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学(汇校本)

仁学(汇校本)
分享
扫描下方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右上角”+“,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朋友圈。
作者:
2021-04
ISBN: 9787554018729
定价: 60.00
173人买过
  • 谭嗣同不仅是戊戌六君子之一,而且是晚清维新运动四大思想家之一,其《仁学》在中国近代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产生过深远影响,堪称思想史上的经典文本之一。谭嗣同著述整理本以中华书局《谭嗣同全集(增订本)》最为通行,可惜的是,包括此本在内的众多《仁学》整理本,都未能利用全套的《亚东时报》本,以致在文字上未能足够权威准确。今逢《仁学》发表120周年,为纪念谭嗣同的挚友、《仁学》首次全文刊发者唐才常逝世,将目前所能见到的最为重要的四个版本的《仁学》进行汇校,厘清版本关系,澄清《仁学》写作和刊行中的前人谬说,为研究者和普通读者提供一个忠实展现各本面貌、文字校订准确可信的版本,特推出《仁学》汇校本。 
    本书以最早全文刊发《仁学》的《亚东时报》本为底本,以《清议报》本、《清议报全编》本和国民报社单行本为通校本,详列各本异同,为进一步考索《仁学》写作与刊行中的史实,观照谭嗣同与唐才常、黄颖初、梁启超等人的交往和思想交流,提供丰富的研究资料。同时,通过荟萃各本之长,刮垢磨光,并通过揭示《仁学》主要思想价值和当下意义的导读,也可为广大普通读者提供一个权威可信的《仁学》读本。 
    本书特点如下: 
    1.首次利用全套的《亚东时报》,纠正包括中华本在内的以往各本的脱误、错讹与重要异文百余处。 
    2.首次汇校5个重要版本,并以附录文章详细考索,全面揭示《仁学》的写作、刊行与传播,订正前人成说中的不确之处,为《仁学》版本研究推进一步。 
    3.撰写扼要导言,系统总结《仁学》的思想价值,并结合当下实际,从探索精神、批判精神、日新精神、爱与平等等方面揭示《仁学》的当下意义,使本书不仅是古籍整理著作,更是一部具有思想意义的人文读本。后附文章集中反映了从文献学、书籍史等交叉视角研究《仁学》的前沿成果。 

       谭嗣同(1865―1898),字复生,号壮飞,湖南浏阳人,中国近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诗人,维新派领袖。甲午战后创办浏阳算学社, 开维新运动之先声。后又参办金陵测量会、上海不缠足会、女学堂,于湖南倡办时务学堂、南学会、《湘报》、群萌学会等,主张修建湘粤铁路。后入京委为军机章京,领导戊戌变法,失败后因不愿出走而遇难,为“戊戌六君子”之首。其著述《仁学》为维新派第一部哲学著作,亦是中国近代思想史中的重要著作。梁启超称之为“禹域未有之书,众生无价之宝”。 
       张维欣,1989年生,著《谭嗣同年谱长编》;新编《谭嗣同集》整理者之一;纪录片《我们的谭嗣同》历史顾问兼学术统筹;浏阳谭嗣同纪念广场主要设计者。 
       张玉亮,天津人。中华书局副编审、《中国出版史研究》编辑部副主任,中国新闻史学会编辑出版研究委员会常务理事,时务学堂研究会理事。主要从事近代文献整理与出版史研究。发表《谭嗣同著述刊行考述》、《谭嗣同著述新考》、《文献学视角下的南社史料整理问题》等文,参与整理“新编戊戌六君子集”之《谭嗣同集》《戊戌四子集》。 

     

      
    目录 
      
    前言1 
    一、写《仁学》的人2 
    二、《仁学》的写作与发表7 
    三、《仁学》是讲什么的12 
    四、今天为什么读《仁学》20 
    五、为什么要做汇校本《仁学》26 
    自叙1 
    仁学界说二十七界4 
    卷上 
    一9 
    二12 
    三14 
    四16 
    五18 
    六19 
    七21 
    八24 
    九27 
    一○32 
    一一38 
    一二40 
    一三43 
    一四47 
    一五52 
    一六55 
    一七58 
    一八62 
    一九65 
    二○69 
    二一73 
    二二77 
    二三80 
    二四83 
    二五85 
    二六88 
    二七91 
    二八94 
    二九96 
    三○100 
    卷下 
    三一105 
    三二108 
    三三111 
    三四114 
    三五117 
    三六121 
    三七125 
    三八129 
    三九133 
    四○136 
    四一140 
    四二143 
    四三146 
    四四149 
    四五158 
    四六163 
    四七167 
    四八171 
    四九175 
    五○177 
    附录 
    校刻浏阳谭氏仁学序181 
    《仁学》评论资料184 
    纠结的思考:书籍史、文献学与近代史交叉 
    视域下的《仁学》193 
    蝶翼与风暴:《仁学》刊行的书籍史考察220 
    纸背风云:唐才常的自立军起义筹备与 
    《亚东时报》本《仁学》248 
      

