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分离技术(第2版)/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

新型分离技术(第2版)/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
分享
扫描下方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右上角”+“,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朋友圈。
作者:
2013-09
版次: 2
ISBN: 9787122173638
定价: 42.00
装帧: 平装
开本: 16开
纸张: 其他
页数: 342页
36人买过
  •   《新型分离技术(第2版)/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在第一版基础上修订。在重点介绍分离过程的分类、分离原理、技术进展的基础上,分章详细介绍了几类新型分离技术,包括反渗透与正渗透、纳滤、超滤与微滤;气体渗透、渗透汽化与膜基吸收;透析、电渗析与膜电解;特种精馏技术;新型萃取分离技术;吸附、离子交换与色谱分离;液膜分离及促进传递;其他分离技术(泡沫分离技术,高梯度磁分离技术,分子识别与印迹分离),耦合与集成技术等。
      《新型分离技术(第2版)/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可作为高等学校化学工程与工艺及其相关专业本科生和研究生教材或教学参考书,也可供从事化工过程设计和开发人员参考。 第1章绪论
    1.1分离技术及其在过程工程中的意义
    1.1.1分离技术的地位与作用
    1.1.2新型分离技术开拓与发展的必要性
    1.2分离过程的分类
    1.2.1机械分离
    1.2.2传质分离
    1.2.3反应分离
    1.3新型分离技术的进展
    1.3.1膜分离技术
    1.3.2基于传统分离方法的新型分离技术
    1.3.3耦合与集成技术
    1.4选择分离技术的一般规则
    1.4.1选择的基本依据
    1.4.2工艺可行性与设备可靠性
    1.4.3过程的经济性
    1.4.4组合工艺排列次序的经验规则
    习题
    参考文献

    第2章分离过程的基础理论
    2.1分离过程的热力学基础
    2.1.1热力学基本定义与函数
    2.1.2偏摩尔量和化学位
    2.1.3克拉贝龙方程和克克方程
    2.1.4相律
    2.1.5渗透压与唐南平衡理论
    2.1.6非平衡热力学基本定律
    2.2分离过程的动力学基础
    2.2.1分子传质及其速率与通量
    2.2.2质量传递微分方程
    2.2.3质量传递微分方程特定式
    2.3分离过程中的物理力
    2.3.1分子间和原子间的作用力
    2.3.2溶解度与溶解度参数
    2.3.3渗透系数
    2.4分离因子
    2.4.1平衡分离过程的固有分离因子
    2.4.2速率控制过程的固有分离因子
    2.4.3分离因子与过程能耗的定性关系
    2.5分离过程的能耗分析
    2.5.1有效能的基本概念
    2.5.2分离过程的分析
    习题
    参考文献

    第3章反渗透与正渗透、纳滤、超滤与微滤
    3.1反渗透与正渗透
    3.1.1渗透、反渗透与正渗透
    3.1.2反渗透基本机理及模型
    3.1.3反渗透参数与工艺流程设计
    3.2纳滤
    3.2.1纳滤脱盐率
    3.2.2纳滤恒容脱盐
    3.3超滤
    3.3.1超滤的基本原理
    3.3.2超滤传质模型
    3.3.3超滤过程工艺流程
    3.4微滤
    3.4.1微孔过滤模式
    3.4.2滤饼过滤式通量方程
    3.4.3通量衰减模型
    3.5分离膜与膜组件
    3.5.1分离膜种类
    3.5.2膜组件种类
    3.5.3各种膜组件比较
    习题
    参考文献

    第4章气体渗透、渗透汽化与膜基吸收
    4.1气体分离
    4.1.1气体在膜内的传递机理
    4.1.2影响气体渗透性能的因素
    4.1.3气体分离的计算
    4.1.4级联操作的形式和级数计算
    4.1.5气体膜分离的经济性比较
    4.2渗透汽化与蒸汽渗透
    4.2.1渗透汽化及蒸汽渗透原理
    4.2.2渗透通量和分离因子
    4.2.3渗透汽化膜过程的设计计算
    4.2.4影响工艺设计的主要因素
    4.2.5渗透汽化级联计算
    4.2.6渗透汽化与蒸汽渗透的经济分析
    4.3膜基吸收
    4.3.1膜基吸收及其气液传质形式
    4.3.2膜基吸收的传质
    4.3.3膜基吸收的设计参数的确定
    4.3.4膜基吸收过程的应用
    习题
    参考文献

