应理论与机制研究
煤岩流变电磁动力学
何学秋 著
煤岩破坏表面电位效应理论与机制研究
煤岩瓦斯动力灾害发生机理及综合治理技术
林柏泉 主编;卫修君
煤岩破坏表面电位效应理论与机制研究
煤岩冲击动力失稳的机理和实验研究
姜耀东 著
您可能感兴趣 / 更多
煤岩破坏表面电位效应理论与机制研究
轮机动力设备操作与管理
李忠辉、王永坚、刘建华 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