  • 内容简介:
    谭嗣同不仅是戊戌六君子之一,而且是晚清维新运动四大思想家之一,其《仁学》在中国近代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产生过深远影响,堪称思想史上的经典文本之一。谭嗣同著述整理本以中华书局《谭嗣同全集(增订本)》最为通行,可惜的是,包括此本在内的众多《仁学》整理本,都未能利用全套的《亚东时报》本,以致在文字上未能足够权威准确。今逢《仁学》发表120周年,为纪念谭嗣同的挚友、《仁学》首次全文刊发者唐才常逝世,将目前所能见到的最为重要的四个版本的《仁学》进行汇校,厘清版本关系,澄清《仁学》写作和刊行中的前人谬说,为研究者和普通读者提供一个忠实展现各本面貌、文字校订准确可信的版本,特推出《仁学》汇校本。 
    本书以最早全文刊发《仁学》的《亚东时报》本为底本,以《清议报》本、《清议报全编》本和国民报社单行本为通校本,详列各本异同,为进一步考索《仁学》写作与刊行中的史实,观照谭嗣同与唐才常、黄颖初、梁启超等人的交往和思想交流,提供丰富的研究资料。同时,通过荟萃各本之长,刮垢磨光,并通过揭示《仁学》主要思想价值和当下意义的导读,也可为广大普通读者提供一个权威可信的《仁学》读本。 
    本书特点如下: 
    1.首次利用全套的《亚东时报》,纠正包括中华本在内的以往各本的脱误、错讹与重要异文百余处。 
    2.首次汇校5个重要版本,并以附录文章详细考索,全面揭示《仁学》的写作、刊行与传播,订正前人成说中的不确之处,为《仁学》版本研究推进一步。 
    3.撰写扼要导言,系统总结《仁学》的思想价值,并结合当下实际,从探索精神、批判精神、日新精神、爱与平等等方面揭示《仁学》的当下意义,使本书不仅是古籍整理著作,更是一部具有思想意义的人文读本。后附文章集中反映了从文献学、书籍史等交叉视角研究《仁学》的前沿成果。 

  • 作者简介:
       谭嗣同(1865―1898),字复生,号壮飞,湖南浏阳人,中国近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诗人,维新派领袖。甲午战后创办浏阳算学社, 开维新运动之先声。后又参办金陵测量会、上海不缠足会、女学堂,于湖南倡办时务学堂、南学会、《湘报》、群萌学会等,主张修建湘粤铁路。后入京委为军机章京,领导戊戌变法,失败后因不愿出走而遇难,为“戊戌六君子”之首。其著述《仁学》为维新派第一部哲学著作,亦是中国近代思想史中的重要著作。梁启超称之为“禹域未有之书,众生无价之宝”。 
       张维欣,1989年生,著《谭嗣同年谱长编》;新编《谭嗣同集》整理者之一;纪录片《我们的谭嗣同》历史顾问兼学术统筹;浏阳谭嗣同纪念广场主要设计者。 
       张玉亮,天津人。中华书局副编审、《中国出版史研究》编辑部副主任,中国新闻史学会编辑出版研究委员会常务理事,时务学堂研究会理事。主要从事近代文献整理与出版史研究。发表《谭嗣同著述刊行考述》、《谭嗣同著述新考》、《文献学视角下的南社史料整理问题》等文,参与整理“新编戊戌六君子集”之《谭嗣同集》《戊戌四子集》。 

     

  • 目录:
      
    目录 
      
    前言1 
    一、写《仁学》的人2 
    二、《仁学》的写作与发表7 
    三、《仁学》是讲什么的12 
    四、今天为什么读《仁学》20 
    五、为什么要做汇校本《仁学》26 
    自叙1 
    仁学界说二十七界4 
    卷上 
    一9 
    二12 
    三14 
    四16 
    五18 
    六19 
    七21 
    八24 
    九27 
    一○32 
    一一38 
    一二40 
    一三43 
    一四47 
    一五52 
    一六55 
    一七58 
    一八62 
    一九65 
    二○69 
    二一73 
    二二77 
    二三80 
    二四83 
    二五85 
    二六88 
    二七91 
    二八94 
    二九96 
    三○100 
    卷下 
    三一105 
    三二108 
    三三111 
    三四114 
    三五117 
    三六121 
    三七125 
    三八129 
    三九133 
    四○136 
    四一140 
    四二143 
    四三146 
    四四149 
    四五158 
    四六163 
    四七167 
    四八171 
    四九175 
    五○177 
    附录 
    校刻浏阳谭氏仁学序181 
    《仁学》评论资料184 
    纠结的思考:书籍史、文献学与近代史交叉 
    视域下的《仁学》193 
    蝶翼与风暴:《仁学》刊行的书籍史考察220 
    纸背风云:唐才常的自立军起义筹备与 
    《亚东时报》本《仁学》248 
      

查看详情
相关图书 / 更多
仁学(汇校本)
仁学与符号学:通向人文科学之路
李幼蒸 著
仁学(汇校本)
仁学本体论
陈来 著;舒炜 编
仁学(汇校本)
仁学(精)/清末民初文献丛刊
[清]谭嗣同 著
仁学(汇校本)
仁学
谭嗣同 著;吴海兰 评注
仁学(汇校本)
仁学解释学
李幼蒸 编
仁学(汇校本)
仁学:走出不仁的中世纪
谭嗣同、谢俊美 著
您可能感兴趣 / 更多
仁学(汇校本)
揭乡愿与大盗:仁学-太古丛书(第一辑)-维新派的首部哲学著作
谭嗣同 著
仁学(汇校本)
谭嗣同自述
谭嗣同;文明国
仁学(汇校本)
传世经典随身读:仁学
谭嗣同、姚彬彬 著
仁学(汇校本)
仁学
谭嗣同 著;吴海兰 评注
仁学(汇校本)
仁学:走出不仁的中世纪
谭嗣同、谢俊美 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