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城市·区域权力空间制度研究丛书·京津冀区域治理:协调机制与模式

当代中国城市·区域权力空间制度研究丛书·京津冀区域治理:协调机制与模式
分享
扫描下方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右上角”+“,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朋友圈。
作者: ,
2014-07
版次: 1
ISBN: 9787564150129
定价: 49.00
装帧: 平装
开本: 16开
纸张: 胶版纸
页数: 226页
字数: 260千字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分类: 经济
12人买过
  • 《当代中国城市·区域权力空间制度研究丛书·京津冀区域治理:协调机制与模式》围绕区域治理这一主题,以京津冀地区为研究对象,对该地区的发展脉络、现状进行剖析,总结其发展规律以及制约该地区发展的因素,综合运用地理学、行政学、经济学相关学科的理论与知识,借鉴发达国家的成熟经验,构建该地区区域治理的体系、模式以及协调机制等。  《当代中国城市区域权力空间制度研究丛书·京津冀区域治理:协调机制与模式》可供政府公务员、跨区域合作的工作人员以及从事区域经济学、区域公共管理等相关领域的专业师生、研究人员参考。 总序0 导论0.1 选题的背景0.1.1 全球视野:推行区域治理是通行的选择0.1.2 中国视域:推行区域治理是理性的选择0.1.3 区域视角:推行区域治理是现实的选择0.2 研究的意义0.2.1 构建京津冀区域治理体系与机制,是经济全球化的必然选择0.2.2 构建京津冀区域治理体系与机制,是实现我国区域发展战略的战略举措0.2.3 构建京津冀区域治理体系与机制,是国家治理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0.2.4 构建京津冀区域治理体系与机制,是加快环渤海地区发展的现实需要0.3 研究范围、思路方法与内容0.3.1 研究范围0.3.2 研究思路与方法0.3.3 研究内容
    1 区域治理的理论演进及京津冀区域治理的研究1.1 区域治理相关概念1.1.1 区域概念的界定1.1.2 治理的内涵1.1.3 治理的特征1.1.4 区域治理的界定1.2 区域治理的理论流派1.2.1 区域主义:集权式的单中心治理1.2.2 公共选择理论:市场化的多中心治理1.2.3 新区域主义:合作式的网络化治理1.3 区域治理的国外研究1.3.1 都市区治理1.3.2 地方治理1.4 京津冀区域治理的中国研究1.4.1 行政区划调整的观点1.4.2 规划协调的观点1.4.3 政府间合作的观点1.4.4 区域治理的观点
    2 京津冀区域治理的历史、现状与制约因素2.1 京津冀区域治理的历史进程2.1.1 区域治理的演变轨迹2.1.2 京津冀区域治理演变的特征2.2 京津冀区域发展现状2.2.1 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总体竞争力不强2.2.2 京津冀区域差异的测度2.2.3 京津冀区域产业结构的测度2.2.4 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加剧2.2.5 交通基础设施:优势明显,结构有待调整2.3 京津冀区域治理推进的困厄2.3.1 观念制约,区域治理的发展举步维艰2.3.2 区域规划缺位:无序发展的局面难以缓解2.3.3 现行体制的制约:加剧地方竞争2.3.4 区域治理协调机制尚未形成:阻滞了区域治理的推进2.3.5 非政府力量发育不足:延缓了区域治理进程
    3 行政区行政—区域行政—区域治理3.1 行政区与经济区的矛盾与统一3.1.1 行政区与经济区的含义3.1.2 行政区与经济区的竞争与依赖3.2 行政区经济—经济区经济—功能区经济:理论推演3.2.1 传统时期的行政区经济:一元混合经济3.2.2 经济区(都市圈)经济:二元混合经济3.2.3 经济区经济:三元(多元)混合经济3.3 行政区行政到区域行政的演变:现实的发展3.3.1 行政区行政的内涵3.3.2 行政区行政的特征3.3.3 行政区行政的局限3.3.4 区域行政的诞生3.4 区域行政到区域治理的嬗变:理性的选择3.4.1 区域行政与区域公共管理:现实进程的描述3.4.2 区域治理的诞生
