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注全译针灸甲乙经

全注全译针灸甲乙经
分享
扫描下方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右上角”+“,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朋友圈。
作者: [晋] ,
2010-04
版次: 1
ISBN: 9787545600742
定价: 68.00
装帧: 平装
开本: 16开
纸张: 胶版纸
页数: 654页
字数: 530千字
143人买过
  • 《针灸甲乙经》全称为《黄帝三部针灸甲乙经》,为晋代著名医家皇甫谧撰成。他参考了《素问》、《灵枢经》、《明堂孔穴针灸治要》三部书,并将这三部书的有关内容,采用“使事类相从”的方法,将各书相类原文辑集一起,并“删其浮辞,除其重复,论其精要”进行编次而成。全书共分12卷128篇,全面概括了针灸史、脏腑经络、病因病理、俞穴、刺灸临床治疗各个方面,是一部既有系统理论又有丰富宝贵临床经验的精华。 皇甫谧,幼名静,字士安,自号玄晏先生。安定朝那人。生于东汉建安二十年(公元二一五年),卒于西晋太康三年(公元二八二年),活了六十八岁。提起皇甫谧,人们可能立刻想到他编撰的《针灸甲乙经》。其实,除此之外,他还编撰了《历代帝王世纪》、《高士传》、《逸士传》、《列女传》、《元晏先生集》等书。他一生以著述为业。在医学史和文学史上都负有盛名。 《针灸甲乙经》研究概述
    新校正黄帝针灸甲乙经序
    黄帝三部针灸甲乙经序
    序例
    卷之一
    精神五脏论第一
    五脏变腧第二
    五脏六腑阴阳表里第三
    五脏六腑官第四
    五脏大小六腑应候第五
    十二原第六
    十二经水第七
    四海第八
    气息周身五十营四时日分漏刻第九
    营气第十
    营卫三焦第十一
    阴阳清浊精气津液血脉第十二
    津液五别第十三
    奇邪血络第十四
    五色第十五
    阴阳二十五人形性血气不同第十六
    卷之二
    十二经脉络脉支别第一上
    十二经脉络脉支别第一下
    奇经八脉第二
    脉度第三
    十二经标本第四
    经脉根结第五
    经筋第六
    骨度肠度肠胃所受第七
    卷之三
    头直鼻中发际旁行至头维凡七穴第
    头直鼻中入发际一寸循督脉却行至风府凡八穴第二
    头直夹督脉各一寸五分却行至玉枕凡十穴第三
    头直目上入发际五分却行至脑空凡十穴第四
    头缘耳上却行至完骨凡十二穴第五
    头自发际中央旁行凡五穴第六
    背自第一椎循督脉下行至脊骶凡十一穴第七
    背自第一椎两旁夹脊各一寸五分下至节凡四十二穴第八
    背自第二椎两旁夹脊各三寸行至二十一椎下两旁夹脊凡二十六穴第九
    面凡二十九穴第十
    耳前后凡二十穴第十一
    颈凡十七穴第十二
    肩凡二十八穴第十三
    胸自天突循任脉下行至中庭凡七穴第十四
    胸自输府夹任脉两旁各二寸下行至步廊凡十二穴第十五
    胸自气户夹输府两旁各二寸下行至乳根凡十二穴第十六
    胸自云门夹气户两旁各二寸下行至食窦凡十二穴第十七
    腋胁下凡八穴第十八
    腹自鸠尾循任脉下行至会阴凡十五穴第十九
    腹自幽门夹巨阙两旁各半寸循冲脉下行至横骨凡二十二穴第二十
    腹自不容夹幽门两旁各一寸五分至气冲凡二十四穴第二十一
    腹自期门上直两乳夹不容两旁各一寸五分下行至冲门凡十四穴第二十二
    腹自章门下行至居髎凡十二穴第二十三
    手太阴及臂凡一十八穴第二十四
    手厥阴心主及臂凡一十六穴第二十五
    手少阴及臂凡一十六穴第二十六
    手阳明及臂凡二十八穴第二十七
    手少阳及臂凡二十四穴第二十八
    手太阳及臂凡一十六穴第二十九
    足太阴及股凡二十二穴第三十
    足厥阴及股凡二十二穴第三十一
    足少阴及股并阴跷阴维凡二十穴第三十二¨
    足阳明及股凡三十穴第三十三
    足少阳及股并阳维四穴凡二十八穴第三十四
