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诗学导论

比较诗学导论
分享
扫描下方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右上角”+“,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朋友圈。
作者:
2005-02
版次: 1
ISBN: 9787301087770
定价: 25.00
装帧: 平装
开本: 16开
纸张: 胶版纸
页数: 332页
字数: 320千字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47人买过
  • 《比较诗学导论》是作者在北京大学多次为博士生、研究生、留学生及高年级本科生等讲授“比较诗学”课程的基础上,广泛吸收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立足比较诗学在中国的发展,遵循学科教学的规律,同时又反映出学科研究的前沿水准,从而认真撰写的一本既具有入门性,又具有相当创新意识的著作。《比较诗学导论》的基本内容:主要是从学科产生的学术语境、发展的历史与现状、已有的各种研究范式、不同的理论方法等方面,去总结梳理该学科的学术体系和理论方法特征。在集中介绍比较诗学的研究范式的理论方法的专门教材意义上,《比较诗学导论》可以说是目前国内第一本。 陈跃红博士: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比较文学家。现任北京大学中文系副系主任、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研究所副所长、跨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北京大学自主招生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市高考语文阅卷领导小组组长。兼任中国比较文学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国比较文学教学研究会副会长;北京市比较文学学会副会长。 序言
    作者前言
    绪论
    第一章比较诗学的学科语境
    第一节文艺研究的历史趋势
    第二节比较文学深化的必然
    第三节理论创新的现实需求
    一、参照系与性质显现
    二、古代文论参与现代理论发展进程的渴求
    三、构建中国文论新话语的需要

    第二章中西比较诗学的历史与现状
    第一节问题意识
    第二节历史相遇中的失衡
    第三节非学科化时代的进展
    第四节学科化建构时期

    第三章基本概念的还原与展开
    第一节文学与诗
    一、文学
    二、诗

    第二节诗学与文论
    一、诗学
    二、文论

    第三节现代汉语语境中的“比较诗学”
    一、知识传统与现代语境
    二、“中国诗学”的现代内涵
    第四节跨文化的文论对话

    第四章中西比较诗学的方法思路
    第一节现代阐释学的认识超越
    一、阐释学的历史由来
    二、现代诗学阐释学的认识突围
    第二节古今对话:传统诗学的现代性展开

    第三节中西对话:互为主体的应答逻辑
    一、对话是以人作为人的诸多共同性作为基本前提
    二、对话是以人类文学艺术发展的历史类同性为先在条件
    三、人类诗学话语的历史继承性和交流程度作为对话的基础
    第四节读解模式:中国现代诗学阐释学的可能

    第五章中西诗学对话的入思途径
    第一节营造众声喧哗的理论语境
    第二节在持续读解中走进对方
    第三节寻找共同话题

    第六章诗学语言的转换与互译策略
    第一节视域融合与互译性“格义”
    第二节语词的文化血统与合法化接受
    第三节翻译的宿命与突围策略

    第七章中西诗学对话的深度模式
    第一节诗学对话关系的深度模式结构
    一、文学的观念属性模式
    二、文学的意义生成和阐释模式
    三、文学的语言性存在模式
    四、文学的文化一审美阐发模式
    五、文学的学科性理论建构模式
    第二节深度模式研究举例(一):文学的观念属性模式
    第三节深度模式举例(二):文学的意义生成和阐释模式

    第四节深度模式研究举例(三):审美—主题阐发模式
    一、传统中国思想中的生命意识
    二、生死一体,殊途同归
    三、死亡焦虑与永生失望
    四、悲剧与悲剧性
    五、生命的道德价值
    结语:比较诗学的学科存在及其学术意义
    教学和阅读参考书目
  • 内容简介:
    《比较诗学导论》是作者在北京大学多次为博士生、研究生、留学生及高年级本科生等讲授“比较诗学”课程的基础上,广泛吸收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立足比较诗学在中国的发展,遵循学科教学的规律,同时又反映出学科研究的前沿水准,从而认真撰写的一本既具有入门性,又具有相当创新意识的著作。《比较诗学导论》的基本内容:主要是从学科产生的学术语境、发展的历史与现状、已有的各种研究范式、不同的理论方法等方面,去总结梳理该学科的学术体系和理论方法特征。在集中介绍比较诗学的研究范式的理论方法的专门教材意义上,《比较诗学导论》可以说是目前国内第一本。
  • 作者简介:
    陈跃红博士: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比较文学家。现任北京大学中文系副系主任、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研究所副所长、跨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北京大学自主招生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市高考语文阅卷领导小组组长。兼任中国比较文学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国比较文学教学研究会副会长;北京市比较文学学会副会长。
  • 目录:
    序言
    作者前言
    绪论
    第一章比较诗学的学科语境
    第一节文艺研究的历史趋势
    第二节比较文学深化的必然
    第三节理论创新的现实需求
    一、参照系与性质显现
    二、古代文论参与现代理论发展进程的渴求
    三、构建中国文论新话语的需要

