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学术概论

清代学术概论
分享
扫描下方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右上角”+“,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朋友圈。
作者:
2005-04
版次: 1
ISBN: 9787532539079
定价: 17.00
装帧: 平装
开本: 其他
纸张: 胶版纸
页数: 93页
字数: 132千字
分类: 文学
46人买过
  • 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子、哀时客、饮冰室主人、自由斋主人等,广东新会人。中国近代著名的政治活动家、启蒙思想家、资产阶级宣传家、教育家、史学家和文学家。十七岁中举,后随其师康有为参与维新变法,事败后流亡日本,在当地创办《新小说》杂志,并与孙中山等革命人士来往密切;回国后又曾组织进步党争取宪政。1920年后,脱离政界,先后在清华、南开任教授,并专心著述。一生完成一千二百万字以上,涉及社会科学所有领域,1932年林志钧所编之《饮冰室合集》搜集较为完备。有关其生平的资料则以丁文江、赵丰编订的《梁启超年谱长编》最为丰富。
    本书自问世七十余年来,吸引了一代又一代的青年学子,成为他们了解清代学术文化史的入门必读书,而在学者中间,其价值也不断凸现,以至成了清学史研究的必备经典名著。此次重刊此书,由著名学者朱维铮先生对全书作了全面校注,详列了全书的书目提要,并撰写了2万余字的导读,便于初学者参考。 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子、哀时客、饮冰室主人、自由斋主人等,广东新会人。中国近代著名的政治活动家、启蒙思想家、资产阶级宣传家、教育家、史学家和文学家。十七岁中举,后随其师康有为参与维新变法,事败后流亡日本,在当地创办《新小说》杂志,并与孙中山等革命人士来往密切;回国后又曾组织进步党争取宪政。1920年后,脱离政界,先后在清华、南开任教授,并专心著述。一生完成一千二百万字以上,涉及社会科学所有领域,1932年林志钧所编之《饮冰室合集》搜集较为完备。有关其生平的资料则以丁文江、赵丰编订的《梁启超年谱长编》最为丰富。

    梁是清末民初中国文坛上影响最大的一个人物,他自1899年起提倡的文学革命开辟了近代文学理论探索和文学创作的新局面。而他本人的创作虽然成就并不很高,但却是自己理论的实践者,为新文学的真正发展开拓了道路。 前言
    节目提要
    自序
    第二自序
    一论时代思潮
    二略论“清代思潮”
    三清学的出发点
    四顾炎武与清学的“黎明运动”
    五阎若璩和胡渭
    六黄宗羲和王夫之
    七颜元
    八梅文鼎、顾祖禹和刘献廷
    九由启蒙到全盛
    十考证学的“群众化”和惠栋学派
    十一戴震和他的科学精神
    十二戴门后学
    十三“朴学”
    十四经史考证
    十五水地与天算
    十六金石学、校勘学和辑佚学
    十七清代的“学者社会”
    十八清学全盛的时代环境
    十九桐城派与章学诚
    二十清学分裂的原因
    二十一清学分裂的导火线
    二十二清代今文学与龚魏
    二十三康有为是今文学运动的中心
    二十四《大同书》是康有为的创作
    二十五《梁启超的今文学派宣传运动
    二十六梁启超与康有为的分歧
    二十七晚清思想界一彗星——谭嗣同
    二十八清学正统派的殿军——章炳麟
    二十九晚清西洋思想之运动
    三十晚清思想界一伏流——佛学
    三十一前清学风与欧洲文艺复兴的异点
    三十二清代自然科学为何不发达
    三十三结语
    附录清代学术概论序
  • 内容简介:
    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子、哀时客、饮冰室主人、自由斋主人等,广东新会人。中国近代著名的政治活动家、启蒙思想家、资产阶级宣传家、教育家、史学家和文学家。十七岁中举,后随其师康有为参与维新变法,事败后流亡日本,在当地创办《新小说》杂志,并与孙中山等革命人士来往密切;回国后又曾组织进步党争取宪政。1920年后,脱离政界,先后在清华、南开任教授,并专心著述。一生完成一千二百万字以上,涉及社会科学所有领域,1932年林志钧所编之《饮冰室合集》搜集较为完备。有关其生平的资料则以丁文江、赵丰编订的《梁启超年谱长编》最为丰富。
    本书自问世七十余年来,吸引了一代又一代的青年学子,成为他们了解清代学术文化史的入门必读书,而在学者中间,其价值也不断凸现,以至成了清学史研究的必备经典名著。此次重刊此书,由著名学者朱维铮先生对全书作了全面校注,详列了全书的书目提要,并撰写了2万余字的导读,便于初学者参考。
  • 作者简介:
    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子、哀时客、饮冰室主人、自由斋主人等,广东新会人。中国近代著名的政治活动家、启蒙思想家、资产阶级宣传家、教育家、史学家和文学家。十七岁中举,后随其师康有为参与维新变法,事败后流亡日本,在当地创办《新小说》杂志,并与孙中山等革命人士来往密切;回国后又曾组织进步党争取宪政。1920年后,脱离政界,先后在清华、南开任教授,并专心著述。一生完成一千二百万字以上,涉及社会科学所有领域,1932年林志钧所编之《饮冰室合集》搜集较为完备。有关其生平的资料则以丁文江、赵丰编订的《梁启超年谱长编》最为丰富。

