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枬森文集.第七卷(精装)

黄枬森文集.第七卷(精装)
分享
扫描下方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右上角”+“,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朋友圈。
作者:
2016-12
版次: 1
ISBN: 9787511731890
定价: 180.00
装帧: 精装
开本: 16开
纸张: 纯质纸
页数: 544页
字数: 445千字
分类: 哲学心理学
8人买过
  • 本卷收录作者一生的重要哲学评论文章69篇,对了解中国建国以来哲学思想重大发展历程和重大思想争论、作者思想形成具有重要作用,对如何做学问、科学做学问且成功,具有重要启发意义。 
    《黄枬森文集》共四个部分,11卷书。所收文献按照编年和分类相结合的方式编排:(1)第一部分为论著(1-2卷),主要收录作者自1983年以来撰写的著作和主编的著作中亲自撰写的部分,共20多部;(2)第二部分是论文(3-6卷),其中,哲学论文主要收录作者自1957年以来有关哲学方面的论文90多篇近100万字(3-4卷),人学论文(第5卷)主要收录作者自1983年以来有关人学方面的文章50多篇近50万字,社会文化理论方面的论文主要收录作者自1984年以来有关社会和文化理论方面的论文40多篇50多万字(第6卷);(3)第三部分为评论,即哲学评论(第7卷),书刊评论(第8卷),人物纪念和评论、诗词、思想自述(第9卷)卷近200篇100多万字。(4)第四部分为讲稿和索引,即第十、十一卷,主要收录作者自1954年以来在校内外讲课和办讲座的手稿,约60多万字,全部未曾发表。在第十一卷同时附有“专题检索”和“文章标题首字拼音检索”,以便读者阅读使用。 
    《黄枬森文集》2011年底出版第1、二、五卷,2012年底出版第三、四、六卷,2016年底出版第七、八、九卷,第十、十一卷由于整理工作十分复杂,将稍后于2017年出版。 黄枬森先生(1921.11.29~2013.1.24),四川省富顺县人。1942年进入云南昆明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学习,1943年转入西南联大哲学系学习,抗战胜利各校复校后,于1947年进入北京大学哲学系学习,194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毕业进入哲学系作研究生。1950年起历任北京大学哲学系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资深教授,1981年~1987年任北京大学哲学系主任,1981年始任博士生导师。1981年~1996年任一、二、三届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召集人,1983年~2000年任国家社科基金学科评议组成员、召集人。1990年起任《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科版)主编、编委会主任、顾问,1991年起任北京大学人学研究中心主任,1998年起任邓小平理论研究中心研究员,2011年起任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心主任。先生还历任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会会长、名誉会长,中国人学学会会长、名誉会长,中国马克思恩格斯研究会会长、名誉会长,北京市社会科学联合会副主席、顾问,北京市哲学学会会长、名誉会长。 目录 
     
    论两种决定作用 
    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上提出的许多观点要历史地研究和评价 
    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创造性是博士论文的灵魂——培养博士生王东的体会 
    谈谈几个重要的哲学问题 
    重视对哲学基本理论的研究 
    十年来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发展 
    评对实践唯物主义的一种理解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怎样加强关于人、实践和主体性的内容 
    唯物主义基本观点是否定不了的 
    时代精神·哲学·教育 
    实现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联盟的一个前提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人权问题 
    评李泽厚同志的主体性实践哲学 
    哲学怎样做到理论和实际相结合 
    哲学思想的无穷威力——略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略谈人道主义道德教育在社会主义道德教育中的地位 
    集体主义是主导的价值观 
    价值观与评价标准 
    评极端个人主义 
    简论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试析伪科学的认识论前提 
    中国社会转轨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人道主义干预”的实质 
    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50年的回顾 
    谈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问题 
    正确对待年老所带来的问题 
    创新人才的培养与人学 
    中国哲学20世纪前后50年比较 
    谈谈哲学社会人文科学创新的几个问题 
    谈谈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现状与前景 
    马克思恩格斯与毛泽东邓小平之间的桥梁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传播与发展 
    把道德建设提到治国方略的高度 
    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若干有争议的问题 
    我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有争议的几个问题的看法 
    “三个代表”与每个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怎样认识毛泽东关于“自由”的定义——兼谈对马克思主义自由观的一种误解 
    真理标准讨论与我国哲学的发展 
    始终做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代表 
     
