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学

生态文明学
分享
扫描下方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右上角”+“,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朋友圈。
作者:
2012-09
版次: 1
ISBN: 9787503868061
定价: 60.00
装帧: 平装
开本: 16开
纸张: 胶版纸
页数: 428页
分类: 哲学心理学
21人买过
  • 《生态文明学》由“生态文明学总论”、“生态文明的发展基础:生态文明经济”、“生态文明的传承:生态文化”3篇共30章组成,是著者多年研究生态文明、在总结系列研究成果基础上进一步研究的最新成果。第1章~第9章为上篇,主要论述了生态文明的基本概念、生态文明学研究的基本问题、生态文明学的学科理论基础、生态文明观、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原理、顶层设计、主要内容、技术体系、基本规律和原则;第10章~第22章为中篇,主要论述了生态文明经济的基本概念、基础理论、结构与功能、发展过程、发展机制,阐述了生态文明经济的各种表现形态包括创新经济、循环经济、体验经济、生态经济、绿色经济、低碳经济、生态文明消费型经济和传统经济改造提升的内涵、外延、本质特征、基本功能、内在联系与区别、实践要求、发展对策等相关理论;第23章~第30章为下篇,主要论述了生态文化产生的背景、思想理论渊源、基本要素、研究范式范畴、基本特征、发展规律,生态文化的构建和生态文化产业的发展对策。为了体系的完整,书末还附有生态文明研究综述。《生态文明学》可作为高等院校应用经济学、生态学、人文地理学、管理学、文化学和环境科学等专业师生的教材,还可为科研机构、党政部门、企事业单位相关人员提供参考,也可供关注生态文明建设和未来社会发展的人士阅读。 廖福霖,福建仙游人,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现任福建师范大学生态文明研究所所长,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亚热带资源与环境学报》编委会主任,福建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副院长;原任福建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社会兼职有福建省生态文明研究会理事长、福建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主持过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子课题、省级重点课题和一般课题等共10项。任主要作者出版专著有《生态文明建设理论与实践》(独著,2001年),《生态文明观与全面发展教育》(独著,2002年),《生态生产力导论——21世纪财富的源泉和文明的希望》(2007年),《生态文明经济研究》(2010年),《海峡西岸经济区生物质工程产业发展研究》(2007)。获福建省人民政府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共五项。在教育研究、生产力研究、生态经济、林业经济、东南学术、福建师范大学学报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近百篇。 上篇生态文明学总论
    第1章生态文明的基本概念
    1.1人类社会文明的发展历程
    1.2生态文明的发生与发展
    1.3“类的生态文明”与“社会生态文明”
    1.4生态文明的定义
    1.5生态文明发展的趋势
    第2章生态文明学研究的基本问题
    2.1生态文明学研究的基本内容
    2.2生态文明学研究的对象
    2.3生态文明学关于人的理性假设
    2.4生态文明学研究的方法
    2.5生态文明学与主要相关学科的关系
    第3章生态文明学的学科理论基础
    3.1马克思主义关于复合生态系统理论
    3.2现代生态科学
    3.3和谐协调理论
    3.4现代系统学
    第4章生态文明观
    4.1生态文明哲学观:生态整体主义
    4.2生态安全观
    4.3生态文明生产力观
    4.4生态文明价值观
    4.5生态文明伦理观
    4.6生态文明的本质特征
    4.7生态文明消费观
    4.8生态文明观的方法论
    4.9生态文明的绿色精神
    第5章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原理
    5.1生产力原理
    5.2本体论原理
    5.3认识论原理
    5.4人的主体性与客体性相统一原理
