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素养

新媒体素养
分享
扫描下方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右上角”+“,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朋友圈。
作者:
2019-12
版次: 1
ISBN: 9787040540918
定价: 29.80
装帧: 平装
开本: 16开
纸张: 胶版纸
页数: 224页
分类: 社会文化
71人买过
  •   《新媒体素养》探讨了新媒体环境下网络如何建构世界,以及这种建构对媒介内容、公共舆论、政府决策、公众心理、弱势群体权利等方面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探讨公民使用网络进行有效沟通、公共表达、公益动员、社会参与的可能。
      《新媒体素养》以二维码链接的形式配合MOOC课程展现多元观点与宽阔视野,以鲜活的案例进行引入,旨在帮助读者建立必要的新媒体素养,从而更加理性、成熟地使用新媒体。
      《新媒体素养》既可作为高校各专业本科生的通识教材,也可供各行各业有意提升新媒体素养的社会人士学习参考。   张志安,浙江安吉人,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曾执教于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育部首批“高校网络教育名师”计划入选者,国家高端智库中山大学粤港澳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广东省舆情大数据分析与仿真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山大学互联网与治理研究中心主任,中国新闻史学会应用新闻传播学研究会会长、舆论学研究会副会长,广东省新闻学会副会长,复旦大学媒介素质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领域包括中国新闻业、新闻社会学、大数据与互联网治理等。迄今,主撰或主编出版《编辑部场域中的新闻生产》《政务传播宴务》《媒体深度融合实务》《新媒体与舆论十二个关键问题》《中国新闻业年度观察报告》《互联网与国家治理蓝皮书》等20余部著作,主持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等数十项课题,在SSCI和CSSCI中英文学术期刊发表论文百余篇。曾获教育部人文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及三等奖、中国新闻史学会首届国家学会奖之杰出青年奖、宝钢优秀教师奖,广东新闻金钟奖、广东青年五四奖章等多项荣誉。 第一章 新传播革命和新媒体素养
    第一节 互联网对世界的重塑
    一、人类历史上的传播革命
    二、互联网重塑世界
    第二节 互联网传播的特点及其对认知的影响
    一、互联网传播的特点及现实影响
    二、互联网传播的认知影响
    第三节 公民的新媒体素养
    一、新媒体素养的基本内涵
    二、新媒体素养的能力层次
    课后习题
    慕课问答
    延伸阅读

    第二章 未来新闻业和未来受众
    第一节 未来新闻生产与媒介组织
    一、互联网新闻报道的新特点
    二、未来新闻生产的特点
    三、作为过程的新闻
    四、未来的媒介组织
    第二节 未来受众
    一、受众的变化
    二、未来的受众特征
    三、趋势:未来受众的新变化
    第三节 可参与的新闻业
    一、新闻业是关乎公共利益的行业
    二、关注网络新闻业的品质和价值
    三、参与网络新闻业会提升其透明度
    四、媒介批评和公民新闻都是参与形式
    课后习题
    慕课问答
    延伸阅读

    第三章 新闻:专业和不专业
    第一节 公民新闻生产的现状与类型
    一、公民新闻生产现状
    二、公民新闻类型
    第二节 职业新闻记者为何焦虑
    一、专业新闻的意义
    二、专业与非专业新闻生产者的互补
    课后习题
    慕课问答
    延伸阅读

    第四章 网络舆论:真实或虚幻
    第一节 舆论的定义和特点
    一、什么是舆论
    二、互联网时代舆论的特点
    第二节 值得信赖的舆论
    第三节 当前互联网舆论的问题
    一、“批判理性”的缺乏
    二、协商质量不高
    三、意见的极化和极端化
    四、“民粹主义”舆论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五、作为公众,我们能做什么
    课后习题
    慕课问答
    延伸阅读

    第五章 如何避免“刻板印象”
    第一节 “刻板印象”及其在新媒体时代的变化
    一、什么是“刻板印象”
    二、网络时代“刻板印象”的类型
    第二节 “刻板印象”的产生原因及其社会后果
    一、“刻板印象”形成的社会心理
    二、“刻板印象”可能造成的社会后果
    第三节 如何避免“刻板印象”
    一、警惕“信息茧房”与“群体协同过滤”
    二、要有意识地接触不同偏向的媒体
    三、被“刻板印象”污名化者主动进行公共表达
    课后习题
    慕课问答
    延伸阅读
    ……

    第六章 互联网假新闻:辨识与应对
    第七章 新媒体里的“煽色腥”
    第八章 新媒体中的性与性别
    第九章 生活在广告世界中
    第十章 新媒体与消费生活
    第十一章 新媒体与公民赋权
    第十二章 新媒体与公益动员
    第十三章 面对网络侵权
    第十四章 怎样进行公共表达

