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布依族传统宗教经典摩经译注与研究

云南布依族传统宗教经典摩经译注与研究
分享
扫描下方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右上角”+“,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朋友圈。
作者:
2012-01
版次: 1
ISBN: 9787811359954
定价: 128.00
装帧: 平装
开本: 16开
纸张: 胶版纸
页数: 700页
分类: 宗教
13人买过
  •   《云南布依族传统宗教经典摩经译注与研究》是国家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立项批准号06BZJ017,结项证书号20101018。国家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鉴定等级为“良好”。编著者经过长达四年艰苦细致的调查研究,深入边远山区,收集拍摄了经书原文全部图片,并在当地农村根据“布摩”先生的念诵与解释,对经文逐字逐句进行布依语国际音标注音、汉语直译、意译和注释,总共破译了《摩经》达八部之多。

      《云南布依族传统宗教经典摩经译注与研究》研究中,编著者坚持“汉藏语系一语三族”的历史语言学观点,即坚持汉藏语系包括“汉语”和“侗泰、苗瑶、藏缅”三个语族。汉藏语系族群在我国分布最广,人数最多。其中侗泰语族(亦称侗台语族或壮侗语族)又是我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族群,布依族即汉藏语系侗泰语族的主要民族之一。编著者认为布依族来源于古代“东夷”、“百越(粤)”、“南粤”、“蛮夷”、“西南夷”等,既然承认他们是原始汉藏语系族群的分支,研究布依族传统宗教经典《摩经》就不能将南、北文化截然分开,更不能将南、北文化对立起来。古代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的水稻文化、竹文化、鸟文化、青铜文化等即为布依族传统宗教经典《摩经》的文化之源,甚至黄河流域旱地粟作农业中的鸟文化、蛙文化、鱼文化也可以在布依族《摩经》中得以传承。例如,布依族《摩经》中有《祭山经》、《祭水经》,汉族则有《山海经》或《山经、海经》,这种类型对应不是偶然的,当是汉藏语系族群先祖的文化传承。《摩经·祭山经》认为“越人(布依族先祖)、汉人、苗人”与“龙神根源”,都来源于创造人类的祖神——“燕鸟(玄鸟、凤凰)王神”,此即诸民族同源观与山神崇拜礼仪的记载; “越人(侗泰语族,亦称侗台语族、壮侗语族)、汉人、苗瑶人”同为汉藏语系族群, “龙神、燕鸟(玄鸟、凤凰)”亦同为汉藏语系族群的主要文化符号,这是中华汉藏系族群同源的《摩经》历史文献依据。其与《山海经》、《楚辞》、《国语》、《左传》、《尚书》、《史记·封禅书》、《礼记·祭法》等相关记载和考古成果相吻合,说明了《摩经》中“燕鸟(玄鸟、凤凰)”图腾信仰与山神崇拜的密切关系,道出了《摩经·祭山经》历史文化之久远。其他如对“树文化”、“燕鸟文化”、“大竹文化”、“青铜文化”、“语言、文学、艺术”等《摩经》文化的深入考证,亦充分地体现了源远流长的中华民族文化共性与布依族文化个性特征,丰富了祖国的文化宝库。
      伍文义,1957年生,布依族,贵州黄果树镇石头村人,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二级教授,中国布依族研究中具有较高学术声誉和学术影响的著名学者之一。1982年毕业于中央民族学院政治(哲学)专业,1982年至2001年在贵州省民委民族研究所工作,历任副所长、贵州省“六山六水”民族调查队副队长,2002年任广东佛山大学政法学院教授,兼任中国民族哲学社会思想史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民族学会理事、贵州省布依学会副会长、贵州省民族学会副会长等职。自20世纪80年代初参撰我国第一本《布依族简史》以后又撰写了《中国少数民族哲学史·布依族哲学史》(国家“七五”重点项目),主编《中国民族文化大观·布依族卷》(国家“八五”重点项目),主持撰写《中国布依语对比研究》(国际合作项目)等。近年参与编写我国第一本《贵州省志·民族志·布依族志》(任分篇主编),主持国家项目两项:“‘莫家话’调查研究”、“云南布依族《摩经》译注与研究”,莫家话与摩经在布依族研究中均是国家社科基金第一次立项。主要获奖作品有:《中国少数民族哲学史·布依族哲学史》获1999年国家社科二等奖;《布依族摩经文学》获2001年贵州省政府文艺一等奖;《贵州省志·民族志·布依族志》获2005年贵州省政府社科一等奖。
    序一