    4 区域治理的典型案例及经验借鉴4.1 区域治理的典型案例4.1.1 华盛顿特区:统一组织的大都市区治理——区域委员会4.1.2 旧金山湾区:横向联合的松散型区域治理——政府联合会4.1.3 纽约大都市区:单一功能的松散型区域治理——专门委员会4.1.4 田纳西河流域治理:政府管理、企业式运营的治理——流域管理局4.1.5 波特兰大都市区:集中型的政府治理——都市区政府4.2 区域治理案例的启示4.2.1 不存在“没有政府的治理”的区域治理模式4.2.2 不存在唯一正确的区域治理模式4.2.3 区域治理是权力资源的再配置4.2.4 区域治理是多种力量的平衡4.2.5 区域治理是一个持续调整的互动过程
    5 京津冀区域治理的目标、原则与思路5.1 区域协调发展的目标5.1.1 经济协调5.1.2 社会协调5.1.3 环境协调5.2 区域治理协调机制的设计原则5.2.1 因地制宜、因事制宜原则5.2.2 广泛参与原则5.2.3 效率与公平兼顾原则5.2.4 可操作性原则5.3 京津冀区域治理推进的框架思路5.3.1 区域治理的动力和基础5.3.2 建立区域治理协调机制5.3.3 创建区域治理的支撑体系5.4 京津冀区域治理模式的构建5.4.1 以区域制度创新为保障5.4.2 以基础设施建设为切入点5.4.3 以生态环境保护为突破口5.4.4 以一体化市场建设为基础5.4.5 以产业合作为核心5.4.6 构建政府为主导、市场为主体、产业为基础、社会参与的治理模式
    6 京津冀区域治理的协调体系6.1 区域治理的结构体系6.1.1 区域政府治理体系6.1.2 区域市场治理体系6.1.3 区域社会体系6.2 区域治理的主体——区域利益相关者6.2.1 政府:区域治理的主导者6.2.2 企业:区域治理的主体6.2.3 社会公众:区域治理的重要参与者与评价方6.3 区域治理的客体:区域公共事务6.3.1 区域经济发展6.3.2 区域交通基础设施建设6.3.3 区域生态环境保护6.3.4 区域公共服务6.4 区域治理的载体:运行体系6.4.1 各利益主体的动力机制6.4.2 各和益主体的参与方式6.4.3 京津冀区域治理的运行机制
    7 京津冀区域治理协调机制的构建7.1 京津冀区域治理组织平台的构建7.1.1 搭建地方政府间合作平台7.1.2 搭建“政府—企业—社会”合作伙伴关系平台7.2 京津冀区域治理推进的时序7.2.1 短期目标:中央政府推动、地方政府参与的治理体系7.2.2 中期目标:中央政府指导、地方政府主导的治理体系7.2.3 远期目标:地方政府主导、企业和社会参与的治理体系7.3 京津冀区域治理利益协调机制的构建7.3.1 市场机制7.3.2 行政机制7.3.3 空间机制7.3.4 共享机制7.3.5 合作机制7.3.6 补偿机制7.3.7 扶持机制7.3.8 参与机制
    8 完善京津冀区域治理的建议8.1 树立新型观念,促进思想转变8.1.1 转变思想,“打造新时期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双城记’”8.1.2 树立新型区域观念,破除行政区观念的束缚8.1.3 树立治理理念,推动区域治理体系形成8.1.4 破除地方利益固化藩篱,推动从“空吸”到“扩散”转变8.2 推进政府职能转变,促进地方政府间合作8.2.1 合理界定政府与市场和社会的关系8.2.2 建立现代财政制度,调动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8.2.3 建立新型政绩考核机制8.3 完善区域法律与政策,为区域治理创造良好的环境8.3.1 建立健全区域治理的法律体系8.3.2 建立健全区域政策体系8.3.3 确立区域治理组织的权威性8.4 正确认识区域规划的作用,发挥区域规划的统筹协调功能8.5 发挥社会组织作用,创新区域社会治理体系参考文献
  • 内容简介:
    《当代中国城市·区域权力空间制度研究丛书·京津冀区域治理:协调机制与模式》围绕区域治理这一主题,以京津冀地区为研究对象,对该地区的发展脉络、现状进行剖析,总结其发展规律以及制约该地区发展的因素,综合运用地理学、行政学、经济学相关学科的理论与知识,借鉴发达国家的成熟经验,构建该地区区域治理的体系、模式以及协调机制等。  《当代中国城市区域权力空间制度研究丛书·京津冀区域治理:协调机制与模式》可供政府公务员、跨区域合作的工作人员以及从事区域经济学、区域公共管理等相关领域的专业师生、研究人员参考。
  • 目录:
    总序0 导论0.1 选题的背景0.1.1 全球视野:推行区域治理是通行的选择0.1.2 中国视域:推行区域治理是理性的选择0.1.3 区域视角:推行区域治理是现实的选择0.2 研究的意义0.2.1 构建京津冀区域治理体系与机制,是经济全球化的必然选择0.2.2 构建京津冀区域治理体系与机制,是实现我国区域发展战略的战略举措0.2.3 构建京津冀区域治理体系与机制,是国家治理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0.2.4 构建京津冀区域治理体系与机制,是加快环渤海地区发展的现实需要0.3 研究范围、思路方法与内容0.3.1 研究范围0.3.2 研究思路与方法0.3.3 研究内容
