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鸣九文集·卷12:且说那根芦苇·父亲·儿子·孙女

柳鸣九文集·卷12:且说那根芦苇·父亲·儿子·孙女
分享
扫描下方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右上角”+“,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朋友圈。
作者:
出版社: 海天出版社
2015-06
版次: 1
ISBN: 9787550713338
定价: 80.00
装帧: 精装
开本: 16开
纸张: 胶版纸
页数: 365页
字数: 305千字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分类: 文学
3人买过
  •   且说这根芦苇,说的就是我自己。
      虽然芦苇并非珍品,只是野生草芥,但自喻为芦苇,倒还真不是我自己的创意。这个比喻,来自法国17世纪一位哲人,他把人称为“会思想的芦苇”。
      会思想,是人有别于其他所有一切有生物的标志,由于会思想,人才曾被礼赞为“万物的灵长,宇宙的精华”,才成为地球的主宰。但人亦可以其他性质与特点被喻为其他的事物,那么,法国先哲为什么把人比喻为“芦苇”?我想,不外是因其平凡性与易损性,就平凡而言,人的确如草芥;就易损而言,人何尝不是“一岁一枯荣”?这个比喻,既有由其知性自我意识而来的自豪感,也有因其易损速朽命定性而生的悲凉感。
      与“芦苇”说相呼应的,在同一个世纪的法国哲学里,还有另一种“人类状况图景”说:“请设想一下,戴着锁链的一大批人,他们每个人都判了死刑,每天,其中的一些人眼看着另一些人被处死,留下来的人从他们同类的状况看到了自己的状况,痛苦而绝望地互相对视着……这就是人的状况的图景。”此两说来自巴斯卡,相辅相成,在17世纪构成了对人的本质与状况悲怆性的彻悟与认知,于后世颇具影响,特别是后者,到了20世纪更是得到马尔罗与加缪的直接继承,引发出他们超出与反抗人类生存荒诞的哲理。
      毋庸讳言,与“灵长”之喻、“精华”之喻相对比,“芦苇”之喻,远没有那么意境高远,精神昂扬,心态开朗,情绪激奋,而是要自谦得多,沉郁得多,甚至有些怆悲……
      坦率地说,我在青壮年时代是衷心而热切地赞赏“宇宙精华”、“万物灵长”一说的,作为奋斗过程中的精神目标,作为沮丧时的“强心针”,也作为“精神危机”时的“救生圈”。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却离“精华”、“灵长”说渐行渐远,而日益认同与信从“芦苇”说,特别是随着自己进入年老体衰状态,眼见北大同窗老友不止一个相继作古,自己身边亲近的儿子竟英年早逝,我更是痛感人的易损性、速朽性。时至今天,当我将一些自述的文章收汇成集的时候,自然就采用了目前这个书名,因为我这几十年生命存在,到头来只不过是一根“会思想的芦苇”。
      虽然与其他物种相比,“会思想”可以说是所有人的基本特征,但在人类之中,真正意义上、严格意义上“会思想”的人毕竟只是一部分,甚至只是一小部分。在“会思想”这一点上存在着各种不同的层次,并不是所有人都有权声称自己作为人是“会思想的”,更不是所有的人,凭借自己作为人的存在都有权宣称“我思故我在”,只有以思想为业,并以其思想的深邃远远优异于芸芸众生,特别是以其思想魅力而具有广泛悠远的社会影响与历史作用者,才无愧于“我思故我在”这样的自我认定。坦率地说,我远没有达到这个分上,我不过是因为自己的工作对象、工作范畴而进行一些思索而已,由于我从事的是思想含量比较高的文化工作,要能应对下来就必须强迫自己“多思”,而自己也还算比较“勤劳”,于是几十年下来,也就自认为算得上“会思想的芦苇”这个称谓了。   柳鸣九,1934年生,湖南长沙人,1953年毕业于湖南省立一中,195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西方语言文学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外文系教授,中国法国文学研究会会长、名誉会长,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国际笔会中心会员。
      长期笔耕不辍,成果丰硕,在法国文学史研究、文学理论批评、散文、名著翻译各方面均有突出业绩,已出版著译四十余种,在本学界有“著作等身”之誉。其作具有理论气势,独创见懈与斐然文采。
      学术专著有:三卷本《法国文学史》(主编全书并撰写大部分章节)、《走近雨果》《自然主义文学大师左拉》等;理论文集有:《论遗产及其他》《采石集》《理史集》等;评论文集有《从选择到反抗》《法兰西风月谈》等;散文集有《巴黎名士印象记》《巴黎散记》《米拉波桥下的流水》《山上山下》《翰林院内外》等。
      译著有:《雨果文学论文选》《莫泊桑短篇小说》《磨坊文札》《局外人》《小王子》《夜的秘密》《梅里美小说精华》等;
