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传统银行业到互联网金融

从传统银行业到互联网金融
分享
扫描下方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右上角”+“,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朋友圈。
作者:
2022-09
版次: 1
ISBN: 9787522315355
定价: 68.00
装帧: 其他
开本: 16开
纸张: 胶版纸
页数: 228页
字数: 220.000千字
分类: 经济
1人买过
  • 近年来,互联网金融作为一种新兴的金融形态异军突起,引发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和讨论。与那些强调技术创新特质的观点有所区别,本研究试图以互联网金融为引子,将其发展放置到中国银行业金融体系的长时段变迁进程中,探寻(包含互联网金融在内的)中国银行业金融形态变迁的历史制度逻辑。中国银行业金融体系自1980年代中期初步确立起体制框架以来,其形态先后经历了三个阶段的重要变迁:一是1984-2007年间从国有银行专业化分割垄断向多元商业化银行体系的转变;二是2008-2012年间民间金融的再度兴起与制度化发展;三是2013-2015年间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作为一种宏大的产业制度变迁过程,中国银行业金融体系形态三十多年间的变迁一定程度上折射了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转型。
      
      
      本研究试图运用经济社会学历史制度主义的相关理论视角及推论工具,对1984-2015年间我国银行业金融形态三阶段的重要变迁提供一种制度性的分析与解释。在分析框架上,本研究主要从决策者认知、增量式战略构建、产业政治三个逻辑上紧密联系的维度出发,对不同阶段我国银行业金融形态的变迁进行具体而深入的实证分析,并试图勾勒或揭示出从体制内银行的变革、民间金融的再度兴起到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之间内含的一致性的历史制度逻辑。
      
      
      研究发现,1984-2015年间我国银行业金融形态的变迁本质上是由国家所主(引)导的产业制度变迁过程。从早期银行业金融体系的多元化发展到民间金融的再度兴起与制度化发展,再到互联网金融的异军突起,每一个阶段都持续性或贯穿性地呈现出国家所主导的银行业金融体系增量式变革的一致性历史制度逻辑。 王海英,女,社会学博士,江西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经济社会学、人力资源管理;近年来,主持江西省哲学社会科学项目1项,参与(排名第二)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先后在《山东社会科学》《中国人力资源开发》《求索》等核心期刊发表论文多篇。  

    第一章

    导论 

    一、从互联网金融的兴起追问中国银行业转型的历史制度逻辑2

    二、中国银行业变迁研究的传统路径6      

    三、理解中国银行业变迁的新范式25        

    四、研究意义与创新     27     

    五、方法与实证材料的获取         28     

    第二章

    历史制度主义与产业变迁:展开分析的理论基础

     29

    一、历史制度主义的视野及其理论特征

     30

    二、经济社会学的历史制度学派与产业变迁37

    三、历史制度主义视角下产业变迁的分析要素41

     

    第三章

    第一次增量改革:体制内银行的曲折改革(1984~2007年) 44

    一、银行业金融形态:从分割化专业银行体系到多元商业化银行45

    二、决策者认知:国家关于国有银行业体系变革的双重战略理解56

    三、增量式战略的构建:发展股份制银行等“准体制外”金融与引进海外战略投资者69  

    四、产业政治:国家控制下依附性的政银商关系及央地金融控制权博弈85

     

    第四章

    第二次增量改革:民间金融的再度兴起与制度化努力(2008-2012年) 95

    一、银行业金融形态:民间金融的再次兴起与制度化发展96

    二、决策者认知:服务“三农”、实体经济与民间金融规制“宜疏不宜堵”104

    三、增量式战略的构建:发展村镇银行等新型金融组织和区域金融改革117

    四、产业政治:市场化政银商关系及民间金融组织的准入门槛“游戏”129

     

    第五章

    第三次增量改革:互联网金融的异军突起与合法性支持(2013~2015年)139

    一、银行业金融形态:互联网金融的异军突起及其对传统金融的超越140     

    二、决策者认知:传统银行业的弊端与作为一种金融创新的互联网金融150

    三、增量式战略的构建:鼓励和规范以第三方支付等为重点的互联网金融发展163     

    四、产业政治:传统银行业与互联网金融的竞合博弈及隐含的政银商关系177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 191       

    一、研究结论         191  

    二、进一步的讨论198 

     

    参考文献.202

    后记

    221

     

     
  • 内容简介:
    近年来,互联网金融作为一种新兴的金融形态异军突起,引发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和讨论。与那些强调技术创新特质的观点有所区别,本研究试图以互联网金融为引子,将其发展放置到中国银行业金融体系的长时段变迁进程中,探寻(包含互联网金融在内的)中国银行业金融形态变迁的历史制度逻辑。中国银行业金融体系自1980年代中期初步确立起体制框架以来,其形态先后经历了三个阶段的重要变迁:一是1984-2007年间从国有银行专业化分割垄断向多元商业化银行体系的转变;二是2008-2012年间民间金融的再度兴起与制度化发展;三是2013-2015年间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作为一种宏大的产业制度变迁过程,中国银行业金融体系形态三十多年间的变迁一定程度上折射了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转型。
      