    1 区域治理的理论演进及京津冀区域治理的研究1.1 区域治理相关概念1.1.1 区域概念的界定1.1.2 治理的内涵1.1.3 治理的特征1.1.4 区域治理的界定1.2 区域治理的理论流派1.2.1 区域主义:集权式的单中心治理1.2.2 公共选择理论:市场化的多中心治理1.2.3 新区域主义:合作式的网络化治理1.3 区域治理的国外研究1.3.1 都市区治理1.3.2 地方治理1.4 京津冀区域治理的中国研究1.4.1 行政区划调整的观点1.4.2 规划协调的观点1.4.3 政府间合作的观点1.4.4 区域治理的观点
    2 京津冀区域治理的历史、现状与制约因素2.1 京津冀区域治理的历史进程2.1.1 区域治理的演变轨迹2.1.2 京津冀区域治理演变的特征2.2 京津冀区域发展现状2.2.1 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总体竞争力不强2.2.2 京津冀区域差异的测度2.2.3 京津冀区域产业结构的测度2.2.4 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加剧2.2.5 交通基础设施:优势明显,结构有待调整2.3 京津冀区域治理推进的困厄2.3.1 观念制约,区域治理的发展举步维艰2.3.2 区域规划缺位:无序发展的局面难以缓解2.3.3 现行体制的制约:加剧地方竞争2.3.4 区域治理协调机制尚未形成:阻滞了区域治理的推进2.3.5 非政府力量发育不足:延缓了区域治理进程
    3 行政区行政—区域行政—区域治理3.1 行政区与经济区的矛盾与统一3.1.1 行政区与经济区的含义3.1.2 行政区与经济区的竞争与依赖3.2 行政区经济—经济区经济—功能区经济:理论推演3.2.1 传统时期的行政区经济:一元混合经济3.2.2 经济区(都市圈)经济:二元混合经济3.2.3 经济区经济:三元(多元)混合经济3.3 行政区行政到区域行政的演变:现实的发展3.3.1 行政区行政的内涵3.3.2 行政区行政的特征3.3.3 行政区行政的局限3.3.4 区域行政的诞生3.4 区域行政到区域治理的嬗变:理性的选择3.4.1 区域行政与区域公共管理:现实进程的描述3.4.2 区域治理的诞生
    4 区域治理的典型案例及经验借鉴4.1 区域治理的典型案例4.1.1 华盛顿特区:统一组织的大都市区治理——区域委员会4.1.2 旧金山湾区:横向联合的松散型区域治理——政府联合会4.1.3 纽约大都市区:单一功能的松散型区域治理——专门委员会4.1.4 田纳西河流域治理:政府管理、企业式运营的治理——流域管理局4.1.5 波特兰大都市区:集中型的政府治理——都市区政府4.2 区域治理案例的启示4.2.1 不存在“没有政府的治理”的区域治理模式4.2.2 不存在唯一正确的区域治理模式4.2.3 区域治理是权力资源的再配置4.2.4 区域治理是多种力量的平衡4.2.5 区域治理是一个持续调整的互动过程
    5 京津冀区域治理的目标、原则与思路5.1 区域协调发展的目标5.1.1 经济协调5.1.2 社会协调5.1.3 环境协调5.2 区域治理协调机制的设计原则5.2.1 因地制宜、因事制宜原则5.2.2 广泛参与原则5.2.3 效率与公平兼顾原则5.2.4 可操作性原则5.3 京津冀区域治理推进的框架思路5.3.1 区域治理的动力和基础5.3.2 建立区域治理协调机制5.3.3 创建区域治理的支撑体系5.4 京津冀区域治理模式的构建5.4.1 以区域制度创新为保障5.4.2 以基础设施建设为切入点5.4.3 以生态环境保护为突破口5.4.4 以一体化市场建设为基础5.4.5 以产业合作为核心5.4.6 构建政府为主导、市场为主体、产业为基础、社会参与的治理模式
    6 京津冀区域治理的协调体系6.1 区域治理的结构体系6.1.1 区域政府治理体系6.1.2 区域市场治理体系6.1.3 区域社会体系6.2 区域治理的主体——区域利益相关者6.2.1 政府:区域治理的主导者6.2.2 企业:区域治理的主体6.2.3 社会公众:区域治理的重要参与者与评价方6.3 区域治理的客体:区域公共事务6.3.1 区域经济发展6.3.2 区域交通基础设施建设6.3.3 区域生态环境保护6.3.4 区域公共服务6.4 区域治理的载体:运行体系6.4.1 各利益主体的动力机制6.4.2 各和益主体的参与方式6.4.3 京津冀区域治理的运行机制
