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教中国及其现代命运(三部曲)

儒教中国及其现代命运(三部曲)
分享
扫描下方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右上角”+“,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朋友圈。
作者: [美] 作者 , [中] 译者
出版社: 中华书局
2023
ISBN: 9787101162097
定价: 98.00
装帧: 精装
开本: 32开
纸张: 胶版纸
页数: 614页
字数: 500千字
分类: 文学
7人买过
  • 本书是美国历史学家约瑟夫·列文森久负盛誉的代表性著作。全书分为三卷,视野广阔,目光如炬,既对儒教/儒家文化在传统中国社会中的作用机制及其与皇权、官僚之间的互动关系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又聚焦于近现代中国在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等方面的变迁以及儒教在历史进程中的沉浮,洞见迭出,启人深思,以其宏大的架构和所讨论的问题的重要性,成为中国近现代史研究领域无法回避的经典巨著。 列文森(Joseph R. Levenson,1920-1969) 美国历史学家。出生于波士顿的犹太家庭,1941年毕业于哈佛学院。1942年应征加入美国海军后备队,1946年退役。1949年在哈佛大学获得历史学博士学位。1951年起任教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历史系,1969年在一次泛舟旅行中意外去世。生前出版有著作《梁启超与现代中国的心灵》(1953)、《儒教中国及其现代命运》三部曲(1958,1964,1965)等。列文森是美国中国学研究领域最重要的学者之一,是美国中国近代思想史研究的开创者,其代表性著作《儒教中国及其现代命运》影响深远。美国亚洲研究学会(Association for Asian Studies)为纪念他的学术贡献设立了列文森图书奖,1987年开始颁发。



    季剑青 1979年生,200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获文学博士学位。现为北京大学中文系长聘副教授、研究员,主要从事中国现代文学与文化研究。著作有《北平的大学教育与文学生产:1928—1937》、《重写旧京:民国北京书写中的历史与记忆》、《新文化的位置——“五四”文学与思想论集》等,译作有《中国现代女性作家与中国革命,1905-1948》、《赵元任早年自传》等,曾在《文学评论》、《近代史研究》、《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等期刊发表论文数十篇。 译者导言



    总序







    第一卷 思想连续性问题



    前言



    导论:特殊和一般的历史求索







    第一部分 早期现代中国思想文化的色调



    第一章 清初思想中经验主义的流产



    1.对唯心主义的批判



    2.科学与清代的经验主义:它们相合的程度



    3.科学与清代的经验主义:它们的非同一性



    4.骚动和稳定:对之前一个论断的回顾



    5.结论



    第二章 明代和清初社会中的业余理想:来自绘画的证据



    1.社会与艺术中的明代风格



    2.学者反学院主义的悖论



    3.折中主义与鉴赏力



    4.结论:作为业余理想之腐蚀剂的现代化



    插曲:儒教以及它与道家的联系的终结







    第二部分 中国文化的现代变形:思想选择的张力



    第三章 中国本土选择中的折中主义



    1.时间的考量变成空间的考量



    2.曾国藩的折中主义



    3.“中国”在普遍价值判断上遭受的侵犯



    第四章 体和用



    1.合理化



    2.谬误



    3.“体用”概念哲学意义的弱化



    4.拒斥“体用”和拒斥革新:倭仁



    5.拒斥“体用”和寻求新的合理化:经典的认可



    第五章 今文学派和经典的认可



    1.给中国历史注入新价值:康有为



    2.今文经学认可的失效



    第六章 现代古文经学对今文维新学说的反对、反动和革命



    1.反动的古文经学的攻击



    2.革命的古文经学的攻击



    3.经书与历史



    第七章 民族主义在脱离过去中的作用



    1.对满族的攻击



    2.文化主义和民族主义在争取忠诚上的竞争



    3.传统被重新整合入民族主义



    第八章 对普遍有效性的强调:(1)维护传统



    1.“择东西之精华”



    2.蔡元培的例子



    3.“物质”与“精神”:“体用”合理化方案的末路



    第九章 对普遍有效性的强调:(2)攻击传统



    1.儒教、基督教以及中国的选择



    2.反传统主义对民族主义的压力



    3.民族主义面对的社会压力:既要推动传统的僵化,



    又要否定传统的僵化



    4.对传统精神中创造力僵化的指控



    第十章 共产主义



    1.共产主义对痛苦的中国知识分子的吸引力



    2.残余的传统主义



    3.对传统主义的让步:理性的策略还是情感的投入?