    序二

    序三

    第一章 导言

    第二章 《摩经·祭山经》

    第一节 《摩经·祭山经》原文图

    第二节 《摩经·祭山经》译注

    第三章 《摩经·船经》

    第四章 《摩经·用牛祭祖词》(第一卷)

    第一节 《摩经·用牛祭祖词》(第一卷)原文图

    第二节 《摩经·用牛祭祖词》(第一卷)译注

    第五章 《摩经·用牛祭祖词》(第二卷)

    第一节 《摩经·用牛祭祖词》(第二卷)原文图

    第二节 《摩经·用牛祭祖词》(第二卷)译注

    第六章 《摩经·用牛祭祖词》(第三卷)

    第一节 《摩经·用牛祭祖词》(第三卷)原文图

    第二节 《摩经·用牛祭祖词》(第三卷)译注

    第七章 《摩经·用牛祭祖词》(第四卷)

    第一节 《摩经·用牛祭祖词》(第四卷)原文图

    第二节 《摩经·用牛祭祖词》(第四卷)译注

    第八章 《摩经·用牛祭祖词》(第五卷)

    第一节 《摩经·用牛祭祖词》(第五卷)原文图

    第二节 《摩经·用牛祭祖词》(第五卷)译注

    第九章 《摩经·祭水经》

    第一节 《摩经·祭水经》原文图

    第二节 《摩经·祭水经》译注

    第十章 《摩经》中的山文化、树文化与舟船文化研究

    第一节 《摩经》中的山文化研究

    第二节 《摩经》中的树文化研究

    第三节 《摩经》中的舟船文化研究

    第十一章 《摩经》中的鸟文化研究

    第一节 《摩经》中的“燕子王”图腾崇拜

    第二节 《摩经》“燕鸟”图腾文化之对比分析

    第十二章 《摩经》宗教仪式中的“大竹”文化研究

    第一节 竹与生育文化——“舅家送竹即送子、人由竹而生”的竹图腾观念及崇拜仪式

    第二节 超度仪式“仙逝者魂归大竹神位、升到天堂”的祭祀礼仪

    第三节 布依族“大竹图腾”文化溯源

    第十三章 《摩经》中的青铜文化研究

    第一节 《摩经》中的“铜矿发现”与冶炼技术研究

    第二节 《摩经》中的“铜剑、铜柱”等青铜器研究

    第三节 《摩经》中的“铜棺”文化研究

    第四节 《摩经》中的“铜鼓”文化研究

    第十四章 《摩经》语言与文学艺术研究

    第一节 《摩经》语言研究

    第二节 《摩经》文学艺术研究

    第三节 与《摩经》有关的音乐研究

    后记
  • 内容简介:
      《云南布依族传统宗教经典摩经译注与研究》是国家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立项批准号06BZJ017,结项证书号20101018。国家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鉴定等级为“良好”。编著者经过长达四年艰苦细致的调查研究,深入边远山区,收集拍摄了经书原文全部图片,并在当地农村根据“布摩”先生的念诵与解释,对经文逐字逐句进行布依语国际音标注音、汉语直译、意译和注释,总共破译了《摩经》达八部之多。