      编选有:《萨特研究》《新小说派研究》(马尔罗研究》《尤瑟纳尔研究》《法国浪漫派作品选》《法国自然主义作品选》(法国心理小说选》(三卷)、《法国散文选》《法国短篇小说选》等。
      主编项目有:《法国二十世纪文学丛书》(七十卷)、《雨果文集》(二十卷)、《世界短篇小说精品文库》(十八卷)、《加缪全集》(四卷)、《外国文学名家精选书系》(八十卷)、《盗火者文丛》(十卷)等。其中有两项获国家图书奖提名奖,一项获中国图书奖。
      在本学界具有广泛深远影响,起了领军人物的作用,是多次全国性学术讨论的发起者与中心人物,如共鸣问题、质疑与评判日丹诺夫论断的问题、科学评价西方二十世纪文学的问题、给萨特与存在主义文学以历史地位的问题、重新评价自然主义的问题。这些讨论影响广泛而深远,使他赢得了“具有学术胆识”的名声。
      曾在中国社科院外国文学所担任西方文学研究室副主任、南欧拉美文学研究室主任等职,历时十几年。是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法国文学专业研究生工作的奠基者与开拓者,主持了近二十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工作,负责全面教学组织工作并系统讲课以及指导多名研究生撰写论文。
      2000年,在法国巴黎大学被正式选定为博士论文专题对象。2006年,获中国社会科学院学术称号:终身荣誉学部委员。 且说这根芦苇
    自序:我只是一根“会思想的芦苇”
    我的中学时代
    未名湖畔四年
    辞别伯乐而未归
    ——从文艺理论到外国文学
    我的绿色家园
    ——我译都德
    我的主课作业
    ——三卷本《法国文学史》与两卷本《法国二十世纪文学景观》
    我的揭竿而起与”三箭齐发
    ——乘着1978年这股东风
    我为萨特办正式签证
    ——围绕《萨特研究》的记忆
    漫长的旅程
    ——F·20丛书七十卷纪事
    与魔鬼订契约记
    ——《法兰西风月谈》及其他
    围绕“博士”的若干回忆
    ——闻成为博士论文专题对象后有感
    一个被逼出来的译本
    ——我译莫泊桑
    会长交椅上的十年
    送给小孙女的一个译本
    ——我译《小王子》
    我劳作故我在
    ——自我存在生态评估
    为了一个人文书架
    ——《外国文学名家精选书系》八十卷及其他
    父亲儿子孙女
    自序
    一个厨师的人生追求
    ——父亲的故事
    他仍活在彼岸
    ——忆儿子柳涤非
    附录一:亲人的悼念
    附录二:亲人的寄语
    小蛮女记趣
    家讯一则
    ——《小蛮女记趣》之二
    余音
    想象的翅膀(外一篇)
  • 内容简介:
      且说这根芦苇,说的就是我自己。
      虽然芦苇并非珍品,只是野生草芥,但自喻为芦苇,倒还真不是我自己的创意。这个比喻,来自法国17世纪一位哲人,他把人称为“会思想的芦苇”。
      会思想,是人有别于其他所有一切有生物的标志,由于会思想,人才曾被礼赞为“万物的灵长,宇宙的精华”,才成为地球的主宰。但人亦可以其他性质与特点被喻为其他的事物,那么,法国先哲为什么把人比喻为“芦苇”?我想,不外是因其平凡性与易损性,就平凡而言,人的确如草芥;就易损而言,人何尝不是“一岁一枯荣”?这个比喻,既有由其知性自我意识而来的自豪感,也有因其易损速朽命定性而生的悲凉感。
      与“芦苇”说相呼应的,在同一个世纪的法国哲学里,还有另一种“人类状况图景”说:“请设想一下,戴着锁链的一大批人,他们每个人都判了死刑,每天,其中的一些人眼看着另一些人被处死,留下来的人从他们同类的状况看到了自己的状况,痛苦而绝望地互相对视着……这就是人的状况的图景。”此两说来自巴斯卡,相辅相成,在17世纪构成了对人的本质与状况悲怆性的彻悟与认知,于后世颇具影响,特别是后者,到了20世纪更是得到马尔罗与加缪的直接继承,引发出他们超出与反抗人类生存荒诞的哲理。
      毋庸讳言,与“灵长”之喻、“精华”之喻相对比,“芦苇”之喻,远没有那么意境高远,精神昂扬,心态开朗,情绪激奋,而是要自谦得多,沉郁得多,甚至有些怆悲……
      坦率地说,我在青壮年时代是衷心而热切地赞赏“宇宙精华”、“万物灵长”一说的,作为奋斗过程中的精神目标,作为沮丧时的“强心针”,也作为“精神危机”时的“救生圈”。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却离“精华”、“灵长”说渐行渐远,而日益认同与信从“芦苇”说,特别是随着自己进入年老体衰状态,眼见北大同窗老友不止一个相继作古,自己身边亲近的儿子竟英年早逝,我更是痛感人的易损性、速朽性。时至今天,当我将一些自述的文章收汇成集的时候,自然就采用了目前这个书名,因为我这几十年生命存在,到头来只不过是一根“会思想的芦苇”。
