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遗忘的真迹:吴镇书画重鉴

被遗忘的真迹:吴镇书画重鉴
分享
扫描下方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右上角”+“,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朋友圈。
作者: (Joan Stanley-Baker) ,
2012-10
版次: 1
ISBN: 9787549527441
定价: 118.00
装帧: 精装
开本: 16开
纸张: 胶版纸
页数: 650页
字数: 505千字
分类: 艺术
432人买过
  •   一张中国古代绘画里头藏了多少的纠葛?如果是某大师的真迹,那么,它透露大师创作时的特征又是什么呢?创作的时空背景是如何?而作品代表了哪些典型的风格?或者是一张假画,那么它与大师的真迹有哪种关联?是如实的临摹,对原作者的误解之作,甚至是全新的创造?

      面对这些真迹与后作的层层关系,作者以元代画家吴镇(1280—354)为研究对象,逐一分析出这位十四世纪艺术家的真迹与后世伪作群,同时开拓出一套清楚明瞭、完整又缜密的方法学,鼓励中国绘画史的学者和爱好者用开放的眼光,重新审视研究的对象,提出新的怀疑、厘清差异所在,进而重建更详实的“真相”。

      《被遗忘的真迹:吴镇书画重鉴》不仅是探究创作者归属问题的专业人士应该阅读的一本书,论述过程中抽丝剥茧、脉络分明的交叉对照过程,就一般大众而言,读来也是引人入胜。但更重要的是中国艺术史长久以来对于书画时代风格的混乱认知状态,通过这一套方法学,将能够透析与解决各种真假画问题背后的实际状况。

      此书除了追求真相的理性研究外,作者对于假画横行的现状,更大力倡导一个实际且包容的角度,中国古代书画艺术并不是一门如何地深邃、神秘、无法理解的学问,相反,只要具备不带任何成见的一双眼,拋下任何既定诠释与包袱的开放态度,直接面对作品,透过作品直接与其创作精神面对面,那么我们所接触与感受到的,当不只是单纯的笔墨与二分法的真假问题,获得更多的,将是各个时代的审美观与宇宙观。   徐小虎(JoanStanley-Baker),英国牛津大学东方研究所博士。

      生于南京,受中德父母影响,从小接受东西方文化多元洗礼,小学和初中学业辗转受教于罗马、重庆和上海。大学进入以教育家杜威(JohnDewey)所提倡的“从做中学”(learningbydoing)而以人文教育与艺文创意知名的美国班宁顿学院(BenningtonCollege,Vermont),开启了对视觉与表演艺术的热爱与直接参与性;又于普林斯顿大学进修中国艺术史,在研究方法学上条理严谨且分析敏锐的训练,为往后四十多年书画断代与艺术评论奠定坚实的基础。五十岁始前往英国牛津大学攻读硕士、博士学位。

      1967—1971年,以笔名JenniferSByrd每周为《日本时报》(TheJapanTimes)撰写艺术评论专栏,其后持续在国际与台湾报章杂志上发表有关艺术、建筑、教育和环境方面的评论。1971年,为了解传统书画家与收藏家如何鉴赏笔墨,对书画鉴定家、收藏家及大书画家王己千(季迁)作数年的长期访问,后由台北《故宫文物月刊》刊出中译《画语录》(第13,15—29期,1984—1985)。1975年担任加拿大维多利亚美术馆首任东方艺术部部长,负责督导该馆以收藏日本文物为主的亚洲部门典藏和展演的全盘空间设计,并进行中、日两国的藏品研究。

      为了能够直接在故宫提画研究真假问题,1980年移家台北,任教于台湾大学外文系。其间研发出有效的英文教学方式,并引进“小西园布袋戏团”,促成台湾传统艺术与学术界的首次连接。此时并完成本研究的初稿,以此于1984年赴牛津读取学位。课余参加学院、都市与大学赛船队,1986年为牛津大学研究生赛船队(OUGBC)的女队长;1987年夏天参加古典希腊三排战舰AthenianTrireme世界首次海上实地演练Seatrials。1987-1990年,任教澳洲墨尔本大学艺术系所,授中国与日本艺术史课程,并于荣任“FellowofTrinityCollege”。

      回台湾后,于1991-1994年担任台湾清华大学艺术中心主任。并从1993年起,协助筹备台南艺术学院(后改制为大学)。1996年起,离开清华,正式担任台南艺术大学教授,首任学务长。于艺术史与艺术评论研究所领导研究生突破传统论文撰写模式,在书画断代鉴定上获得新发现。2006年退休至今,持续深入研究、发掘、演讲,并教授书画专题讨论课程。 中文版自序与志谢

    英文版自序

    英文版序

    许理和(Erik Zürcher)

    卫特林(Ernst van der Wetering )

    郭乐知(Roger Goepper )

    书评 保罗·泰勒(Paul Taylor)

