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中国新诗史

20世纪中国新诗史
分享
扫描下方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右上角”+“,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朋友圈。
作者:
2009-08
版次: 1
ISBN: 9787309061888
定价: 32.00
装帧: 平装
开本: 32开
纸张: 胶版纸
页数: 607页
字数: 477千字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分类: 文学
56人买过
  • 《20世纪中国新诗史》是一部论述20世纪中国新诗发展历史的学术著作。《20世纪中国新诗史》富有创意地用“三个层面”的结构模式描述新诗现象的历史样态和发展流变的内在规律,致力于揭示各种诗歌现象之间的关系与差异,从中寻找各自的个性特征。《20世纪中国新诗史》的视界开阔,同时又注重诗歌文本的精细解读,分析客观、深入,见解独特、新颖。《20世纪中国新诗史》是一部兼有学术性和鉴赏性的新诗史著作。 张新,复旦大学中文系副教授。主要从事现、当代文学和新诗的教学与研究工作。主要著作有:《戴望舒:一个边缘文化型诗人》、《新诗与文化散论》、《中国现代文学理论批评史》(合著,撰写诗歌、小说部分)、《中国现代主义寻踪》(合著,撰写象征主义部分)等;主要编著有:《20世纪中国文学精短选读》(诗歌卷:放飞激情)、《中国现代文论选》(诗歌、小说部分)、《20世纪中国文学大典》(40年代部分)等;学术论文数十篇。另外在《浦东:上海的希望》等数部电视专题片中担任脚本撰稿。 总序
    前言
    第一编新诗运动
    第一章新诗运动与新诗的诞生
    第一节胡适的新诗观念与新诗运动的兴起
    (一)新诗运动的基本理论:历史的文学进化观念
    (二)新诗运动的形式革命:诗体大解放
    (三)新诗的创作方法:诗的经验主义
    第二节新诗的诞生
    第二章《女神》与新诗运动的结束
    第三章新诗运动的东方因素
    第一节泰戈尔、俳句与小诗
    第二节《红烛》:从古典诗歌意象中找回传统

    第二编新诗发展的三个层面(上)
    第一章十月革命背景下的无产阶级革命诗歌
    第二章李金发与新诗象征主义的兴起
    第三章新诗的形式格律运动:从无序到有序
    第一节对诗形的规范:“戴着脚镣跳舞”
    第二节对诗情的约束:“理性驾驭情感”

    第三编新诗发展的三个层面(下)
    第一章后期新月诗派的分化
    第一节后期新月诗派的现代主义转向
    第二节臧克家:走出绅士视界与情趣
    第二章现代主义的张力
    第一节戴望舒与现代主义的边缘位置
    第二节冯至和卞之琳:现代主义的两个向度
    (一)冯至
    (二)卞之琳
    第三节九叶诗派:开放的现代主义
    第三章革命诗歌的两种态势
    第一节艾青
    第二节七月诗派
    第三节从中国诗歌会到延安诗派
    第四节缺失诗人主体的新诗

    第四编新的开始
    第一章从“原点”出发
    第二章诗的意识在“朦胧”状态下苏醒
    第三章迂回在历史文化的空间里
    第四章女权主义背景下的女性诗歌
    第五章昌耀:一个敬畏自然的诗人
    第六章诗人之死:诗意地存在的终结
    第七章真实与简单:回到新诗的起点
    第八章新诗视界中的流行歌词
  • 内容简介:
    《20世纪中国新诗史》是一部论述20世纪中国新诗发展历史的学术著作。《20世纪中国新诗史》富有创意地用“三个层面”的结构模式描述新诗现象的历史样态和发展流变的内在规律,致力于揭示各种诗歌现象之间的关系与差异,从中寻找各自的个性特征。《20世纪中国新诗史》的视界开阔,同时又注重诗歌文本的精细解读,分析客观、深入,见解独特、新颖。《20世纪中国新诗史》是一部兼有学术性和鉴赏性的新诗史著作。
  • 作者简介:
    张新,复旦大学中文系副教授。主要从事现、当代文学和新诗的教学与研究工作。主要著作有:《戴望舒:一个边缘文化型诗人》、《新诗与文化散论》、《中国现代文学理论批评史》(合著,撰写诗歌、小说部分)、《中国现代主义寻踪》(合著,撰写象征主义部分)等;主要编著有:《20世纪中国文学精短选读》(诗歌卷:放飞激情)、《中国现代文论选》(诗歌、小说部分)、《20世纪中国文学大典》(40年代部分)等;学术论文数十篇。另外在《浦东:上海的希望》等数部电视专题片中担任脚本撰稿。
  • 目录:
    总序
    前言
    第一编新诗运动
    第一章新诗运动与新诗的诞生
    第一节胡适的新诗观念与新诗运动的兴起
    (一)新诗运动的基本理论:历史的文学进化观念
    (二)新诗运动的形式革命:诗体大解放
    (三)新诗的创作方法:诗的经验主义
    第二节新诗的诞生
    第二章《女神》与新诗运动的结束
    第三章新诗运动的东方因素
    第一节泰戈尔、俳句与小诗
    第二节《红烛》:从古典诗歌意象中找回传统

    第二编新诗发展的三个层面(上)
    第一章十月革命背景下的无产阶级革命诗歌
    第二章李金发与新诗象征主义的兴起
    第三章新诗的形式格律运动:从无序到有序
    第一节对诗形的规范:“戴着脚镣跳舞”
    第二节对诗情的约束:“理性驾驭情感”

    第三编新诗发展的三个层面(下)
    第一章后期新月诗派的分化
    第一节后期新月诗派的现代主义转向
    第二节臧克家:走出绅士视界与情趣
    第二章现代主义的张力
    第一节戴望舒与现代主义的边缘位置
    第二节冯至和卞之琳:现代主义的两个向度
    (一)冯至
    (二)卞之琳
    第三节九叶诗派:开放的现代主义
    第三章革命诗歌的两种态势
    第一节艾青
    第二节七月诗派
    第三节从中国诗歌会到延安诗派
    第四节缺失诗人主体的新诗

    第四编新的开始
    第一章从“原点”出发
    第二章诗的意识在“朦胧”状态下苏醒
    第三章迂回在历史文化的空间里
    第四章女权主义背景下的女性诗歌
    第五章昌耀:一个敬畏自然的诗人
    第六章诗人之死:诗意地存在的终结
    第七章真实与简单:回到新诗的起点
    第八章新诗视界中的流行歌词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