      虽然与其他物种相比,“会思想”可以说是所有人的基本特征,但在人类之中,真正意义上、严格意义上“会思想”的人毕竟只是一部分,甚至只是一小部分。在“会思想”这一点上存在着各种不同的层次,并不是所有人都有权声称自己作为人是“会思想的”,更不是所有的人,凭借自己作为人的存在都有权宣称“我思故我在”,只有以思想为业,并以其思想的深邃远远优异于芸芸众生,特别是以其思想魅力而具有广泛悠远的社会影响与历史作用者,才无愧于“我思故我在”这样的自我认定。坦率地说,我远没有达到这个分上,我不过是因为自己的工作对象、工作范畴而进行一些思索而已,由于我从事的是思想含量比较高的文化工作,要能应对下来就必须强迫自己“多思”,而自己也还算比较“勤劳”,于是几十年下来,也就自认为算得上“会思想的芦苇”这个称谓了。
  • 作者简介:
      柳鸣九,1934年生,湖南长沙人,1953年毕业于湖南省立一中,195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西方语言文学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外文系教授,中国法国文学研究会会长、名誉会长,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国际笔会中心会员。
      长期笔耕不辍,成果丰硕,在法国文学史研究、文学理论批评、散文、名著翻译各方面均有突出业绩,已出版著译四十余种,在本学界有“著作等身”之誉。其作具有理论气势,独创见懈与斐然文采。
      学术专著有:三卷本《法国文学史》(主编全书并撰写大部分章节)、《走近雨果》《自然主义文学大师左拉》等;理论文集有:《论遗产及其他》《采石集》《理史集》等;评论文集有《从选择到反抗》《法兰西风月谈》等;散文集有《巴黎名士印象记》《巴黎散记》《米拉波桥下的流水》《山上山下》《翰林院内外》等。
      译著有:《雨果文学论文选》《莫泊桑短篇小说》《磨坊文札》《局外人》《小王子》《夜的秘密》《梅里美小说精华》等;
      编选有:《萨特研究》《新小说派研究》(马尔罗研究》《尤瑟纳尔研究》《法国浪漫派作品选》《法国自然主义作品选》(法国心理小说选》(三卷)、《法国散文选》《法国短篇小说选》等。
      主编项目有:《法国二十世纪文学丛书》(七十卷)、《雨果文集》(二十卷)、《世界短篇小说精品文库》(十八卷)、《加缪全集》(四卷)、《外国文学名家精选书系》(八十卷)、《盗火者文丛》(十卷)等。其中有两项获国家图书奖提名奖,一项获中国图书奖。
      在本学界具有广泛深远影响,起了领军人物的作用,是多次全国性学术讨论的发起者与中心人物,如共鸣问题、质疑与评判日丹诺夫论断的问题、科学评价西方二十世纪文学的问题、给萨特与存在主义文学以历史地位的问题、重新评价自然主义的问题。这些讨论影响广泛而深远,使他赢得了“具有学术胆识”的名声。
      曾在中国社科院外国文学所担任西方文学研究室副主任、南欧拉美文学研究室主任等职,历时十几年。是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法国文学专业研究生工作的奠基者与开拓者,主持了近二十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工作,负责全面教学组织工作并系统讲课以及指导多名研究生撰写论文。
      2000年,在法国巴黎大学被正式选定为博士论文专题对象。2006年,获中国社会科学院学术称号:终身荣誉学部委员。
  • 目录:
    且说这根芦苇
    自序:我只是一根“会思想的芦苇”
    我的中学时代
    未名湖畔四年
    辞别伯乐而未归
    ——从文艺理论到外国文学
    我的绿色家园
    ——我译都德
    我的主课作业
    ——三卷本《法国文学史》与两卷本《法国二十世纪文学景观》
    我的揭竿而起与”三箭齐发
    ——乘着1978年这股东风
    我为萨特办正式签证
    ——围绕《萨特研究》的记忆
    漫长的旅程
    ——F·20丛书七十卷纪事
    与魔鬼订契约记
    ——《法兰西风月谈》及其他
    围绕“博士”的若干回忆
    ——闻成为博士论文专题对象后有感
    一个被逼出来的译本
    ——我译莫泊桑
    会长交椅上的十年
    送给小孙女的一个译本
    ——我译《小王子》
    我劳作故我在
    ——自我存在生态评估
    为了一个人文书架
    ——《外国文学名家精选书系》八十卷及其他
    父亲儿子孙女
    自序
    一个厨师的人生追求
    ——父亲的故事
    他仍活在彼岸
    ——忆儿子柳涤非
    附录一:亲人的悼念
    附录二:亲人的寄语
    小蛮女记趣
    家讯一则
    ——《小蛮女记趣》之二
    余音
    想象的翅膀(外一篇)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