    第6章生态文明建设的顶层设计
    6.1基础性目标:加快生态建设与环境治理改善人类福祉
    6.2中期目标:转变生产和生活方式奠定生态文明基石
    6.3远景性目标:建成生态文明国家展示中华民族风范
    第7章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内容
    7.1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内容
    7.2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内容
    7.3不同文明取向关于生产力的不同理解
    7.4不能把发达生产力等同于先进生产力
    7.5生态生产力是先进的生产力
    7.6相关概念辨析
    7.7生态文明建设的重点内容
    第8章生态文明建设的技术体系
    8.1技术体系
    8.2生态化技术体系的内涵
    8.3生态化技术体系的结构、功能与特征
    8.4生态化技术体系的应用
    第9章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规律和原则
    9.1协同发展规律
    9.2主要原则
    中篇生态文明的发展基础:生态文明经济
    第10章生态文明经济基本概念
    10.1生态文明经济的基本概念
    10.2生态文明经济发展的基本要素
    10.3生态文明经济发展的层次l生与适应性
    10.4生态文明经济与生态经济的关系
    10.5优势互相转变
    第11章生态文明经济的基础理论
    11.1马克思恩格斯的物质变换理论
    11.2全球经济一体化理论
    11.3可持续发展经济理论
    11.4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第12章生态文明经济的结构与功能
    12.1生态文明经济的结构分析
    12.2生态文明经济的功能分析
    第13章生态文明经济的发展过程
    13.1生态文明经济的非均衡发展
    13.2生态文明经济先发优势与后发优势的交融发展
    13.3生态文明经济的优势互转
    13.4生态文明经济的协同发展
    13.5生态文明经济发展过程示意图
    第14章生态文明经济的发展机制
    14.1观念导引机制
    14.2制度保障机制
    14.3技术创新机制
    14.4人才培育机制
    14.5需求拉动机制
    14.6国际竞合机制
    第15章生态文明经济的核心形态:创新经济
    15.1生态文明创新经济的内涵与外延
    15.2创新经济是生态文明经济的核心形态
    15.3生态文明创新经济的三个发展阶段
    15.4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的生态文明创新经济发展比较
    15.5发展生态文明创新经济的举措
    第16章生态文明经济的方法论形态:循环经济
    16.1生态文明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16.2工业文明经济与生态文明经济的方法论辨析
    16.3循环经济是生态文明经济的方法论形态
    16.4作为生态文明经济方法论的循环经济
    16.5“系统循环经济”与“微循环经济”的联系与区别
    16.6循环经济与各生态文明经济形态的区别及联系
    第17章生态文明经济的高级形态:体验经济
    17.1体验经济的内涵与外延
    17.2服务经济与体验经济的联系与区别
    17.3体验经济的理论基础
    17.4体验经济是生态文明经济的高级形态
    17.5体验经济发展分析
    17.6加快我国体验经济发展的对策
    第18章生态文明经济的基本形态(一):生态经济
    18.1国内外生态经济研究进展
    18.2生态经济的内涵
    18.3生态经济研究的主要内容
    18.4“生态经济”与“绿色经济”联系和区别
    18.5“生态经济”是“生态文明经济”的基本形态之一
    第19章生态文明经济的基本形态(二):绿色经济
    19.1绿色经济国内外发展动向
    19.2绿色经济的内涵
    19.3绿色经济的价值能效分析
    19.4绿色经济发展的SWOT分析
    19.5加快发展绿色经济的对策
    第20章生态文明经济的基本形态(三):低碳经济
    20.1低碳经济的兴起
    20.2低碳经济的内涵与发展动力
    20.3低碳经济发展目标
    20.4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基本要求
    第21章生态文明经济的基本形态(四):生态文明消费型经济
    21.1生态文明消费型经济的内涵