      《云南布依族传统宗教经典摩经译注与研究》研究中,编著者坚持“汉藏语系一语三族”的历史语言学观点,即坚持汉藏语系包括“汉语”和“侗泰、苗瑶、藏缅”三个语族。汉藏语系族群在我国分布最广,人数最多。其中侗泰语族(亦称侗台语族或壮侗语族)又是我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族群,布依族即汉藏语系侗泰语族的主要民族之一。编著者认为布依族来源于古代“东夷”、“百越(粤)”、“南粤”、“蛮夷”、“西南夷”等,既然承认他们是原始汉藏语系族群的分支,研究布依族传统宗教经典《摩经》就不能将南、北文化截然分开,更不能将南、北文化对立起来。古代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的水稻文化、竹文化、鸟文化、青铜文化等即为布依族传统宗教经典《摩经》的文化之源,甚至黄河流域旱地粟作农业中的鸟文化、蛙文化、鱼文化也可以在布依族《摩经》中得以传承。例如,布依族《摩经》中有《祭山经》、《祭水经》,汉族则有《山海经》或《山经、海经》,这种类型对应不是偶然的,当是汉藏语系族群先祖的文化传承。《摩经·祭山经》认为“越人(布依族先祖)、汉人、苗人”与“龙神根源”,都来源于创造人类的祖神——“燕鸟(玄鸟、凤凰)王神”,此即诸民族同源观与山神崇拜礼仪的记载; “越人(侗泰语族,亦称侗台语族、壮侗语族)、汉人、苗瑶人”同为汉藏语系族群, “龙神、燕鸟(玄鸟、凤凰)”亦同为汉藏语系族群的主要文化符号,这是中华汉藏系族群同源的《摩经》历史文献依据。其与《山海经》、《楚辞》、《国语》、《左传》、《尚书》、《史记·封禅书》、《礼记·祭法》等相关记载和考古成果相吻合,说明了《摩经》中“燕鸟(玄鸟、凤凰)”图腾信仰与山神崇拜的密切关系,道出了《摩经·祭山经》历史文化之久远。其他如对“树文化”、“燕鸟文化”、“大竹文化”、“青铜文化”、“语言、文学、艺术”等《摩经》文化的深入考证,亦充分地体现了源远流长的中华民族文化共性与布依族文化个性特征,丰富了祖国的文化宝库。
  • 作者简介:
      伍文义,1957年生,布依族,贵州黄果树镇石头村人,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二级教授,中国布依族研究中具有较高学术声誉和学术影响的著名学者之一。1982年毕业于中央民族学院政治(哲学)专业,1982年至2001年在贵州省民委民族研究所工作,历任副所长、贵州省“六山六水”民族调查队副队长,2002年任广东佛山大学政法学院教授,兼任中国民族哲学社会思想史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民族学会理事、贵州省布依学会副会长、贵州省民族学会副会长等职。自20世纪80年代初参撰我国第一本《布依族简史》以后又撰写了《中国少数民族哲学史·布依族哲学史》(国家“七五”重点项目),主编《中国民族文化大观·布依族卷》(国家“八五”重点项目),主持撰写《中国布依语对比研究》(国际合作项目)等。近年参与编写我国第一本《贵州省志·民族志·布依族志》(任分篇主编),主持国家项目两项:“‘莫家话’调查研究”、“云南布依族《摩经》译注与研究”,莫家话与摩经在布依族研究中均是国家社科基金第一次立项。主要获奖作品有:《中国少数民族哲学史·布依族哲学史》获1999年国家社科二等奖;《布依族摩经文学》获2001年贵州省政府文艺一等奖;《贵州省志·民族志·布依族志》获2005年贵州省政府社科一等奖。
  • 目录:
    序一

    序二

    序三

    第一章 导言

    第二章 《摩经·祭山经》

    第一节 《摩经·祭山经》原文图

    第二节 《摩经·祭山经》译注

    第三章 《摩经·船经》

    第四章 《摩经·用牛祭祖词》(第一卷)

    第一节 《摩经·用牛祭祖词》(第一卷)原文图

    第二节 《摩经·用牛祭祖词》(第一卷)译注

    第五章 《摩经·用牛祭祖词》(第二卷)