    第5章透析、电渗析与膜电解
    5.1透析与渗析
    5.1.1透析过程机理
    5.1.2透析过程的通量模型
    5.1.3透析液的种类及其组成
    5.1.4透析过程的种类及其清除率
    5.2电渗析
    5.2.1电渗析过程原理
    5.2.2电渗析的基本理论
    5.2.3电渗析过程中的传递现象
    5.2.4电渗析器工艺参数计算
    5.2.5电渗析器及其脱盐流程设计
    5.2.6电渗析中的浓差极化现象
    5.2.7倒极电渗析的设计
    5.2.8离子交换树脂填充式电渗析
    5.3双极膜水解离
    5.3.1双极膜的特性
    5.3.2双极膜的水解离理论电位和能耗
    5.3.3双极膜电渗析的水解离原理
    5.3.4双极膜过程设计参数
    5.3.5双极膜工艺构建及应用
    5.4膜电解
    5.4.1膜电解基本原理
    5.4.2离子电解膜
    5.4.3膜电解槽中的电化学反应及物料平衡
    5.4.4膜电解槽中的物料衡算
    5.4.5电解定律
    5.4.6膜电解槽阳极电流效率
    5.4.7膜电解的槽电压
    5.5电渗析的经济性比较
    习题
    参考文献

    第6章特种精馏技术
    6.1混合物组分的相图
    6.1.1三组分相图与蒸馏边界
    6.1.2剩余曲线图
    6.1.3蒸馏曲线图
    6.1.4在全回流下的产物组成区
    6.2萃取与恒沸精馏
    6.2.1萃取与恒沸精馏特征及其差异
    6.2.2溶剂选择原则
    6.2.3萃取精馏的分离因子
    6.2.4萃取精馏理论板数计算
    6.2.5恒沸精馏理论板数计算
    6.3反应精馏
    6.3.1反应精馏的基本特点
    6.3.2反应精馏的相平衡与化学平衡
    6.3.3反应蒸馏的动力学
    6.3.4反应蒸馏塔的设计计算
    6.3.5反应蒸馏塔形式的选用
    6.3.6催化蒸馏塔催化剂的装填
    6.3.7反应精馏的应用
    6.4分子蒸馏
    6.4.1分子蒸馏的原理
    6.4.2分子蒸馏的传热与传质
    6.4.3分子蒸馏装置及设计
    6.4.4分子蒸馏的应用
    6.5膜蒸馏
    6.5.1膜蒸馏的基本原理
    6.5.2膜蒸馏中的传热和传质
    6.5.3膜蒸馏用膜及装置
    习题
    参考文献

    第7章新型萃取分离技术
    7.1超临界流体萃取
    7.1.1超临界流体及其性质
    7.1.2超临界流体萃取中的相平衡
    7.1.3超临界流体的传递性质
    7.1.4超临界流体萃取工艺及设备计算
    7.1.5超临界流体萃取分离方法及典型流程
    7.1.6超临界萃取操作条件选择
    7.1.7超临界流体萃取过程的能耗
    7.2双水相萃取
    7.2.1双水相分配原理
    7.2.2双水相系统中的作用力
    7.2.3影响双水相分配的主要因素
    7.2.4双水相系统的选择
    7.2.5双水相萃取工艺设计
    7.2.6双水相分配技术的应用
    7.3凝胶萃取
    7.3.1凝胶的种类及其特性
    7.3.2凝胶的相变温度
    7.3.3凝胶的溶胀与收缩机理
    7.3.4凝胶的筛分作用
    7.3.5凝胶萃取设计参数
    7.3.6典型的凝胶萃取工艺
    7.3.7凝胶萃取的应用
    7.4膜基溶剂萃取
    7.4.1膜基萃取基本原理
    7.4.2膜基传质方程式
    7.4.3影响膜基萃取传质的因素
    7.4.4萃取剂选择原则
    7.4.5膜与膜组件的选择原则
    习题
    参考文献

