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的政治

记忆的政治
分享
扫描下方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右上角”+“,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朋友圈。
作者:
2013-07
版次: 1
ISBN: 9787802349797
定价: 48.00
装帧: 平装
开本: 其他
纸张: 其他
字数: 300千字
分类: 政治
338人买过
  • 该书是南京大学周海燕副教授历经七年、通过多次多地实地研究和扎实文献研究完成的博士论文。

      

      Elizabeth J. Perry(哈佛大学政治系讲座教授、哈佛燕京学社社长)、 Nicola Spakowski(德国弗赖堡大学社会学教授)、周晓虹(南京大学社会学院院长)三位 先生为该书作推荐并代序:

      

      就当代中国政治及社会史研究而言,周海燕关于大生产运动的著作,有着杰出的贡献。关于党治如何掌控民众对复杂历史事件的记忆,周著阐明了它的基本模式与诸种内涵,其意义远超个案研究。

      

      这一运动的过程,是关于威权统治与政权合法性的宝贵课程;对毛时代的中国如此,对后毛时代的中国亦复如是。

      

      哈佛-燕京学社社长、政治学教授Elizabeth J. Perry(裴宜理)

      

      大生产运动是中国共运史的一个转折点:在战争中形成的政治结构和政治模式,后来成为战后中国社会的核心特征。然而,我们对这场运动知之甚少,甚至于那些我们笃信不疑的事实,也不过是在宣传“南泥湾精神”的过程中建构起来的诸种神话的一部分。

      

      周海燕的著作改变了这一状况,她用关于政体合法性和记忆政治的分析框架,向我们叙述了一个真实的大生产运动,以及党是如何将“南泥湾精神”作为政治工具和政治建构、以动员民众达成诸种目的的过程。

      

      从三五九旅,到英雄的模板化、政治口号的创造,再到历次唤起“南泥湾精神”的热潮,直到当下作为商业工具的“红色旅游”,周著还延展了南泥湾的完整叙事。

      

      通过展现一场著名政经运动的建构与再建构,《记忆的政治:大生产运动再发现》透视了共产主义中国的历史。该书堪称学术著作之典范:言其中肯,察其关键,思之明悟,读之愉悦。

      

      弗莱堡大学汉学系主任、历史学教授Nicola Spakowski(史明)

      

      以社会记忆和话语分析理论为基本框架,围绕1940年代初陕甘宁边区的“大生产运动”及其后形成的各类叙事文本作话语分析,周海燕厘清了有关“大生产运动”的社会记忆不断被建构的过程,揭示了权力和话语在其间相互纠缠的关系,并对大生产运动及其相关记忆进行了相当深刻的解读。

      

      凭借丰富的田野资料和历史文献,作者确证了一个堪称精湛的解释框架。在这一框架之下,“大生产运动”不仅是中国共产党为解救因经济困难而面临的政治合法性危机所做的战时应急性政治动员,同时也是运用“劳动”手段对人群进行社会改造和社会控制的基本过程。在此基础上,作者揭示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组织起来”、“鱼水清深”和“官兵一致、人人平等”等核心语义代码,是如何建构大生产记忆的核心“南泥湾精神”的。

      

      南京大学社会学院院长、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周晓虹

      

           周海燕,1972年生人,社会学博士,1990年进入南京大学中文系新闻专业,后进入新华日报集团任记者和编辑,现为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新闻系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南京大学传媒教学示范中心新闻采编实验室主任。

      《记忆的政治:大生产运动再发现》、《调查性报道:采访与写作》、《十处乡村、百年中国》、《民本成就公信力》、《重读刘涌案:公共领域内的司法与传媒之争》等。

      长期以来致力于新闻教学实践及改革,在实践教学方面曾经获得国家教育部教学实践改革成果二等奖、江苏省教学成果一等奖、南京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二等奖、青年新闻奖“*教育贡献”等多个奖项,指导学生采写的报道发表于《南方周末》、《中国青年报》、《人民日报》、《凤凰周刊》、《南风窗》、《望东方周刊》、新浪网、江苏电视台等多家国内媒体,其调查成果则先后于2005年、2007年获全国大学生“挑战杯”比赛一等奖、二等奖。 第一章导论

