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美学概论

中华美学概论
分享
扫描下方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右上角”+“,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朋友圈。
作者:
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
2018-10
版次: 1
ISBN: 9787010197937
定价: 68.00
装帧: 精装
开本: 其他
页数: 412页
字数: 340千字
分类: 艺术
36人买过
  • 关于中华美学的研究,往往是在传统体系内的阐释,而缺乏现代思想的批判,因而不能揭示其历史的和现代的意义,也没有重建中华美学体系。有别于此,本书以现代美学理论为,把中华美学的概念、范畴、观念与现代美学的概念、范畴、观念进行对照,并且置于现代美学的理论框架内,进行分析、批判,以显现其合理性和缺陷,揭示其内在的逻辑,实现美学体系的现代转换。同时,也以中华美学思想补充、修正现代美学。如此,才算真正地阐释了中华美学思想和重建了中华美学体系;也在一定意义上重建了现代美学。按照这一思路,在西方美学的参照下,本书挖掘了中华美学思想的特性,如同情论、主体间性、空间性以及审美现象学等,作为与西方美学对话的资本,补充了偏于认识论、主体性、时间性以及现象学美学的西方现代美学。同时,也以西方现代美学补充、提升中华美学,包括吸收西方美学的理解论、现代主体间性思想,时间性以及现代审美现象学等。
    杨春时,男,1948年11月生,哈尔滨市人。1982年吉林大学文艺学专业毕业,获文学硕士学位。曾任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海南师范大学教授,厦门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华美学学会副会长。为“后实践美学”代表人物。著有《系统美学》、《审美意识系统》、《艺术符号与解释》、《百年文心》、《现代性与中国文学思潮》、《中国现代文学思潮史》等十余种。 前言

