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花夕拾

朝花夕拾
分享
扫描下方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右上角”+“,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朋友圈。
作者:
2000-07
版次: 1
ISBN: 9787806432488
定价: 5.00
装帧: 平装
开本: 其他
纸张: 胶版纸
页数: 105页
字数: 95千字
59人买过
  • 《朝花夕拾》收集着鲁迅往事回忆文字计10篇,这些文字原刊载于鲁迅自己主持的《莽原》周刊(后改为半月刊),题作《旧事重提》,写作于1926年间,鲁迅那时候45岁。这虽然不是一个特别容易耽溺于回忆之间,沉陷于往事之中的年龄,然而对于彼时“运交华盖”、颠沛流离的鲁迅来说,有关故家往事、老邻旧友的回忆未始不是一种滋心润腑的慰藉,一种言近旨远的寄托,或者竟是一种畅快淋漓的表达新径。作者在《自序》中承认,自己的回忆所蕴涵的意味和所具有的功能恰恰正是这些:“所谓回忆者,虽说可以使人欢欣,有时也不免使人寂寞,使精神的丝缕还牵着已逝的寂寞的时光……,’欢欣的原因本在于感到慰藉,寂寞的体味从中寻求到了寄托,已逝的时光牵动着现实的感受,精神的丝缕获得了另一种伸展的途径。
      
      
      或许鲁迅写作这些回忆篇什的时候还没有那么浓郁的慰藉之感,可在编定它们的时候内心中显然充满着慰藉。他将很本色的原题“旧事重提”改作诗意葱茏的“朝花夕拾”,并在所作的《小引》中叙写了一系列与心灵慰藉相关的意象,便是明证。鲁迅是在希望能“在纷扰中寻出一点闲静来”的心态下编辑这部散文集的,虽然他悲凉地感到,“一个人做到只剩了回忆的时候,生涯大概总要算是无聊了罢”,但他又分明从这些回忆中感受到了心灵的闲静,感受到了情感的慰藉:正像“一段树,只要浸在水中,枝叶便青葱得可爱”一般,一个人的生命尽管纷扰枯燥,只要浸在回忆的水中,便也能焕发出闲静的青葱来。何况那是怎样的一泓回忆之水啊,犹如儿时所吃的菱角、罗汉豆、茭白、香瓜,原本是那么“极其鲜美可口”,当然还有“无限趣味”的百草园,还有几百年老屋中的“豆油灯的微光”……每写及此,鲁迅向来擅长本色白描的手笔便常常转向重彩浓抹,似乎温馨闲静的回忆之水确能润泽干涩的笔尖。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鲁迅让我们观赏到了一个虽然破败荒凉却又十分富丽堂皇的百草园,那里有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还有鸣蝉、黄蜂之类,草丛之间时见叫天子窜向云霄。泥墙根下可听到油蛉的低唱和蟋蟀的弹琴,还有缠络一起的何首乌藤和木莲藤,又酸又甜的覆盆子和桑椹……描绘得如此详尽细腻,涂抹得这般鲜艳浓丽,表现得那么生动活趣,这似能说明鲁迅在对百草园的亲切回忆中感受到了无限的快慰甚至生命的滋润。
      
      
      对于许多成年人来说,如烟的过往不仅意味着一段永不折返的时光,更意味着一段永难回复的故事,其中常常厚重地裹藏着一种只属于一个人的情感;喜欢回忆往事的人,特别是乐于写下这种回忆的人,所体验的这种情感往往更加浓烈,回忆与写下回忆实际上就成了深深地寄托这种情感的需要。《朝花夕拾》鲜明地体现了鲁迅的这种寄托需要。鲁迅的童年显然承受过许多爱,来自慈爱的保姆长妈妈,来自严厉而博学的父亲;但实际情形往往如此,对于这种爱,当时的感受未必就非常强烈,甚至未必就十分清晰,只有到了它业已成为永久的过去,只能留存在记忆之中的时候,才会变得鲜明而浓烈。当时对爱的体验的淡薄而模糊与后来记忆中的鲜明而浓烈自会形成情感的落差,回忆于是充任了对这种情感落差的补偿手段。鲁迅在《朝花夕拾》中的回忆文字,特别是《阿长与(山海经)》、《五猖会》、《父亲的病》等篇什,一定意义上正是这种情感补偿的寄托。在这些散文里,鲁迅真切地回溯了童年时代对于这些爱的体验,但那不过是淡淡的一抹心痕,边沿还残留着不十分快意的阴影,譬如童年的鲁迅确曾多次对长妈妈深致不满,甚至一度将对她的称呼由“阿妈”改为“阿长”,对严厉的父亲更是腹非甚多。可在记忆中再度咀嚼、回味这些体验,就衍化为心理上的一种深深的情结,甚至成为心灵上的一道明丽的风景。从《父亲的病》中可以看出,鲁迅对父亲怀有一种深挚的忏悔情结,这包括迷信中医以至耽误了父亲的病情,也包括听信妄言在父亲临终时喊得他不得安宁。这样的情结在写《呐喊自序》时也有所流露。长妈妈在鲁迅记忆的心域确乎构成了一道无法绕开的景屏,《朝花夕拾》中的许多篇什都显露过她那“黄胖而矮”的身影,在鲁迅故家的诸多人物中,这个敦厚而善良的保姆形象显得最为清晰和亲切。鲁迅很少运用抒情味很浓的句式表露自己的情感,然而在回忆长妈妈的文章的收束点上,却深情地写下了这种葱茏着诗性的句子:“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 狗·猫·鼠