    第8章吸附、离子交换与色谱分离
    8.1吸附剂及其结构性能
    8.1.1常用吸附剂
    8.1.2离子交换树脂
    8.1.3特种色谱用固定相与流动相
    8.1.4吸附剂的选择原则
    8.2吸附分离
    8.2.1吸附平衡及等温吸附方程
    8.2.2吸附扩散传质机理
    8.2.3吸附分离特性参数
    8.2.4吸附分离工艺
    8.3离子交换
    8.3.1离子交换平衡与动力学关系
    8.3.2离子交换过程设计
    8.3.3离子交换器及其设计要求
    8.4色谱分离
    8.4.1色谱的分类和特点
    8.4.2色谱分离平衡关系及操作方法
    8.4.3色谱分离的基本参数
    8.4.4色谱分离的放大设计与优化
    习题
    参考文献

    第9章液膜分离及促进传递
    9.1引言
    9.2液膜的形状和分类
    9.2.1液膜的形状
    9.2.2液膜的分类
    9.3促进传递及载体
    9.3.1促进传递原理
    9.3.2载体的选择
    9.4液膜分离机理及传质方程
    9.4.1无载体液膜
    9.4.2有载体液膜
    9.5液膜制备及其分离操作过程
    9.5.1液膜的组成
    9.5.2液膜制备方法及其使用
    9.5.3液膜的稳定性
    9.6液膜分离技术的应用
    9.6.1乳化液膜处理含酚废水
    9.6.2废水中重金属离子的回收
    习题
    参考文献

    第10章其他分离技术
    10.1泡沫分离技术
    10.1.1基本原理
    10.1.2泡沫分离的设备及流程
    10.1.3影响泡沫分离的因素
    10.1.4泡沫分离过程的设计计算和理想泡沫模型
    10.1.5泡沫分离新发展
    10.2高梯度磁分离技术
    10.2.1高梯度磁分离技术的原理
    10.2.2高梯度磁分离设备
    10.2.3高梯度磁分离技术的应用
    10.3分子识别与印迹分离
    10.3.1分子识别特征
    10.3.2分子识别体系
    10.3.3分子识别机理以及印迹分离模型
    10.3.4分子印迹技术的应用
    习题
    参考文献

    第11章耦合与集成技术
    11.1反应分离的耦合与集成过程
    11.1.1催化膜反应器
    11.1.2渗透汽化膜反应器
    11.1.3膜生物反应器
    11.2分离分离的集成过程
    11.2.1膜与吸收汽提的集成
    11.2.2精馏渗透汽化集成
    11.3耦合与集成过程的建模
    11.3.1平推流集成过程建模
    11.3.2全混流集成过程建模
    11.3.3间歇式集成过程建模
    11.4集成过程的设计优化
    11.4.1AspenPlus软件模拟设计
    11.4.2McCabeThele图解法设计
    习题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A电解质水溶液的渗透压参数
    附录B聚合物膜材料的溶解度参数
    附录C常用溶剂的溶解度参数
    附录D无机离子和离子对的自由能参数(25℃)
    附录E碱金属阳离子和卤族阴离子的自由能参数(25℃)
    附录F有机离子的自由能参数(25℃)
    附录G结构基团对Ecoh,i和Vi的贡献
    附录H结构基团对溶解度参数的贡献
  • 内容简介:
      《新型分离技术(第2版)/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在第一版基础上修订。在重点介绍分离过程的分类、分离原理、技术进展的基础上,分章详细介绍了几类新型分离技术,包括反渗透与正渗透、纳滤、超滤与微滤;气体渗透、渗透汽化与膜基吸收;透析、电渗析与膜电解;特种精馏技术;新型萃取分离技术;吸附、离子交换与色谱分离;液膜分离及促进传递;其他分离技术(泡沫分离技术,高梯度磁分离技术,分子识别与印迹分离),耦合与集成技术等。
      《新型分离技术(第2版)/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可作为高等学校化学工程与工艺及其相关专业本科生和研究生教材或教学参考书,也可供从事化工过程设计和开发人员参考。
  • 目录:
    第1章绪论
    1.1分离技术及其在过程工程中的意义
    1.1.1分离技术的地位与作用
    1.1.2新型分离技术开拓与发展的必要性
    1.2分离过程的分类
    1.2.1机械分离
    1.2.2传质分离
    1.2.3反应分离
    1.3新型分离技术的进展
    1.3.1膜分离技术
    1.3.2基于传统分离方法的新型分离技术
    1.3.3耦合与集成技术
    1.4选择分离技术的一般规则
    1.4.1选择的基本依据
    1.4.2工艺可行性与设备可靠性
    1.4.3过程的经济性
    1.4.4组合工艺排列次序的经验规则
    习题
    参考文献

