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洛伊德主义新论(第二卷)

弗洛伊德主义新论(第二卷)
分享
扫描下方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右上角”+“,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朋友圈。
作者: 本卷主编
2018-08
版次: 1
ISBN: 9787544472760
定价: 198.00
装帧: 其他
开本: 16开
纸张: 胶版纸
分类: 哲学心理学
28人买过
  • “弗洛伊德主义新论”是“十二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09FZX004)、上海文化发展基金会图书出版专项基金资助项目,它历史地展现了弗洛伊德主义的产生、发展和演变历程,涵盖了弗洛伊德主义的所有代表人物及其思想观点,并加以科学客观的评述,可以说提供了弗洛伊德主义研究的一幅“全景图”。
      全书遵循弗洛伊德主义的内部发展、外部发展逻辑与整合逻辑进行架构,三卷在内容上既相互联系,又彼此独立。
      *卷共五编23章,主要介绍弗洛伊德生平,阐述弗洛伊德主义的基本思想。*编“弗洛伊德和精神分析的生成及疗法”,具体包括弗洛伊德传略、弗洛伊德主义的生成背景、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方法;第二编“经典弗洛伊德主义的元理论”,具体包括弗洛伊德的潜意识论、本能论、性欲论、梦论、心理和人格结构论、焦虑论与心理防御机制;第三编“弗洛伊德的社会文化理论”,具体包括弗洛伊德的社会文化观、宗教观、道德观、犯罪观、战争观、妇女观、教育观、美学观、哲学观,以及对弗洛伊德社会文化理论的评价;第四编“弗洛伊德的贡献与误区”,具体包括弗洛伊德的历史贡献、弗洛伊德的方法论局限及理论误区;第五编“弗洛伊德主义的深远影响”,具体包括弗洛伊德主义对西方现代心理学、哲学、文学艺术和医学的影
      响,剖析我国出现的“弗洛伊德热”。
      第二卷共五编22章,主要阐述弗洛伊德主义的内部发展逻辑与整合逻辑。*编“精神分析的早期分裂”,具体包括荣格的分析心理学、后荣格学派、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后阿德勒学派、亚伯拉罕的精神分析理论、费伦茨的精神分析理论、兰克的心理分析理论;第二编“精神分析自我心理学”,具体包括安娜•弗洛伊德的自我心理学、哈特曼的自我心理学、斯皮茨对自我心理学的发展、玛勒对自我心理学的发展、雅可布森对自我心理学的发展、埃里克森对自我心理学的贡献;第三编“精神分析客体关系理论”,具体包括克莱茵的过渡性客体关系理论、拜昂对克莱茵理论的发展、费尔贝恩的纯粹性客体关系理论、温尼科特与客体关系理论的转向、巴林特对客体关系理论的发展、克恩伯格的整合性客体关系理论;第四编“精神分析自身心理学”,具体包括科胡特的自体心理学;第五编“关系精神分析”,具体包括关系精神分析学的形成与发展、米切尔的关系精神分析学。
      第三卷共五编共16章,主要阐述弗洛伊德主义的外部发展逻辑与整合逻辑。*编“精神分析社会文化学派”,具体包括霍妮的神经症人格理论、沙利文的精神病学的人际关系理论、卡丁纳的文化和人格理论、弗洛姆的人本精神分析;第二编“弗洛伊德-马克思主义”,具体包括赖希的性革命理论、马尔库塞的爱欲解放理论;第三编“存在主义精神分析”,具体包括弗兰克尔的意义治疗理论、宾斯万格的存在分析学、鲍斯的存在分析学、莱因的存在精神病学说、罗洛•梅的存在精神分析、布根塔尔的存在分析心理治疗理论、施奈德的存在分析学;第四编“后现代精神分析”,具体包括后现代精神分析概述、拉康的结构主义精神分析学;第五编“神经精神分析学”,具体阐述神经精神分析学。
      本书有利于心理学研究者、教育工作者、哲学工作者从心理学角度全面了解弗洛伊德主义在我国的*研究成果。 本卷主编郭本禹,也是总主编之一,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重点人文社科基地南京师范大学道德教育研究所兼职研究员。兼任中国心理学会理事、中国社会心理学会理事、全国维果茨基研究会理事,《心理学报》《心理科学》《心理学探新》《心理研究》编委,以及中国心理学会理论心理学与心理学史专业委员会主任等。主要从事理论心理学、心理学史和德育心理学的研究与教学工作。

