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志演义》互文性研究

《三国志演义》互文性研究
分享
扫描下方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右上角”+“,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朋友圈。
作者:
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
2019-11
ISBN: 9787010213538
定价: 56.00
装帧: 其他
分类: 社会文化
8人买过
  •   《互文性研究》选择《三国志演义》为特定研究对象,从小说故事情节与叙述方式的外部指涉性、小说诗词的互文性解读、插图本中的语图互文现象、小说叙事结构中的互文美学、毛宗岗评点中的互文解读意识,以及小说影视改编的互文策略等六个方面展开论述;试图从文本的意义生成方式与阐释模式两个维度展开讨论,达到对作品互文性特征的系统描述,从而进一步揭示古代小说文本特征与接受活动之间的互动关系;希望在推进《三国志演义》文本研究深度的同时,为更为整体、系统的古代小说互文性研究打开微观突破口。   王凌(1980-),女,湖南常德人。博士,副教授。2009年于南开大学古代文学专业博士毕业到西安工业大学任教至今,2011―2015年期间在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古代文学博士后流动站与赵望秦先生进行合作研究。现任西安工业大学文学院地方文献与文化研究中心主任。目前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方向的教学及科研工作。出版专著《形式与细读:古代白话小说文体研究》(人民出版社2010年):先后在《明清小说研究》、《红楼梦学刊》、《小说评论》等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参编教材多部。主持国家社科基金西部项目1项、陕西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项、陕西省教育厅人文专项项目2项。曾获南开大学2009年优秀毕业生荣誉,南开大学首届“人文科学青年学者奖”三等奖,陕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三等奖等。 绪论:互文性视阈下古代小说文本研究的现状与思考
    一 古代小说互文性研究现状综述
    二 古代小说互文性研究中所存在的问题
    三 古代小说互文性研究中存在的突破口
    四 本书的研究旨趣

    第一章 故事情节与叙事方式的指涉性
    第一节 母题的继承与演绎
    一 “仁主求贤”的继承与改写
    二 “鸿门宴”的模仿与解构
    三 英雄的“相关配备”
    第二节 预叙方式的借鉴与参照
    一 异兆预叙与天人观念的共同信仰
    二 梦预叙与叙述艺术的一致追求
    三 预言预叙与审美需求的集体迎合
    第三节 多种仿拟
    一 叙事情景的正向借鉴
    二 主题意蕴的逆向戏拟
    三 意境化用与格调模仿

    第二章 诗词的互文性
    第一节 人物诗作的再次解读
    一 原始内涵的延伸
    二 原始内涵的背离
    第二节 咏史诗介入的意义
    一 对历史内容的多层级接受
    二 诗歌与小说的相互注解
    第三节 “仿咏史”论赞诗与小说内部的情节互文
    一 回述参照
    二 预叙参照
    三 同类参照
    第四节 典故运用与小说语言的多重指涉
    一 信息含量的增加
    二 褒贬评价的寄寓

    第三章 插图本中的语一图互文现象
    第一节 语-图互文的具体所指
    第二节 因文生图:文字对图像的决定作用
    一 挑选“孕育性的顷刻”
    二 共时叙事:时空场景的分割
    三 自然环境、绣像的静态表现
    第三节 以图解文:图像对文字的反向回应
    一 场景选择与审美取向
    二 图题的褒贬寄寓
    三 图文不符的背后

    第四章 叙事结构中的“互文”美学
    第一节 对照叙事与主题的强调
    一 宏观结构中的“首尾大照应”
    二 情节单元之间的前后“遥对
    三 局部情节之内的微观”自对“
    第二节 重复叙述与隐喻的传达
    一 意象重复
    二 场景重复
    三 情节重复
    第三节 伏笔叙事与隋节的暗示
    一 对人物命运的暗示
    二 对重要情节走向的暗示
    第四节 “弄引”、“獭尾”与结构的完善
    一 “弄引”与叙事铺垫
    二 “獭尾”与叙事余波

    第五章 毛批中的“互文”解读视角
    第一节 小说评点与互文性理论的沟通基础
    第二节 史实参照建构人物品评模式
    一 历史事件的参照
    二 历史人物的参照
    第三节 诗文引用与小说意趣的个性化解读
    一 情境参照扩展解读空间
    二 “简单参考”增加情韵内涵
    三 借古人之论抒个体感悟
    四 借用、戏仿调节阅读情绪
    第四节 寻找隋节互文与小说结构的文人化阐释
    一 对应结构的发现
    二 对应结构的解读

