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蚕桑局及蚕桑业发展研究

晚清蚕桑局及蚕桑业发展研究
分享
扫描下方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右上角”+“,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朋友圈。
作者:
2017-08
版次: 1
ISBN: 9787511629838
定价: 39.00
装帧: 平装
开本: 16开
纸张: 胶版纸
页数: 236页
字数: 270千字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分类: 自然科学
8人买过
  •   中国传统社会中蚕桑为小民衣食之源,循吏劝课蚕桑备受推崇。鸦片战争后,传统社会历史惯性发生变化,中国历史运动轨迹开始近代转向。海外贸易冲击很大,重商获利理念盛行,地方社会积贫积弱,官员视劝课蚕桑为挽救危局的重要手段。晚清地方局务机构形式普遍出现,地方治理理念与内容出现新变化,并且杂糅着太平天国战后地方社会修复、教养兼顾、致富济民、实业救国、与西方争利等多重社会经济因素,地方官绅合办的蚕桑局在全国各地逐渐蓬勃兴起。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与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丹徒陆献先后两次创设蚕桑局,被视为传统劝课蚕桑向机构化转变的开端。太平天国之后,遭受战争破坏的江苏长江南北两岸零散出现官绅合办蚕桑局,借助杭嘉湖蚕桑技术与本地区以往蚕桑业发展的基础条件,取得了较好劝课效果与社会影响。光绪时期,蚕桑局的劝课形式开始不断扩散,全国很多省府州县皆有创设,分布广泛。甲午战争与戊戌变法之后,实业救国浪潮骤起,各地蚕桑局在数量、规模、经营上都达到了高峰,大型省级蚕桑局普遍出现。清末,蚕桑局的名称、群体、技术、经营都出现近代转型迹象。宣统年间,蚕桑局的劝课形式并没有消逝,仍然与其他近代新式蚕桑机构并存。民国以来,个别地区蚕桑局依然发挥着劝课蚕桑的作用,传统官员劝课蚕桑理念影响深远。总之,晚清蚕桑局是传统劝课蚕桑理念与近代局务机构形式的结合体,是中国传统劝课蚕桑形式向近代蚕桑体系缓慢转型的过渡形态,具有特殊的历史作用与意义。

      近年来,晚清基层社会组织研究不断深入,其典型代表地方局务机构正逐渐得到重视,全面梳理与个体挖掘的研究成果不断涌现。传统蚕桑技术史研究范围不断外延,蚕书序言中的历史信息需要充分挖掘,蚕桑技术与社会经济之间联系值得探讨,这些都成为蚕桑技术史研究的新内容。在理论与路径上,运用历史学方法与多学科相交叉来研究传统蚕桑科技史的手段愈发成熟,成果颇丰。文章选取晚清蚕桑局作为研究主体,以横向、纵向交叉为视角对晚清蚕桑局进行深入剖析。文章系统梳理了晚清蚕桑局的历史变迁、官绅民匠、撰刊劝课蚕书、技术异地实践、经营思想实践等内容,尝试还原晚清蚕桑局的历史本貌。此外,晚清蚕桑局与技术近代化联系密切,晚清局务机构与地方社会治理等领域都值得深入探讨。

      研究晚清蚕桑局需要整体上把握地方局务机构的历史脉络,晚清地方局务机构创设是研究蚕桑局的必要铺垫。将晚清地方局分为官府机构类局、慈善类局、地方经营类局三类,以便厘清蚕桑局所属范畴。历来与蚕桑相关机构有织造局、保甲局、教织局、蚕局等,必须与蚕桑局进行区分。晚清蚕桑局的时空分布与发展脉络的梳理是研究蚕桑局的关键内容,主要分为道光丹徒蚕桑局出现、同治江苏蚕桑局缘起、光绪各地省府州县蚕桑局发展三个历史阶段。随着社会政治经济多重因素的变化,不同历史阶段晚清蚕桑局在特点、形式、内容上都不同。清末,蚕桑局出现近代转型迹象,新式蚕桑体系逐步确立,蚕桑局与新式机构并存的问题值得深入剖析。运营实态的研究能够整体上把握蚕桑局的基本结构与功能,充分认识设置与管理上存在的问题。长时段与大跨度的研究方法,必须关注蚕桑局研究的历史阶段性差异与区域性差异。   高国金(1983-),河北遵化人。2014年6月毕业于南京农业大学科学技术史专业,获理学博士学位。现为山东农业大学文法学院讲师,山东农业大学农学院作物学博士后。研究领域主要有农业古籍整理、蚕桑科技史、山东物产史志等。发表农史相关论文20余篇,主持参与省厅级课题10余项。 绪论
    第一章 晚清蚕桑局的历史变迁
    第一节 晚清地方局务机构的创设
    第二节 蚕桑局的时空分布
    第三节 近代转型与运营实态
    第二章 官绅民匠与蚕桑局创办
    第一节 官员的倡率
    第二节 绅士的参与
    第三节 匠徒与小民
    第三章 劝课蚕书的撰刊与流传
    第一节 蚕书内容来源
    第二节 技术来源地区
    第三节 蚕桑局刊刻的蚕书
    第四章 蚕桑技术的引进与实践
    第一节 蚕桑风土论的实践与发展
    第二节 植桑技术的异地实践
    第三节 养蚕缫丝技术的异地实践
    第五章 商品化经营思想与实践
    第一节 明清蚕桑商品化经营思想
    第二节 小农商品化经营思想的传播
    第三节 机构商品化经营思想的实践
    结语
    致谢
  • 内容简介:
      中国传统社会中蚕桑为小民衣食之源,循吏劝课蚕桑备受推崇。鸦片战争后,传统社会历史惯性发生变化,中国历史运动轨迹开始近代转向。海外贸易冲击很大,重商获利理念盛行,地方社会积贫积弱,官员视劝课蚕桑为挽救危局的重要手段。晚清地方局务机构形式普遍出现,地方治理理念与内容出现新变化,并且杂糅着太平天国战后地方社会修复、教养兼顾、致富济民、实业救国、与西方争利等多重社会经济因素,地方官绅合办的蚕桑局在全国各地逐渐蓬勃兴起。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与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丹徒陆献先后两次创设蚕桑局,被视为传统劝课蚕桑向机构化转变的开端。太平天国之后,遭受战争破坏的江苏长江南北两岸零散出现官绅合办蚕桑局,借助杭嘉湖蚕桑技术与本地区以往蚕桑业发展的基础条件,取得了较好劝课效果与社会影响。光绪时期,蚕桑局的劝课形式开始不断扩散,全国很多省府州县皆有创设,分布广泛。甲午战争与戊戌变法之后,实业救国浪潮骤起,各地蚕桑局在数量、规模、经营上都达到了高峰,大型省级蚕桑局普遍出现。清末,蚕桑局的名称、群体、技术、经营都出现近代转型迹象。宣统年间,蚕桑局的劝课形式并没有消逝,仍然与其他近代新式蚕桑机构并存。民国以来,个别地区蚕桑局依然发挥着劝课蚕桑的作用,传统官员劝课蚕桑理念影响深远。总之,晚清蚕桑局是传统劝课蚕桑理念与近代局务机构形式的结合体,是中国传统劝课蚕桑形式向近代蚕桑体系缓慢转型的过渡形态,具有特殊的历史作用与意义。