    第一部 方法论的问题

    导论 中国绘画赝品之不同层次

    第一章 研究方法概述

    第二章 中国传统鉴定法

    第三章 日本在中国绘画研究中的贡献

    第四章 中国绘画研究中的西方传统

    第五章 原迹及其在演进、变形与捏造过程中的面目变迁

    第二部 从同代文献与图像寻找大师真迹

    第六章 时代风格的重要准则

    第七章 个人风格:聚焦于大师

    第八章 寻找真迹:吻合最早文献资料的元代山水

    第九章 两件佚名的元代绘画

    第三部 方法论内部自我检测

    第十章 系统检验:由既定准则辨识竹画真迹

    第十一章 真迹与伪作的笔迹鉴定:书法分析的新观点

    第四部 明清的变形之作

    第十二章 山水画中的变形面目

    第十三章 竹画中的变形面目

    第五部 明清的捏造(增生)之作

    第十四章 山水画中的捏造之作

    第十五章 竹谱中的捏造之作

    第六部 结论

    第十六章 用心观看:清理与重建

    第七部 附录

    A 山水画中以笔为主与以渲染为主的模式

    B 吴镇与传董源《寒林重汀》

    C 长宽比与绢之宽度

    D 《墨竹谱》页面的尺寸与状况

    E 存在中国与日本的「仿吴镇」作品

    F 吴镇的印章

    G 项元汴的印章

    H 《墨竹谱》与《墨竹册》款印检验

    后语:关于感知

    参考书目

    图片索引
  • 内容简介:
      一张中国古代绘画里头藏了多少的纠葛?如果是某大师的真迹,那么,它透露大师创作时的特征又是什么呢?创作的时空背景是如何?而作品代表了哪些典型的风格?或者是一张假画,那么它与大师的真迹有哪种关联?是如实的临摹,对原作者的误解之作,甚至是全新的创造?

      面对这些真迹与后作的层层关系,作者以元代画家吴镇(1280—354)为研究对象,逐一分析出这位十四世纪艺术家的真迹与后世伪作群,同时开拓出一套清楚明瞭、完整又缜密的方法学,鼓励中国绘画史的学者和爱好者用开放的眼光,重新审视研究的对象,提出新的怀疑、厘清差异所在,进而重建更详实的“真相”。

      《被遗忘的真迹:吴镇书画重鉴》不仅是探究创作者归属问题的专业人士应该阅读的一本书,论述过程中抽丝剥茧、脉络分明的交叉对照过程,就一般大众而言,读来也是引人入胜。但更重要的是中国艺术史长久以来对于书画时代风格的混乱认知状态,通过这一套方法学,将能够透析与解决各种真假画问题背后的实际状况。

      此书除了追求真相的理性研究外,作者对于假画横行的现状,更大力倡导一个实际且包容的角度,中国古代书画艺术并不是一门如何地深邃、神秘、无法理解的学问,相反,只要具备不带任何成见的一双眼,拋下任何既定诠释与包袱的开放态度,直接面对作品,透过作品直接与其创作精神面对面,那么我们所接触与感受到的,当不只是单纯的笔墨与二分法的真假问题,获得更多的,将是各个时代的审美观与宇宙观。
  • 作者简介:
      徐小虎(JoanStanley-Baker),英国牛津大学东方研究所博士。

      生于南京,受中德父母影响,从小接受东西方文化多元洗礼,小学和初中学业辗转受教于罗马、重庆和上海。大学进入以教育家杜威(JohnDewey)所提倡的“从做中学”(learningbydoing)而以人文教育与艺文创意知名的美国班宁顿学院(BenningtonCollege,Vermont),开启了对视觉与表演艺术的热爱与直接参与性;又于普林斯顿大学进修中国艺术史,在研究方法学上条理严谨且分析敏锐的训练,为往后四十多年书画断代与艺术评论奠定坚实的基础。五十岁始前往英国牛津大学攻读硕士、博士学位。

      1967—1971年,以笔名JenniferSByrd每周为《日本时报》(TheJapanTimes)撰写艺术评论专栏,其后持续在国际与台湾报章杂志上发表有关艺术、建筑、教育和环境方面的评论。1971年,为了解传统书画家与收藏家如何鉴赏笔墨,对书画鉴定家、收藏家及大书画家王己千(季迁)作数年的长期访问,后由台北《故宫文物月刊》刊出中译《画语录》(第13,15—29期,1984—1985)。1975年担任加拿大维多利亚美术馆首任东方艺术部部长,负责督导该馆以收藏日本文物为主的亚洲部门典藏和展演的全盘空间设计,并进行中、日两国的藏品研究。

      为了能够直接在故宫提画研究真假问题,1980年移家台北,任教于台湾大学外文系。其间研发出有效的英文教学方式,并引进“小西园布袋戏团”,促成台湾传统艺术与学术界的首次连接。此时并完成本研究的初稿,以此于1984年赴牛津读取学位。课余参加学院、都市与大学赛船队,1986年为牛津大学研究生赛船队(OUGBC)的女队长;1987年夏天参加古典希腊三排战舰AthenianTrireme世界首次海上实地演练Seatrials。1987-1990年,任教澳洲墨尔本大学艺术系所,授中国与日本艺术史课程,并于荣任“FellowofTrinityCollege”。