    章 中华美学思想的形成

    节 中华美学思想的发生

    第二节 中华美学的论说方式和理论形态

    第三节 中华美学的诗学特性

    第二章 中华美学的文化土壤和思想渊源

    节 中华文化精神

    第二节 中华艺术精神

    第三节 中华美学思想的源流

    第三章 中华美学思想的演变

    节 中华美学史的空间性

    第二节 中华美学思想演变的基本线索

    第三节 中华美学思想的现代转化

    第四章 中华美学思想的哲学基础

    节 中华哲学方法论――古典现象学

    第二节 中华哲学本体论――道论

    第五章 中华审美现象学

    导言:中华美学的现象学性质

    节 中华审美现象学的构成

    第二节 中华审美现象学的空间性

    第三节 中华审美现象学的特性及现代意义

    第六章 中华美学的审美本质论

    节 中华美学的基本概念

    第二节 审美本质的规定

    第三节 审美本质的证明

    第七章 中华美学的审美主体论

    节 审美主体的品格

    第二节 审美的动因

    第三节 审美的能力

    第八章 中华美学的审美对象论

    节 美的形态

    第二节 内容和形式

    第三节 风格

    第九章 中华美学的审美意识论

    节 审美意识的要素

    第二节 审美意识的存在形式――意象

    第三节 审美意识的特征

    第四节 审美意识与语言

    第十章 中华美学的世间性和隐超越性

    节 中华美学的世间性

    第二节 中华美学的隐超越性

    第十一章 中华美学的主体间性

    节 中华美学的主体间性思想

    第二节 审美时空

    第三节 主体间性美学思想对恩情文化的解构

    第十二章 中华美学的审美规范和审美范畴

    节 审美规范

    第二节 审美范畴

    第十三章 中华美学的功能论

    节 伦理教化论

    第二节 政治功利论

    第三节 人性解放论

    第四节 感性娱乐论

    结语:中华美学的现代意义及重建之可能

    后记
  • 内容简介:
    关于中华美学的研究,往往是在传统体系内的阐释,而缺乏现代思想的批判,因而不能揭示其历史的和现代的意义,也没有重建中华美学体系。有别于此,本书以现代美学理论为,把中华美学的概念、范畴、观念与现代美学的概念、范畴、观念进行对照,并且置于现代美学的理论框架内,进行分析、批判,以显现其合理性和缺陷,揭示其内在的逻辑,实现美学体系的现代转换。同时,也以中华美学思想补充、修正现代美学。如此,才算真正地阐释了中华美学思想和重建了中华美学体系;也在一定意义上重建了现代美学。按照这一思路,在西方美学的参照下,本书挖掘了中华美学思想的特性,如同情论、主体间性、空间性以及审美现象学等,作为与西方美学对话的资本,补充了偏于认识论、主体性、时间性以及现象学美学的西方现代美学。同时,也以西方现代美学补充、提升中华美学,包括吸收西方美学的理解论、现代主体间性思想,时间性以及现代审美现象学等。
  • 作者简介:
    杨春时,男,1948年11月生,哈尔滨市人。1982年吉林大学文艺学专业毕业,获文学硕士学位。曾任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海南师范大学教授,厦门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华美学学会副会长。为“后实践美学”代表人物。著有《系统美学》、《审美意识系统》、《艺术符号与解释》、《百年文心》、《现代性与中国文学思潮》、《中国现代文学思潮史》等十余种。
  • 目录:
    前言

    章 中华美学思想的形成

    节 中华美学思想的发生

    第二节 中华美学的论说方式和理论形态

    第三节 中华美学的诗学特性

    第二章 中华美学的文化土壤和思想渊源

    节 中华文化精神

    第二节 中华艺术精神

    第三节 中华美学思想的源流

    第三章 中华美学思想的演变

    节 中华美学史的空间性

    第二节 中华美学思想演变的基本线索

    第三节 中华美学思想的现代转化

    第四章 中华美学思想的哲学基础

    节 中华哲学方法论――古典现象学

    第二节 中华哲学本体论――道论

    第五章 中华审美现象学

    导言:中华美学的现象学性质

    节 中华审美现象学的构成

    第二节 中华审美现象学的空间性

    第三节 中华审美现象学的特性及现代意义

    第六章 中华美学的审美本质论

    节 中华美学的基本概念

    第二节 审美本质的规定

    第三节 审美本质的证明

    第七章 中华美学的审美主体论

    节 审美主体的品格

    第二节 审美的动因

    第三节 审美的能力

    第八章 中华美学的审美对象论

    节 美的形态

    第二节 内容和形式

    第三节 风格

    第九章 中华美学的审美意识论

    节 审美意识的要素

    第二节 审美意识的存在形式――意象

    第三节 审美意识的特征

    第四节 审美意识与语言

    第十章 中华美学的世间性和隐超越性

    节 中华美学的世间性

    第二节 中华美学的隐超越性

    第十一章 中华美学的主体间性

    节 中华美学的主体间性思想

    第二节 审美时空

    第三节 主体间性美学思想对恩情文化的解构

    第十二章 中华美学的审美规范和审美范畴

    节 审美规范

    第二节 审美范畴

    第十三章 中华美学的功能论

    节 伦理教化论

    第二节 政治功利论

    第三节 人性解放论

    第四节 感性娱乐论

    结语:中华美学的现代意义及重建之可能

    后记
查看详情
12
您可能感兴趣 / 更多
中华美学概论
文学理论的现代重构
杨春时 著
中华美学概论
美学(修订版)
杨春时 著
中华美学概论
中国现代美学思潮史(上下)
杨春时
中华美学概论
审美是自由的生存方式——杨春时美学文选
杨春时 著
中华美学概论
中国现代文学思潮史(上、下卷)
杨春时 主编
中华美学概论
现代性与中国文学思潮
杨春时
中华美学概论
现代性与20世纪中国文学思潮
杨春时、俞兆平 编
中华美学概论
美学
杨春时
中华美学概论
文学概论
杨春时
中华美学概论
百年文心:20世纪中国文学思想史
杨春时
中华美学概论
生存与超越
杨春时 著
中华美学概论
藝術符號與解釋
楊春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