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丛(二)

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丛(二)
分享
扫描下方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右上角”+“,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朋友圈。
作者:
2019-08
版次: 3
ISBN: 9787108066121
定价: 45.00
装帧: 平装
开本: 32开
纸张: 胶版纸
页数: 344页
分类: 哲学心理学
15人买过
  •   《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丛》共三编八册,汇集了作者六十年来讨论中国历代学术思想而未收入各专著的单篇散论,为作者1976-1979年时自编。上编(1-2册)自上古至先秦,中编(3-4册)自两汉至隋唐五代,下编(5-8册)自两宋迄晚清民国。
      全书探源溯流,阐幽发微,颇多学术创辟,系统而真切地勾勒了中国几千年学术思想之脉络全景。本册上起孔子,下至秦代,对儒道墨名四家思想,其内容之异同出入,其年代之先后递变,均有精确分析和详密考订;对于古今聚讼之问题,如《易传》与《小戴礼记》诸篇之融会儒道,《大学》《中庸》两篇中所未经阐发之新义,也有独到见解和圆通论定。几篇论析名墨内涵及其传承衍变关系的文章也值得注意,如对《墨经》和墨学晚期吸取儒道后思想之变化的分析,对惠施、公孙龙之间的内部分歧及与西方逻辑学的异同等的论述,也深入浅出,独辟蹊径。   钱穆(1895-1990),字宾四,著名历史学家,江苏无锡人。1912年始为乡村小学教师,后历中学而大学,先后在燕京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西南联合大学等数校任教。1949年只身去香港,创办新亚书院,1967年起定居台湾。 序
    儒家之性善论与其尽性主义 
    《易传》与《小戴礼记》中之宇宙论 
    《中庸》新义 
    《中庸》新义申释 
    心与性情与好恶 
    《大学》格物新释 
    儒礼杂议之一——非斗 
    释侠 
    驳胡适之说儒 
    读《周官》 
    《墨辩》探源 
    《墨辩》碎诂 
    推止篇 
    惠施历物 
    惠学钩沉 
    《公孙龙子》新解 
    公孙龙七说 
    辩者言 
    名墨訾应辨 
    中国古代散文——从西周至战国
  • 内容简介:
      《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丛》共三编八册,汇集了作者六十年来讨论中国历代学术思想而未收入各专著的单篇散论,为作者1976-1979年时自编。上编(1-2册)自上古至先秦,中编(3-4册)自两汉至隋唐五代,下编(5-8册)自两宋迄晚清民国。
      全书探源溯流,阐幽发微,颇多学术创辟,系统而真切地勾勒了中国几千年学术思想之脉络全景。本册上起孔子,下至秦代,对儒道墨名四家思想,其内容之异同出入,其年代之先后递变,均有精确分析和详密考订;对于古今聚讼之问题,如《易传》与《小戴礼记》诸篇之融会儒道,《大学》《中庸》两篇中所未经阐发之新义,也有独到见解和圆通论定。几篇论析名墨内涵及其传承衍变关系的文章也值得注意,如对《墨经》和墨学晚期吸取儒道后思想之变化的分析,对惠施、公孙龙之间的内部分歧及与西方逻辑学的异同等的论述,也深入浅出,独辟蹊径。
  • 作者简介:
      钱穆(1895-1990),字宾四,著名历史学家,江苏无锡人。1912年始为乡村小学教师,后历中学而大学,先后在燕京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西南联合大学等数校任教。1949年只身去香港,创办新亚书院,1967年起定居台湾。
  • 目录:

    儒家之性善论与其尽性主义 
    《易传》与《小戴礼记》中之宇宙论 
    《中庸》新义 
    《中庸》新义申释 
    心与性情与好恶 
    《大学》格物新释 
    儒礼杂议之一——非斗 
    释侠 
    驳胡适之说儒 
    读《周官》 
    《墨辩》探源 
    《墨辩》碎诂 
    推止篇 
    惠施历物 
    惠学钩沉 
    《公孙龙子》新解 
    公孙龙七说 
    辩者言 
    名墨訾应辨 
    中国古代散文——从西周至战国
查看详情
您可能感兴趣 / 更多
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丛(二)
人生十论
钱穆 著
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丛(二)
阳明学述要
钱穆 著
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丛(二)
庄老通辨
钱穆 著
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丛(二)
宋明理学概述
钱穆 著
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丛(二)
论语新解
钱穆 著
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丛(二)
灵魂与心
钱穆 著
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丛(二)
钱穆先生著作系列(简体精装版)讲堂遗录
钱穆 著
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丛(二)
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丛(一)
钱穆 著
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丛(二)
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丛(七)
钱穆 著
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丛(二)
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丛(六)
钱穆 著
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丛(二)
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丛(八)
钱穆 著
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丛(二)
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丛(三)
钱穆 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