      回台湾后,于1991-1994年担任台湾清华大学艺术中心主任。并从1993年起,协助筹备台南艺术学院(后改制为大学)。1996年起,离开清华,正式担任台南艺术大学教授,首任学务长。于艺术史与艺术评论研究所领导研究生突破传统论文撰写模式,在书画断代鉴定上获得新发现。2006年退休至今,持续深入研究、发掘、演讲,并教授书画专题讨论课程。
  • 目录:
    中文版自序与志谢

    英文版自序

    英文版序

    许理和(Erik Zürcher)

    卫特林(Ernst van der Wetering )

    郭乐知(Roger Goepper )

    书评 保罗·泰勒(Paul Taylor)

    第一部 方法论的问题

    导论 中国绘画赝品之不同层次

    第一章 研究方法概述

    第二章 中国传统鉴定法

    第三章 日本在中国绘画研究中的贡献

    第四章 中国绘画研究中的西方传统

    第五章 原迹及其在演进、变形与捏造过程中的面目变迁

    第二部 从同代文献与图像寻找大师真迹

    第六章 时代风格的重要准则

    第七章 个人风格:聚焦于大师

    第八章 寻找真迹:吻合最早文献资料的元代山水

    第九章 两件佚名的元代绘画

    第三部 方法论内部自我检测

    第十章 系统检验:由既定准则辨识竹画真迹

    第十一章 真迹与伪作的笔迹鉴定:书法分析的新观点

    第四部 明清的变形之作

    第十二章 山水画中的变形面目

    第十三章 竹画中的变形面目

    第五部 明清的捏造(增生)之作

    第十四章 山水画中的捏造之作

    第十五章 竹谱中的捏造之作

    第六部 结论

    第十六章 用心观看:清理与重建

    第七部 附录

    A 山水画中以笔为主与以渲染为主的模式

    B 吴镇与传董源《寒林重汀》

    C 长宽比与绢之宽度

    D 《墨竹谱》页面的尺寸与状况

    E 存在中国与日本的「仿吴镇」作品

    F 吴镇的印章

    G 项元汴的印章

    H 《墨竹谱》与《墨竹册》款印检验

    后语:关于感知

    参考书目

    图片索引
查看详情
12
相关图书 / 更多
被遗忘的真迹:吴镇书画重鉴
被遗忘的王国:丽江1941-1949
[俄罗斯]顾彼得 著
被遗忘的真迹:吴镇书画重鉴
被遗忘的灵魂 (第一次世界大战,14万中国劳工远赴异国出生入死,却被选择性遗忘)
吴帆
被遗忘的真迹:吴镇书画重鉴
被遗忘的萧条经济危机与应对之策詹姆斯格兰特著
詹姆斯·格兰特 著
被遗忘的真迹:吴镇书画重鉴
被遗弃的日子(那不勒斯四部曲作者 埃莱娜·费兰特第二部长篇小说)
[意]埃莱娜·费兰特
被遗忘的真迹:吴镇书画重鉴
被遗忘权原论(“公法与治理”学术文库)
段卫利
被遗忘的真迹:吴镇书画重鉴
被遗忘祖先的影子
[美]卡尔·萨根(Carl Sagan) (美)安·德鲁扬(Ann Druyan)
被遗忘的真迹:吴镇书画重鉴
被遗忘的城市
[英]菲尔·阿尔门丁格尔
被遗忘的真迹:吴镇书画重鉴
被遗忘的一代:第四代导演影像录
李燕
被遗忘的真迹:吴镇书画重鉴
被遗忘的战争——咸丰同治年间广东土客大械斗研究(中国秘密社会研究文丛)
刘平
被遗忘的真迹:吴镇书画重鉴
被遗忘的海上中国史
罗荣邦(Lo Jung-pang) 著;李春、彭宁 译
被遗忘的真迹:吴镇书画重鉴
被遗忘的农业文化遗产
帕尔维兹·库哈弗坎
被遗忘的真迹:吴镇书画重鉴
被遗忘的大流行:西班牙流感在美国
艾尔弗雷德·W. 克罗斯比 著;李玮璐 译
您可能感兴趣 / 更多
被遗忘的真迹:吴镇书画重鉴
过渡金属基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在电催化中的应用研究
徐小虎
被遗忘的真迹:吴镇书画重鉴
画语录:听王季迁谈中国书画的笔墨(增订版)
徐小虎 著
被遗忘的真迹:吴镇书画重鉴
日本美术史
徐小虎 著;理想国 出品
被遗忘的真迹:吴镇书画重鉴
南画的形成:中国文人画东传日本初期研究
徐小虎 著;刘智远 译
被遗忘的真迹:吴镇书画重鉴
画语录:听王季迁谈中国书画的笔墨
徐小虎 著;王美祈 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