    4.阶级分析



    5.“反传统主义—本土主义”的融合



    第十一章 西方列强与中国革命:文化变革的政治面向







    结语:新词汇还是新语言



    1.欧洲和中国的词汇变化:艺术与观念



    2.语言的变化和连续性问题







    注释



    参考文献







    第二卷 
  • 内容简介:
    本书是美国历史学家约瑟夫·列文森久负盛誉的代表性著作。全书分为三卷,视野广阔,目光如炬,既对儒教/儒家文化在传统中国社会中的作用机制及其与皇权、官僚之间的互动关系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又聚焦于近现代中国在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等方面的变迁以及儒教在历史进程中的沉浮,洞见迭出,启人深思,以其宏大的架构和所讨论的问题的重要性,成为中国近现代史研究领域无法回避的经典巨著。
  • 作者简介:
    列文森(Joseph R. Levenson,1920-1969) 美国历史学家。出生于波士顿的犹太家庭,1941年毕业于哈佛学院。1942年应征加入美国海军后备队,1946年退役。1949年在哈佛大学获得历史学博士学位。1951年起任教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历史系,1969年在一次泛舟旅行中意外去世。生前出版有著作《梁启超与现代中国的心灵》(1953)、《儒教中国及其现代命运》三部曲(1958,1964,1965)等。列文森是美国中国学研究领域最重要的学者之一,是美国中国近代思想史研究的开创者,其代表性著作《儒教中国及其现代命运》影响深远。美国亚洲研究学会(Association for Asian Studies)为纪念他的学术贡献设立了列文森图书奖,1987年开始颁发。



    季剑青 1979年生,200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获文学博士学位。现为北京大学中文系长聘副教授、研究员,主要从事中国现代文学与文化研究。著作有《北平的大学教育与文学生产:1928—1937》、《重写旧京:民国北京书写中的历史与记忆》、《新文化的位置——“五四”文学与思想论集》等,译作有《中国现代女性作家与中国革命,1905-1948》、《赵元任早年自传》等,曾在《文学评论》、《近代史研究》、《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等期刊发表论文数十篇。
  • 目录:
    译者导言



    总序







    第一卷 思想连续性问题



    前言



    导论:特殊和一般的历史求索







    第一部分 早期现代中国思想文化的色调



    第一章 清初思想中经验主义的流产



    1.对唯心主义的批判



    2.科学与清代的经验主义:它们相合的程度



    3.科学与清代的经验主义:它们的非同一性



    4.骚动和稳定:对之前一个论断的回顾



    5.结论



    第二章 明代和清初社会中的业余理想:来自绘画的证据



    1.社会与艺术中的明代风格



    2.学者反学院主义的悖论



    3.折中主义与鉴赏力



    4.结论:作为业余理想之腐蚀剂的现代化



    插曲:儒教以及它与道家的联系的终结







    第二部分 中国文化的现代变形:思想选择的张力



    第三章 中国本土选择中的折中主义



    1.时间的考量变成空间的考量



    2.曾国藩的折中主义



    3.“中国”在普遍价值判断上遭受的侵犯



    第四章 体和用



    1.合理化



    2.谬误



    3.“体用”概念哲学意义的弱化



    4.拒斥“体用”和拒斥革新:倭仁



    5.拒斥“体用”和寻求新的合理化:经典的认可



    第五章 今文学派和经典的认可



    1.给中国历史注入新价值:康有为



    2.今文经学认可的失效



    第六章 现代古文经学对今文维新学说的反对、反动和革命



    1.反动的古文经学的攻击



    2.革命的古文经学的攻击



    3.经书与历史



    第七章 民族主义在脱离过去中的作用



    1.对满族的攻击



    2.文化主义和民族主义在争取忠诚上的竞争



    3.传统被重新整合入民族主义



    第八章 对普遍有效性的强调:(1)维护传统



    1.“择东西之精华”