    梁是清末民初中国文坛上影响最大的一个人物,他自1899年起提倡的文学革命开辟了近代文学理论探索和文学创作的新局面。而他本人的创作虽然成就并不很高,但却是自己理论的实践者,为新文学的真正发展开拓了道路。
  • 目录:
    前言
    节目提要
    自序
    第二自序
    一论时代思潮
    二略论“清代思潮”
    三清学的出发点
    四顾炎武与清学的“黎明运动”
    五阎若璩和胡渭
    六黄宗羲和王夫之
    七颜元
    八梅文鼎、顾祖禹和刘献廷
    九由启蒙到全盛
    十考证学的“群众化”和惠栋学派
    十一戴震和他的科学精神
    十二戴门后学
    十三“朴学”
    十四经史考证
    十五水地与天算
    十六金石学、校勘学和辑佚学
    十七清代的“学者社会”
    十八清学全盛的时代环境
    十九桐城派与章学诚
    二十清学分裂的原因
    二十一清学分裂的导火线
    二十二清代今文学与龚魏
    二十三康有为是今文学运动的中心
    二十四《大同书》是康有为的创作
    二十五《梁启超的今文学派宣传运动
    二十六梁启超与康有为的分歧
    二十七晚清思想界一彗星——谭嗣同
    二十八清学正统派的殿军——章炳麟
    二十九晚清西洋思想之运动
    三十晚清思想界一伏流——佛学
    三十一前清学风与欧洲文艺复兴的异点
    三十二清代自然科学为何不发达
    三十三结语
    附录清代学术概论序
查看详情
12
系列丛书 / 更多
清代学术概论
单向度的人:发达工业社会意识形态研究
[美]赫伯特·马尔库塞 著
清代学术概论
性经验史:增订版
[法]福柯 著;余碧平 译
清代学术概论
世纪人文系列丛书·世纪文库:乡土中国(修订本)
费孝通 著
清代学术概论
枪炮、病菌与钢铁:人类社会的命运
[美]贾雷德·戴蒙德 著;谢延光 译
清代学术概论
超越时空:通过平行宇宙、时间卷曲和第十维度的科学之旅
[美]加来道雄(Kaku M.) 著;刘玉玺、曹志良 译
清代学术概论
世纪人文系列丛书·世纪文库:江村经济(修订本)
费孝通 著;刘豪兴 编
清代学术概论
师从天才:一个科学王朝的崛起
[美]罗伯特·卡尼格尔 著;江载芬、闫鲜宁、张新颖 译
清代学术概论
历史研究
[英]汤因比 著;刘北成、郭小凌 译
清代学术概论
星云世界的水手:哈勃传
[美]盖尔·E·克里斯琴森 著
清代学术概论
完美的对称:富勒烯的意外发现
[英]吉姆·巴戈特 著;李涛、曹志良 译
清代学术概论
脑海探险:人类怎样认识自己
顾凡及 著
清代学术概论
分子探秘:影响日常生活的奇妙物质
[英]约翰·埃姆斯利 著;刘晓峰 译
相关图书 / 更多
清代学术概论
清代诗经要籍丛刊—诗问
牛运震 董露露 鲁洪生
清代学术概论
清代道教文学史
吴光正钟志辉主编
清代学术概论
清代的粮价与市场空间结构
余开亮
清代学术概论
清代自贡盐井凿办的金融模式研究
况昕
清代学术概论
清代民国广府壁画上的诗歌
黄利平 著
清代学术概论
清代漕运(第2版)
李文治;江太新
清代学术概论
清代宫廷戏曲编年史(全五册)
郑莉
清代学术概论
清代戏曲音乐史(上下册)
路应昆
清代学术概论
清代宫廷建筑大事史料长编·清入关前(天命天聪崇德年)及顺治朝卷
中国紫禁城学会 编
清代学术概论
清代盛京五部研究
李小雪 著
清代学术概论
清代诗歌艺术发展研究
张亚南
清代学术概论
清代卫生防疫机制及其近代演变(修订版)
余新忠
您可能感兴趣 / 更多
清代学术概论
梁启超家书
梁启超 著
清代学术概论
最美生活没有兴趣的人生不完美梁启超拒绝平淡无奇将兴趣融入生活四色精装68幅精美插图
梁启超 著
清代学术概论
新大陆游记/大师游记经典系列
梁启超 著
清代学术概论
大师讲堂学术经典:梁启超讲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
梁启超 著
清代学术概论
梁启超讲王安石其人
梁启超 著
清代学术概论
梁启超谈修身
梁启超 著
清代学术概论
欧游心影录节录/清末民初文献丛刊
梁启超 著
清代学术概论
梁启超家书
梁启超 著
清代学术概论
读书指南
梁启超 著
清代学术概论
梁启超古典文学论著
梁启超 著
清代学术概论
大师·文话系列丛书:新大陆游记
梁启超 著
清代学术概论
国学大师讲文学
梁启超 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