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前考古文集

史前考古文集
分享
扫描下方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右上角”+“,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朋友圈。
作者: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2017-11
版次: 1
ISBN: 9787030550446
定价: 200.00
装帧: 平装
开本: 其他
页数: 460页
字数: 678千字
分类: 历史
10人买过


  • 本书收集了作者199602016年公开发表的学术35篇。共分为六部分:一、谱系,二、聚落形态,三、史前艺术,四、传说与史实,五、理论与方法,六、回顾与前瞻。其中,谱系中国新石器时代之初至青铜时代早期的序列再次论证。聚落形态分村落、城址和墓地三部分分别论述。史前艺术讨论了中国史前彩陶、玉器和陶塑品。传说与史实集中讨论了夏启之居与禹贡五服的问题。理论与方法重点探讨了古学的定名。后,作者还对中国的文明起源等问题进行了回顾与思。本书在相当程度上反映了作者关于史前古的系统学术观点。



    赵青春,1964年生,河南驻马店人,1999年于北京大学古文博学院,获博士。现为会科学院古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古学会夏商周古委员会副主任,研究方向为史前古与民族古学。

    精彩内容:

    壹 谱系试论中国新石器时代早期的区域特征与发展阶段学术界对中国新石器时代早期的探索,由来已久。早在20世纪60年代,已经在北京门头沟的东胡林人和江西万年仙人洞遗址以及广东、广西的多处遗址中被多次发现,只是因各方面的原因受到质疑。直到80年代发现向北徐水南庄头遗址以后才得以确认。进入90年代以来,陆续发现了一批新石器时代早期的遗址,进人21世纪之后,又有山东沂源扁扁洞遗址和阿南新密李家沟遗址的新发现。所有这些发现,为探索中国新石器时代早期的区域特征与发展阶段,积累了越来越丰富的资料,使得中国新石器时代早期的面貌益清晰起来。一、中国新石器时代早期的重要发现由于中国幅员辽阔,气候和环境差异极大,传统也不尽相同,势必导致各地新石器时代早期的面貌不尽相同。根据目前发现的材料,已经发现有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存的遗址至少可以归纳为四个区域,即华北北部、黄河中下游、长江中下游和岭南地区,现择其要者将每一区域的重要发现分述如下。(一)华北地区华北地区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存已发现的有北京门头沟东胡林、怀柔转年遗址及洞北徐水南庄头、阳原于家沟等。1.东胡林遗存东胡林遗址位于北京市门头沟区东胡林村西1966年曾在遗址区发现三具人骨架(未发现墓坑)以及石器、骨器等遗物。2001年发掘出的层自上而下可分为7层,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存均发现在第7层,出土了包括石器、陶器、残存人骨、动物骨髓在内的一批重要遗物,还发现了人类烧火遗迹5处及一座新石器时代早期的残墓。烧火遗迹5处,其中hd3面为不规则圆形,范围约80厘米x60厘米,深约30厘米,推测其原为临时灶址,后废弃不用。石器数量较多,包括石磨盘、石磨棒、石片、石核及残断砾石块等,还采集1件局部磨光的石斧。其中石磨盘、石磨棒都有使用痕迹;石片稍加打制即使用,其刃部多有使用痕迹;砾石块数量较多,以打制为主。出土陶器似为泥片贴筑法制成,似为罐类残片。骨器数量较少,另见有螺壳项链。出土鹿类动物骨骼数量较多,另发现有少量蚌壳、个别食肉类动物骨髓以及多种形态的螺壳等。孢粉分析及蜗牛分析表明东胡林人生活的全新世早期,北京地区的年均气温可能与现在相近或略偏高。据碳十四测年可知东胡林人活动的年代大致在距今1万年。根据该遗址出土的大量兽骨、烧火遗迹以及石磨盘、石磨棒等石器推测东胡林人的经济活动仍以采集狩猎为主,至于是否己发明了农业,尚待进一步研究。2.转年遗址北京市怀柔转年遗址,在20世纪90年代曾经过三次发掘。其堆积可分为3层,其中层为灰黑沙质士,含新石器时代早期石制品和陶器等遗物。出土陶器以夹砂褐陶为主,质地疏松,火候不匀。器表经打磨较光滑,多素面,个别器物沿下饰附加堆纹或凸纽。陶器均手制,应为泥片贴筑法制成。