    21.2发展生态文明消费型经济的重要意义
    21.3生态文明消费型经济发展存在的阻碍
    21.4建设绿色诚信市场,发展生态文明消费型经济
    第22章传统经济的改造提升
    22.1传统经济的历史演进及其内在矛盾
    22.2生态文明经济与传统经济的关系
    22.3用生态文明经济化解传统经济发展的内在矛盾
    22.4用生态文明经济改造和提升传统经济
    22.5生态文明经济是对传统经济的跨越
    下篇生态文明的传承:生态文化
    第23章生态文化概述
    23.1生态文化产生的背景
    23.2生态文化的性质
    23.3生态文化的科学界定
    23.4生态文化学的学种I生质
    23.5生态文化学的研究方法
    23.6发展生态文化的目的和使命
    第24章生态文化的思想理论渊源
    24.1中国文化中的生态思想资源
    24.2西方文化中的生态思想资源
    24.3马克思主义中的生态文化思想资源
    第25章生态文化的范式、范畴、形式
    25.1生态文化的基本范式
    25.2生态文化的基本范畴
    25.3生态文化的基本形式
    第26章生态文化的基本特征与发展规律
    26.1生态文化的基本特征
    26.2生态文化的发展规律
    第27章生态文化的基本要素
    27.1生态美学
    27.2生态文学(艺术)
    27.3生态科技
    第28章生态文化的构建
    28.1发展中国家的两难选择
    28.2工业文化与生态文化的冲突与融合
    28.3生态文化:时代的必然选择
    28.4发展生态文化应处理的几个关系
    第29章生态文化发展的回顾与展望
    29.1生态文化的回顾
    29.2工业文化向生态文化转型的若干阶段
    29.3生态文化的创建
    第30章生态文化产业
    30.1广义文化:生态文化
    30.2生态文化产品分类及其特征
    30.3生态文化产业的两重属性
    30.4发展生态文化产业的战略选择
    附章生态文明研究综述
    参考文献
    后记
  • 内容简介:
    《生态文明学》由“生态文明学总论”、“生态文明的发展基础:生态文明经济”、“生态文明的传承:生态文化”3篇共30章组成,是著者多年研究生态文明、在总结系列研究成果基础上进一步研究的最新成果。第1章~第9章为上篇,主要论述了生态文明的基本概念、生态文明学研究的基本问题、生态文明学的学科理论基础、生态文明观、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原理、顶层设计、主要内容、技术体系、基本规律和原则;第10章~第22章为中篇,主要论述了生态文明经济的基本概念、基础理论、结构与功能、发展过程、发展机制,阐述了生态文明经济的各种表现形态包括创新经济、循环经济、体验经济、生态经济、绿色经济、低碳经济、生态文明消费型经济和传统经济改造提升的内涵、外延、本质特征、基本功能、内在联系与区别、实践要求、发展对策等相关理论;第23章~第30章为下篇,主要论述了生态文化产生的背景、思想理论渊源、基本要素、研究范式范畴、基本特征、发展规律,生态文化的构建和生态文化产业的发展对策。为了体系的完整,书末还附有生态文明研究综述。《生态文明学》可作为高等院校应用经济学、生态学、人文地理学、管理学、文化学和环境科学等专业师生的教材,还可为科研机构、党政部门、企事业单位相关人员提供参考,也可供关注生态文明建设和未来社会发展的人士阅读。
  • 作者简介:
    廖福霖,福建仙游人,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现任福建师范大学生态文明研究所所长,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亚热带资源与环境学报》编委会主任,福建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副院长;原任福建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社会兼职有福建省生态文明研究会理事长、福建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主持过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子课题、省级重点课题和一般课题等共10项。任主要作者出版专著有《生态文明建设理论与实践》(独著,2001年),《生态文明观与全面发展教育》(独著,2002年),《生态生产力导论——21世纪财富的源泉和文明的希望》(2007年),《生态文明经济研究》(2010年),《海峡西岸经济区生物质工程产业发展研究》(2007)。获福建省人民政府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共五项。在教育研究、生产力研究、生态经济、林业经济、东南学术、福建师范大学学报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近百篇。
