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年代电影观念辩论研究

八十年代电影观念辩论研究
分享
扫描下方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右上角”+“,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朋友圈。
作者: ,
2015-12
版次: 1
ISBN: 9787106044053
定价: 38.00
装帧: 平装
开本: 16开
纸张: 胶版纸
页数: 234页
字数: 250千字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分类: 艺术
13人买过
  •   今天内地、香港和台湾的电影已经进入了一个跨区域的、互相渗透,互相影响、互相整合的新阶段。为了理解今天两岸三地中国电影的性质、现状和未来的发展,仅仅把它们作个别的研究已经是远远不够的了。同时,为了回应在当今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文化建设和复兴的伟大历史任务,也必须突破传统视野。它要求有一种对于“中国电影”的新概念、新思路,和一种研究“中国电影”的新方法,即把内地、香港、台湾的中国电影联系起来,作一种新的、整合性的研究。这无论对于理解特定背景下的三地本土电影的发展和性质,还是全球化背景下华语电影的整体状态和前途都是至关重要的。本丛书强调“华语电影”这一概念和进行华语电影史的书写正是对这些发展的一个积极回应,以使我们能在一个更广阔和前瞻性的视野中,来理解中国电影的历史、目前的性质、发展的趋势,以及未来的可能性,并把握全球化背景下华语电影发展的多元状态。   齐伟,电影学博士,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讲师,上海市晨光学者。主要研究方向为华语电影历史与理论、当代华语电影批评。先后独立主持省部级课题(含决策咨询课题)2项,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在《当代电影》、《北京电影学院学报》、《上海大学学报》等国内期刊发表学术论文十余篇。 总序

    绪论
    一、重读80年代:可能性与必要性
    二、“现代化”语境和80年代中国电影观念的现代转型
    三、中国电影研究学术史(学科史)视野
    四、国内外研究现状

    第一章 断裂与选择:“去政治化”与“电影必须是电影”
    第一节 思想让渡、历史规约与本体转向
    第二节 “拿常识说事儿”和讨伐“戏剧性”的三篇檄文
    一、“拿常识说事儿”与电影“戏剧性”论争的历史回溯
    二、讨伐电影“戏剧性”的三篇檄文
    第三节 构罪“戏剧性”:戏剧性美学原则与“极左”政治教条
    一、崭新的旧问题:时代诉求与创作现实
    二、以“三突出”为核心的戏剧性电影美学原则
    三、“戏剧性”:从美学原则到政治教条
    四、偏执的深刻——回应历史和时代的需要

    第二章 电影观念讨论的延伸:从“文学性”到“电影性
    第一节 电影的”文学性“论争:过去完成时与现在进行时
    一、电影的文学价值辩论
    一、二十年后历史亲历者的疑惑:“误读”还是“正解”?
    第二节 “文学剧本”的审查管控与“思想内容”的政治说教
    一、批判的指向:思想内容规训与电影文学剧本中心制
    二、张骏祥的电影观念变迁:从电影形式到电影文学
    第三节 “本体”回应与“思想”回声
    一、从戏剧到影像的“本体”回应
    二、从政治到学术的“思想”回声

    第三章 西方电影理论的引进与电影观念的现代建构
    第一节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电影学界对西方电影理论的译介
    第二节 “长镜头”理论:纪实美学理论的中国化
    一、“巴赞”的初次造访与失之交臂的纪实美学
    二、“长镜头”理论:误读还是中国化?
    第三节 西方现代电影理论的启蒙与系统补课
    一、80年代初西方现代电影理论在中国
    二、暑期国际电影讲习班与电影理论的现代同步
    三、盲打误撞:“现代”魅惑与现代电影理论的精神洗礼