流行底器,主要器形有筒形罐和底直壁、带凸纽的孟。出土的石制品达1.5万余件,包括石器、细石器和少量磨制石器。其中,打制石器有砍砸器、盘状器和石片等。细石器有石核、刮削器、细石叶等,数量较多,尤其是某些细石核、细石叶和刮削器等具有典型细石器的工艺传统。磨制石器有石斧、磨盘、磨棒和石容器等。转年遗址有两个碳十四数据,一个距今9200年,一个距今9800年,树轮校正后大约距今1万年。3.于家沟遗址19951997年,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北京大学古学系合作发掘河北阳原县泥河湾盆地虎头梁地点群的于家沟遗址,发掘的层厚达7米,分下、中、上层三部分,年代跨度在距今14000~5000年。下层仅出土有细石器工艺制品和装饰品未见陶片。中层偏下出土有陶片和1件磨光的尖状石器及用贝壳、螺壳、鸟骨制成的装饰品,属于新石器时代早期,该层所出陶片质地粗糙、疏松,其中优选的一片为夹砂黄褐陶底器底部,热释光测年距今约11700年。4.南庄头遗址河北省徐水县南庄头遗址地处华北原西部边缘的瀑河冲积扇上,发现于1986年,并分别于1986、1987和1997年进行了清理和发掘,计发掘面积300余方米。发现5条小灰淌,在灰沟附近发现用火遗迹5处,多为近圆形或椭圆形的红烧土或草木炭(灰)层堆积,应为原始居民活动场所。出土陶器器类比较单调,仅见罐、孟或钵等。陶器质地疏松,火候较低,器表除素面外,纹饰以浅细绳纹为主,部分器物的颈沿部位饰附加堆纹或在沿外侧饰剔划纹,部分陶片上有钻孔现象。出土石器较少,仅发现磨盘、磨棒、少量石锤和打制的石英、罐石、玛瑞、石榴石、云母石片等。骨、角器较发达,多选用动物肢骨及鹿角切割、打磨而成。主要器形包括骨锥、骨镞和角锥等。南庄头遗址发现数量较多的水、陆生动物遗骸,包括鸡、鹤、狼、、猪、靡、马鹿、麋鹿、斑鹿和鳖等,除和猪有可能为家畜外,其余均为野生动物,大都属于鹿科动物。水生动物遗骸共发现五种,包括中华原田螺、珠蚌、萝卡螺、扁卷螺和微细螺等。孢粉分析显示,当时的环境,体上偏凉干,但在南庄头人类生活的中期,气候环境相对较好一些。南庄头地处太行山山前原,说明当时人类在渡过了晚更新世冰期之后,在比较有利的气候条件下,已逐渐来到原地区活动。其年代应在距今10510(bk87075)~9700(bk86121)年。(二)黄河中下游地区1.李家沟2009年,在河南新密李家沟遗址发现了距今105008600年连续的史前堆积,堆积下部出土有细石核与细石叶等典型的细石器遗存,被命名为李家沟。李家沟新石器时代的层较之于旧石器时代明显增厚,说明遗址的使用规模和稳定远大于细石器阶段,在新石器时代层中,发现有石块聚集区,内含石磨盘、石砧、多块扁石块、较多的陶片和动物骨骼等。这里发现的陶片均为夹粗砂陶,部分陶片质地较坚硬,显示其烧成火候较高,已不是原始制陶术,器形单调,均为直的筒形罐,绝大部分陶片的外表都有纹饰,以绳纹为主,还有少量刻划纹。经测定,李家沟新石器时代层年代为距今9000~8600年。2.扁扁洞遗址与黄崖遗址扁扁洞遗址位于山东沂源县东南一座岩厦洞穴内,2005~2006年进行了小规模发掘。该洞洞朝北,洞内现存地层分为8层,表土层以下有三层堆积属于新石器时代早期,都发现有明确的活动面。其中,第4层层面上发现多处红烧土面,堆积有可能为人工敲砸后的兽骨。出土陶片为夹砂陶,砂粒粗细不均,陶以红陶和红褐陶为主,火候较低,陶胎较厚,器类多为圄底的釜、钵,均素面,仅有一例饰附加堆纹。共存的石器仅见石磨盘、石磨棒和形体细小的石制品,不见典型的细石器产品。洞内采集的人头骨经碳十四年代测定,距今11000~9600年,兽骨样品的年代在1万年前。距离扁扁洞遗址不远的黄崖遗址,位于沂源县土门镇黄崖村一个山洞内,原洞穴不大,宽、深都不到10米,不见烧土面和活动面,可能不是人类活动的主要场所,而是堆积垃圾的地方。从出土的陶器已有叠唇釜沿来看,已与后李同类器十分近似,年代或许晚于扁扁洞,但仍属于新石器时代早期。(三)长江中下游地区1.仙人洞与吊椅环遗址两遗址位于江西万年县境内,其中仙人洞为洞穴遗址,吊桶环为岩厦遗址。仙人洞遗址于20世纪60年代初曾经进行过两次发掘,1993年和1995年中外学者联合对仙人洞遗址再次进行了系统采样,并对吊桶环遗址进行了小规模发掘。两遗址的堆积分属于三个时期,早期以吊桶环下层为代表,遗物以打制石器为主,还有类似细石器的耀石片,不见磨制石器和陶器,年代在距今20000~15000年,属旧石器时代晚期。中期以吊桶环中层和仙人洞下层为代表,属旧石器时代末期。晚期以吊桶环上层和仙人洞上层为代表,堆积中含较多的水生动物螺、蚌壳之类,与陶器同层位的取样标本的碳十四年代大多在距


