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科学技术哲学

现代科学技术哲学
分享
扫描下方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右上角”+“,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朋友圈。
作者:
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
2010-05
版次: 1
ISBN: 9787010087733
定价: 49.00
装帧: 平装
开本: 16开
纸张: 胶版纸
页数: 381页
字数: 389千字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分类: 自然科学
13人买过
  •   本书是一部具有完整理论体系和中国人自身理论特色的科学技术哲学著作。全书分为科学技术本体论、科学技术知识论、科学技术方法论和科学技术价值论四篇,内容包括自然观概述、物质与非生命、信息与程序、生命、意识、人体、科学技术的性质与特点,科学技术的分类,科学理论的构成要素与结构,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科学技术方法论概述,科学技术的逻辑方法与技术方法,科学问题与科学假说的提出,科学理论的逻辑展开方法,科学假说的真理性及其检验,各基础科学技术的基本研究方法,科学技术价值的基本概念,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当代科学技术发展中的社会与伦理道德问题,科学技术的精神内涵与人文关怀等。本书的最大特点是:科学地回答了长期困扰人们的有关物质、信息、意识以及非生命、生命、人体的本质特性及其相互关系问题,提出了一种新的以物质科学技术、信息科学技术、生命科学技术、意识科学技术和人体科学技术为核心的科学技术体系结构,并对整个科学技术的发展规律以及科学技术的研究方法尤其是各基础学科的特殊研究方法进行了极有价值的阐述。
      本书适合研究生、科学技术工作者、哲学工作者、科研管理者以及大学生和领导干部等学习参考。   杨玉辉,男,生于1958年,四川德阳人。现任西南大学宗教研究所所长、西南宗教管理研究中心副主任(常务)、西南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理事、中国宗教学会理事、老子道学文化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哲学史学会中医学哲学分会理事、重庆市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副理事长、重庆市政协民族宗教委员会委员。1978年11月考入成都中医学院医学系读本科,1983年7月毕业,专业中医学,获医学学士学位;1998年9月考入四川大学宗教学研究所攻读博士学位,2001年6月毕业,专业宗教学,研究方向中国道教,获哲学博士学位;2001年9月博士毕业后进人西南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基础心理学博士后流动站从事研究工作,研究课题为道家人格,2005年10月完成课题出站。
      长期从事中国医学、哲学、宗教学、道教学、科学技术哲学、管理学等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同时也进行人体科学、心理学、脑科学的研究工作,并取得了一系列的独创性研究成果,提出了一系列的原创性.理论。目前主要从事宗教学、宗教管理学、科学技术哲学、道教哲学、道教人学、道教养生学、道教内丹学以及人学、脑科学、心理学等方面的研究。承担国家社会科学课题、国际课题等研究项目多项,内容涉及科学技术哲学研究、道教研究、宗教管理研究等。出版《现代自然辩证法原理》、《宗教管理学》、《道教人学研究》、《道教养生学》等专著七部;在海内外学术刊物发表有关哲学、科学、宗教等学术论文四十余篇。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科学技术哲学的基本概念
    一、哲学与科学技术哲学的概念
    二、科学技术哲学研究的对象
    三、科学技术哲学的任务
    第二节科学技术哲学的研究现状与未来趋势
    一、科学技术哲学的研究现状
    二、科学技术哲学的未来趋势
    第三节科学技术哲学的基本内容及其体系结构
    一、科学技术哲学的基本内容
    二、科学技术哲学的体系结构

    第一篇科学技术本体论
    第二章自然观——科学技术的本体论基础
    第一节自然观及其在科学技术研究中的意义
    一、自然的概念
    二、自然观的概念
    三、自然观在科学技术研究中的作用
    第二节人类自然观的历史发展
    一、古代自然观
    二、近代自然观
    三、当代系统自然观
    第三节作为现代科学技术本体论的现代自然观
    一、传统自然观的局限性
    二、确立一种新的现代自然观的必要性
    三、现代自然观的基本内容

    第三章物质与非生命
    第一节物质与非生命世界的产生和发展
    一、宇宙的起源与元素的产生
    二、恒星的起源与演化
    三、地球的演化
    第二节物质及其本质特性
    一、物质的概念
    二、物质的本质特性
    三、物质存在的层次
    四、物质运动的基本形式