  • 目录:
    上篇生态文明学总论
    第1章生态文明的基本概念
    1.1人类社会文明的发展历程
    1.2生态文明的发生与发展
    1.3“类的生态文明”与“社会生态文明”
    1.4生态文明的定义
    1.5生态文明发展的趋势
    第2章生态文明学研究的基本问题
    2.1生态文明学研究的基本内容
    2.2生态文明学研究的对象
    2.3生态文明学关于人的理性假设
    2.4生态文明学研究的方法
    2.5生态文明学与主要相关学科的关系
    第3章生态文明学的学科理论基础
    3.1马克思主义关于复合生态系统理论
    3.2现代生态科学
    3.3和谐协调理论
    3.4现代系统学
    第4章生态文明观
    4.1生态文明哲学观:生态整体主义
    4.2生态安全观
    4.3生态文明生产力观
    4.4生态文明价值观
    4.5生态文明伦理观
    4.6生态文明的本质特征
    4.7生态文明消费观
    4.8生态文明观的方法论
    4.9生态文明的绿色精神
    第5章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原理
    5.1生产力原理
    5.2本体论原理
    5.3认识论原理
    5.4人的主体性与客体性相统一原理
    第6章生态文明建设的顶层设计
    6.1基础性目标:加快生态建设与环境治理改善人类福祉
    6.2中期目标:转变生产和生活方式奠定生态文明基石
    6.3远景性目标:建成生态文明国家展示中华民族风范
    第7章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内容
    7.1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内容
    7.2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内容
    7.3不同文明取向关于生产力的不同理解
    7.4不能把发达生产力等同于先进生产力
    7.5生态生产力是先进的生产力
    7.6相关概念辨析
    7.7生态文明建设的重点内容
    第8章生态文明建设的技术体系
    8.1技术体系
    8.2生态化技术体系的内涵
    8.3生态化技术体系的结构、功能与特征
    8.4生态化技术体系的应用
    第9章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规律和原则
    9.1协同发展规律
    9.2主要原则
    中篇生态文明的发展基础:生态文明经济
    第10章生态文明经济基本概念
    10.1生态文明经济的基本概念
    10.2生态文明经济发展的基本要素
    10.3生态文明经济发展的层次l生与适应性
    10.4生态文明经济与生态经济的关系
    10.5优势互相转变
    第11章生态文明经济的基础理论
    11.1马克思恩格斯的物质变换理论
    11.2全球经济一体化理论
    11.3可持续发展经济理论
    11.4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第12章生态文明经济的结构与功能
    12.1生态文明经济的结构分析
    12.2生态文明经济的功能分析
    第13章生态文明经济的发展过程
    13.1生态文明经济的非均衡发展
    13.2生态文明经济先发优势与后发优势的交融发展
    13.3生态文明经济的优势互转
    13.4生态文明经济的协同发展
    13.5生态文明经济发展过程示意图
    第14章生态文明经济的发展机制
    14.1观念导引机制
    14.2制度保障机制
    14.3技术创新机制
    14.4人才培育机制
    14.5需求拉动机制
    14.6国际竞合机制
    第15章生态文明经济的核心形态:创新经济
    15.1生态文明创新经济的内涵与外延
    15.2创新经济是生态文明经济的核心形态
    15.3生态文明创新经济的三个发展阶段
    15.4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的生态文明创新经济发展比较
    15.5发展生态文明创新经济的举措
    第16章生态文明经济的方法论形态:循环经济
    16.1生态文明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16.2工业文明经济与生态文明经济的方法论辨析