    第2章分离过程的基础理论
    2.1分离过程的热力学基础
    2.1.1热力学基本定义与函数
    2.1.2偏摩尔量和化学位
    2.1.3克拉贝龙方程和克克方程
    2.1.4相律
    2.1.5渗透压与唐南平衡理论
    2.1.6非平衡热力学基本定律
    2.2分离过程的动力学基础
    2.2.1分子传质及其速率与通量
    2.2.2质量传递微分方程
    2.2.3质量传递微分方程特定式
    2.3分离过程中的物理力
    2.3.1分子间和原子间的作用力
    2.3.2溶解度与溶解度参数
    2.3.3渗透系数
    2.4分离因子
    2.4.1平衡分离过程的固有分离因子
    2.4.2速率控制过程的固有分离因子
    2.4.3分离因子与过程能耗的定性关系
    2.5分离过程的能耗分析
    2.5.1有效能的基本概念
    2.5.2分离过程的分析
    习题
    参考文献

    第3章反渗透与正渗透、纳滤、超滤与微滤
    3.1反渗透与正渗透
    3.1.1渗透、反渗透与正渗透
    3.1.2反渗透基本机理及模型
    3.1.3反渗透参数与工艺流程设计
    3.2纳滤
    3.2.1纳滤脱盐率
    3.2.2纳滤恒容脱盐
    3.3超滤
    3.3.1超滤的基本原理
    3.3.2超滤传质模型
    3.3.3超滤过程工艺流程
    3.4微滤
    3.4.1微孔过滤模式
    3.4.2滤饼过滤式通量方程
    3.4.3通量衰减模型
    3.5分离膜与膜组件
    3.5.1分离膜种类
    3.5.2膜组件种类
    3.5.3各种膜组件比较
    习题
    参考文献

    第4章气体渗透、渗透汽化与膜基吸收
    4.1气体分离
    4.1.1气体在膜内的传递机理
    4.1.2影响气体渗透性能的因素
    4.1.3气体分离的计算
    4.1.4级联操作的形式和级数计算
    4.1.5气体膜分离的经济性比较
    4.2渗透汽化与蒸汽渗透
    4.2.1渗透汽化及蒸汽渗透原理
    4.2.2渗透通量和分离因子
    4.2.3渗透汽化膜过程的设计计算
    4.2.4影响工艺设计的主要因素
    4.2.5渗透汽化级联计算
    4.2.6渗透汽化与蒸汽渗透的经济分析
    4.3膜基吸收
    4.3.1膜基吸收及其气液传质形式
    4.3.2膜基吸收的传质
    4.3.3膜基吸收的设计参数的确定
    4.3.4膜基吸收过程的应用
    习题
    参考文献

    第5章透析、电渗析与膜电解
    5.1透析与渗析
    5.1.1透析过程机理
    5.1.2透析过程的通量模型
    5.1.3透析液的种类及其组成
    5.1.4透析过程的种类及其清除率
    5.2电渗析
    5.2.1电渗析过程原理
    5.2.2电渗析的基本理论
    5.2.3电渗析过程中的传递现象
    5.2.4电渗析器工艺参数计算
    5.2.5电渗析器及其脱盐流程设计
    5.2.6电渗析中的浓差极化现象
    5.2.7倒极电渗析的设计
    5.2.8离子交换树脂填充式电渗析
    5.3双极膜水解离
    5.3.1双极膜的特性
    5.3.2双极膜的水解离理论电位和能耗
    5.3.3双极膜电渗析的水解离原理
    5.3.4双极膜过程设计参数
    5.3.5双极膜工艺构建及应用
    5.4膜电解
    5.4.1膜电解基本原理
    5.4.2离子电解膜
    5.4.3膜电解槽中的电化学反应及物料平衡
    5.4.4膜电解槽中的物料衡算
    5.4.5电解定律
    5.4.6膜电解槽阳极电流效率
    5.4.7膜电解的槽电压
    5.5电渗析的经济性比较
    习题
    参考文献