    总主编车文博,中国心理学家、中国心理学会常务理事、吉林大学教授、《心理学报》编委。吉林省扶余县人。1952年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研究生毕业。在理论心理学、心理学史等方面有突出的成果。他治学严谨、著作等身,从事中国理论心理学研究,他的科研成果颇丰,在国内外均有影响。 导论

    本卷前言

    第一编 精神分析的早期分裂

    第一章 荣格的分析心理学

    第一节 荣格传略

    第二节 分析心理学的历史背景

    第三节 分析心理学的理论体系

    第四节 分析心理学的方法与实践

    第五节 简要评价

    第二章 后荣格学派

    第一节 荣格学者及分析心理学思想的传播

    第二节 后荣格学派的形成

    第三节 后荣格学派的理论内涵与发展趋势

    第四节 分析心理学与中国

    第五节 简要评价

    第三章 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

    第一节 阿德勒传略

    第二节 个体心理学的历史背景与思想来源

    第三节 个体心理学的方法论

    第四节 个体心理学的理论体系

    第五节 简要评价

    第四章 后阿德勒学派

    第一节 后阿德勒学派的名称争议与发展历程

    第二节 后阿德勒学派的主要人物

    第三节 后阿德勒学派的组织机构和刊物

    第四节 后阿德勒学派的实证研究

    第五节 后阿德勒学派的实践应用

    第五章 亚伯拉罕的精神分析理论

    第一节 亚伯拉罕传略

    第二节 思想来源

    第三节 精神分析理论观点与方法

    第四节 简要评价

    第六章 费伦茨的精神分析理论

    第一节 费伦茨传略

    第二节 思想来源

    第三节 精神分析理论观点与方法

    第四节 简要评价

    第七章 兰克的心理分析理论

    第一节 兰克传略

    第二节 思想来源

    第三节 心理分析学

    第四节 简要评价

    第二编 精神分析自我心理学

    第八章 安娜•弗洛伊德的自我心理学

    第一节 安娜•弗洛伊德传略

    第二节 自我心理学思想

    第三节 儿童精神分析学的理论

    第四节 儿童精神分析理论的应用

    第五节 简要评价

    第九章 哈特曼的自我心理学

    第一节 哈特曼传略

    第二节 思想来源

    第三节 自我理论

    第四节 简要评价

    第十章 斯皮茨对自我心理学的发展

    第一节 斯皮茨传略

    第二节 思想来源

    第三节 自我形成理论

    第四节 儿童精神病理学及其治疗观

    第五节 简要评价

    第十一章 玛勒对自我心理学的发展

    第一节 玛勒传略

    第二节 思想来源

    第三节 分离—个体化理论

    第四节 儿童精神病理学及其治疗观

    第五节 简要评价

    第十二章 雅可布森对自我心理学的发展

    第一节 雅可布森传略

    第二节 思想来源及其自我心理学的理论内涵

    第三节 自我心理学的理论特征

    第四节 抑郁症及其治疗

    第五节 简要评价

    第十三章 埃里克森对自我心理学的贡献

    第一节 埃里克森传略

