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鲁斯特学术史研究/外国文学学术史研究

普鲁斯特学术史研究/外国文学学术史研究
分享
扫描下方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右上角”+“,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朋友圈。
作者:
出版社: 译林出版社
2019-12
版次: 1
ISBN: 9787544766890
定价: 68.00
装帧: 平装
开本: 32开
纸张: 纯质纸
页数: 309页
分类: 文学
13人买过
  • 马塞尔?普鲁斯特的作品《追寻逝去的时光》出版于20世纪初,从那时开始便有 

    了对普鲁斯特作品的阅读、批评、研究。《普鲁斯特学术史研究》分两编。第一编以时间为线索, 对一个世纪以来的普鲁斯特作品批评与研究的重要方法和学派、学者,以及研究成果进行介绍与尽力客观的评价;第二编在第一编的基础上,针对普学中的一些关键性主题展开讨论,既注意贯通不同年代、不同学派的批评家对同一主题的理解与阐释, 

    亦弥补第一编中不可避免地留下的关于相关主题研究的一些空缺,并提出作者对该主题 

    的看法。 涂卫群 

     北京大学、巴黎三大硕士,纽约州立大学博士。中国社科院外文所研究员。著有《普鲁斯特评传》(1999)、《从普鲁斯特出发》(2001)、《眼光的交织:在曹雪芹与马塞尔?普鲁斯特之间》(2014),译有雷蒙?费德曼《致相关者》(2000)、程抱一《中国诗画语言研究》(2006)等,编选《椴花茶中的时光》(周克希译,2019)。 绪论 

    第一编 普鲁斯特学术史 

    第一章 小说的出版与作者去世后的反响 

    第一节 曲折的出版过程及最初的评价 

    第二节 《致敬马塞尔?普鲁斯特(1871―1922)》(1923) 

    第二章 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初 

    第一节 雅克?理维埃: 《追寻》早年知音 

    第二节 风格研究: 施皮策《马塞尔?普鲁斯特的风格》(1928) 

    第三节 阿尔诺?当蒂约、夏尔?布隆代尔的心理学批评 

    第三章 20世纪三四十年代: 相对沉寂与重新发现 

    第一节 萨缪尔?贝克特《普鲁斯特》(1931) 

    第二节 道格拉斯?W.奥尔登《马塞尔?普鲁斯特与其法语批评家》(1940) 

    第三节 40年代普鲁斯特批评的转机与新进展 

    第四章 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初: 新一轮出版与相关批评 

    第一节 《让?桑特伊》(1952)、《驳圣伯夫》(1954)的发现与出版 

    第二节 伽里玛出版社“七星文库”丛书本新版《追寻》(1954) 

    第三节 让?鲁塞《形式与含义》中的一章《普鲁斯特:〈追寻逝去的时光〉》(1962) 

    第四节 普鲁斯特遗稿的逐步发现与普学两大学派:“新批评”与生成批评 

    第五章 20世纪六七十年代: “新批评”对《追寻》的文本与写作阐释 

    第一节 相得益彰的普学与“新批评” 

    第二节 吉尔?德勒兹的《普鲁斯特与符号》(1964、1970、1976) 

    第三节 罗兰?巴尔特对普鲁斯特写作的研究 

    第四节 热拉尔?热奈特的《追寻》研究与其叙述学 

    第五节 让―皮埃尔?里夏尔、塞尔日?杜布罗夫斯基的普鲁斯特研究 

    第六节 让―伊夫?塔迪埃《普鲁斯特和小说》(1971、1986、2003) 

    第七节 “新批评”眼中的普学 

    第八节 对普学中“新批评”的质疑与“新批评” 的贡献 

    第六章 20世纪七八十年代至世纪之交: 生成批评对普鲁斯特写作过程的研究 

    第一节 生成批评译名释义及生成批评由来 

    第二节 生成批评研究对象 

    第三节 从文本生成到文化生成研究 

    第四节 普鲁斯特研究中心(研究组)的成立 

    第五节 普鲁斯特手稿的誊录与出版 

    第六节 生成批评奠基时期的主要代表人物及研究成果 (克洛迪娜?凯马尔、贝尔纳?布兰、吉川一义) 

    第七节 手稿新发现: 娜塔丽?莫里亚克版《失踪的阿尔贝蒂娜》(1987) 

    第八节 弗朗索瓦兹?勒里什的生成研究 

    第七章 20世纪80年代至20世纪末: 新一轮出版与各类其他研究 

    第一节 新一轮出版(1984―1989)与所引发的有关手稿出版的论辩 

    第二节 互文性、文化生成与比较文学、比较文化研究 

    第三节 后现代批评: 玛格丽特?格雷《后现代普鲁斯特》(1992) 

    第四节 孔帕农论巴尔特的普鲁斯特:《“普鲁斯特和我”》(1994) 