    第6章特种精馏技术
    6.1混合物组分的相图
    6.1.1三组分相图与蒸馏边界
    6.1.2剩余曲线图
    6.1.3蒸馏曲线图
    6.1.4在全回流下的产物组成区
    6.2萃取与恒沸精馏
    6.2.1萃取与恒沸精馏特征及其差异
    6.2.2溶剂选择原则
    6.2.3萃取精馏的分离因子
    6.2.4萃取精馏理论板数计算
    6.2.5恒沸精馏理论板数计算
    6.3反应精馏
    6.3.1反应精馏的基本特点
    6.3.2反应精馏的相平衡与化学平衡
    6.3.3反应蒸馏的动力学
    6.3.4反应蒸馏塔的设计计算
    6.3.5反应蒸馏塔形式的选用
    6.3.6催化蒸馏塔催化剂的装填
    6.3.7反应精馏的应用
    6.4分子蒸馏
    6.4.1分子蒸馏的原理
    6.4.2分子蒸馏的传热与传质
    6.4.3分子蒸馏装置及设计
    6.4.4分子蒸馏的应用
    6.5膜蒸馏
    6.5.1膜蒸馏的基本原理
    6.5.2膜蒸馏中的传热和传质
    6.5.3膜蒸馏用膜及装置
    习题
    参考文献

    第7章新型萃取分离技术
    7.1超临界流体萃取
    7.1.1超临界流体及其性质
    7.1.2超临界流体萃取中的相平衡
    7.1.3超临界流体的传递性质
    7.1.4超临界流体萃取工艺及设备计算
    7.1.5超临界流体萃取分离方法及典型流程
    7.1.6超临界萃取操作条件选择
    7.1.7超临界流体萃取过程的能耗
    7.2双水相萃取
    7.2.1双水相分配原理
    7.2.2双水相系统中的作用力
    7.2.3影响双水相分配的主要因素
    7.2.4双水相系统的选择
    7.2.5双水相萃取工艺设计
    7.2.6双水相分配技术的应用
    7.3凝胶萃取
    7.3.1凝胶的种类及其特性
    7.3.2凝胶的相变温度
    7.3.3凝胶的溶胀与收缩机理
    7.3.4凝胶的筛分作用
    7.3.5凝胶萃取设计参数
    7.3.6典型的凝胶萃取工艺
    7.3.7凝胶萃取的应用
    7.4膜基溶剂萃取
    7.4.1膜基萃取基本原理
    7.4.2膜基传质方程式
    7.4.3影响膜基萃取传质的因素
    7.4.4萃取剂选择原则
    7.4.5膜与膜组件的选择原则
    习题
    参考文献

    第8章吸附、离子交换与色谱分离
    8.1吸附剂及其结构性能
    8.1.1常用吸附剂
    8.1.2离子交换树脂
    8.1.3特种色谱用固定相与流动相
    8.1.4吸附剂的选择原则
    8.2吸附分离
    8.2.1吸附平衡及等温吸附方程
    8.2.2吸附扩散传质机理
    8.2.3吸附分离特性参数
    8.2.4吸附分离工艺
    8.3离子交换
    8.3.1离子交换平衡与动力学关系
    8.3.2离子交换过程设计
    8.3.3离子交换器及其设计要求
    8.4色谱分离
    8.4.1色谱的分类和特点
    8.4.2色谱分离平衡关系及操作方法
    8.4.3色谱分离的基本参数
    8.4.4色谱分离的放大设计与优化
    习题
    参考文献

    第9章液膜分离及促进传递
    9.1引言
    9.2液膜的形状和分类
    9.2.1液膜的形状
    9.2.2液膜的分类
    9.3促进传递及载体
    9.3.1促进传递原理
    9.3.2载体的选择
    9.4液膜分离机理及传质方程
    9.4.1无载体液膜
    9.4.2有载体液膜
    9.5液膜制备及其分离操作过程
    9.5.1液膜的组成
    9.5.2液膜制备方法及其使用
    9.5.3液膜的稳定性
    9.6液膜分离技术的应用
    9.6.1乳化液膜处理含酚废水
    9.6.2废水中重金属离子的回收
    习题
    参考文献

    第10章其他分离技术
    10.1泡沫分离技术
    10.1.1基本原理
    10.1.2泡沫分离的设备及流程
    10.1.3影响泡沫分离的因素
    10.1.4泡沫分离过程的设计计算和理想泡沫模型
    10.1.5泡沫分离新发展
    10.2高梯度磁分离技术
    10.2.1高梯度磁分离技术的原理
    10.2.2高梯度磁分离设备
    10.2.3高梯度磁分离技术的应用
    10.3分子识别与印迹分离
    10.3.1分子识别特征
    10.3.2分子识别体系
    10.3.3分子识别机理以及印迹分离模型
    10.3.4分子印迹技术的应用
    习题
    参考文献