    第二节 埃里克森理论的形成与基本假设

    第三节 自我心理学的主要理论观点

    第四节 心理治疗观

    第五节 简要评价

    第三编 精神分析客体关系理论

    第十四章 克莱因的过渡性客体关系理论

    第一节 克莱因传略

    第二节 思想来源

    第三节 克莱因客体关系理论的理论内涵

    第四节 克莱因客体关系理论的临床实践

    第五节 简要评价

    第十五章 拜昂对克莱因理论的发展

    第一节 拜昂传略

    第二节 思想来源

    第三节 拜昂的容纳功能观

    第四节 拜昂的团体动力学理论

    第五节 拜昂的精神病理学思想

    第六节 简要评价

    第十六章 费尔贝恩的纯粹性客体关系理论

    第一节 费尔贝恩传略

    第二节 思想来源

    第三节 纯粹性客体关系模式

    第四节 心理病理学观与治疗观

    第五节 简要评价

    第十七章 温尼科特与客体关系理论的转向

    第一节 温尼科特传略

    第二节 思想来源

    第三节 理论观点

    第四节 治疗实践

    第五节 简要评价

    第十八章 巴林特对客体关系理论的发展

    第一节 巴林特传略

    第二节 思想来源

    第三节 巴林特的客体关系理论

    第四节 巴林特的精神分析治疗观

    第五节 简要评价

    第十九章 克恩伯格的整合性客体关系理论

    第一节 克恩伯格传略

    第二节 思想来源

    第三节 整合性客体关系理论

    第四节 边缘性人格组织理论

    第五节 移情焦点心理治疗学

    第六节 简要评价

    第四编 精神分析自体心理学

    第二十章 科胡特的自体心理学

    第一节 科胡特传略

    第二节 社会文化背景和思想来源

    第三节 自体心理学

    第四节 简要评价

    第五编 关系精神分析学

    第二十一章 关系精神分析学的形成与发展

    第一节 关系精神分析学的诞生过程

    第二节 关系精神分析学的发展脉络

    第三节 关系精神分析学的代表人物

    第四节 关系精神分析学的组织机构和杂志

    第二十二章 米切尔的关系精神分析学

    第一节 米切尔传略

    第二节 思想来源

    第三节 米切尔的关系冲突模式

    第四节 心理病理学及其治疗观

    第五节 简要评价

    附录

    附录一 参考文献

    附录二 外国人名译名对照表

    附录三 英汉术语对照表
  • 内容简介:
    “弗洛伊德主义新论”是“十二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09FZX004)、上海文化发展基金会图书出版专项基金资助项目,它历史地展现了弗洛伊德主义的产生、发展和演变历程,涵盖了弗洛伊德主义的所有代表人物及其思想观点,并加以科学客观的评述,可以说提供了弗洛伊德主义研究的一幅“全景图”。
      全书遵循弗洛伊德主义的内部发展、外部发展逻辑与整合逻辑进行架构,三卷在内容上既相互联系,又彼此独立。