    结语
    后记
  • 内容简介:
      《新媒体素养》探讨了新媒体环境下网络如何建构世界,以及这种建构对媒介内容、公共舆论、政府决策、公众心理、弱势群体权利等方面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探讨公民使用网络进行有效沟通、公共表达、公益动员、社会参与的可能。
      《新媒体素养》以二维码链接的形式配合MOOC课程展现多元观点与宽阔视野,以鲜活的案例进行引入,旨在帮助读者建立必要的新媒体素养,从而更加理性、成熟地使用新媒体。
      《新媒体素养》既可作为高校各专业本科生的通识教材,也可供各行各业有意提升新媒体素养的社会人士学习参考。
  • 作者简介:
      张志安,浙江安吉人,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曾执教于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育部首批“高校网络教育名师”计划入选者,国家高端智库中山大学粤港澳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广东省舆情大数据分析与仿真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山大学互联网与治理研究中心主任,中国新闻史学会应用新闻传播学研究会会长、舆论学研究会副会长,广东省新闻学会副会长,复旦大学媒介素质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领域包括中国新闻业、新闻社会学、大数据与互联网治理等。迄今,主撰或主编出版《编辑部场域中的新闻生产》《政务传播宴务》《媒体深度融合实务》《新媒体与舆论十二个关键问题》《中国新闻业年度观察报告》《互联网与国家治理蓝皮书》等20余部著作,主持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等数十项课题,在SSCI和CSSCI中英文学术期刊发表论文百余篇。曾获教育部人文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及三等奖、中国新闻史学会首届国家学会奖之杰出青年奖、宝钢优秀教师奖,广东新闻金钟奖、广东青年五四奖章等多项荣誉。
  • 目录:
    第一章 新传播革命和新媒体素养
    第一节 互联网对世界的重塑
    一、人类历史上的传播革命
    二、互联网重塑世界
    第二节 互联网传播的特点及其对认知的影响
    一、互联网传播的特点及现实影响
    二、互联网传播的认知影响
    第三节 公民的新媒体素养
    一、新媒体素养的基本内涵
    二、新媒体素养的能力层次
    课后习题
    慕课问答
    延伸阅读

    第二章 未来新闻业和未来受众
    第一节 未来新闻生产与媒介组织
    一、互联网新闻报道的新特点
    二、未来新闻生产的特点
    三、作为过程的新闻
    四、未来的媒介组织
    第二节 未来受众
    一、受众的变化
    二、未来的受众特征
    三、趋势:未来受众的新变化
    第三节 可参与的新闻业
    一、新闻业是关乎公共利益的行业
    二、关注网络新闻业的品质和价值
    三、参与网络新闻业会提升其透明度
    四、媒介批评和公民新闻都是参与形式
    课后习题
    慕课问答
    延伸阅读

    第三章 新闻:专业和不专业
    第一节 公民新闻生产的现状与类型
    一、公民新闻生产现状
    二、公民新闻类型
    第二节 职业新闻记者为何焦虑
    一、专业新闻的意义
    二、专业与非专业新闻生产者的互补
    课后习题
    慕课问答
    延伸阅读

    第四章 网络舆论:真实或虚幻
    第一节 舆论的定义和特点
    一、什么是舆论
    二、互联网时代舆论的特点
    第二节 值得信赖的舆论
    第三节 当前互联网舆论的问题
    一、“批判理性”的缺乏
    二、协商质量不高
    三、意见的极化和极端化
    四、“民粹主义”舆论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五、作为公众,我们能做什么
    课后习题
    慕课问答
    延伸阅读

    第五章 如何避免“刻板印象”
    第一节 “刻板印象”及其在新媒体时代的变化
    一、什么是“刻板印象”
    二、网络时代“刻板印象”的类型
    第二节 “刻板印象”的产生原因及其社会后果
    一、“刻板印象”形成的社会心理
    二、“刻板印象”可能造成的社会后果
    第三节 如何避免“刻板印象”
    一、警惕“信息茧房”与“群体协同过滤”
    二、要有意识地接触不同偏向的媒体
    三、被“刻板印象”污名化者主动进行公共表达
    课后习题
    慕课问答
    延伸阅读
    ……

    第六章 互联网假新闻:辨识与应对
    第七章 新媒体里的“煽色腥”
    第八章 新媒体中的性与性别
    第九章 生活在广告世界中
    第十章 新媒体与消费生活
    第十一章 新媒体与公民赋权
    第十二章 新媒体与公益动员
    第十三章 面对网络侵权
    第十四章 怎样进行公共表达

    结语
    后记
查看详情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