    第五节 “普鲁斯特研究新方向”国际研讨会(1997会议,2000、2001文集) 

    第八章 21世纪的普鲁斯特研究 

    第一节 米莱伊?纳图莱尔的普鲁斯特研究、巴黎三大普鲁斯特研究中心与马塞尔?普 

    鲁斯特及贡布雷友人会 

    第二节 娜塔丽?莫里亚克?戴耶的普鲁斯特手稿研究与普鲁斯特研究组的活动 

    第三节 安娜?西蒙: 普鲁斯特与“感性思维”及普鲁斯特轴心网站 

    第四节 孔帕农在法兰西公学院主持的普鲁斯特课程与研讨会(2006―2011) 

    第五节 从《去斯万家那边》发表百年纪念(2013)看普学进展(文集、电台节目、课程、研讨会等) 

    第九章 中国普学 

    第一节 1949年前的普学: 初兴 

    第二节 1949―1979年: 沉寂 

    第三节 1980―1999年: 复苏与蓬勃发展 

    第四节 21世纪: 走向成熟 

    第五节 新世纪普鲁斯特作品重译与“接受研究” 

    第二编 普鲁斯特学术史研究 

    第一章 《追寻》的理性建构与感性基础: 普鲁斯特与法国文学传统 

    第一节 普鲁斯特与法国古典主义传统 

    第二节 进入《追寻》的19世纪法国作家 

    第三节 《追寻》的理性建构与感性基础 

    第二章 瞬间永恒――普鲁斯特小说的时间观 

    第一节 对《追寻》的时间研究 

    第二节 瞬间永恒: 支撑时间巨厦的小水滴 

    第三节 《草地上的午餐》: 文学艺术作品与具有永恒生命的青草 

    第三章 回忆录、自传与小说: 普鲁斯特如何由叙述人称“我”而及“大我”之境 

    第一节 体裁之辨: 作为叙述人称的“我” 

    第二节 “心灵的间歇性”或作为幻象的“我”: 普鲁斯特与传统哲学及宗教对“我”的思考 

    第三节 解构《追寻》: 混淆体裁与消解主体 

    第四节 普鲁斯特的取舍: 以叙述人称“我”而及“大我”之境 

    第四章 碎片、对立与有机整体 ――普鲁斯特“和而不同”的审美观 

    第一节 对普鲁斯特“碎片化写作”之研究的局限 

    第二节 碎片化的现实与文学的解决 

    第三节 异文化艺术碎片的作用 

    第四节 普鲁斯特“和而不同”的审美观 

    第五节 文学写作拓展眼光、会通文化的作用 

    第五章 普鲁斯特与其时代 

    第一节 不断拓展的《追寻》思想史、文化生成研究 

    第二节 “美好时代”的文化氛围: 普鲁斯特“和而不同”的审美观的社会文化基础 

    第三节 与作者一同成长的作品: 时代与社会的镜子 

    第六章 普鲁斯特的文学观与百年普学 

    第一节 普鲁斯特的双重自我论、对叙事技巧的探索与新批评 

    第二节 普鲁斯特的风格论、其手稿的陆续发现与生成批评 

    第三节 穿越时空的旅行: 《追寻》与互文性及文化生成研究 

    第四节 文学与真正的生活: 作为哲学与伦理学研究范例的《追寻》 

    第五节 普鲁斯特的作品接受观:以作品本身塑造其未来的读者 

    结语 

    附录 

    重要文献 

    一、 西文 

    二、 中文 

    附录二 人名中外文对照及索引 

    附录三 书、报、刊名中外文对照及索引 

    一、 普鲁斯特作品 

    二、 其他作品
  • 内容简介:
    马塞尔?普鲁斯特的作品《追寻逝去的时光》出版于20世纪初,从那时开始便有 

    了对普鲁斯特作品的阅读、批评、研究。《普鲁斯特学术史研究》分两编。第一编以时间为线索, 对一个世纪以来的普鲁斯特作品批评与研究的重要方法和学派、学者,以及研究成果进行介绍与尽力客观的评价;第二编在第一编的基础上,针对普学中的一些关键性主题展开讨论,既注意贯通不同年代、不同学派的批评家对同一主题的理解与阐释, 

    亦弥补第一编中不可避免地留下的关于相关主题研究的一些空缺,并提出作者对该主题 

    的看法。
  • 作者简介:
    涂卫群 

     北京大学、巴黎三大硕士,纽约州立大学博士。中国社科院外文所研究员。著有《普鲁斯特评传》(1999)、《从普鲁斯特出发》(2001)、《眼光的交织:在曹雪芹与马塞尔?普鲁斯特之间》(2014),译有雷蒙?费德曼《致相关者》(2000)、程抱一《中国诗画语言研究》(2006)等,编选《椴花茶中的时光》(周克希译,2019)。
  • 目录:
    绪论 

