纲鉴易知录【皮面】(全八册)

纲鉴易知录【皮面】(全八册)
分享
扫描下方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右上角”+“,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朋友圈。
作者: [清]
出版社: 线装书局
2009-11
版次: 1
ISBN: 9787512000308
定价: 2180.00
装帧: 精装
开本: 16开
纸张: 胶版纸
字数: 3920千字
19人买过
  •   《纲鉴易知录》是清朝康熙年间,浙江文人吴乘权和他的朋友周之炯、周之灿合作编纂的一部中国通史读物。吴乘权字楚材,浙江山阴人,他在文、史方面都有不小的成就。古文选本中流行最广的《古文观止》,就是他选注的。吴乘权等以为《资治通鉴》“卷帙太烦,岂能一概记诵”,因此起意编一部篇幅适中繁简适度的历史书,他们三人为此工作了六个寒暑。吴乘权在自序中说了此书的编辑方法和编辑思想:“苦简编之汗漫,为之摘要而删繁;虑大义之不明,为之提纲而挈领。”他们编辑的依据,从太古神话传说时代直到战国,主要依据北宋刘恕的《通鉴外纪》和元朝金履祥的《通鉴前编》;从战国到五代这一千三百多年,据朱熹的《资治通鉴纲目》,“纲”和“目”分列的体例也仿照此书;宋元两朝据明代商辂的《续资治通鉴纲目》;明朝部分,也叫《明鉴易知录》,依据则是朱国标从清初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节抄的《明纪钞略》。这样时间跨度就足够长远,并且用纲目体分出层次,在特定正统观指导下形成连续一贯的编年时间线索,对后世读者来说,这就是一部上起太古,下迄明代的明晰易读的中国通史了。
      《纲鉴易知录》沿袭了传统史书编纂的一般体例,即按照确定好的体例编排好史料大纲,在“纲”下直接叙述历代史实,而不过多地议论阐发,能以一种具有亲和力的方式为读者提供一个历史框架,线索分明。同时编者注意用生动的人物故事和历史事件串联整体,不会显得单调枯燥。而近代和现代人写的史书,多取概括论述的形式,重要史实常常只作举例性的说明,或仅见于附注中,这对于已有基本历史知识的读者困难还不大,至于一般初学者,常常只能得到一些空洞的概念,而缺乏真正的史实基础,难以形成整体的历史知识印象。《纲鉴易知录》等传统通史读物,在这方面的优势是很明显的。 第一卷

     纲鉴易知录卷一

     纲鉴易知录卷二

     纲鉴易知录卷三

     纲鉴易知录卷四

     纲鉴易知录卷五

     纲鉴易知录卷六

     纲鉴易知录卷七

     纲鉴易知录卷八

     纲鉴易知录卷九

     纲鉴易知录卷十

     纲鉴易知录卷十一

     纲鉴易知录卷十二

     纲鉴易知录卷十三

     纲鉴易知录卷十四

    第二卷

     纲鉴易知录卷十五

     纲鉴易知录卷十六

     纲鉴易知录卷十七

     纲鉴易知录卷十八

     纲鉴易知录卷十九

     纲鉴易知录卷二十

     纲鉴易知录卷二一

     纲鉴易知录卷二二

     纲鉴易知录卷二三

     纲鉴易知录卷二四

     纲鉴易知录卷二五

     纲鉴易知录卷二六

     纲鉴易知录卷二七

     纲鉴易知录卷二八

    第三卷

     纲鉴易知录卷二九

     纲鉴易知录卷三十

     纲鉴易知录卷三一

     纲鉴易知录卷三二

     纲鉴易知录卷三三

     纲鉴易知录卷三四

     纲鉴易知录卷三五

     纲鉴易知录卷三六

     纲鉴易知录卷三七

     纲鉴易知录卷三八

     纲鉴易知录卷三九

     纲鉴易知录卷四十

     纲鉴易知录卷四一

    第四卷

     纲鉴易知录卷四二

     纲鉴易知录卷四三

     纲鉴易知录卷四四

     纲鉴易知录卷四五

     纲鉴易知录卷四六

     纲鉴易知录卷四七

     纲鉴易知录卷四八

     ……

    第五卷

    第六卷

    第七卷

    第八卷
  • 内容简介:
      《纲鉴易知录》是清朝康熙年间,浙江文人吴乘权和他的朋友周之炯、周之灿合作编纂的一部中国通史读物。吴乘权字楚材,浙江山阴人,他在文、史方面都有不小的成就。古文选本中流行最广的《古文观止》,就是他选注的。吴乘权等以为《资治通鉴》“卷帙太烦,岂能一概记诵”,因此起意编一部篇幅适中繁简适度的历史书,他们三人为此工作了六个寒暑。吴乘权在自序中说了此书的编辑方法和编辑思想:“苦简编之汗漫,为之摘要而删繁;虑大义之不明,为之提纲而挈领。”他们编辑的依据,从太古神话传说时代直到战国,主要依据北宋刘恕的《通鉴外纪》和元朝金履祥的《通鉴前编》;从战国到五代这一千三百多年,据朱熹的《资治通鉴纲目》,“纲”和“目”分列的体例也仿照此书;宋元两朝据明代商辂的《续资治通鉴纲目》;明朝部分,也叫《明鉴易知录》,依据则是朱国标从清初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节抄的《明纪钞略》。这样时间跨度就足够长远,并且用纲目体分出层次,在特定正统观指导下形成连续一贯的编年时间线索,对后世读者来说,这就是一部上起太古,下迄明代的明晰易读的中国通史了。
      《纲鉴易知录》沿袭了传统史书编纂的一般体例,即按照确定好的体例编排好史料大纲,在“纲”下直接叙述历代史实,而不过多地议论阐发,能以一种具有亲和力的方式为读者提供一个历史框架,线索分明。同时编者注意用生动的人物故事和历史事件串联整体,不会显得单调枯燥。而近代和现代人写的史书,多取概括论述的形式,重要史实常常只作举例性的说明,或仅见于附注中,这对于已有基本历史知识的读者困难还不大,至于一般初学者,常常只能得到一些空洞的概念,而缺乏真正的史实基础,难以形成整体的历史知识印象。《纲鉴易知录》等传统通史读物,在这方面的优势是很明显的。
  • 目录:
    第一卷