     1南泥湾叙事:记忆建构与认同塑造

     2话语、社会记忆与权力:社会史研究的一种路径

     3大生产运动:既有结论与“再发现”的可能

    第二章红色政权的合法性危机

     1厚土之上的凋敝古城

      (1)征战之地

      (2)地理、经济与社会发展

     2陕甘宁边区的政策制定与民众认同

      (1)认同聚合的基础

      (2)政治动员、民众参与与基层组织建设

      (3)意识形态的输入

     3繁荣下的危机

      (1)公粮危机

      (2)合法性基础的动摇

    第三章“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危机下的紧急政治动员

     1“大生产运动”的提出与神圣意义的赋予

      (1)边区危机的真实起因

      (2)政治议题的神圣性赋予与认同建构

     2议题的政治动员

      (1)劳动竞赛:规训与激励

      (2)典型生产:红色偶像的诞生

     3红色符号体系的形成

      (1)红色民歌的符号生产

      (2)秧歌剧中的符号生产

      (3)延安木刻中的符号生产

    第四章南泥湾精神:核心记忆代码的形成

     1“自力更生 艰苦奋斗”的记忆

      (1)两场战争和一条出路

      (2)“自己动手”:从“出路”到“道路”

     2“组织起来”的记忆

      (1)改造二流子:游民规训与惩戒

      (2)变工与扎工: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先声

      (3)“生产整风”双重规训:知识分子的道路

     3“鱼水情深”的记忆

      (1)“拜师”

      (2)“纳谏”

     4“官兵一致,人人平等”的记忆

      (1)领袖干部的生产传奇

      (2)家国同构的红色叙事

    第五章模范是如何塑造的

     1“南泥湾政策”:鱼水情深的屯垦传奇

      (1)从“烂泥湾”到“南泥湾”

      (2)三五九旅的集体人格塑造

      (3)生产与战斗,不朽的神话

     2吴满有方向:首个“典型人物”的诞生与遗忘

      (1)谁能成为“吴满有”

      (2)翻身、感恩与革命

      (3)被符号化的吴满有

      (4)记忆的系统性剥夺及其民间抗争

     3赵占魁运动:工会整风中竖起的红旗

      (1)清查“坏分子”

      (2)发现“好人”赵占魁

      (3)新式劳动者的政治人格塑造

      (4)整风中的思想改造与社会记忆重构

    第六章话语即权力:大生产记忆的三次重构

     1“人定胜天”:1960~1966年的《人民日报》大生产记忆话语分析

      (1)话语对象和话语主体

      (2)话语主题及其阐述模式

      (3)话语的社会影响

     2“到农村去”:1970~1978年的《人民日报》大生产记忆话语分析

      (1)话语对象和话语主体

      (2)话语主题及其阐述模式

      (3)话语的社会影响

     3“艰苦奋斗”:1989年6月~1996年的《人民日报》大生产记忆话语分析

      (1)话语对象和话语主体

      (2)话语主题及其阐述模式

      (3)话语的社会影响

    第七章作为地理实在的南泥湾:红色记忆与中国现实

     1空间叙事中的红色记忆建构

      (1)精心复原的“革命遗产”

      (2)被安排的叙事史

      (3)行动者的四种模式

      (4)生产劳动体验教学:一次完整的记忆建构

     2村落记忆与中国现实

      (1)饥饿、生产与斗争

      (2)三次“新农村建设”的记忆

      (3)分裂的村庄

      (4)红色记忆经济学

    结论 大生产记忆与中国道路

     1作为战时紧急政治动员的大生产运动

     2作为政治合法性资源的大生产运动

     3作为规训手段的大生产运动

    参考文献

    后记

        
  • 内容简介:
    该书是南京大学周海燕副教授历经七年、通过多次多地实地研究和扎实文献研究完成的博士论文。

      