    壹 谱系
    试论中国新石器时代早期的区域特征与发展阶段(3)
    裴李岗研究(15)
    山西芮城东庄村仰韶遗存再分析(24)
    中原龙山王湾类型再分析(37)
    《洛阳王湾一一田野古发掘报告》述评(60)
    龙山时代中原与海岱地区分布格局的比较(65)
    关于新暑期与二里头一期的若干问题(77)
    “新砦期”遗存发现的意义(100)
    贰 聚落形态
    裴李岗时期农业定居聚落的形成(125)
    也谈姜寨一期村落中的房屋与人(147)
    略论中原地区史前聚落的演变(155)
    新薯聚落古的实践与方法(160)
    新碧聚落古的回顾与展望一一纪念新碧遗址发掘30周年(169)
    中国聚落古的全面检验与广泛交流一一“中国聚落古的理论与实践暨纪念新砦遗址发掘30 周年学术研讨会”综述(代前言)(177)
    新发现、新成果、新观点、新方法、新理念:2012 年度中国史前聚落古研究的新进展(184)
    长江中游与黄河中游史前城址的比较(193)
    中国史前城址研究的过去、现在与未来(203)
    姜寨一期墓地初探(213)
    姜寨一期基地再探(228)
    论瑶山墓地的分期、排序及相关问题(250)
    叁 史前艺术
    洪山庙仰韶彩陶图略(261)
    从鱼鸟相战到鱼鸟相融——印韶鱼鸟彩陶图试析(269)
    鱼鸟共融图试析(273)
    庙底沟遗址的发掘与庙底沟彩陶的分期(280)
    柳湾基地的发掘与柳湾彩陶的分期(287)
    试论中原地区新石器时代玉器的分期(298)
    论良清玉器的西传(323)
    试论新砦遗址出土的“猪首形陶器盖”(345)
    肆 传说与史实
    新密新蓉城址与夏启之居(363)
    《禹贡》五服的古学观察(370)
    伍 理论与方法
    环境古中地层学研究的几个问题(391)
    论古学及其命名原则(397)
    陆 回顾与前瞻
    近20年来仰韶研究的回顾与展望(409)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新石器时古研究的回顾与思(416)
    中国文明起源研究的回顾与思(430)
    contents
    chapter ⅰ cultural genealogy
    the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developmental stages of early culture of chinese neolithic age(3)
    the research on peiligang culture(15)
    the second analysis of yangshao culture remains from dongzhuangcun site at ruicheng,shan (24)
    the second analysis of wangwan type of central ins longshan culture(37)
    the mendation of the archaeological excavation report of luoyang wangwan(60)
    a parison study of the distribution pattern between central ins and haidai district at longshan period(65)
    several questions of nzhai period and the first period of erlitou(77)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discovery of “nzhai period”remains(100)
    chapter ⅱ settlement patterns
    the formation of peiligang culture agricultural settlement(125)
    the buil and the population of the villages of the first period at jiangzhai site(147)
    the evolution of neolithic settlement at the central ins(155)
    methods and practice of nzhai site excavation(160)
    the retrospect and the prospect:for 30th anniversary of nzhai site excavation(169)
    an overall inspection and extensive exchanges of chinese settlement archaeology:for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chinese settlement archaeology and the forum summary of 30th anniversary of nzhai site excavation(preeface)(177)
    new discovery,new achievement,new view,new method,new concept:the new progress of chinese neolithic settlement archaeology research in 2012 (184)
    parison of neolithic cities the middle reaches of yangze and huanghe river(193)
    the past,present and future of chinese neolithic cities research(203)
    a preliminary ana1ysis of the first period jiangzhai culture cemetery(213)
    the second ana1ysis of the first period jiangzhai culture cemetery(228)
    the analysis of the periodization and other relevant problems of yaoshan cemetery(250)
    chapter ⅲ prehistoric art
    the analysis of hongshanmiao painted-pottery pictures(261)
    from fight to peace of fish and bird:the analysis of“fish bined with bird”motif(269)
    the analysis of“fish bined with bird”motif(273)
    the excavation of miaodigou site and the periodization of miaodigou painted-pottery(280)
    the excavation of liuwan cemetery and the periodization of liuwan painted-pottery(287)
    the periodization of neolithic jades form the central ins(298)
    the westwards spread of liangzhu jades(323)
    a brief analysis of pottery lid with pig head moudling excavated from nzhai site(345)
    chapter ⅳ legend and history
    the capital of a qi and nmi nzhai city site(363)
    the archaeological observation of“five circles system(wu fu)”from yu(370)
    chapter ⅴ theory and method
    several problems in stratigraphy of environmental archaeology (391)
    the archaeology culture and its nomenclature(397)
    chapter ⅵ retrospect and prospect
    the retrospect and prospect of yangshao culture research in last 20 years(409)
    the retrospect and thinking of chinese neolithic archaeology from chinese economic reform(416)
    the retrospect and thinking of research on the origins of chinese civilization(430)