      *卷共五编23章,主要介绍弗洛伊德生平,阐述弗洛伊德主义的基本思想。*编“弗洛伊德和精神分析的生成及疗法”,具体包括弗洛伊德传略、弗洛伊德主义的生成背景、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方法;第二编“经典弗洛伊德主义的元理论”,具体包括弗洛伊德的潜意识论、本能论、性欲论、梦论、心理和人格结构论、焦虑论与心理防御机制;第三编“弗洛伊德的社会文化理论”,具体包括弗洛伊德的社会文化观、宗教观、道德观、犯罪观、战争观、妇女观、教育观、美学观、哲学观,以及对弗洛伊德社会文化理论的评价;第四编“弗洛伊德的贡献与误区”,具体包括弗洛伊德的历史贡献、弗洛伊德的方法论局限及理论误区;第五编“弗洛伊德主义的深远影响”,具体包括弗洛伊德主义对西方现代心理学、哲学、文学艺术和医学的影
      响,剖析我国出现的“弗洛伊德热”。
      第二卷共五编22章,主要阐述弗洛伊德主义的内部发展逻辑与整合逻辑。*编“精神分析的早期分裂”,具体包括荣格的分析心理学、后荣格学派、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后阿德勒学派、亚伯拉罕的精神分析理论、费伦茨的精神分析理论、兰克的心理分析理论;第二编“精神分析自我心理学”,具体包括安娜•弗洛伊德的自我心理学、哈特曼的自我心理学、斯皮茨对自我心理学的发展、玛勒对自我心理学的发展、雅可布森对自我心理学的发展、埃里克森对自我心理学的贡献;第三编“精神分析客体关系理论”,具体包括克莱茵的过渡性客体关系理论、拜昂对克莱茵理论的发展、费尔贝恩的纯粹性客体关系理论、温尼科特与客体关系理论的转向、巴林特对客体关系理论的发展、克恩伯格的整合性客体关系理论;第四编“精神分析自身心理学”,具体包括科胡特的自体心理学;第五编“关系精神分析”,具体包括关系精神分析学的形成与发展、米切尔的关系精神分析学。
      第三卷共五编共16章,主要阐述弗洛伊德主义的外部发展逻辑与整合逻辑。*编“精神分析社会文化学派”,具体包括霍妮的神经症人格理论、沙利文的精神病学的人际关系理论、卡丁纳的文化和人格理论、弗洛姆的人本精神分析;第二编“弗洛伊德-马克思主义”,具体包括赖希的性革命理论、马尔库塞的爱欲解放理论;第三编“存在主义精神分析”,具体包括弗兰克尔的意义治疗理论、宾斯万格的存在分析学、鲍斯的存在分析学、莱因的存在精神病学说、罗洛•梅的存在精神分析、布根塔尔的存在分析心理治疗理论、施奈德的存在分析学;第四编“后现代精神分析”,具体包括后现代精神分析概述、拉康的结构主义精神分析学;第五编“神经精神分析学”,具体阐述神经精神分析学。
      本书有利于心理学研究者、教育工作者、哲学工作者从心理学角度全面了解弗洛伊德主义在我国的*研究成果。
  • 作者简介:
    本卷主编郭本禹,也是总主编之一,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重点人文社科基地南京师范大学道德教育研究所兼职研究员。兼任中国心理学会理事、中国社会心理学会理事、全国维果茨基研究会理事,《心理学报》《心理科学》《心理学探新》《心理研究》编委,以及中国心理学会理论心理学与心理学史专业委员会主任等。主要从事理论心理学、心理学史和德育心理学的研究与教学工作。

    总主编车文博,中国心理学家、中国心理学会常务理事、吉林大学教授、《心理学报》编委。吉林省扶余县人。1952年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研究生毕业。在理论心理学、心理学史等方面有突出的成果。他治学严谨、著作等身,从事中国理论心理学研究,他的科研成果颇丰,在国内外均有影响。
  • 目录:
    导论