    第11章耦合与集成技术
    11.1反应分离的耦合与集成过程
    11.1.1催化膜反应器
    11.1.2渗透汽化膜反应器
    11.1.3膜生物反应器
    11.2分离分离的集成过程
    11.2.1膜与吸收汽提的集成
    11.2.2精馏渗透汽化集成
    11.3耦合与集成过程的建模
    11.3.1平推流集成过程建模
    11.3.2全混流集成过程建模
    11.3.3间歇式集成过程建模
    11.4集成过程的设计优化
    11.4.1AspenPlus软件模拟设计
    11.4.2McCabeThele图解法设计
    习题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A电解质水溶液的渗透压参数
    附录B聚合物膜材料的溶解度参数
    附录C常用溶剂的溶解度参数
    附录D无机离子和离子对的自由能参数(25℃)
    附录E碱金属阳离子和卤族阴离子的自由能参数(25℃)
    附录F有机离子的自由能参数(25℃)
    附录G结构基团对Ecoh,i和Vi的贡献
    附录H结构基团对溶解度参数的贡献
查看详情
12
系列丛书 / 更多
新型分离技术(第2版)/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
中国文学史(第三版)(第一卷)
袁行霈、聂石樵、李炳海 编
新型分离技术(第2版)/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
刑法学(第八版)
高铭暄、马克昌 著
新型分离技术(第2版)/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
中国文学史(第三版 第四卷)/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
袁行霈、黄霖、袁世硕 编
新型分离技术(第2版)/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
数字电子技术基础(第六版)
阎石、清华大学电子学教研组 编
新型分离技术(第2版)/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
数学分析 第四版 下册
华东师范大学数学系 编
新型分离技术(第2版)/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
数学分析 第四版 上册
华东师范大学数学系 编
新型分离技术(第2版)/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
民法(第七版)
魏振瀛 著
新型分离技术(第2版)/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
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普通化学(第6版)
浙江大学普通化学教研组 编
新型分离技术(第2版)/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
经济地理学(第二版)
李小建 编
新型分离技术(第2版)/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
计算机组成原理:学习指导与习题解答(第2版)
唐朔飞 著
新型分离技术(第2版)/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
中国文学史(第3版 第2卷)/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
袁行霈、罗宗强 编
新型分离技术(第2版)/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
结构力学1:基本教程(第3版)
包世华 著
相关图书 / 更多
新型分离技术(第2版)/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
新型电力系统发展分析报告 2023
国网能源研究院有限公司
新型分离技术(第2版)/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
新型电力系统数字孪生技术及实践 江苏省电力试验研究院有限公司
江苏省电力试验研究院有限公司
新型分离技术(第2版)/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
新型低扬程立式泵装置设计与应用
张仁田、单海春 著
新型分离技术(第2版)/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
新型纤维材料学
何建新
新型分离技术(第2版)/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
新型储能发展分析报告 2023
国网能源研究院有限公司
新型分离技术(第2版)/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
新型电力系统建设路线图研究
史玉波
新型分离技术(第2版)/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下的支农金融服务研究
祁瑞雄 著
新型分离技术(第2版)/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
新型电力系统构建:市场化政策律保障研究 法学理论 冯华 李庆保主编 新华正版
冯华 李庆保主编
新型分离技术(第2版)/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
新型博士:如何构建更好的研究生教育
(美)莱纳德·卡苏托(Leonard Cassuto)(美)罗伯特·韦斯巴赫(Robert Weisbuch)著,樊智强 译
新型分离技术(第2版)/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
新型研发机构发展报告2022
科学技术部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中心
新型分离技术(第2版)/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
新型稻麦联合收获装备设计与分析
王志明、丁肇、苏展 著
新型分离技术(第2版)/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
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下时空信息智能化平台应用与实践
林鸿
您可能感兴趣 / 更多
新型分离技术(第2版)/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
新型分离技术(第三版)(陈欢林)
陈欢林 著
新型分离技术(第2版)/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
环境生物工程
陈欢林 编
新型分离技术(第2版)/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
新型分离技术/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
陈欢林 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