  • 内容简介:


    本书收集了作者199602016年公开发表的学术35篇。共分为六部分:一、谱系,二、聚落形态,三、史前艺术,四、传说与史实,五、理论与方法,六、回顾与前瞻。其中,谱系中国新石器时代之初至青铜时代早期的序列再次论证。聚落形态分村落、城址和墓地三部分分别论述。史前艺术讨论了中国史前彩陶、玉器和陶塑品。传说与史实集中讨论了夏启之居与禹贡五服的问题。理论与方法重点探讨了古学的定名。后,作者还对中国的文明起源等问题进行了回顾与思。本书在相当程度上反映了作者关于史前古的系统学术观点。

  • 作者简介:


    赵青春,1964年生,河南驻马店人,1999年于北京大学古文博学院,获博士。现为会科学院古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古学会夏商周古委员会副主任,研究方向为史前古与民族古学。

    精彩内容:

    壹 谱系试论中国新石器时代早期的区域特征与发展阶段学术界对中国新石器时代早期的探索,由来已久。早在20世纪60年代,已经在北京门头沟的东胡林人和江西万年仙人洞遗址以及广东、广西的多处遗址中被多次发现,只是因各方面的原因受到质疑。直到80年代发现向北徐水南庄头遗址以后才得以确认。进入90年代以来,陆续发现了一批新石器时代早期的遗址,进人21世纪之后,又有山东沂源扁扁洞遗址和阿南新密李家沟遗址的新发现。所有这些发现,为探索中国新石器时代早期的区域特征与发展阶段,积累了越来越丰富的资料,使得中国新石器时代早期的面貌益清晰起来。一、中国新石器时代早期的重要发现由于中国幅员辽阔,气候和环境差异极大,传统也不尽相同,势必导致各地新石器时代早期的面貌不尽相同。根据目前发现的材料,已经发现有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存的遗址至少可以归纳为四个区域,即华北北部、黄河中下游、长江中下游和岭南地区,现择其要者将每一区域的重要发现分述如下。(一)华北地区华北地区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存已发现的有北京门头沟东胡林、怀柔转年遗址及洞北徐水南庄头、阳原于家沟等。1.东胡林遗存东胡林遗址位于北京市门头沟区东胡林村西1966年曾在遗址区发现三具人骨架(未发现墓坑)以及石器、骨器等遗物。2001年发掘出的层自上而下可分为7层,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存均发现在第7层,出土了包括石器、陶器、残存人骨、动物骨髓在内的一批重要遗物,还发现了人类烧火遗迹5处及一座新石器时代早期的残墓。烧火遗迹5处,其中hd3面为不规则圆形,范围约80厘米x60厘米,深约30厘米,推测其原为临时灶址,后废弃不用。石器数量较多,包括石磨盘、石磨棒、石片、石核及残断砾石块等,还采集1件局部磨光的石斧。其中石磨盘、石磨棒都有使用痕迹;石片稍加打制即使用,其刃部多有使用痕迹;砾石块数量较多,以打制为主。出土陶器似为泥片贴筑法制成,似为罐类残片。骨器数量较少,另见有螺壳项链。出土鹿类动物骨骼数量较多,另发现有少量蚌壳、个别食肉类动物骨髓以及多种形态的螺壳等。孢粉分析及蜗牛分析表明东胡林人生活的全新世早期,北京地区的年均气温可能与现在相近或略偏高。据碳十四测年可知东胡林人活动的年代大致在距今1万年。根据该遗址出土的大量兽骨、烧火遗迹以及石磨盘、石磨棒等石器推测东胡林人的经济活动仍以采集狩猎为主,至于是否己发明了农业,尚待进一步研究。2.转年遗址北京市怀柔转年遗址,在20世纪90年代曾经过三次发掘。其堆积可分为3层,其中层为灰黑沙质士,含新石器时代早期石制品和陶器等遗物。出土陶器以夹砂褐陶为主,质地疏松,火候不匀。器表经打磨较光滑,多素面,个别器物沿下饰附加堆纹或凸纽。陶器均手制,应为泥片贴筑法制成。流行底器,主要器形有筒形罐和底直壁、带凸纽的孟。出土的石制品达1.5万余件,包括石器、细石器和少量磨制石器。其中,打制石器有砍砸器、盘状器和石片等。细石器有石核、刮削器、细石叶等,数量较多,尤其是某些细石核、细石叶和刮削器等具有典型细石器的工艺传统。磨制石器有石斧、磨盘、磨棒和石容器等。转年遗址有两个碳十四数据,一个距今9200年,一个距今9800年,树轮校正后大约距今1万年。