    本卷前言

    第一编 精神分析的早期分裂

    第一章 荣格的分析心理学

    第一节 荣格传略

    第二节 分析心理学的历史背景

    第三节 分析心理学的理论体系

    第四节 分析心理学的方法与实践

    第五节 简要评价

    第二章 后荣格学派

    第一节 荣格学者及分析心理学思想的传播

    第二节 后荣格学派的形成

    第三节 后荣格学派的理论内涵与发展趋势

    第四节 分析心理学与中国

    第五节 简要评价

    第三章 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

    第一节 阿德勒传略

    第二节 个体心理学的历史背景与思想来源

    第三节 个体心理学的方法论

    第四节 个体心理学的理论体系

    第五节 简要评价

    第四章 后阿德勒学派

    第一节 后阿德勒学派的名称争议与发展历程

    第二节 后阿德勒学派的主要人物

    第三节 后阿德勒学派的组织机构和刊物

    第四节 后阿德勒学派的实证研究

    第五节 后阿德勒学派的实践应用

    第五章 亚伯拉罕的精神分析理论

    第一节 亚伯拉罕传略

    第二节 思想来源

    第三节 精神分析理论观点与方法

    第四节 简要评价

    第六章 费伦茨的精神分析理论

    第一节 费伦茨传略

    第二节 思想来源

    第三节 精神分析理论观点与方法

    第四节 简要评价

    第七章 兰克的心理分析理论

    第一节 兰克传略

    第二节 思想来源

    第三节 心理分析学

    第四节 简要评价

    第二编 精神分析自我心理学

    第八章 安娜•弗洛伊德的自我心理学

    第一节 安娜•弗洛伊德传略

    第二节 自我心理学思想

    第三节 儿童精神分析学的理论

    第四节 儿童精神分析理论的应用

    第五节 简要评价

    第九章 哈特曼的自我心理学

    第一节 哈特曼传略

    第二节 思想来源

    第三节 自我理论

    第四节 简要评价

    第十章 斯皮茨对自我心理学的发展

    第一节 斯皮茨传略

    第二节 思想来源

    第三节 自我形成理论

    第四节 儿童精神病理学及其治疗观

    第五节 简要评价

    第十一章 玛勒对自我心理学的发展

    第一节 玛勒传略

    第二节 思想来源

    第三节 分离—个体化理论

    第四节 儿童精神病理学及其治疗观

    第五节 简要评价

    第十二章 雅可布森对自我心理学的发展

    第一节 雅可布森传略

    第二节 思想来源及其自我心理学的理论内涵

    第三节 自我心理学的理论特征

    第四节 抑郁症及其治疗

    第五节 简要评价

    第十三章 埃里克森对自我心理学的贡献

    第一节 埃里克森传略

    第二节 埃里克森理论的形成与基本假设

    第三节 自我心理学的主要理论观点

    第四节 心理治疗观

    第五节 简要评价

    第三编 精神分析客体关系理论

    第十四章 克莱因的过渡性客体关系理论

    第一节 克莱因传略

    第二节 思想来源

    第三节 克莱因客体关系理论的理论内涵

    第四节 克莱因客体关系理论的临床实践

    第五节 简要评价

    第十五章 拜昂对克莱因理论的发展

    第一节 拜昂传略

    第二节 思想来源

    第三节 拜昂的容纳功能观

    第四节 拜昂的团体动力学理论

    第五节 拜昂的精神病理学思想

    第六节 简要评价

    第十六章 费尔贝恩的纯粹性客体关系理论

    第一节 费尔贝恩传略

    第二节 思想来源

    第三节 纯粹性客体关系模式

    第四节 心理病理学观与治疗观

    第五节 简要评价

    第十七章 温尼科特与客体关系理论的转向

    第一节 温尼科特传略

    第二节 思想来源

    第三节 理论观点

    第四节 治疗实践

    第五节 简要评价

    第十八章 巴林特对客体关系理论的发展

    第一节 巴林特传略

    第二节 思想来源