    第二章中西比较诗学的历史与现状
    第一节问题意识
    第二节历史相遇中的失衡
    第三节非学科化时代的进展
    第四节学科化建构时期

    第三章基本概念的还原与展开
    第一节文学与诗
    一、文学
    二、诗

    第二节诗学与文论
    一、诗学
    二、文论

    第三节现代汉语语境中的“比较诗学”
    一、知识传统与现代语境
    二、“中国诗学”的现代内涵
    第四节跨文化的文论对话

    第四章中西比较诗学的方法思路
    第一节现代阐释学的认识超越
    一、阐释学的历史由来
    二、现代诗学阐释学的认识突围
    第二节古今对话:传统诗学的现代性展开

    第三节中西对话:互为主体的应答逻辑
    一、对话是以人作为人的诸多共同性作为基本前提
    二、对话是以人类文学艺术发展的历史类同性为先在条件
    三、人类诗学话语的历史继承性和交流程度作为对话的基础
    第四节读解模式:中国现代诗学阐释学的可能

    第五章中西诗学对话的入思途径
    第一节营造众声喧哗的理论语境
    第二节在持续读解中走进对方
    第三节寻找共同话题

    第六章诗学语言的转换与互译策略
    第一节视域融合与互译性“格义”
    第二节语词的文化血统与合法化接受
    第三节翻译的宿命与突围策略

    第七章中西诗学对话的深度模式
    第一节诗学对话关系的深度模式结构
    一、文学的观念属性模式
    二、文学的意义生成和阐释模式
    三、文学的语言性存在模式
    四、文学的文化一审美阐发模式
    五、文学的学科性理论建构模式
    第二节深度模式研究举例(一):文学的观念属性模式
    第三节深度模式举例(二):文学的意义生成和阐释模式

    第四节深度模式研究举例(三):审美—主题阐发模式
    一、传统中国思想中的生命意识
    二、生死一体,殊途同归
    三、死亡焦虑与永生失望
    四、悲剧与悲剧性
    五、生命的道德价值
    结语:比较诗学的学科存在及其学术意义
    教学和阅读参考书目
查看详情
相关图书 / 更多
比较诗学导论
比较视野下中日梦记研究
赵季玉 著
比较诗学导论
比较政治学研究.总第23辑,国外选举政治与制度变迁研究
李路曲 编
比较诗学导论
比较文学概论(第3版)
陈惇
比较诗学导论
比较优势演化视角下地区产业升级路径研究
万志勇
比较诗学导论
比较 2023年辑 总24期
主编吴敬琏
比较诗学导论
比较政治学研究.总第22辑,国外民主与政党体制研究
李路曲 编
比较诗学导论
比较政治制度
谈火生 张君
比较诗学导论
比较经济思想史(1776年前)
柴毅 主编
比较诗学导论
比较行政法
姜明安
比较诗学导论
比较第116辑吴敬琏主编
吴敬琏
比较诗学导论
比较新闻传播研究
包鹏程 著;孔正毅
比较诗学导论
比较.第126辑
吴敬琏
您可能感兴趣 / 更多
比较诗学导论
语文教学与考试研究
陈跃红 宋亚云 编
比较诗学导论
越界与整合:第二届两岸四校中文学术营论文集
陈跃红 著
比较诗学导论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第十期)
陈跃红;张辉
比较诗学导论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第九期)
陈跃红、张辉 著
比较诗学导论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第八期)
陈跃红、张辉 著
比较诗学导论
当代中国比较文学研究文库:文学研究的现代性与跨文化比较宿命
陈跃红 著
比较诗学导论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第六期)
陈跃红;张辉
比较诗学导论
同异之间:陈跃红教授讲比较诗学方法论
陈跃红 著
比较诗学导论
乐在其中:乐黛云教授八十华诞弟子贺寿文集
陈跃红 编
比较诗学导论
中国傩文化
陈跃红、徐建新、钱荫榆 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