    第一编 普鲁斯特学术史 

    第一章 小说的出版与作者去世后的反响 

    第一节 曲折的出版过程及最初的评价 

    第二节 《致敬马塞尔?普鲁斯特(1871―1922)》(1923) 

    第二章 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初 

    第一节 雅克?理维埃: 《追寻》早年知音 

    第二节 风格研究: 施皮策《马塞尔?普鲁斯特的风格》(1928) 

    第三节 阿尔诺?当蒂约、夏尔?布隆代尔的心理学批评 

    第三章 20世纪三四十年代: 相对沉寂与重新发现 

    第一节 萨缪尔?贝克特《普鲁斯特》(1931) 

    第二节 道格拉斯?W.奥尔登《马塞尔?普鲁斯特与其法语批评家》(1940) 

    第三节 40年代普鲁斯特批评的转机与新进展 

    第四章 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初: 新一轮出版与相关批评 

    第一节 《让?桑特伊》(1952)、《驳圣伯夫》(1954)的发现与出版 

    第二节 伽里玛出版社“七星文库”丛书本新版《追寻》(1954) 

    第三节 让?鲁塞《形式与含义》中的一章《普鲁斯特:〈追寻逝去的时光〉》(1962) 

    第四节 普鲁斯特遗稿的逐步发现与普学两大学派:“新批评”与生成批评 

    第五章 20世纪六七十年代: “新批评”对《追寻》的文本与写作阐释 

    第一节 相得益彰的普学与“新批评” 

    第二节 吉尔?德勒兹的《普鲁斯特与符号》(1964、1970、1976) 

    第三节 罗兰?巴尔特对普鲁斯特写作的研究 

    第四节 热拉尔?热奈特的《追寻》研究与其叙述学 

    第五节 让―皮埃尔?里夏尔、塞尔日?杜布罗夫斯基的普鲁斯特研究 

    第六节 让―伊夫?塔迪埃《普鲁斯特和小说》(1971、1986、2003) 

    第七节 “新批评”眼中的普学 

    第八节 对普学中“新批评”的质疑与“新批评” 的贡献 

    第六章 20世纪七八十年代至世纪之交: 生成批评对普鲁斯特写作过程的研究 

    第一节 生成批评译名释义及生成批评由来 

    第二节 生成批评研究对象 

    第三节 从文本生成到文化生成研究 

    第四节 普鲁斯特研究中心(研究组)的成立 

    第五节 普鲁斯特手稿的誊录与出版 

    第六节 生成批评奠基时期的主要代表人物及研究成果 (克洛迪娜?凯马尔、贝尔纳?布兰、吉川一义) 

    第七节 手稿新发现: 娜塔丽?莫里亚克版《失踪的阿尔贝蒂娜》(1987) 

    第八节 弗朗索瓦兹?勒里什的生成研究 

    第七章 20世纪80年代至20世纪末: 新一轮出版与各类其他研究 

    第一节 新一轮出版(1984―1989)与所引发的有关手稿出版的论辩 

    第二节 互文性、文化生成与比较文学、比较文化研究 

    第三节 后现代批评: 玛格丽特?格雷《后现代普鲁斯特》(1992) 

    第四节 孔帕农论巴尔特的普鲁斯特:《“普鲁斯特和我”》(1994) 

    第五节 “普鲁斯特研究新方向”国际研讨会(1997会议,2000、2001文集) 

    第八章 21世纪的普鲁斯特研究 

    第一节 米莱伊?纳图莱尔的普鲁斯特研究、巴黎三大普鲁斯特研究中心与马塞尔?普 

    鲁斯特及贡布雷友人会 

    第二节 娜塔丽?莫里亚克?戴耶的普鲁斯特手稿研究与普鲁斯特研究组的活动 

    第三节 安娜?西蒙: 普鲁斯特与“感性思维”及普鲁斯特轴心网站 

    第四节 孔帕农在法兰西公学院主持的普鲁斯特课程与研讨会(2006―2011) 

    第五节 从《去斯万家那边》发表百年纪念(2013)看普学进展(文集、电台节目、课程、研讨会等) 

    第九章 中国普学 

    第一节 1949年前的普学: 初兴 

    第二节 1949―1979年: 沉寂 

    第三节 1980―1999年: 复苏与蓬勃发展 

    第四节 21世纪: 走向成熟 

    第五节 新世纪普鲁斯特作品重译与“接受研究” 

    第二编 普鲁斯特学术史研究 

    第一章 《追寻》的理性建构与感性基础: 普鲁斯特与法国文学传统 

    第一节 普鲁斯特与法国古典主义传统 

    第二节 进入《追寻》的19世纪法国作家 

    第三节 《追寻》的理性建构与感性基础 

    第二章 瞬间永恒――普鲁斯特小说的时间观 

    第一节 对《追寻》的时间研究 

    第二节 瞬间永恒: 支撑时间巨厦的小水滴 

    第三节 《草地上的午餐》: 文学艺术作品与具有永恒生命的青草 

    第三章 回忆录、自传与小说: 普鲁斯特如何由叙述人称“我”而及“大我”之境 

    第一节 体裁之辨: 作为叙述人称的“我” 