    阿长与《山海经》

    《二十四孝图》

    五猖会

    无常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父亲的病

    琐记

    藤野先生

    范爱农

    后记
  • 内容简介:
    《朝花夕拾》收集着鲁迅往事回忆文字计10篇,这些文字原刊载于鲁迅自己主持的《莽原》周刊(后改为半月刊),题作《旧事重提》,写作于1926年间,鲁迅那时候45岁。这虽然不是一个特别容易耽溺于回忆之间,沉陷于往事之中的年龄,然而对于彼时“运交华盖”、颠沛流离的鲁迅来说,有关故家往事、老邻旧友的回忆未始不是一种滋心润腑的慰藉,一种言近旨远的寄托,或者竟是一种畅快淋漓的表达新径。作者在《自序》中承认,自己的回忆所蕴涵的意味和所具有的功能恰恰正是这些:“所谓回忆者,虽说可以使人欢欣,有时也不免使人寂寞,使精神的丝缕还牵着已逝的寂寞的时光……,’欢欣的原因本在于感到慰藉,寂寞的体味从中寻求到了寄托,已逝的时光牵动着现实的感受,精神的丝缕获得了另一种伸展的途径。
      
      
      或许鲁迅写作这些回忆篇什的时候还没有那么浓郁的慰藉之感,可在编定它们的时候内心中显然充满着慰藉。他将很本色的原题“旧事重提”改作诗意葱茏的“朝花夕拾”,并在所作的《小引》中叙写了一系列与心灵慰藉相关的意象,便是明证。鲁迅是在希望能“在纷扰中寻出一点闲静来”的心态下编辑这部散文集的,虽然他悲凉地感到,“一个人做到只剩了回忆的时候,生涯大概总要算是无聊了罢”,但他又分明从这些回忆中感受到了心灵的闲静,感受到了情感的慰藉:正像“一段树,只要浸在水中,枝叶便青葱得可爱”一般,一个人的生命尽管纷扰枯燥,只要浸在回忆的水中,便也能焕发出闲静的青葱来。何况那是怎样的一泓回忆之水啊,犹如儿时所吃的菱角、罗汉豆、茭白、香瓜,原本是那么“极其鲜美可口”,当然还有“无限趣味”的百草园,还有几百年老屋中的“豆油灯的微光”……每写及此,鲁迅向来擅长本色白描的手笔便常常转向重彩浓抹,似乎温馨闲静的回忆之水确能润泽干涩的笔尖。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鲁迅让我们观赏到了一个虽然破败荒凉却又十分富丽堂皇的百草园,那里有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还有鸣蝉、黄蜂之类,草丛之间时见叫天子窜向云霄。泥墙根下可听到油蛉的低唱和蟋蟀的弹琴,还有缠络一起的何首乌藤和木莲藤,又酸又甜的覆盆子和桑椹……描绘得如此详尽细腻,涂抹得这般鲜艳浓丽,表现得那么生动活趣,这似能说明鲁迅在对百草园的亲切回忆中感受到了无限的快慰甚至生命的滋润。
      
      
      对于许多成年人来说,如烟的过往不仅意味着一段永不折返的时光,更意味着一段永难回复的故事,其中常常厚重地裹藏着一种只属于一个人的情感;喜欢回忆往事的人,特别是乐于写下这种回忆的人,所体验的这种情感往往更加浓烈,回忆与写下回忆实际上就成了深深地寄托这种情感的需要。《朝花夕拾》鲜明地体现了鲁迅的这种寄托需要。鲁迅的童年显然承受过许多爱,来自慈爱的保姆长妈妈,来自严厉而博学的父亲;但实际情形往往如此,对于这种爱,当时的感受未必就非常强烈,甚至未必就十分清晰,只有到了它业已成为永久的过去,只能留存在记忆之中的时候,才会变得鲜明而浓烈。当时对爱的体验的淡薄而模糊与后来记忆中的鲜明而浓烈自会形成情感的落差,回忆于是充任了对这种情感落差的补偿手段。鲁迅在《朝花夕拾》中的回忆文字,特别是《阿长与(山海经)》、《五猖会》、《父亲的病》等篇什,一定意义上正是这种情感补偿的寄托。在这些散文里,鲁迅真切地回溯了童年时代对于这些爱的体验,但那不过是淡淡的一抹心痕,边沿还残留着不十分快意的阴影,譬如童年的鲁迅确曾多次对长妈妈深致不满,甚至一度将对她的称呼由“阿妈”改为“阿长”,对严厉的父亲更是腹非甚多。可在记忆中再度咀嚼、回味这些体验,就衍化为心理上的一种深深的情结,甚至成为心灵上的一道明丽的风景。从《父亲的病》中可以看出,鲁迅对父亲怀有一种深挚的忏悔情结,这包括迷信中医以至耽误了父亲的病情,也包括听信妄言在父亲临终时喊得他不得安宁。这样的情结在写《呐喊自序》时也有所流露。长妈妈在鲁迅记忆的心域确乎构成了一道无法绕开的景屏,《朝花夕拾》中的许多篇什都显露过她那“黄胖而矮”的身影,在鲁迅故家的诸多人物中,这个敦厚而善良的保姆形象显得最为清晰和亲切。鲁迅很少运用抒情味很浓的句式表露自己的情感,然而在回忆长妈妈的文章的收束点上,却深情地写下了这种葱茏着诗性的句子:“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
  • 目录:
    狗·猫·鼠

    阿长与《山海经》

    《二十四孝图》

    五猖会

    无常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父亲的病

    琐记

    藤野先生

    范爱农

    后记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