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武术发展的集体记忆:一项口述史研究

新中国武术发展的集体记忆:一项口述史研究
分享
扫描下方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右上角”+“,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朋友圈。
作者:
2016-07
版次: 1
ISBN: 9787500949213
定价: 35.00
装帧: 平装
开本: 32开
纸张: 胶版纸
页数: 256页
字数: 200千字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分类: 体育
43人买过
  •   为了总结以“增强人民体质”作为政治使命的新中国武术运动的发展,《新中国武术发展的集体记忆:一项口述史研究》从大众视野出发,运用口述历史的方法,于2010年1月-2012年11月间,分四个阶段对“武术锻炼者、武术知青、武术教改师生、外国人”四类人群79人进行了94次访谈,并以口述资料与文献资料的互证,探究人们对新中国武术发展的集体记忆。   戴国斌(1963-),男,江苏宝应人,上海体育学院中国武术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上海体育学院党委(院长)办公室主任、档案馆馆长等,现任上海体育学院武术学院院长、中国武术博物馆馆长,兼任中国体育科学学会理事、中国体育科学学会民族传统体育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武术协会常委、中国武术协会科研委员会副主任、上海市武术协会副会长、全国中小学体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全国学校体育联盟(武术项目)秘书长等。
      少年挥汗如雨于竞技武术的训练场,获江苏省武术比赛少年拳术冠军等成绩;青年志于学,先后获华东师范大学体育人文社会学硕士学位、上海体育学院民族传统体育学博士学位,完成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育学博士后研究。
      2000年以来,参与10本教材的编写以及其中5本教材的统稿、主编1本“十二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出版2本专著,发表50余篇论文,主持并参与10余项课题研究。其中,主持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课题(重点项目、一般项目)、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国家体育总局体育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课题、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等研究;研究成果先后获上海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第4、7届)学术年会“优秀论文”奖(2006年12月、2009年12月)、“十五”期间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二等奖(2006年9月)、上海市研究生优秀成果奖暨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入围奖(2007年12月)、上海市第11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专著二等奖(2012年9月)、上海市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010年1月、2014年6月)。 导论
    一、选题背景
    二、文献综述
    三、研究方法

    第一章 武术锻炼大众的健康记忆
    第一节 体弱者增强体力的“手杖”
    一、找到健身方式
    二、体验健身效果
    第二节 中老年妇女的“美容术”
    一、为美吸引
    二、体之健康
    三、气质健美
    第三节 退休者重建生活的“媒介”
    一、消磨时间的方式
    二、改善生活的手段
    三、组建大家庭的载体
    第四节 绝症患者的“救命稻草”
    一、在怨天尤人的绝望中选择气功锻炼
    二、在病友的社会支持中坚定锻炼信心
    三、在改善身体状况中坚持气功的锻炼
    第五节 小结

    第二章 武术知青的奋争记忆
    第一节 抚慰精神生活的空虚
    一、由充满希望到精神失落
    二、精神空虚的补给
    第二节 改善生活境遇的特长
    一、社会名声的获得
    二、生活境遇的改善
    第三节 改变命运的“武器”
    一、工农兵学员
    二、招工
    三、恢复高考
    第四节 小结

    第三章 育才师生的教改记忆
    第一节 每天一节体育课
    一、大小课
    二、男拳女舞
    ……
    第四章 外国人的文化记忆
    第五章 结论
    第六章 口述实录选编
    参考文献
  • 内容简介:
      为了总结以“增强人民体质”作为政治使命的新中国武术运动的发展,《新中国武术发展的集体记忆:一项口述史研究》从大众视野出发,运用口述历史的方法,于2010年1月-2012年11月间,分四个阶段对“武术锻炼者、武术知青、武术教改师生、外国人”四类人群79人进行了94次访谈,并以口述资料与文献资料的互证,探究人们对新中国武术发展的集体记忆。
  • 作者简介:
      戴国斌(1963-),男,江苏宝应人,上海体育学院中国武术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上海体育学院党委(院长)办公室主任、档案馆馆长等,现任上海体育学院武术学院院长、中国武术博物馆馆长,兼任中国体育科学学会理事、中国体育科学学会民族传统体育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武术协会常委、中国武术协会科研委员会副主任、上海市武术协会副会长、全国中小学体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全国学校体育联盟(武术项目)秘书长等。
      少年挥汗如雨于竞技武术的训练场,获江苏省武术比赛少年拳术冠军等成绩;青年志于学,先后获华东师范大学体育人文社会学硕士学位、上海体育学院民族传统体育学博士学位,完成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育学博士后研究。
      2000年以来,参与10本教材的编写以及其中5本教材的统稿、主编1本“十二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出版2本专著,发表50余篇论文,主持并参与10余项课题研究。其中,主持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课题(重点项目、一般项目)、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国家体育总局体育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课题、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等研究;研究成果先后获上海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第4、7届)学术年会“优秀论文”奖(2006年12月、2009年12月)、“十五”期间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二等奖(2006年9月)、上海市研究生优秀成果奖暨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入围奖(2007年12月)、上海市第11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专著二等奖(2012年9月)、上海市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010年1月、2014年6月)。
  • 目录:
    导论
    一、选题背景
    二、文献综述
    三、研究方法

    第一章 武术锻炼大众的健康记忆
    第一节 体弱者增强体力的“手杖”
    一、找到健身方式
    二、体验健身效果
    第二节 中老年妇女的“美容术”
    一、为美吸引
    二、体之健康
    三、气质健美
    第三节 退休者重建生活的“媒介”
    一、消磨时间的方式
    二、改善生活的手段
    三、组建大家庭的载体
    第四节 绝症患者的“救命稻草”
    一、在怨天尤人的绝望中选择气功锻炼
    二、在病友的社会支持中坚定锻炼信心
    三、在改善身体状况中坚持气功的锻炼
    第五节 小结

    第二章 武术知青的奋争记忆
    第一节 抚慰精神生活的空虚
    一、由充满希望到精神失落
    二、精神空虚的补给
    第二节 改善生活境遇的特长
    一、社会名声的获得
    二、生活境遇的改善
    第三节 改变命运的“武器”
    一、工农兵学员
    二、招工
    三、恢复高考
    第四节 小结

    第三章 育才师生的教改记忆
    第一节 每天一节体育课
    一、大小课
    二、男拳女舞
    ……
    第四章 外国人的文化记忆
    第五章 结论
    第六章 口述实录选编
    参考文献
查看详情
您可能感兴趣 / 更多
新中国武术发展的集体记忆:一项口述史研究
中国武术(英汉对照)
戴国斌 主编;陈丽江 主译
新中国武术发展的集体记忆:一项口述史研究
中国武术研究报告No.1
戴国斌
新中国武术发展的集体记忆:一项口述史研究
中国武术的文化生产
戴国斌 著
新中国武术发展的集体记忆:一项口述史研究
民族传统体育概论(第二版)
戴国斌 编
新中国武术发展的集体记忆:一项口述史研究
武术:身体的文化
戴国斌 著
新中国武术发展的集体记忆:一项口述史研究
危机中的企业战略:从哲学到运作
戴国斌 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