    第三节 巴林特的客体关系理论

    第四节 巴林特的精神分析治疗观

    第五节 简要评价

    第十九章 克恩伯格的整合性客体关系理论

    第一节 克恩伯格传略

    第二节 思想来源

    第三节 整合性客体关系理论

    第四节 边缘性人格组织理论

    第五节 移情焦点心理治疗学

    第六节 简要评价

    第四编 精神分析自体心理学

    第二十章 科胡特的自体心理学

    第一节 科胡特传略

    第二节 社会文化背景和思想来源

    第三节 自体心理学

    第四节 简要评价

    第五编 关系精神分析学

    第二十一章 关系精神分析学的形成与发展

    第一节 关系精神分析学的诞生过程

    第二节 关系精神分析学的发展脉络

    第三节 关系精神分析学的代表人物

    第四节 关系精神分析学的组织机构和杂志

    第二十二章 米切尔的关系精神分析学

    第一节 米切尔传略

    第二节 思想来源

    第三节 米切尔的关系冲突模式

    第四节 心理病理学及其治疗观

    第五节 简要评价

    附录

    附录一 参考文献

    附录二 外国人名译名对照表

    附录三 英汉术语对照表
查看详情
相关图书 / 更多
弗洛伊德主义新论(第二卷)
弗洛伊德与鱼的对话(哲学学者周国平作序推荐,走进法国中小学课堂的哲学启蒙书,被翻译成十种语言的哲学普及读物)
马里翁·穆勒-克拉尔
弗洛伊德主义新论(第二卷)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第一人(科学家名人传记丛书)
傅德岷 主编
弗洛伊德主义新论(第二卷)
弗洛伊德
[美]弗雷德里克·克鲁斯 著;赖小婵 译
弗洛伊德主义新论(第二卷)
弗洛姆人的生存方式理论研究
李怀征
弗洛伊德主义新论(第二卷)
弗洛伊德论抑郁(“抑郁的根源,在于人类的自恋倾向”)
宋文里 译者;果麦文化 出品;[奥地利]西格蒙德·弗洛伊德
弗洛伊德主义新论(第二卷)
弗洛拉和火烈鸟+弗洛拉和企鹅 (全2册)(奇想国童书)美国凯迪克银奖大奖作品&系列作品!荣获《学校图书馆杂志》年度推荐图书等多项大奖
[美]莫莉·艾德尔 著/绘
弗洛伊德主义新论(第二卷)
弗洛拉和企鹅(奇想国童眸童书)凯迪克大奖图书《弗洛拉和火烈鸟》续作,一幕礼赞友情的冰上共舞
奇想国 译;[美]莫莉·艾德尔 著/绘
弗洛伊德主义新论(第二卷)
弗洛伊德与为什么鸭(限量签章版+亲绘贴纸。武志红强烈推荐。原来我可以不用那么好,我的感受很重要。“徐慢慢心理话”心理学漫画新作)
果麦文化 出品;徐慢慢心理话
弗洛伊德主义新论(第二卷)
弗洛伊德传(荣获美国国家图书奖) 商务印书馆
彼得·盖伊
弗洛伊德主义新论(第二卷)
弗洛伊德:日常生活中的精神病理学
[奥地利]西格蒙得·弗洛伊德
弗洛伊德主义新论(第二卷)
弗洛伊德传奇(增订本)解构心理学大师弗洛伊德的写作和思维 重新认识弗洛伊德和精神分析心理学
[美]塞缪尔·韦伯
弗洛伊德主义新论(第二卷)
弗洛里安学会说不/我怎么办
[德]阿希姆·布吕格 著;冷贝凡 译
您可能感兴趣 / 更多
弗洛伊德主义新论(第二卷)
京师K12校长系列 心理学经典名著导读
郭本禹
弗洛伊德主义新论(第二卷)
皮亚杰文集(第1卷套装上中下册)
郭本禹、李其维、赵国祥 编
弗洛伊德主义新论(第二卷)
西方心理学史学习指导与习题集(本科心理配教)
郭本禹 著
弗洛伊德主义新论(第二卷)
西方心理学史(第3版/本科心理/配增值)
郭本禹 著
弗洛伊德主义新论(第二卷)
实现自我:神经症与人的成长/西方心理学大师经典译丛
郭本禹 编;[美]卡伦·霍妮(Karen、Horney、方红 译
弗洛伊德主义新论(第二卷)
卫生部“十二五”规划教材·全国高等学校教材:西方心理学史(第2版)
郭本禹、方双虎、严由伟 编
弗洛伊德主义新论(第二卷)
行为的调控:行为主义心理学
郭本禹、修巧艳 著
弗洛伊德主义新论(第二卷)
西方心理学史
郭本禹
弗洛伊德主义新论(第二卷)
道德认知发展与道德教育:科尔伯格的理论与实践
郭本禹
弗洛伊德主义新论(第二卷)
心理学经典人物及其理论
郭本禹 著
弗洛伊德主义新论(第二卷)
当代心理学的新进展
郭本禹 编
弗洛伊德主义新论(第二卷)
心理学历史与理论研究回眸(上下)
郭本禹 主编;杨鑫辉;叶浩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