    16.3循环经济是生态文明经济的方法论形态
    16.4作为生态文明经济方法论的循环经济
    16.5“系统循环经济”与“微循环经济”的联系与区别
    16.6循环经济与各生态文明经济形态的区别及联系
    第17章生态文明经济的高级形态:体验经济
    17.1体验经济的内涵与外延
    17.2服务经济与体验经济的联系与区别
    17.3体验经济的理论基础
    17.4体验经济是生态文明经济的高级形态
    17.5体验经济发展分析
    17.6加快我国体验经济发展的对策
    第18章生态文明经济的基本形态(一):生态经济
    18.1国内外生态经济研究进展
    18.2生态经济的内涵
    18.3生态经济研究的主要内容
    18.4“生态经济”与“绿色经济”联系和区别
    18.5“生态经济”是“生态文明经济”的基本形态之一
    第19章生态文明经济的基本形态(二):绿色经济
    19.1绿色经济国内外发展动向
    19.2绿色经济的内涵
    19.3绿色经济的价值能效分析
    19.4绿色经济发展的SWOT分析
    19.5加快发展绿色经济的对策
    第20章生态文明经济的基本形态(三):低碳经济
    20.1低碳经济的兴起
    20.2低碳经济的内涵与发展动力
    20.3低碳经济发展目标
    20.4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基本要求
    第21章生态文明经济的基本形态(四):生态文明消费型经济
    21.1生态文明消费型经济的内涵
    21.2发展生态文明消费型经济的重要意义
    21.3生态文明消费型经济发展存在的阻碍
    21.4建设绿色诚信市场,发展生态文明消费型经济
    第22章传统经济的改造提升
    22.1传统经济的历史演进及其内在矛盾
    22.2生态文明经济与传统经济的关系
    22.3用生态文明经济化解传统经济发展的内在矛盾
    22.4用生态文明经济改造和提升传统经济
    22.5生态文明经济是对传统经济的跨越
    下篇生态文明的传承:生态文化
    第23章生态文化概述
    23.1生态文化产生的背景
    23.2生态文化的性质
    23.3生态文化的科学界定
    23.4生态文化学的学种I生质
    23.5生态文化学的研究方法
    23.6发展生态文化的目的和使命
    第24章生态文化的思想理论渊源
    24.1中国文化中的生态思想资源
    24.2西方文化中的生态思想资源
    24.3马克思主义中的生态文化思想资源
    第25章生态文化的范式、范畴、形式
    25.1生态文化的基本范式
    25.2生态文化的基本范畴
    25.3生态文化的基本形式
    第26章生态文化的基本特征与发展规律
    26.1生态文化的基本特征
    26.2生态文化的发展规律
    第27章生态文化的基本要素
    27.1生态美学
    27.2生态文学(艺术)
    27.3生态科技
    第28章生态文化的构建
    28.1发展中国家的两难选择
    28.2工业文化与生态文化的冲突与融合
    28.3生态文化:时代的必然选择
    28.4发展生态文化应处理的几个关系
    第29章生态文化发展的回顾与展望
    29.1生态文化的回顾
    29.2工业文化向生态文化转型的若干阶段
    29.3生态文化的创建
    第30章生态文化产业
    30.1广义文化:生态文化
    30.2生态文化产品分类及其特征
    30.3生态文化产业的两重属性
    30.4发展生态文化产业的战略选择
    附章生态文明研究综述
    参考文献
    后记
查看详情
相关图书 / 更多
生态文明学
生态语言学视角下的媒体新闻话语研究
宋平 著
生态文明学
生态杭黄(精)/杭黄高铁创新设计丛书
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著;王忠合、邱文展、高志亮 编
生态文明学
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研究
孙忆辛著
生态文明学
生态经济学教程
肖良武,蔡锦松,孙庆刚,张攀春
生态文明学
生态养殖新技术
邱会政;刘晓杰;吴永儒著
生态文明学
生态文明视阈下大学文化发展研究
廖成中
生态文明学
生态系统视角下精神分裂症的康复
肖存利
生态文明学
生态旅游学
韦倩虹、肖婷婷 著
生态文明学
生态学反思——回顾概念,推进科学
Astrid Schwarz and K
生态文明学
生态城市解码
严子杰 著
生态文明学
生态环境犯罪理论与实务/生态环境法治研究丛书
张崇波
生态文明学
生态环保类案件疑难问题研究
李玉华 主编
您可能感兴趣 /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