    第六章 《三国演义》影视改编的互文策略
    第一节 信息增值与集体记忆的复活
    ――以电视剧《三国演义》为例
    一 题材流传中的信息再现
    二 民间故事的介入参与
    三 历史记忆的补充参照
    第二节 故事改写与港式大片的审美需求
    ――以电影《赤壁》为例
    一 转移叙事重点凸显“兄弟情谊”
    二 时空错乱与“正邪不两立”的强化
    三 重视次要人物展现“反战”主题
    第三节 形象重塑与当代接受的潜在期待
    ――以电视剧《三国》为例
    一 卸下脸谱与角色翻案
    二 生活叙事与解构英雄
    三 台词穿越与人物戏说
    第四节 主题颠覆与现实情感的投射
    ――以电影《关云长》、《三国之见龙卸甲》、《铜雀台》为例
    一 《关云长》:迷失与突围
    二 《见龙卸甲》:未奏响的“集结号”
    三 《铜雀台》:英雄的孤独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 内容简介:
      《互文性研究》选择《三国志演义》为特定研究对象,从小说故事情节与叙述方式的外部指涉性、小说诗词的互文性解读、插图本中的语图互文现象、小说叙事结构中的互文美学、毛宗岗评点中的互文解读意识,以及小说影视改编的互文策略等六个方面展开论述;试图从文本的意义生成方式与阐释模式两个维度展开讨论,达到对作品互文性特征的系统描述,从而进一步揭示古代小说文本特征与接受活动之间的互动关系;希望在推进《三国志演义》文本研究深度的同时,为更为整体、系统的古代小说互文性研究打开微观突破口。
  • 作者简介:
      王凌(1980-),女,湖南常德人。博士,副教授。2009年于南开大学古代文学专业博士毕业到西安工业大学任教至今,2011―2015年期间在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古代文学博士后流动站与赵望秦先生进行合作研究。现任西安工业大学文学院地方文献与文化研究中心主任。目前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方向的教学及科研工作。出版专著《形式与细读:古代白话小说文体研究》(人民出版社2010年):先后在《明清小说研究》、《红楼梦学刊》、《小说评论》等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参编教材多部。主持国家社科基金西部项目1项、陕西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项、陕西省教育厅人文专项项目2项。曾获南开大学2009年优秀毕业生荣誉,南开大学首届“人文科学青年学者奖”三等奖,陕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三等奖等。
  • 目录:
    绪论:互文性视阈下古代小说文本研究的现状与思考
    一 古代小说互文性研究现状综述
    二 古代小说互文性研究中所存在的问题
    三 古代小说互文性研究中存在的突破口
    四 本书的研究旨趣

    第一章 故事情节与叙事方式的指涉性
    第一节 母题的继承与演绎
    一 “仁主求贤”的继承与改写
    二 “鸿门宴”的模仿与解构
    三 英雄的“相关配备”
    第二节 预叙方式的借鉴与参照
    一 异兆预叙与天人观念的共同信仰
    二 梦预叙与叙述艺术的一致追求
    三 预言预叙与审美需求的集体迎合
    第三节 多种仿拟
    一 叙事情景的正向借鉴
    二 主题意蕴的逆向戏拟
    三 意境化用与格调模仿

    第二章 诗词的互文性
    第一节 人物诗作的再次解读
    一 原始内涵的延伸
    二 原始内涵的背离
    第二节 咏史诗介入的意义
    一 对历史内容的多层级接受
    二 诗歌与小说的相互注解
    第三节 “仿咏史”论赞诗与小说内部的情节互文
    一 回述参照
    二 预叙参照
    三 同类参照
    第四节 典故运用与小说语言的多重指涉
    一 信息含量的增加
    二 褒贬评价的寄寓

    第三章 插图本中的语一图互文现象
    第一节 语-图互文的具体所指
    第二节 因文生图:文字对图像的决定作用
    一 挑选“孕育性的顷刻”
    二 共时叙事:时空场景的分割
    三 自然环境、绣像的静态表现
    第三节 以图解文:图像对文字的反向回应
    一 场景选择与审美取向
    二 图题的褒贬寄寓
    三 图文不符的背后

    第四章 叙事结构中的“互文”美学
    第一节 对照叙事与主题的强调
    一 宏观结构中的“首尾大照应”
    二 情节单元之间的前后“遥对
    三 局部情节之内的微观”自对“
    第二节 重复叙述与隐喻的传达
    一 意象重复
    二 场景重复
    三 情节重复
    第三节 伏笔叙事与隋节的暗示
    一 对人物命运的暗示
    二 对重要情节走向的暗示
    第四节 “弄引”、“獭尾”与结构的完善
    一 “弄引”与叙事铺垫
    二 “獭尾”与叙事余波

    第五章 毛批中的“互文”解读视角
    第一节 小说评点与互文性理论的沟通基础
    第二节 史实参照建构人物品评模式
    一 历史事件的参照
    二 历史人物的参照
    第三节 诗文引用与小说意趣的个性化解读
    一 情境参照扩展解读空间
    二 “简单参考”增加情韵内涵
    三 借古人之论抒个体感悟
    四 借用、戏仿调节阅读情绪
    第四节 寻找隋节互文与小说结构的文人化阐释
    一 对应结构的发现
    二 对应结构的解读

    第六章 《三国演义》影视改编的互文策略
    第一节 信息增值与集体记忆的复活
    ――以电视剧《三国演义》为例
    一 题材流传中的信息再现
    二 民间故事的介入参与
    三 历史记忆的补充参照
    第二节 故事改写与港式大片的审美需求
    ――以电影《赤壁》为例
    一 转移叙事重点凸显“兄弟情谊”
    二 时空错乱与“正邪不两立”的强化
    三 重视次要人物展现“反战”主题
    第三节 形象重塑与当代接受的潜在期待
    ――以电视剧《三国》为例
    一 卸下脸谱与角色翻案
    二 生活叙事与解构英雄
    三 台词穿越与人物戏说
    第四节 主题颠覆与现实情感的投射
    ――以电影《关云长》、《三国之见龙卸甲》、《铜雀台》为例
    一 《关云长》:迷失与突围
    二 《见龙卸甲》:未奏响的“集结号”
    三 《铜雀台》:英雄的孤独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查看详情
您可能感兴趣 /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