    第二节 “心灵的间歇性”或作为幻象的“我”: 普鲁斯特与传统哲学及宗教对“我”的思考 

    第三节 解构《追寻》: 混淆体裁与消解主体 

    第四节 普鲁斯特的取舍: 以叙述人称“我”而及“大我”之境 

    第四章 碎片、对立与有机整体 ――普鲁斯特“和而不同”的审美观 

    第一节 对普鲁斯特“碎片化写作”之研究的局限 

    第二节 碎片化的现实与文学的解决 

    第三节 异文化艺术碎片的作用 

    第四节 普鲁斯特“和而不同”的审美观 

    第五节 文学写作拓展眼光、会通文化的作用 

    第五章 普鲁斯特与其时代 

    第一节 不断拓展的《追寻》思想史、文化生成研究 

    第二节 “美好时代”的文化氛围: 普鲁斯特“和而不同”的审美观的社会文化基础 

    第三节 与作者一同成长的作品: 时代与社会的镜子 

    第六章 普鲁斯特的文学观与百年普学 

    第一节 普鲁斯特的双重自我论、对叙事技巧的探索与新批评 

    第二节 普鲁斯特的风格论、其手稿的陆续发现与生成批评 

    第三节 穿越时空的旅行: 《追寻》与互文性及文化生成研究 

    第四节 文学与真正的生活: 作为哲学与伦理学研究范例的《追寻》 

    第五节 普鲁斯特的作品接受观:以作品本身塑造其未来的读者 

    结语 

    附录 

    重要文献 

    一、 西文 

    二、 中文 

    附录二 人名中外文对照及索引 

    附录三 书、报、刊名中外文对照及索引 

    一、 普鲁斯特作品 

    二、 其他作品
查看详情
相关图书 / 更多
普鲁斯特学术史研究/外国文学学术史研究
普鲁斯特研究文集/外国文学学术史研究
涂卫群 编;涂卫群 编选
普鲁斯特学术史研究/外国文学学术史研究
普鲁斯特私人词典
[法]让-保罗·昂托旺;[法]拉斐尔·昂托旺
普鲁斯特学术史研究/外国文学学术史研究
普鲁斯特,龚古尔奖:一场文学骚乱
[法]蒂耶里·拉热 著;赵一凡 译
普鲁斯特学术史研究/外国文学学术史研究
普鲁斯特与感性世界
[法]让-皮埃尔·里夏尔 著;张帆 译
普鲁斯特学术史研究/外国文学学术史研究
普鲁士国王
[德]海因茨·D库尔茨 著;王小卓 译
普鲁斯特学术史研究/外国文学学术史研究
普鲁斯特的小蛋糕(文学经典启蒙绘本)
[法]普鲁斯特 著;周克希 译;[法]贝蒂·伯恩 绘
普鲁斯特学术史研究/外国文学学术史研究
普鲁斯特:音乐人生
皮埃尔·伊凡诺夫 编;[法]安娜-莉泽·加斯塔尔迪
普鲁斯特学术史研究/外国文学学术史研究
普鲁斯特传(上下) 《追忆似水年华》的创作史 普鲁斯特的心灵史成长史
李鸿飞 译;让-伊夫·塔迪耶
普鲁斯特学术史研究/外国文学学术史研究
普鲁塔克与罗马政治
彭磊 编
普鲁斯特学术史研究/外国文学学术史研究
普鲁士战场:苏德战争1944-1945
[英]普里特·巴塔 著;小小冰人 译
普鲁斯特学术史研究/外国文学学术史研究
普鲁斯特找到了记忆的秘密
(美)乔纳·莱勒(Jonah Lehrer) 著,庄云路 译,湛庐文化 出品
普鲁斯特学术史研究/外国文学学术史研究
普鲁斯特的凝视
傅小平 著
您可能感兴趣 / 更多
普鲁斯特学术史研究/外国文学学术史研究
普鲁斯特研究文集/外国文学学术史研究
涂卫群 编;涂卫群 编选
普鲁斯特学术史研究/外国文学学术史研究
阿尔卑斯(第五辑)
涂卫群 刘晖 主编
普鲁斯特学术史研究/外国文学学术史研究
眼光的交织:在曹雪芹与马塞尔·普鲁斯特之间
涂卫群 著
普鲁斯特学术史研究/外国文学学术史研究
从普鲁斯特出发
涂卫群
普鲁斯特学术史研究/外国文学学术史研究
普鲁斯特评传
涂卫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