      近年来,晚清基层社会组织研究不断深入,其典型代表地方局务机构正逐渐得到重视,全面梳理与个体挖掘的研究成果不断涌现。传统蚕桑技术史研究范围不断外延,蚕书序言中的历史信息需要充分挖掘,蚕桑技术与社会经济之间联系值得探讨,这些都成为蚕桑技术史研究的新内容。在理论与路径上,运用历史学方法与多学科相交叉来研究传统蚕桑科技史的手段愈发成熟,成果颇丰。文章选取晚清蚕桑局作为研究主体,以横向、纵向交叉为视角对晚清蚕桑局进行深入剖析。文章系统梳理了晚清蚕桑局的历史变迁、官绅民匠、撰刊劝课蚕书、技术异地实践、经营思想实践等内容,尝试还原晚清蚕桑局的历史本貌。此外,晚清蚕桑局与技术近代化联系密切,晚清局务机构与地方社会治理等领域都值得深入探讨。

      研究晚清蚕桑局需要整体上把握地方局务机构的历史脉络,晚清地方局务机构创设是研究蚕桑局的必要铺垫。将晚清地方局分为官府机构类局、慈善类局、地方经营类局三类,以便厘清蚕桑局所属范畴。历来与蚕桑相关机构有织造局、保甲局、教织局、蚕局等,必须与蚕桑局进行区分。晚清蚕桑局的时空分布与发展脉络的梳理是研究蚕桑局的关键内容,主要分为道光丹徒蚕桑局出现、同治江苏蚕桑局缘起、光绪各地省府州县蚕桑局发展三个历史阶段。随着社会政治经济多重因素的变化,不同历史阶段晚清蚕桑局在特点、形式、内容上都不同。清末,蚕桑局出现近代转型迹象,新式蚕桑体系逐步确立,蚕桑局与新式机构并存的问题值得深入剖析。运营实态的研究能够整体上把握蚕桑局的基本结构与功能,充分认识设置与管理上存在的问题。长时段与大跨度的研究方法,必须关注蚕桑局研究的历史阶段性差异与区域性差异。
  • 作者简介:
      高国金(1983-),河北遵化人。2014年6月毕业于南京农业大学科学技术史专业,获理学博士学位。现为山东农业大学文法学院讲师,山东农业大学农学院作物学博士后。研究领域主要有农业古籍整理、蚕桑科技史、山东物产史志等。发表农史相关论文20余篇,主持参与省厅级课题10余项。
  • 目录:
    绪论
    第一章 晚清蚕桑局的历史变迁
    第一节 晚清地方局务机构的创设
    第二节 蚕桑局的时空分布
    第三节 近代转型与运营实态
    第二章 官绅民匠与蚕桑局创办
    第一节 官员的倡率
    第二节 绅士的参与
    第三节 匠徒与小民
    第三章 劝课蚕书的撰刊与流传
    第一节 蚕书内容来源
    第二节 技术来源地区
    第三节 蚕桑局刊刻的蚕书
    第四章 蚕桑技术的引进与实践
    第一节 蚕桑风土论的实践与发展
    第二节 植桑技术的异地实践
    第三节 养蚕缫丝技术的异地实践
    第五章 商品化经营思想与实践
    第一节 明清蚕桑商品化经营思想
    第二节 小农商品化经营思想的传播
    第三节 机构商品化经营思想的实践
    结语
    致谢
查看详情
您可能感兴趣 / 更多
晚清蚕桑局及蚕桑业发展研究
中国农业的四大发明:蚕丝 水稻 茶叶 大豆(套装4册)
高国金 龚珍 刘馨秋 石慧
晚清蚕桑局及蚕桑业发展研究
中国农业的四大发明:蚕丝 水稻 茶叶 大豆(平装4册)
高国金;龚珍;刘馨秋;石慧
晚清蚕桑局及蚕桑业发展研究
中国古蚕书序跋集录
高国金 著
晚清蚕桑局及蚕桑业发展研究
山东蚕桑史志(陆献山左蚕桑考补编)
高国金 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