    第一节 《摩经·用牛祭祖词》(第二卷)原文图

    第二节 《摩经·用牛祭祖词》(第二卷)译注

    第六章 《摩经·用牛祭祖词》(第三卷)

    第一节 《摩经·用牛祭祖词》(第三卷)原文图

    第二节 《摩经·用牛祭祖词》(第三卷)译注

    第七章 《摩经·用牛祭祖词》(第四卷)

    第一节 《摩经·用牛祭祖词》(第四卷)原文图

    第二节 《摩经·用牛祭祖词》(第四卷)译注

    第八章 《摩经·用牛祭祖词》(第五卷)

    第一节 《摩经·用牛祭祖词》(第五卷)原文图

    第二节 《摩经·用牛祭祖词》(第五卷)译注

    第九章 《摩经·祭水经》

    第一节 《摩经·祭水经》原文图

    第二节 《摩经·祭水经》译注

    第十章 《摩经》中的山文化、树文化与舟船文化研究

    第一节 《摩经》中的山文化研究

    第二节 《摩经》中的树文化研究

    第三节 《摩经》中的舟船文化研究

    第十一章 《摩经》中的鸟文化研究

    第一节 《摩经》中的“燕子王”图腾崇拜

    第二节 《摩经》“燕鸟”图腾文化之对比分析

    第十二章 《摩经》宗教仪式中的“大竹”文化研究

    第一节 竹与生育文化——“舅家送竹即送子、人由竹而生”的竹图腾观念及崇拜仪式

    第二节 超度仪式“仙逝者魂归大竹神位、升到天堂”的祭祀礼仪

    第三节 布依族“大竹图腾”文化溯源

    第十三章 《摩经》中的青铜文化研究

    第一节 《摩经》中的“铜矿发现”与冶炼技术研究

    第二节 《摩经》中的“铜剑、铜柱”等青铜器研究

    第三节 《摩经》中的“铜棺”文化研究

    第四节 《摩经》中的“铜鼓”文化研究

    第十四章 《摩经》语言与文学艺术研究

    第一节 《摩经》语言研究

    第二节 《摩经》文学艺术研究

    第三节 与《摩经》有关的音乐研究

    后记
查看详情
相关图书 / 更多
云南布依族传统宗教经典摩经译注与研究
云南省档案馆藏抗战时期抢筑滇缅公路档案汇编
云南省档案馆编
云南布依族传统宗教经典摩经译注与研究
云南濒危怒语良苏话研究
陈海宏,谭丽亚
云南布依族传统宗教经典摩经译注与研究
云南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理论与实践
李家祥
云南布依族传统宗教经典摩经译注与研究
云南青铜时代
李昆声
云南布依族传统宗教经典摩经译注与研究
云南立体生态稻作亚区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
杨从党、李贵勇、李刚华 编
云南布依族传统宗教经典摩经译注与研究
云南大学1959—1962年傣族叙事长诗调查资料集
云南大学文学院
云南布依族传统宗教经典摩经译注与研究
云南壮族民间文学引论
王淑英
云南布依族传统宗教经典摩经译注与研究
云南大麦栽培技术
王志龙、于亚雄 编
云南布依族传统宗教经典摩经译注与研究
云南学前教育资源配置的空间协调性研究
谷峥霖 著
云南布依族传统宗教经典摩经译注与研究
云南马拉松人才培养体系发展史
云南省呈贡体育训练基地
云南布依族传统宗教经典摩经译注与研究
云南民间经籍的文化传播研究
宋野草
云南布依族传统宗教经典摩经译注与研究
云南高黎贡山综合科学研究
周杰
您可能感兴趣 / 更多
云南布依族传统宗教经典摩经译注与研究
中国民族文化大观·布依族篇
伍文义、韦兴儒、周国茂、罗汛河、黎汝标 著
云南布依族传统宗教经典摩经译注与研究
贵州布依族“莫家话”调查研究
伍文义;吴启禄;龙建刚
云南布依族传统宗教经典摩经译注与研究
布依族摩经文学
伍文义 编;韦兴儒;周国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