    2.蔡元培的例子



    3.“物质”与“精神”:“体用”合理化方案的末路



    第九章 对普遍有效性的强调:(2)攻击传统



    1.儒教、基督教以及中国的选择



    2.反传统主义对民族主义的压力



    3.民族主义面对的社会压力:既要推动传统的僵化,



    又要否定传统的僵化



    4.对传统精神中创造力僵化的指控



    第十章 共产主义



    1.共产主义对痛苦的中国知识分子的吸引力



    2.残余的传统主义



    3.对传统主义的让步:理性的策略还是情感的投入?



    4.阶级分析



    5.“反传统主义—本土主义”的融合



    第十一章 西方列强与中国革命:文化变革的政治面向







    结语:新词汇还是新语言



    1.欧洲和中国的词汇变化:艺术与观念



    2.语言的变化和连续性问题







    注释



    参考文献







    第二卷 
查看详情
相关图书 / 更多
儒教中国及其现代命运(三部曲)
儒教中国的形成:早期儒学与中国政治文化的
林存光 著
儒教中国及其现代命运(三部曲)
儒教中国及其现代命运
列文森
儒教中国及其现代命运(三部曲)
儒教与道教
[德]马克斯·韦伯
儒教中国及其现代命运(三部曲)
儒教中国与日本
井上哲次郎
儒教中国及其现代命运(三部曲)
儒教在当代韩国的命运
周月琴 著
儒教中国及其现代命运(三部曲)
儒教与中国现代文学
哈迎飞
儒教中国及其现代命运(三部曲)
儒教与道教
[德]马克斯·韦伯
儒教中国及其现代命运(三部曲)
儒教与民族国家
刘小枫
儒教中国及其现代命运(三部曲)
儒教的圣域(人文书系)
黄进兴 著
儒教中国及其现代命运(三部曲)
儒教とは何か
加地 伸行
儒教中国及其现代命运(三部曲)
儒教中国的形成
林存光
儒教中国及其现代命运(三部曲)
儒教与基督教:仁与爱的比较研究
姚新中
您可能感兴趣 / 更多
儒教中国及其现代命运(三部曲)
归属感:如何通过社群获得商业竞争优势
[美]大卫·斯平克斯(David Spinks) 著;颉腾文化 出品
儒教中国及其现代命运(三部曲)
过劳:好工作是如何变坏的
[美]艾琳·L.凯利(Erin;L.Kelly;[美]菲利斯·莫恩((Phyllis;Moen
儒教中国及其现代命运(三部曲)
雪花的故事(用照片展示雪花的秘密,为你揭开冬日奇景的奥秘)
[美]马克·卡西诺[美]乔恩·尼尔森
儒教中国及其现代命运(三部曲)
进阶书系-国际史的技艺
[美] 马克·特拉亨伯格
儒教中国及其现代命运(三部曲)
杜甫传
[美]弗洛伦斯.艾思柯
儒教中国及其现代命运(三部曲)
神奇的数字零:从数字0开始的极简数学史和人类发展史
[美]查尔斯·塞弗(Charles Seife)著 杨杨立汝 译
儒教中国及其现代命运(三部曲)
爵士乐史(精装本)
[美]泰德·乔亚 著
儒教中国及其现代命运(三部曲)
环境的科学 (平装版)
[美]威廉·坎宁安 后浪
儒教中国及其现代命运(三部曲)
美利坚在燃烧: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警察暴力与黑人反抗
[美]伊丽莎白·欣顿 著 胡位钧 译
儒教中国及其现代命运(三部曲)
数学侦探 游乐园里的古怪笑脸
[美]丹尼尔·肯尼 艾米丽·博艾尔 著 刘玙婧、王婧 译;小博集出品
儒教中国及其现代命运(三部曲)
读懂经济学:提升“财商”、塑造价值观念的经济学读本,一本书参破瞬息万变的经济世界底层逻辑!
[美]霍华德·亚鲁斯 著;赵善江 译;斯坦威 出品
儒教中国及其现代命运(三部曲)
逃家小兔成长绘本系列
[美]玛格丽特.怀兹.布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