    世纪之交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现状与前景 
    文化研究应以唯物史观为指导 
    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的新发展 
    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情况和建议 
    道德的自律与他律要有机结合起来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马克思主义哲学 
    把哲学作为科学来研究和建设347 
    关于“以人为本”的几点想法354 
    邓小平理论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学科建设的意义 
    以科学的态度进一步建设马克思主义哲学 
    如何理解“以人为本”的性质和意义 
    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武装当代大学生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不是“斯大林哲学模式” 
    时代发展与马克思主义本土化 
    “和而不同”与“和谐”概念 
    人权普照世界和谐 
    党的基本路线是实现科学发展的政治保证 
    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坚持以人为本的重大意义 
    “真理标准”讨论影响广泛意义深远 
    北京残奥会与人道主义 
    《共产党宣言》中的“人” 
    中国的改革开放与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 
    应该用唯物史观来认识人类社会的变化和发展问题 
    关于坚持和发展辩证唯物主义的几点思考 
    60年来我所亲历的几次哲学热潮 
    当代哲学研究中的几个问题 
    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的对话 
  • 内容简介:
    本卷收录作者一生的重要哲学评论文章69篇,对了解中国建国以来哲学思想重大发展历程和重大思想争论、作者思想形成具有重要作用,对如何做学问、科学做学问且成功,具有重要启发意义。 
    《黄枬森文集》共四个部分,11卷书。所收文献按照编年和分类相结合的方式编排:(1)第一部分为论著(1-2卷),主要收录作者自1983年以来撰写的著作和主编的著作中亲自撰写的部分,共20多部;(2)第二部分是论文(3-6卷),其中,哲学论文主要收录作者自1957年以来有关哲学方面的论文90多篇近100万字(3-4卷),人学论文(第5卷)主要收录作者自1983年以来有关人学方面的文章50多篇近50万字,社会文化理论方面的论文主要收录作者自1984年以来有关社会和文化理论方面的论文40多篇50多万字(第6卷);(3)第三部分为评论,即哲学评论(第7卷),书刊评论(第8卷),人物纪念和评论、诗词、思想自述(第9卷)卷近200篇100多万字。(4)第四部分为讲稿和索引,即第十、十一卷,主要收录作者自1954年以来在校内外讲课和办讲座的手稿,约60多万字,全部未曾发表。在第十一卷同时附有“专题检索”和“文章标题首字拼音检索”,以便读者阅读使用。 
    《黄枬森文集》2011年底出版第1、二、五卷,2012年底出版第三、四、六卷,2016年底出版第七、八、九卷,第十、十一卷由于整理工作十分复杂,将稍后于2017年出版。
  • 作者简介:
    黄枬森先生(1921.11.29~2013.1.24),四川省富顺县人。1942年进入云南昆明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学习,1943年转入西南联大哲学系学习,抗战胜利各校复校后,于1947年进入北京大学哲学系学习,194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毕业进入哲学系作研究生。1950年起历任北京大学哲学系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资深教授,1981年~1987年任北京大学哲学系主任,1981年始任博士生导师。1981年~1996年任一、二、三届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召集人,1983年~2000年任国家社科基金学科评议组成员、召集人。1990年起任《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科版)主编、编委会主任、顾问,1991年起任北京大学人学研究中心主任,1998年起任邓小平理论研究中心研究员,2011年起任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心主任。先生还历任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会会长、名誉会长,中国人学学会会长、名誉会长,中国马克思恩格斯研究会会长、名誉会长,北京市社会科学联合会副主席、顾问,北京市哲学学会会长、名誉会长。
  • 目录:
    目录 
     
    论两种决定作用 
    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上提出的许多观点要历史地研究和评价 
    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创造性是博士论文的灵魂——培养博士生王东的体会 
    谈谈几个重要的哲学问题 
    重视对哲学基本理论的研究 
    十年来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发展 
    评对实践唯物主义的一种理解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怎样加强关于人、实践和主体性的内容 
    唯物主义基本观点是否定不了的 
    时代精神·哲学·教育 
    实现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联盟的一个前提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人权问题 
    评李泽厚同志的主体性实践哲学 
    哲学怎样做到理论和实际相结合 
    哲学思想的无穷威力——略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略谈人道主义道德教育在社会主义道德教育中的地位 
    集体主义是主导的价值观 
    价值观与评价标准 
    评极端个人主义 
    简论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试析伪科学的认识论前提 
    中国社会转轨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人道主义干预”的实质 
    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50年的回顾 
    谈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问题 
    正确对待年老所带来的问题 
    创新人才的培养与人学 
    中国哲学20世纪前后50年比较 
    谈谈哲学社会人文科学创新的几个问题 
    谈谈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现状与前景 
    马克思恩格斯与毛泽东邓小平之间的桥梁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传播与发展 
    把道德建设提到治国方略的高度 
    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若干有争议的问题 
    我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有争议的几个问题的看法 
    “三个代表”与每个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怎样认识毛泽东关于“自由”的定义——兼谈对马克思主义自由观的一种误解 
    真理标准讨论与我国哲学的发展 
    始终做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代表 
     
    世纪之交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现状与前景 
    文化研究应以唯物史观为指导 
    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的新发展 
    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情况和建议 
    道德的自律与他律要有机结合起来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马克思主义哲学 
    把哲学作为科学来研究和建设347 
    关于“以人为本”的几点想法354 
    邓小平理论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学科建设的意义 
    以科学的态度进一步建设马克思主义哲学 
    如何理解“以人为本”的性质和意义 
    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武装当代大学生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不是“斯大林哲学模式” 
    时代发展与马克思主义本土化 
    “和而不同”与“和谐”概念 
    人权普照世界和谐 
    党的基本路线是实现科学发展的政治保证 
    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坚持以人为本的重大意义 
    “真理标准”讨论影响广泛意义深远 
    北京残奥会与人道主义 
    《共产党宣言》中的“人” 
    中国的改革开放与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 
    应该用唯物史观来认识人类社会的变化和发展问题 
    关于坚持和发展辩证唯物主义的几点思考 
    60年来我所亲历的几次哲学热潮 
    当代哲学研究中的几个问题 
    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的对话 
查看详情
相关图书 / 更多
黄枬森文集.第七卷(精装)
黄枬森自选集
黄枬森 著
黄枬森文集.第七卷(精装)
黄枬森文集.第八卷(精装)
黄枬森 著
黄枬森文集.第七卷(精装)
黄枬森文集(第5卷)
黄枬森 著
黄枬森文集.第七卷(精装)
黄枬森文集(第1卷)
黄枬森 著
黄枬森文集.第七卷(精装)
黄枬森文集.第九卷(精装)
黄枬森 著
黄枬森文集.第七卷(精装)
黄枬森文集(第2卷)
黄枬森 著
黄枬森文集.第七卷(精装)
黄枬森文集(第6卷)
黄枬森 著
黄枬森文集.第七卷(精装)
黄枬森哲学思想研究
金承志 著
黄枬森文集.第七卷(精装)
黄枬森文集(第3卷)
黄枬森 著
黄枬森文集.第七卷(精装)
黄枬森文集(第4卷)
黄枬森 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