     纲鉴易知录卷一

     纲鉴易知录卷二

     纲鉴易知录卷三

     纲鉴易知录卷四

     纲鉴易知录卷五

     纲鉴易知录卷六

     纲鉴易知录卷七

     纲鉴易知录卷八

     纲鉴易知录卷九

     纲鉴易知录卷十

     纲鉴易知录卷十一

     纲鉴易知录卷十二

     纲鉴易知录卷十三

     纲鉴易知录卷十四

    第二卷

     纲鉴易知录卷十五

     纲鉴易知录卷十六

     纲鉴易知录卷十七

     纲鉴易知录卷十八

     纲鉴易知录卷十九

     纲鉴易知录卷二十

     纲鉴易知录卷二一

     纲鉴易知录卷二二

     纲鉴易知录卷二三

     纲鉴易知录卷二四

     纲鉴易知录卷二五

     纲鉴易知录卷二六

     纲鉴易知录卷二七

     纲鉴易知录卷二八

    第三卷

     纲鉴易知录卷二九

     纲鉴易知录卷三十

     纲鉴易知录卷三一

     纲鉴易知录卷三二

     纲鉴易知录卷三三

     纲鉴易知录卷三四

     纲鉴易知录卷三五

     纲鉴易知录卷三六

     纲鉴易知录卷三七

     纲鉴易知录卷三八

     纲鉴易知录卷三九

     纲鉴易知录卷四十

     纲鉴易知录卷四一

    第四卷

     纲鉴易知录卷四二

     纲鉴易知录卷四三

     纲鉴易知录卷四四

     纲鉴易知录卷四五

     纲鉴易知录卷四六

     纲鉴易知录卷四七

     纲鉴易知录卷四八

     ……

    第五卷

    第六卷

    第七卷

    第八卷
查看详情
12
相关图书 / 更多
纲鉴易知录【皮面】(全八册)
纲鉴易知录:全译本
[清]吴乘权 著
纲鉴易知录【皮面】(全八册)
纲鉴易知录
[清]吴乘权 著
纲鉴易知录【皮面】(全八册)
纲鉴易知录(文白对照全8册)(历史学家张宏儒主编,学者张德信、骈宇骞出版家李岩等名家精心白话翻译)
[清]吴乘权 著;[清]吴乘权等撰、张宏儒、张宏儒 注
纲鉴易知录【皮面】(全八册)
纲鉴易知录(线装本,全十五册)
[清]吴乘权 辑
纲鉴易知录【皮面】(全八册)
纲鉴易知录(全八册)
施意周 点校;[清]吴乘权 辑;1817000 朗读
您可能感兴趣 / 更多
纲鉴易知录【皮面】(全八册)
陈氏太极拳图说(简体版)
[清]陈鑫
纲鉴易知录【皮面】(全八册)
脂砚斋评石头记全三册 红楼梦古代弹幕版 6大脂本汇评 3000条脂批句句有梗 彩绘绣像 双色印刷封套
[清]曹雪芹 著;若水古社 整理;[清]脂砚斋 等评
纲鉴易知录【皮面】(全八册)
吴嘉纪诗笺校(精)
[清]吴嘉紀 著;楊積慶 箋校
纲鉴易知录【皮面】(全八册)
龚鼎孳词校注(精)
[清]龚鼎孳 著;邓妙慈 校注;孙克强
纲鉴易知录【皮面】(全八册)
龚鼎孳词校注(平)
[清]龚鼎孳 著;邓妙慈 校注;孙克强
纲鉴易知录【皮面】(全八册)
何绍基日记(全四册)
[清]何绍基
纲鉴易知录【皮面】(全八册)
(上下册)陈曾寿日记(中国近现代稀见史料丛刊(第十辑))
[清]陈曾寿 著;尧育飞 整理
纲鉴易知录【皮面】(全八册)
红楼梦 足本插图版(全2册)
[清]曹雪芹
纲鉴易知录【皮面】(全八册)
梦觉主人序本红楼梦(石头记古钞本汇编4函共40册)(精)
[清]曹雪芹 著
纲鉴易知录【皮面】(全八册)
红楼梦 校注本(全3册)
[清]曹雪芹,[清]高鹗
纲鉴易知录【皮面】(全八册)
声律启蒙 彩绘注音版 古典启蒙 [清]车万育 新华正版
[清]车万育
纲鉴易知录【皮面】(全八册)
吉林纪事诗(精)/长白文库
[清]沈兆禔 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