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与社会(第二十一辑)

新媒体与社会(第二十一辑)
分享
扫描下方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右上角”+“,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朋友圈。
作者:
2018-05
版次: 1
ISBN: 9787520123426
定价: 68.00
装帧: 平装
开本: 小16开
页数: 348页
字数: 345千字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分类: 社会文化
1人买过
  • 本刊是上海交通大学舆情研究实验室面向全国推出的新媒体与社会方面的学术展示、交流平台。本辑是第21辑。 
    本辑“专题策划”聚焦政务微媒体在社会治理中的影响与作用,选编4篇研究性论文分别从政府新媒体的社会责任、城市形象、政民关系及地方政府治理为研究议题,基于移动新媒体社会责任指标体系,考察移动新媒体社会责任的破困策略与责任提升路径;基于广州6个政府新媒体对其传播特征及呈现的广州城市形象进行内容分析;基于三省政务微信的对比分析,对政务微信在政民沟通中发挥着渠道的作用进行检验;基于基于嵌入式治理理论,探讨微信政治参与“嵌入”地方政府治理的创新路径。
    “媒介即人的延伸”。人通过媒介获取知识、传播信息与维系关系。技术的革新催生多种媒介形态,影响着人的观念塑造、使用行为与心理认知。本辑“学术沙龙”聚焦媒介使用及其对人的影响,研究分别以手机、微信、品牌社区为研究平台,关注人的面子观及其媒介使用、人际关系的建构及品牌社区关系的塑造;通过对微博、网络直播平台、网络媒体、上海十所高校大学生的量化分析,分别探讨微博红人广告行为及其影响、网络直播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媒介使用对网民国家认同的影响以及社交媒体使用对社会资本的影响机制。“学术沙龙”还关注新媒体对文化产业发展、思想宣传工作及律师职业伦理的影响。研究通过对文化产业形态的内容生产、制播宣发、产业生长链等层面的分析,考察建构传播伦理对发展文化产业的作用;从网络传播的背景环境、传播对象和传播形式分析思想宣传工作的网络传播技巧;分析中美社交媒体对律师职业伦理的建构特征及其影响。
    媒介不仅影响人的行为与心理,更构建社会生态。当前在突发公共事件频发的风险社会,媒介作为公共表达空间,呈现社会议题,突显社会情感,体现社会责任,服务社会大众。本辑“个案研究”从社会生活层面,以两岸四地媒体公共自行车服务的关注焦点和治理问题,探讨其在运用过程中涉及的公共服务与管理问题;从媒介研究层面,聚焦2016年微信空间的公共话语表达;从个体研究层面,以“教师AA聚餐被通报”事件为例探讨网络公共事件的传者框架与网民情绪;从群体研究层面,“个案研究”还关注媒介呈现中的特定群体,以中国在英青年留学生作为研究对象,探讨其在社交媒体的自我呈现;以广州素食群体为研究对象,分析中国的素食传播及其中国特色。“他山之石”以美国飓风“厄玛(Irma)”为研究个案,考察美国灾难应急管理的体制特征与运行机制,进而从制度、主体、技术、理念四个方面阐述美国灾难应急管理体制机制对于我国应急管理的启示意义。
    草木百年也历新雨露。媒介与社会的研究无外乎媒介、人、事等简单要素,但媒介与人、媒介与事之间的关系是复杂而多变的。《新媒体与社会》辑刊致力于在传统经典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推陈出新,理论创新与实践探索并重,学术内涵与研究前沿兼顾,旨在全球性新媒体语境和舆论生态中,追求学术思想的沉淀与深思。