      Elizabeth J. Perry(哈佛大学政治系讲座教授、哈佛燕京学社社长)、 Nicola Spakowski(德国弗赖堡大学社会学教授)、周晓虹(南京大学社会学院院长)三位 先生为该书作推荐并代序:

      

      就当代中国政治及社会史研究而言,周海燕关于大生产运动的著作,有着杰出的贡献。关于党治如何掌控民众对复杂历史事件的记忆,周著阐明了它的基本模式与诸种内涵,其意义远超个案研究。

      

      这一运动的过程,是关于威权统治与政权合法性的宝贵课程;对毛时代的中国如此,对后毛时代的中国亦复如是。

      

      哈佛-燕京学社社长、政治学教授Elizabeth J. Perry(裴宜理)

      

      大生产运动是中国共运史的一个转折点:在战争中形成的政治结构和政治模式,后来成为战后中国社会的核心特征。然而,我们对这场运动知之甚少,甚至于那些我们笃信不疑的事实,也不过是在宣传“南泥湾精神”的过程中建构起来的诸种神话的一部分。

      

      周海燕的著作改变了这一状况,她用关于政体合法性和记忆政治的分析框架,向我们叙述了一个真实的大生产运动,以及党是如何将“南泥湾精神”作为政治工具和政治建构、以动员民众达成诸种目的的过程。

      

      从三五九旅,到英雄的模板化、政治口号的创造,再到历次唤起“南泥湾精神”的热潮,直到当下作为商业工具的“红色旅游”,周著还延展了南泥湾的完整叙事。

      

      通过展现一场著名政经运动的建构与再建构,《记忆的政治:大生产运动再发现》透视了共产主义中国的历史。该书堪称学术著作之典范:言其中肯,察其关键,思之明悟,读之愉悦。

      

      弗莱堡大学汉学系主任、历史学教授Nicola Spakowski(史明)

      

      以社会记忆和话语分析理论为基本框架,围绕1940年代初陕甘宁边区的“大生产运动”及其后形成的各类叙事文本作话语分析,周海燕厘清了有关“大生产运动”的社会记忆不断被建构的过程,揭示了权力和话语在其间相互纠缠的关系,并对大生产运动及其相关记忆进行了相当深刻的解读。

      

      凭借丰富的田野资料和历史文献,作者确证了一个堪称精湛的解释框架。在这一框架之下,“大生产运动”不仅是中国共产党为解救因经济困难而面临的政治合法性危机所做的战时应急性政治动员,同时也是运用“劳动”手段对人群进行社会改造和社会控制的基本过程。在此基础上,作者揭示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组织起来”、“鱼水清深”和“官兵一致、人人平等”等核心语义代码,是如何建构大生产记忆的核心“南泥湾精神”的。

      

      南京大学社会学院院长、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周晓虹

      

        
  • 作者简介:
      周海燕,1972年生人,社会学博士,1990年进入南京大学中文系新闻专业,后进入新华日报集团任记者和编辑,现为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新闻系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南京大学传媒教学示范中心新闻采编实验室主任。

      《记忆的政治:大生产运动再发现》、《调查性报道:采访与写作》、《十处乡村、百年中国》、《民本成就公信力》、《重读刘涌案:公共领域内的司法与传媒之争》等。

      长期以来致力于新闻教学实践及改革,在实践教学方面曾经获得国家教育部教学实践改革成果二等奖、江苏省教学成果一等奖、南京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二等奖、青年新闻奖“*教育贡献”等多个奖项,指导学生采写的报道发表于《南方周末》、《中国青年报》、《人民日报》、《凤凰周刊》、《南风窗》、《望东方周刊》、新浪网、江苏电视台等多家国内媒体,其调查成果则先后于2005年、2007年获全国大学生“挑战杯”比赛一等奖、二等奖。
  • 目录:
    第一章导论