    足太阳及股并阳跷六穴凡三十四穴第三十五
    卷之四
    经脉第一上
    经脉第一中
    经脉第一下
    病形脉诊第二上
    病形脉诊第二下
    三部九候第三
    卷之五
    针灸禁忌第一上
    针灸禁忌第一下
    九针九变十二节五刺五邪第二
    缪刺第三
    针道第四
    针道终始第五
    针道自然逆顺第六
    针道外揣纵舍第七
    卷之六
    八正八虚八风大论第一
    逆顺病本末方宜形志大论第二
    五脏六腑虚实大论第三
    阴阳清浊顺治逆乱大论第四
    四时贼风邪气大论第五
    内外形诊老壮肥瘦病旦慧夜甚大论第六
    阴阳大论第七
    正邪袭内生梦大论第八
    五味所宜五脏生病大论第九
    五脏传病大论第十
    寿夭形诊病候耐痛不耐痛大论第十一
    形气盛衰大论第十二
    卷之七
    六经受病发伤寒热病第一上
    六经受病发伤寒热病第一中
    六经受病发伤寒热病第一下
    足阳明脉病发热狂走第二
    阴衰发热厥阳衰发寒厥第三
    太阳中风感于寒湿发痉第四
    阴阳相移发三疟第五
    卷之八
    五脏传病发寒热第一上
    五脏传病发寒热第一下
    经络受病入肠胃五脏积发伏梁息贲肥气痞气奔豚第二
    五脏六腑胀第三
    水肤胀鼓胀肠覃石瘕第四
    肾风发风水面肘肿第五
    卷之九
    大寒内薄骨髓阳逆发头痛第一(颔项痛附)
    寒气客于五脏六腑发卒心痛胸痹心疝三虫第二
    邪在肺五脏六腑受病发咳逆上气第三
    肝受病及卫气留积发胸胁满痛第四
    邪在心胆及诸脏腑发悲恐太息口苦不乐及惊第五
    脾受病发四肢不用第六
    脾胃大肠受病发腹胀满肠中鸣短气第七
    肾小肠受病发腹胀腰痛引背少腹控睾第八
    三焦膀胱受病发少腹肿不得小便第九
    三焦约内闭发不得大小便第十
    足厥阴脉动喜怒不时发癀疝遗溺癃第十一
    足太阳脉动发下部痔脱肛第十二
    卷之十
    阴受病发痹第一上
    阴受病发痹第一下
    阳受病发风第二上
    阳受病发风第二下
    八虚受病发拘挛第三
    热在五脏发痿第四
    手太阴阳明太阳少阳脉动发肩背痛肩前臑皆痛肩似拔第五
    水浆不消发饮第六
    卷之十一
    胸中寒发脉代第一
    阳厥大惊发狂痫第二
    阳脉下坠阴脉上争发尸厥第三
    气乱于肠胃发霍乱吐下第四
    足太阴厥脉病发溏泄下痢第五
    五气溢发消渴黄瘅第六
    动作失度内外伤发崩中瘀血呕血唾血第七
    邪气聚于下脘发内痈第八
    寒气客于经络之中发痈疽风成发厉浸淫第九上
    寒气客于经络之中发痈疽风成发厉浸淫第九下
    卷之十二
    欠哕唏振寒噫嚏軃泣出太息涎下耳鸣啮舌善忘善饥第
    寒气客于厌发痦不能言第二
    目不得眠不得视及多卧卧不安不得偃卧肉苛诸息有音及喘第三
    足太阳阳明手少阳脉动发目病第四
    手太阳少阳脉动发耳病第五
    手足阳明脉动发口齿病第六¨
    血溢发衄第七(鼻鼽息肉著附)
    手足阳明少阳脉动发喉痹咽痛第八
    气有所结发瘤瘿第九
    妇人杂病第十
    小儿杂病第十一
    参考书目
  • 内容简介:
    《针灸甲乙经》全称为《黄帝三部针灸甲乙经》,为晋代著名医家皇甫谧撰成。他参考了《素问》、《灵枢经》、《明堂孔穴针灸治要》三部书,并将这三部书的有关内容,采用“使事类相从”的方法,将各书相类原文辑集一起,并“删其浮辞,除其重复,论其精要”进行编次而成。全书共分12卷128篇,全面概括了针灸史、脏腑经络、病因病理、俞穴、刺灸临床治疗各个方面,是一部既有系统理论又有丰富宝贵临床经验的精华。
  • 作者简介:
    皇甫谧,幼名静,字士安,自号玄晏先生。安定朝那人。生于东汉建安二十年(公元二一五年),卒于西晋太康三年(公元二八二年),活了六十八岁。提起皇甫谧,人们可能立刻想到他编撰的《针灸甲乙经》。其实,除此之外,他还编撰了《历代帝王世纪》、《高士传》、《逸士传》、《列女传》、《元晏先生集》等书。他一生以著述为业。在医学史和文学史上都负有盛名。