3.于家沟遗址19951997年,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北京大学古学系合作发掘河北阳原县泥河湾盆地虎头梁地点群的于家沟遗址,发掘的层厚达7米,分下、中、上层三部分,年代跨度在距今14000~5000年。下层仅出土有细石器工艺制品和装饰品未见陶片。中层偏下出土有陶片和1件磨光的尖状石器及用贝壳、螺壳、鸟骨制成的装饰品,属于新石器时代早期,该层所出陶片质地粗糙、疏松,其中优选的一片为夹砂黄褐陶底器底部,热释光测年距今约11700年。4.南庄头遗址河北省徐水县南庄头遗址地处华北原西部边缘的瀑河冲积扇上,发现于1986年,并分别于1986、1987和1997年进行了清理和发掘,计发掘面积300余方米。发现5条小灰淌,在灰沟附近发现用火遗迹5处,多为近圆形或椭圆形的红烧土或草木炭(灰)层堆积,应为原始居民活动场所。出土陶器器类比较单调,仅见罐、孟或钵等。陶器质地疏松,火候较低,器表除素面外,纹饰以浅细绳纹为主,部分器物的颈沿部位饰附加堆纹或在沿外侧饰剔划纹,部分陶片上有钻孔现象。出土石器较少,仅发现磨盘、磨棒、少量石锤和打制的石英、罐石、玛瑞、石榴石、云母石片等。骨、角器较发达,多选用动物肢骨及鹿角切割、打磨而成。主要器形包括骨锥、骨镞和角锥等。南庄头遗址发现数量较多的水、陆生动物遗骸,包括鸡、鹤、狼、、猪、靡、马鹿、麋鹿、斑鹿和鳖等,除和猪有可能为家畜外,其余均为野生动物,大都属于鹿科动物。水生动物遗骸共发现五种,包括中华原田螺、珠蚌、萝卡螺、扁卷螺和微细螺等。孢粉分析显示,当时的环境,体上偏凉干,但在南庄头人类生活的中期,气候环境相对较好一些。南庄头地处太行山山前原,说明当时人类在渡过了晚更新世冰期之后,在比较有利的气候条件下,已逐渐来到原地区活动。其年代应在距今10510(bk87075)~9700(bk86121)年。(二)黄河中下游地区1.李家沟2009年,在河南新密李家沟遗址发现了距今105008600年连续的史前堆积,堆积下部出土有细石核与细石叶等典型的细石器遗存,被命名为李家沟。李家沟新石器时代的层较之于旧石器时代明显增厚,说明遗址的使用规模和稳定远大于细石器阶段,在新石器时代层中,发现有石块聚集区,内含石磨盘、石砧、多块扁石块、较多的陶片和动物骨骼等。这里发现的陶片均为夹粗砂陶,部分陶片质地较坚硬,显示其烧成火候较高,已不是原始制陶术,器形单调,均为直的筒形罐,绝大部分陶片的外表都有纹饰,以绳纹为主,还有少量刻划纹。经测定,李家沟新石器时代层年代为距今9000~8600年。2.扁扁洞遗址与黄崖遗址扁扁洞遗址位于山东沂源县东南一座岩厦洞穴内,2005~2006年进行了小规模发掘。该洞洞朝北,洞内现存地层分为8层,表土层以下有三层堆积属于新石器时代早期,都发现有明确的活动面。其中,第4层层面上发现多处红烧土面,堆积有可能为人工敲砸后的兽骨。出土陶片为夹砂陶,砂粒粗细不均,陶以红陶和红褐陶为主,火候较低,陶胎较厚,器类多为圄底的釜、钵,均素面,仅有一例饰附加堆纹。共存的石器仅见石磨盘、石磨棒和形体细小的石制品,不见典型的细石器产品。洞内采集的人头骨经碳十四年代测定,距今11000~9600年,兽骨样品的年代在1万年前。距离扁扁洞遗址不远的黄崖遗址,位于沂源县土门镇黄崖村一个山洞内,原洞穴不大,宽、深都不到10米,不见烧土面和活动面,可能不是人类活动的主要场所,而是堆积垃圾的地方。从出土的陶器已有叠唇釜沿来看,已与后李同类器十分近似,年代或许晚于扁扁洞,但仍属于新石器时代早期。(三)长江中下游地区1.仙人洞与吊椅环遗址两遗址位于江西万年县境内,其中仙人洞为洞穴遗址,吊桶环为岩厦遗址。仙人洞遗址于20世纪60年代初曾经进行过两次发掘,1993年和1995年中外学者联合对仙人洞遗址再次进行了系统采样,并对吊桶环遗址进行了小规模发掘。两遗址的堆积分属于三个时期,早期以吊桶环下层为代表,遗物以打制石器为主,还有类似细石器的耀石片,不见磨制石器和陶器,年代在距今20000~15000年,属旧石器时代晚期。中期以吊桶环中层和仙人洞下层为代表,属旧石器时代末期。晚期以吊桶环上层和仙人洞上层为代表,堆积中含较多的水生动物螺、蚌壳之类,与陶器同层位的取样标本的碳十四年代大多在距
  • 目录:



    壹 谱系
    试论中国新石器时代早期的区域特征与发展阶段(3)
    裴李岗研究(15)
    山西芮城东庄村仰韶遗存再分析(24)
    中原龙山王湾类型再分析(37)
    《洛阳王湾一一田野古发掘报告》述评(60)
    龙山时代中原与海岱地区分布格局的比较(65)
    关于新暑期与二里头一期的若干问题(77)
    “新砦期”遗存发现的意义(100)
    贰 聚落形态
    裴李岗时期农业定居聚落的形成(125)
    也谈姜寨一期村落中的房屋与人(147)
    略论中原地区史前聚落的演变(155)
    新薯聚落古的实践与方法(160)
    新碧聚落古的回顾与展望一一纪念新碧遗址发掘30周年(169)
    中国聚落古的全面检验与广泛交流一一“中国聚落古的理论与实践暨纪念新砦遗址发掘30 周年学术研讨会”综述(代前言)(177)
    新发现、新成果、新观点、新方法、新理念:2012 年度中国史前聚落古研究的新进展(184)
    长江中游与黄河中游史前城址的比较(193)
    中国史前城址研究的过去、现在与未来(203)
    姜寨一期墓地初探(213)
    姜寨一期基地再探(228)
    论瑶山墓地的分期、排序及相关问题(250)
    叁 史前艺术
    洪山庙仰韶彩陶图略(261)
    从鱼鸟相战到鱼鸟相融——印韶鱼鸟彩陶图试析(269)
    鱼鸟共融图试析(273)
    庙底沟遗址的发掘与庙底沟彩陶的分期(280)
    柳湾基地的发掘与柳湾彩陶的分期(287)
    试论中原地区新石器时代玉器的分期(298)
    论良清玉器的西传(323)
    试论新砦遗址出土的“猪首形陶器盖”(345)
    肆 传说与史实
    新密新蓉城址与夏启之居(363)
    《禹贡》五服的古学观察(370)
    伍 理论与方法
    环境古中地层学研究的几个问题(391)
    论古学及其命名原则(397)
    陆 回顾与前瞻
    近20年来仰韶研究的回顾与展望(409)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新石器时古研究的回顾与思(416)
    中国文明起源研究的回顾与思(430)
    contents
    chapter ⅰ cultural genealogy
    the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developmental stages of early culture of chinese neolithic age(3)
    the research on peiligang culture(15)
    the second analysis of yangshao culture remains from dongzhuangcun site at ruicheng,shan (24)
    the second analysis of wangwan type of central ins longshan culture(37)
    the mendation of the archaeological excavation report of luoyang wangwan(60)
    a parison study of the distribution pattern between central ins and haidai district at longshan period(65)
    several questions of nzhai period and the first period of erlitou(77)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discovery of “nzhai period”remains(100)
    chapter ⅱ settlement patterns
    the formation of peiligang culture agricultural settlement(125)
    the buil and the population of the villages of the first period at jiangzhai site(147)
    the evolution of neolithic settlement at the central ins(155)
    methods and practice of nzhai site excavation(160)
    the retrospect and the prospect:for 30th anniversary of nzhai site excavation(169)
    an overall inspection and extensive exchanges of chinese settlement archaeology:for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chinese settlement archaeology and the forum summary of 30th anniversary of nzhai site excavation(preeface)(177)