      
      本研究试图运用经济社会学历史制度主义的相关理论视角及推论工具,对1984-2015年间我国银行业金融形态三阶段的重要变迁提供一种制度性的分析与解释。在分析框架上,本研究主要从决策者认知、增量式战略构建、产业政治三个逻辑上紧密联系的维度出发,对不同阶段我国银行业金融形态的变迁进行具体而深入的实证分析,并试图勾勒或揭示出从体制内银行的变革、民间金融的再度兴起到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之间内含的一致性的历史制度逻辑。
      
      
      研究发现,1984-2015年间我国银行业金融形态的变迁本质上是由国家所主(引)导的产业制度变迁过程。从早期银行业金融体系的多元化发展到民间金融的再度兴起与制度化发展,再到互联网金融的异军突起,每一个阶段都持续性或贯穿性地呈现出国家所主导的银行业金融体系增量式变革的一致性历史制度逻辑。
  • 作者简介:
    王海英,女,社会学博士,江西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经济社会学、人力资源管理;近年来,主持江西省哲学社会科学项目1项,参与(排名第二)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先后在《山东社会科学》《中国人力资源开发》《求索》等核心期刊发表论文多篇。
  • 目录:
     

    第一章

    导论 

    一、从互联网金融的兴起追问中国银行业转型的历史制度逻辑2

    二、中国银行业变迁研究的传统路径6      

    三、理解中国银行业变迁的新范式25        

    四、研究意义与创新     27     

    五、方法与实证材料的获取         28     

    第二章

    历史制度主义与产业变迁:展开分析的理论基础

     29

    一、历史制度主义的视野及其理论特征

     30

    二、经济社会学的历史制度学派与产业变迁37

    三、历史制度主义视角下产业变迁的分析要素41

     

    第三章

    第一次增量改革:体制内银行的曲折改革(1984~2007年) 44

    一、银行业金融形态:从分割化专业银行体系到多元商业化银行45

    二、决策者认知:国家关于国有银行业体系变革的双重战略理解56

    三、增量式战略的构建:发展股份制银行等“准体制外”金融与引进海外战略投资者69  

    四、产业政治:国家控制下依附性的政银商关系及央地金融控制权博弈85

     

    第四章

    第二次增量改革:民间金融的再度兴起与制度化努力(2008-2012年) 95

    一、银行业金融形态:民间金融的再次兴起与制度化发展96

    二、决策者认知:服务“三农”、实体经济与民间金融规制“宜疏不宜堵”104

    三、增量式战略的构建:发展村镇银行等新型金融组织和区域金融改革117

    四、产业政治:市场化政银商关系及民间金融组织的准入门槛“游戏”129

     

    第五章

    第三次增量改革:互联网金融的异军突起与合法性支持(2013~2015年)139

    一、银行业金融形态:互联网金融的异军突起及其对传统金融的超越140     

    二、决策者认知:传统银行业的弊端与作为一种金融创新的互联网金融150

    三、增量式战略的构建:鼓励和规范以第三方支付等为重点的互联网金融发展163     

    四、产业政治:传统银行业与互联网金融的竞合博弈及隐含的政银商关系177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 191       

    一、研究结论         191  

    二、进一步的讨论198 

     

    参考文献.202

    后记

    221

     

     
查看详情
12
您可能感兴趣 / 更多
从传统银行业到互联网金融
23秋教材解读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人教版)
王海英 郝焕元
从传统银行业到互联网金融
机器人控制工程基础
王海英 姜金刚 杨柳 主编
从传统银行业到互联网金融
守正精业创新
王海英 著;王海英 编
从传统银行业到互联网金融
丝绸之路文化丛书·历史篇:古城驼铃:湮没的丝路奇台商道
王海英 著
从传统银行业到互联网金融
控制系统的MATLAB仿真与设计(第2版)
王海英、李双全、管宇 著
从传统银行业到互联网金融
儿童视野的幼儿园环境创设
王海英 著
从传统银行业到互联网金融
每个孩子都很重要——利用“儿童工作坊”开发“微型主题”课程的实践探索
王海英 编
从传统银行业到互联网金融
中国民族民间舞(女班)
王海英
从传统银行业到互联网金融
学前教育社会学
王海英
从传统银行业到互联网金融
高等数学
王海英 编著
从传统银行业到互联网金融
论语一日一读
王海英
从传统银行业到互联网金融
举一反三-3ds max建筑效果图制作实战训练
王海英 编;詹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