  • 目录:
    《针灸甲乙经》研究概述
    新校正黄帝针灸甲乙经序
    黄帝三部针灸甲乙经序
    序例
    卷之一
    精神五脏论第一
    五脏变腧第二
    五脏六腑阴阳表里第三
    五脏六腑官第四
    五脏大小六腑应候第五
    十二原第六
    十二经水第七
    四海第八
    气息周身五十营四时日分漏刻第九
    营气第十
    营卫三焦第十一
    阴阳清浊精气津液血脉第十二
    津液五别第十三
    奇邪血络第十四
    五色第十五
    阴阳二十五人形性血气不同第十六
    卷之二
    十二经脉络脉支别第一上
    十二经脉络脉支别第一下
    奇经八脉第二
    脉度第三
    十二经标本第四
    经脉根结第五
    经筋第六
    骨度肠度肠胃所受第七
    卷之三
    头直鼻中发际旁行至头维凡七穴第
    头直鼻中入发际一寸循督脉却行至风府凡八穴第二
    头直夹督脉各一寸五分却行至玉枕凡十穴第三
    头直目上入发际五分却行至脑空凡十穴第四
    头缘耳上却行至完骨凡十二穴第五
    头自发际中央旁行凡五穴第六
    背自第一椎循督脉下行至脊骶凡十一穴第七
    背自第一椎两旁夹脊各一寸五分下至节凡四十二穴第八
    背自第二椎两旁夹脊各三寸行至二十一椎下两旁夹脊凡二十六穴第九
    面凡二十九穴第十
    耳前后凡二十穴第十一
    颈凡十七穴第十二
    肩凡二十八穴第十三
    胸自天突循任脉下行至中庭凡七穴第十四
    胸自输府夹任脉两旁各二寸下行至步廊凡十二穴第十五
    胸自气户夹输府两旁各二寸下行至乳根凡十二穴第十六
    胸自云门夹气户两旁各二寸下行至食窦凡十二穴第十七
    腋胁下凡八穴第十八
    腹自鸠尾循任脉下行至会阴凡十五穴第十九
    腹自幽门夹巨阙两旁各半寸循冲脉下行至横骨凡二十二穴第二十
    腹自不容夹幽门两旁各一寸五分至气冲凡二十四穴第二十一
    腹自期门上直两乳夹不容两旁各一寸五分下行至冲门凡十四穴第二十二
    腹自章门下行至居髎凡十二穴第二十三
    手太阴及臂凡一十八穴第二十四
    手厥阴心主及臂凡一十六穴第二十五
    手少阴及臂凡一十六穴第二十六
    手阳明及臂凡二十八穴第二十七
    手少阳及臂凡二十四穴第二十八
    手太阳及臂凡一十六穴第二十九
    足太阴及股凡二十二穴第三十
    足厥阴及股凡二十二穴第三十一
    足少阴及股并阴跷阴维凡二十穴第三十二¨
    足阳明及股凡三十穴第三十三
    足少阳及股并阳维四穴凡二十八穴第三十四
    足太阳及股并阳跷六穴凡三十四穴第三十五
    卷之四
    经脉第一上
    经脉第一中
    经脉第一下
    病形脉诊第二上
    病形脉诊第二下
    三部九候第三
    卷之五
    针灸禁忌第一上
    针灸禁忌第一下
    九针九变十二节五刺五邪第二
    缪刺第三
    针道第四
    针道终始第五
    针道自然逆顺第六
    针道外揣纵舍第七
    卷之六
    八正八虚八风大论第一
    逆顺病本末方宜形志大论第二
    五脏六腑虚实大论第三
    阴阳清浊顺治逆乱大论第四
    四时贼风邪气大论第五
    内外形诊老壮肥瘦病旦慧夜甚大论第六
    阴阳大论第七
    正邪袭内生梦大论第八
    五味所宜五脏生病大论第九
    五脏传病大论第十
    寿夭形诊病候耐痛不耐痛大论第十一
    形气盛衰大论第十二
    卷之七
    六经受病发伤寒热病第一上
    六经受病发伤寒热病第一中
    六经受病发伤寒热病第一下
    足阳明脉病发热狂走第二
    阴衰发热厥阳衰发寒厥第三
    太阳中风感于寒湿发痉第四
    阴阳相移发三疟第五
    卷之八
    五脏传病发寒热第一上
    五脏传病发寒热第一下
    经络受病入肠胃五脏积发伏梁息贲肥气痞气奔豚第二
    五脏六腑胀第三
    水肤胀鼓胀肠覃石瘕第四
    肾风发风水面肘肿第五