    new discovery,new achievement,new view,new method,new concept:the new progress of chinese neolithic settlement archaeology research in 2012 (184)
    parison of neolithic cities the middle reaches of yangze and huanghe river(193)
    the past,present and future of chinese neolithic cities research(203)
    a preliminary ana1ysis of the first period jiangzhai culture cemetery(213)
    the second ana1ysis of the first period jiangzhai culture cemetery(228)
    the analysis of the periodization and other relevant problems of yaoshan cemetery(250)
    chapter ⅲ prehistoric art
    the analysis of hongshanmiao painted-pottery pictures(261)
    from fight to peace of fish and bird:the analysis of“fish bined with bird”motif(269)
    the analysis of“fish bined with bird”motif(273)
    the excavation of miaodigou site and the periodization of miaodigou painted-pottery(280)
    the excavation of liuwan cemetery and the periodization of liuwan painted-pottery(287)
    the periodization of neolithic jades form the central ins(298)
    the westwards spread of liangzhu jades(323)
    a brief analysis of pottery lid with pig head moudling excavated from nzhai site(345)
    chapter ⅳ legend and history
    the capital of a qi and nmi nzhai city site(363)
    the archaeological observation of“five circles system(wu fu)”from yu(370)
    chapter ⅴ theory and method
    several problems in stratigraphy of environmental archaeology (391)
    the archaeology culture and its nomenclature(397)
    chapter ⅵ retrospect and prospect
    the retrospect and prospect of yangshao culture research in last 20 years(409)
    the retrospect and thinking of chinese neolithic archaeology from chinese economic reform(416)
    the retrospect and thinking of research on the origins of chinese civilization(430)

查看详情
12
相关图书 / 更多
史前考古文集
史前人类足迹
谢光茂 黄少崇
史前考古文集
史前至蒙古帝国时期的内欧亚大陆史
[美]大卫·克里斯蒂安 著;潘玲 译;杨建华 校
史前考古文集
史前动物小百科 少儿科普 作者 新华正版
作者
史前考古文集
史前怪虫
[英]尼克·阿诺德
史前考古文集
史前时代/找找看之文明大冒险
编者:西班牙梦想出版社;译者:杨帆;绘画:(西)露丝·马丁内斯
史前考古文集
史前生物你叫啥:恐龙和它的朋友们
蔡沁
史前考古文集
史前生物你叫啥:海洋动物大派对
蔡沁
史前考古文集
史前青海
许新国 著;青海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
史前考古文集
史前至唐代高原丝绸之路考古研究
霍巍
史前考古文集
史前史学家柴尔德传(解读柴尔德)
萨利·格林
史前考古文集
史前家园文明曙光(西安半坡博物馆)/走进博物馆丛书
罗文利|责编:呼雪梅//张正嫄 编者
史前考古文集
史前生物你叫啥:古生物也能这么萌
蔡沁
您可能感兴趣 /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