    7 京津冀区域治理协调机制的构建7.1 京津冀区域治理组织平台的构建7.1.1 搭建地方政府间合作平台7.1.2 搭建“政府—企业—社会”合作伙伴关系平台7.2 京津冀区域治理推进的时序7.2.1 短期目标:中央政府推动、地方政府参与的治理体系7.2.2 中期目标:中央政府指导、地方政府主导的治理体系7.2.3 远期目标:地方政府主导、企业和社会参与的治理体系7.3 京津冀区域治理利益协调机制的构建7.3.1 市场机制7.3.2 行政机制7.3.3 空间机制7.3.4 共享机制7.3.5 合作机制7.3.6 补偿机制7.3.7 扶持机制7.3.8 参与机制
    8 完善京津冀区域治理的建议8.1 树立新型观念,促进思想转变8.1.1 转变思想,“打造新时期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双城记’”8.1.2 树立新型区域观念,破除行政区观念的束缚8.1.3 树立治理理念,推动区域治理体系形成8.1.4 破除地方利益固化藩篱,推动从“空吸”到“扩散”转变8.2 推进政府职能转变,促进地方政府间合作8.2.1 合理界定政府与市场和社会的关系8.2.2 建立现代财政制度,调动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8.2.3 建立新型政绩考核机制8.3 完善区域法律与政策,为区域治理创造良好的环境8.3.1 建立健全区域治理的法律体系8.3.2 建立健全区域政策体系8.3.3 确立区域治理组织的权威性8.4 正确认识区域规划的作用,发挥区域规划的统筹协调功能8.5 发挥社会组织作用,创新区域社会治理体系参考文献
查看详情
12
相关图书 / 更多
当代中国城市·区域权力空间制度研究丛书·京津冀区域治理:协调机制与模式
当代精神分析场论
(意)朱塞佩·奇维塔雷斯(Giuseppe Civitarese)
当代中国城市·区域权力空间制度研究丛书·京津冀区域治理:协调机制与模式
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总第32辑)
复旦大学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 编
当代中国城市·区域权力空间制度研究丛书·京津冀区域治理:协调机制与模式
当代巴基斯坦研究 第1辑
宋志辉
当代中国城市·区域权力空间制度研究丛书·京津冀区域治理:协调机制与模式
当代东南亚宗教与政治
郑筱筠主编
当代中国城市·区域权力空间制度研究丛书·京津冀区域治理:协调机制与模式
当代医疗与儒家思想
范瑞平
当代中国城市·区域权力空间制度研究丛书·京津冀区域治理:协调机制与模式
当代恐怖主义犯罪防范与治理
李恒
当代中国城市·区域权力空间制度研究丛书·京津冀区域治理:协调机制与模式
当代中国乡村文化传播的多维视角
王鲁美 著
当代中国城市·区域权力空间制度研究丛书·京津冀区域治理:协调机制与模式
当代中国国家治理的议题政治学 : 基于对党政系统 政策注意力的研究
杨竺松, 燕阳
当代中国城市·区域权力空间制度研究丛书·京津冀区域治理:协调机制与模式
当代乡土小说审美变迁研究(1949—2015)
贺仲明
当代中国城市·区域权力空间制度研究丛书·京津冀区域治理:协调机制与模式
当代外国学前教育译丛·一周又一周――儿童发展观察计划(第七版)
叶平枝
当代中国城市·区域权力空间制度研究丛书·京津冀区域治理:协调机制与模式
当代少年儿童小四库全书 古文观止(选注)
曹鹏 选注
当代中国城市·区域权力空间制度研究丛书·京津冀区域治理:协调机制与模式
当代中国考古学(第二版)
陈虹
您可能感兴趣 / 更多
当代中国城市·区域权力空间制度研究丛书·京津冀区域治理:协调机制与模式
基坑工程(第2版)
马海龙;梁发云
当代中国城市·区域权力空间制度研究丛书·京津冀区域治理:协调机制与模式
OSPF协议原理与功能拓展
马海龙
当代中国城市·区域权力空间制度研究丛书·京津冀区域治理:协调机制与模式
基坑工程
马海龙;梁发云
当代中国城市·区域权力空间制度研究丛书·京津冀区域治理:协调机制与模式
宁夏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
马海龙
当代中国城市·区域权力空间制度研究丛书·京津冀区域治理:协调机制与模式
宁夏空间规划研究
马海龙
当代中国城市·区域权力空间制度研究丛书·京津冀区域治理:协调机制与模式
社会保险法精要与实务
马海龙 主编;杨衍佐
当代中国城市·区域权力空间制度研究丛书·京津冀区域治理:协调机制与模式
应用型本科规划教材:土力学
马海龙 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