    卷之九
    大寒内薄骨髓阳逆发头痛第一(颔项痛附)
    寒气客于五脏六腑发卒心痛胸痹心疝三虫第二
    邪在肺五脏六腑受病发咳逆上气第三
    肝受病及卫气留积发胸胁满痛第四
    邪在心胆及诸脏腑发悲恐太息口苦不乐及惊第五
    脾受病发四肢不用第六
    脾胃大肠受病发腹胀满肠中鸣短气第七
    肾小肠受病发腹胀腰痛引背少腹控睾第八
    三焦膀胱受病发少腹肿不得小便第九
    三焦约内闭发不得大小便第十
    足厥阴脉动喜怒不时发癀疝遗溺癃第十一
    足太阳脉动发下部痔脱肛第十二
    卷之十
    阴受病发痹第一上
    阴受病发痹第一下
    阳受病发风第二上
    阳受病发风第二下
    八虚受病发拘挛第三
    热在五脏发痿第四
    手太阴阳明太阳少阳脉动发肩背痛肩前臑皆痛肩似拔第五
    水浆不消发饮第六
    卷之十一
    胸中寒发脉代第一
    阳厥大惊发狂痫第二
    阳脉下坠阴脉上争发尸厥第三
    气乱于肠胃发霍乱吐下第四
    足太阴厥脉病发溏泄下痢第五
    五气溢发消渴黄瘅第六
    动作失度内外伤发崩中瘀血呕血唾血第七
    邪气聚于下脘发内痈第八
    寒气客于经络之中发痈疽风成发厉浸淫第九上
    寒气客于经络之中发痈疽风成发厉浸淫第九下
    卷之十二
    欠哕唏振寒噫嚏軃泣出太息涎下耳鸣啮舌善忘善饥第
    寒气客于厌发痦不能言第二
    目不得眠不得视及多卧卧不安不得偃卧肉苛诸息有音及喘第三
    足太阳阳明手少阳脉动发目病第四
    手太阳少阳脉动发耳病第五
    手足阳明脉动发口齿病第六¨
    血溢发衄第七(鼻鼽息肉著附)
    手足阳明少阳脉动发喉痹咽痛第八
    气有所结发瘤瘿第九
    妇人杂病第十
    小儿杂病第十一
    参考书目
查看详情
相关图书 / 更多
全注全译针灸甲乙经
全注全译资治通鉴
[北宋]司马光 著
全注全译针灸甲乙经
全注全译老子·庄子
[春秋]老子;[战国]庄子
全注全译针灸甲乙经
全注全译四书五经
[春秋]孔子;王洋
全注全译针灸甲乙经
全注全译孙子兵法与三十六计(8册)
[春秋]孙武 著;思履 编
全注全译针灸甲乙经
全注全译菜根谭
[明]洪应明
全注全译针灸甲乙经
全注全译古文观止
[清]吴楚材、[清]吴调侯 编
全注全译针灸甲乙经
全注全解孙子兵法与三十六计
孙武 著
全注全译针灸甲乙经
全注全解论语
[春秋]孔子 著
全注全译针灸甲乙经
全注全译道德经(套装全八册)
[春秋]老子 著;文若愚 编
全注全译针灸甲乙经
全注全译史记全本(套装共4册)
司马迁 著;李翰文 编
全注全译针灸甲乙经
全注全译本草纲目
[明]李时珍
全注全译针灸甲乙经
全注全译史记
[西汉]司马迁 著
您可能感兴趣 / 更多
全注全译针灸甲乙经
针灸甲乙经
[晋]皇甫谧 编集
全注全译针灸甲乙经
三国志精粹 甄选《三国志》中经典篇章,通俗化注释,近百幅精美手绘插图,再现波澜壮阔的历史场景!
[晋]陈寿 杨占军注解 凤凰含章 出品
全注全译针灸甲乙经
武英殿仿相台岳氏本五经·春秋经传集解(全五册)
[晋]杜预;[唐]陆德明 音义
全注全译针灸甲乙经
南方草木状新编
[晋]嵇含 著;陈莹莹 编译;耿雪 绘图
全注全译针灸甲乙经
(崇宁藏)佛国记:(永乐北藏)佛国记:(永乐南藏)佛国记
[晋]法显撰 著
全注全译针灸甲乙经
针灸甲乙经(中医经典掌中宝)
[晋]皇甫谧 著;方义洁 整理
全注全译针灸甲乙经
曾子注释 子华子(子海精华编)
[晋]程本 撰著;宁登国 校点;[清]阮元;陈锦春
全注全译针灸甲乙经
三国志译注(全三册)(中国古代名著全本译注丛书)
[晋]陈寿 著;[南朝宋]裴松之 注;方北辰 译注
全注全译针灸甲乙经
春秋释例(全二册)
[晋]杜预
全注全译针灸甲乙经
金陵全书—尔雅注·方言注·山海经传·葬经·穆天子传注
[晋]郭璞 著
全注全译针灸甲乙经
金陵全书—肘后备急方
[晋]葛洪 撰
全注全译针灸甲乙经
金陵全书—佛国记·弘明集(全两册)
[晋]法显 撰;[南朝梁]僧祐 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