    第四章 在中国发现电影理论——中国电影美学的两次理论探索
    第一节 钟惦棐及其电影美学思想的再思考
    一、独属于80年代的中国电影知识群落——振兴巷6号和“电影美学小组”
    二、多重“身份”与钟惦棐电影美学思想的核心
    第二节 “影戏”美学传统的破与立——论80年代语境下的影戏美学
    一、“影戏”美学的历史地位——问题的提出和电影理论的探索
    ……
    第五章 对话:娱乐片——电影本体的“娱乐”位移
    第六章 激进现代性与“谢晋模式”辩论的再解读
    结语 80年代中国电影观念辩论的历史遗产
  • 内容简介:
      今天内地、香港和台湾的电影已经进入了一个跨区域的、互相渗透,互相影响、互相整合的新阶段。为了理解今天两岸三地中国电影的性质、现状和未来的发展,仅仅把它们作个别的研究已经是远远不够的了。同时,为了回应在当今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文化建设和复兴的伟大历史任务,也必须突破传统视野。它要求有一种对于“中国电影”的新概念、新思路,和一种研究“中国电影”的新方法,即把内地、香港、台湾的中国电影联系起来,作一种新的、整合性的研究。这无论对于理解特定背景下的三地本土电影的发展和性质,还是全球化背景下华语电影的整体状态和前途都是至关重要的。本丛书强调“华语电影”这一概念和进行华语电影史的书写正是对这些发展的一个积极回应,以使我们能在一个更广阔和前瞻性的视野中,来理解中国电影的历史、目前的性质、发展的趋势,以及未来的可能性,并把握全球化背景下华语电影发展的多元状态。
  • 作者简介:
      齐伟,电影学博士,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讲师,上海市晨光学者。主要研究方向为华语电影历史与理论、当代华语电影批评。先后独立主持省部级课题(含决策咨询课题)2项,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在《当代电影》、《北京电影学院学报》、《上海大学学报》等国内期刊发表学术论文十余篇。
  • 目录:
    总序

    绪论
    一、重读80年代:可能性与必要性
    二、“现代化”语境和80年代中国电影观念的现代转型
    三、中国电影研究学术史(学科史)视野
    四、国内外研究现状

    第一章 断裂与选择:“去政治化”与“电影必须是电影”
    第一节 思想让渡、历史规约与本体转向
    第二节 “拿常识说事儿”和讨伐“戏剧性”的三篇檄文
    一、“拿常识说事儿”与电影“戏剧性”论争的历史回溯
    二、讨伐电影“戏剧性”的三篇檄文
    第三节 构罪“戏剧性”:戏剧性美学原则与“极左”政治教条
    一、崭新的旧问题:时代诉求与创作现实
    二、以“三突出”为核心的戏剧性电影美学原则
    三、“戏剧性”:从美学原则到政治教条
    四、偏执的深刻——回应历史和时代的需要

    第二章 电影观念讨论的延伸:从“文学性”到“电影性
    第一节 电影的”文学性“论争:过去完成时与现在进行时
    一、电影的文学价值辩论
    一、二十年后历史亲历者的疑惑:“误读”还是“正解”?
    第二节 “文学剧本”的审查管控与“思想内容”的政治说教
    一、批判的指向:思想内容规训与电影文学剧本中心制
    二、张骏祥的电影观念变迁:从电影形式到电影文学
    第三节 “本体”回应与“思想”回声
    一、从戏剧到影像的“本体”回应
    二、从政治到学术的“思想”回声

    第三章 西方电影理论的引进与电影观念的现代建构
    第一节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电影学界对西方电影理论的译介
    第二节 “长镜头”理论:纪实美学理论的中国化
    一、“巴赞”的初次造访与失之交臂的纪实美学
    二、“长镜头”理论:误读还是中国化?
    第三节 西方现代电影理论的启蒙与系统补课
    一、80年代初西方现代电影理论在中国
    二、暑期国际电影讲习班与电影理论的现代同步
    三、盲打误撞:“现代”魅惑与现代电影理论的精神洗礼

    第四章 在中国发现电影理论——中国电影美学的两次理论探索
    第一节 钟惦棐及其电影美学思想的再思考
    一、独属于80年代的中国电影知识群落——振兴巷6号和“电影美学小组”
    二、多重“身份”与钟惦棐电影美学思想的核心
    第二节 “影戏”美学传统的破与立——论80年代语境下的影戏美学
    一、“影戏”美学的历史地位——问题的提出和电影理论的探索
    ……
    第五章 对话:娱乐片——电影本体的“娱乐”位移
    第六章 激进现代性与“谢晋模式”辩论的再解读
    结语 80年代中国电影观念辩论的历史遗产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