    谢耘耕  文学博士。现为上海交通大学人文艺术研究院副院长、传媒经济与管理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复旦大学新闻传播学博士后(2002~2004),复旦大学管理学院博士后(2007~2009)。曾先后在湖北人民广播电台、上海东方卫视工作,有二十年的新闻采编和媒体经营管理经验,先后有三十多篇新闻作品和论文获中国新闻奖、中国广播电视新闻奖、上海新闻奖、湖北新闻奖、上海新闻论文奖等奖项。2010年11月,经上海市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批准,上海发展战略研究所谢耘耕工作室挂牌成立。 研究领域:新媒体与社会、危机传播管理。
  • 内容简介:
    本刊是上海交通大学舆情研究实验室面向全国推出的新媒体与社会方面的学术展示、交流平台。本辑是第21辑。 
    本辑“专题策划”聚焦政务微媒体在社会治理中的影响与作用,选编4篇研究性论文分别从政府新媒体的社会责任、城市形象、政民关系及地方政府治理为研究议题,基于移动新媒体社会责任指标体系,考察移动新媒体社会责任的破困策略与责任提升路径;基于广州6个政府新媒体对其传播特征及呈现的广州城市形象进行内容分析;基于三省政务微信的对比分析,对政务微信在政民沟通中发挥着渠道的作用进行检验;基于基于嵌入式治理理论,探讨微信政治参与“嵌入”地方政府治理的创新路径。
    “媒介即人的延伸”。人通过媒介获取知识、传播信息与维系关系。技术的革新催生多种媒介形态,影响着人的观念塑造、使用行为与心理认知。本辑“学术沙龙”聚焦媒介使用及其对人的影响,研究分别以手机、微信、品牌社区为研究平台,关注人的面子观及其媒介使用、人际关系的建构及品牌社区关系的塑造;通过对微博、网络直播平台、网络媒体、上海十所高校大学生的量化分析,分别探讨微博红人广告行为及其影响、网络直播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媒介使用对网民国家认同的影响以及社交媒体使用对社会资本的影响机制。“学术沙龙”还关注新媒体对文化产业发展、思想宣传工作及律师职业伦理的影响。研究通过对文化产业形态的内容生产、制播宣发、产业生长链等层面的分析,考察建构传播伦理对发展文化产业的作用;从网络传播的背景环境、传播对象和传播形式分析思想宣传工作的网络传播技巧;分析中美社交媒体对律师职业伦理的建构特征及其影响。
    媒介不仅影响人的行为与心理,更构建社会生态。当前在突发公共事件频发的风险社会,媒介作为公共表达空间,呈现社会议题,突显社会情感,体现社会责任,服务社会大众。本辑“个案研究”从社会生活层面,以两岸四地媒体公共自行车服务的关注焦点和治理问题,探讨其在运用过程中涉及的公共服务与管理问题;从媒介研究层面,聚焦2016年微信空间的公共话语表达;从个体研究层面,以“教师AA聚餐被通报”事件为例探讨网络公共事件的传者框架与网民情绪;从群体研究层面,“个案研究”还关注媒介呈现中的特定群体,以中国在英青年留学生作为研究对象,探讨其在社交媒体的自我呈现;以广州素食群体为研究对象,分析中国的素食传播及其中国特色。“他山之石”以美国飓风“厄玛(Irma)”为研究个案,考察美国灾难应急管理的体制特征与运行机制,进而从制度、主体、技术、理念四个方面阐述美国灾难应急管理体制机制对于我国应急管理的启示意义。
    草木百年也历新雨露。媒介与社会的研究无外乎媒介、人、事等简单要素,但媒介与人、媒介与事之间的关系是复杂而多变的。《新媒体与社会》辑刊致力于在传统经典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推陈出新,理论创新与实践探索并重,学术内涵与研究前沿兼顾,旨在全球性新媒体语境和舆论生态中,追求学术思想的沉淀与深思。

  • 作者简介:
    谢耘耕  文学博士。现为上海交通大学人文艺术研究院副院长、传媒经济与管理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复旦大学新闻传播学博士后(2002~2004),复旦大学管理学院博士后(2007~2009)。曾先后在湖北人民广播电台、上海东方卫视工作,有二十年的新闻采编和媒体经营管理经验,先后有三十多篇新闻作品和论文获中国新闻奖、中国广播电视新闻奖、上海新闻奖、湖北新闻奖、上海新闻论文奖等奖项。2010年11月,经上海市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批准,上海发展战略研究所谢耘耕工作室挂牌成立。 研究领域:新媒体与社会、危机传播管理。
查看详情
您可能感兴趣 / 更多
新媒体与社会(第二十一辑)
新媒体与社会(第三十辑)
谢耘耕;陈虹
新媒体与社会(第二十一辑)
新媒体与社会(第二十九辑)
谢耘耕;陈虹
新媒体与社会(第二十一辑)
中国舆论史研究
谢耘耕;陈虹
新媒体与社会(第二十一辑)
新媒体与社会(第二十八辑)
谢耘耕;陈虹
新媒体与社会(第二十一辑)
新媒体与社会(第二十七辑)
谢耘耕;陈虹
新媒体与社会(第二十一辑)
新媒体与社会(第二十六辑)
谢耘耕 陈虹
新媒体与社会(第二十一辑)
新媒体与社会(第二十五辑)
谢耘耕 ;陈虹
新媒体与社会(第二十一辑)
新媒体与社会(第二十四辑)
谢耘耕、陈虹 著
新媒体与社会(第二十一辑)
舆论学研究(第三辑)
谢耘耕 陈虹 著
新媒体与社会(第二十一辑)
新媒体与社会(第十九辑)
谢耘耕 陈虹 著
新媒体与社会(第二十一辑)
新媒体与社会(第十八辑)
谢耘耕 陈虹 著
新媒体与社会(第二十一辑)
新媒体与社会(第十三辑)
谢耘耕 陈虹 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