     1南泥湾叙事:记忆建构与认同塑造

     2话语、社会记忆与权力:社会史研究的一种路径

     3大生产运动:既有结论与“再发现”的可能

    第二章红色政权的合法性危机

     1厚土之上的凋敝古城

      (1)征战之地

      (2)地理、经济与社会发展

     2陕甘宁边区的政策制定与民众认同

      (1)认同聚合的基础

      (2)政治动员、民众参与与基层组织建设

      (3)意识形态的输入

     3繁荣下的危机

      (1)公粮危机

      (2)合法性基础的动摇

    第三章“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危机下的紧急政治动员

     1“大生产运动”的提出与神圣意义的赋予

      (1)边区危机的真实起因

      (2)政治议题的神圣性赋予与认同建构

     2议题的政治动员

      (1)劳动竞赛:规训与激励

      (2)典型生产:红色偶像的诞生

     3红色符号体系的形成

      (1)红色民歌的符号生产

      (2)秧歌剧中的符号生产

      (3)延安木刻中的符号生产

    第四章南泥湾精神:核心记忆代码的形成

     1“自力更生 艰苦奋斗”的记忆

      (1)两场战争和一条出路

      (2)“自己动手”:从“出路”到“道路”

     2“组织起来”的记忆

      (1)改造二流子:游民规训与惩戒

      (2)变工与扎工: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先声

      (3)“生产整风”双重规训:知识分子的道路

     3“鱼水情深”的记忆

      (1)“拜师”

      (2)“纳谏”

     4“官兵一致,人人平等”的记忆

      (1)领袖干部的生产传奇

      (2)家国同构的红色叙事

    第五章模范是如何塑造的

     1“南泥湾政策”:鱼水情深的屯垦传奇

      (1)从“烂泥湾”到“南泥湾”

      (2)三五九旅的集体人格塑造

      (3)生产与战斗,不朽的神话

     2吴满有方向:首个“典型人物”的诞生与遗忘

      (1)谁能成为“吴满有”

      (2)翻身、感恩与革命

      (3)被符号化的吴满有

      (4)记忆的系统性剥夺及其民间抗争

     3赵占魁运动:工会整风中竖起的红旗

      (1)清查“坏分子”

      (2)发现“好人”赵占魁

      (3)新式劳动者的政治人格塑造

      (4)整风中的思想改造与社会记忆重构

    第六章话语即权力:大生产记忆的三次重构

     1“人定胜天”:1960~1966年的《人民日报》大生产记忆话语分析

      (1)话语对象和话语主体

      (2)话语主题及其阐述模式

      (3)话语的社会影响

     2“到农村去”:1970~1978年的《人民日报》大生产记忆话语分析

      (1)话语对象和话语主体

      (2)话语主题及其阐述模式

      (3)话语的社会影响

     3“艰苦奋斗”:1989年6月~1996年的《人民日报》大生产记忆话语分析

      (1)话语对象和话语主体

      (2)话语主题及其阐述模式

      (3)话语的社会影响

    第七章作为地理实在的南泥湾:红色记忆与中国现实

     1空间叙事中的红色记忆建构

      (1)精心复原的“革命遗产”

      (2)被安排的叙事史

      (3)行动者的四种模式

      (4)生产劳动体验教学:一次完整的记忆建构

     2村落记忆与中国现实

      (1)饥饿、生产与斗争

      (2)三次“新农村建设”的记忆

      (3)分裂的村庄

      (4)红色记忆经济学

    结论 大生产记忆与中国道路

     1作为战时紧急政治动员的大生产运动

     2作为政治合法性资源的大生产运动

     3作为规训手段的大生产运动

    参考文献

    后记

        
查看详情
相关图书 / 更多
您可能感兴趣 /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