    第四章信息与程序
    第一节信息及其本质特性
    一、信息的概念
    二、信息与物质的本质区别
    第二节程序——信息存在与作用发挥的基本形式
    一、程序的本质特征
    二、程序的结构
    三、程序的作用
    第三节信息作用的特点
    一、信息作用的特点
    二、信息运动中的控制与反馈
    第四节计算机程序
    一、计算机程序的概念
    二、计算机程序的结构
    三、计算机的工作原理

    第五章生命
    第一节生命的本质特性
    一、生命的本质
    二、生命的基本特性
    第二节生命的起源和进化
    一、生命的起源
    二、生命的进化
    三、信息在生命的起源和进化中的作用
    第三节生命体的信息与程序系统
    一、遗传信息与遗传程序系统
    二、体液信息与体液程序系统
    三、神经信息与神经程序系统

    第六章意识
    第一节意识的起源
    一、意识的出现是人类寻求解决与环境的矛盾的结果
    二、意识的出现与程序方法局限性的克服
    第二节意识的本质特性
    一、意识的概念
    二、意识的构成
    三、意识的特性
    四、意识的作用
    五、意识与物质和信息的本质区别
    第三节意识产生存在的神经程序机制
    一、概念的神经程序机制
    二、命题的神经程序机制
    三、命题系统的神经程序机制
    第四节语言文字在意识产生存在中的作用
    一、语言文字及其与意识的关系
    二、语言文字在概念建立中的作用
    三、语言文字在意识程序启动中的作用
    四、语言文字在意识交流中的作用

    第七章人体
    第一节人体的本质
    一、人体在本质上是物质、信息与意识的统一体
    二、人体的基本特性
    三、人体与非生命和生命的区别和联系
    第二节人体物质、信息和意识的相互关系
    一、物质与信息的相互关系
    二、信息与意识的相互关系
    三、物质与意识的相互关系
    第三节人体与环境的关系
    一、人体与环境非生命的关系
    二、人体与环境生命的关系
    三、人体与人体的关系

    第二篇科学技术知识论
    第八章科学技术的本质特性
    第一节科学及其特点
    一、科学的概念
    二、科学的特点
    第二节技术及其特征
    一、什么是技术
    二、技术的特征
    第三节科学技术体及其构成要素
    一、科学技术体的概念
    二、科学技术体的构成要素
    ……
    第九章自然科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第十章科学技术的分类及其体系结构
    第十一章科学理论的构成要素与结构
    第十二章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
    第三篇科学技术方法论
    第十三章科学技术方法论概述
    第十四章科学技术的基本逻辑方法
    第十五章科学技术中的一般技术方法
    第十六章科学问题与科学假说的提出
    第十七章科学理论的逻辑展开方法
    第十八章科学假说的真理性及其检验
    第十九章物质科学技术研究方法
    第二十章信息科学技术研究方法
    第二十一章生命科学技术研究方法
    第二十二章意识科学技术研究方法
    第四篇科学技术价值论
    第二十四章科学技术价值的基本概念
    第二十五章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
    第二十六章当代科学技术发展中的社会与伦理道德问题
    第二十七章科学技术的精神内涵与人文关怀
    参考书目
  •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部具有完整理论体系和中国人自身理论特色的科学技术哲学著作。全书分为科学技术本体论、科学技术知识论、科学技术方法论和科学技术价值论四篇,内容包括自然观概述、物质与非生命、信息与程序、生命、意识、人体、科学技术的性质与特点,科学技术的分类,科学理论的构成要素与结构,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科学技术方法论概述,科学技术的逻辑方法与技术方法,科学问题与科学假说的提出,科学理论的逻辑展开方法,科学假说的真理性及其检验,各基础科学技术的基本研究方法,科学技术价值的基本概念,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当代科学技术发展中的社会与伦理道德问题,科学技术的精神内涵与人文关怀等。本书的最大特点是:科学地回答了长期困扰人们的有关物质、信息、意识以及非生命、生命、人体的本质特性及其相互关系问题,提出了一种新的以物质科学技术、信息科学技术、生命科学技术、意识科学技术和人体科学技术为核心的科学技术体系结构,并对整个科学技术的发展规律以及科学技术的研究方法尤其是各基础学科的特殊研究方法进行了极有价值的阐述。
      本书适合研究生、科学技术工作者、哲学工作者、科研管理者以及大学生和领导干部等学习参考。
  • 作者简介:
      杨玉辉,男,生于1958年,四川德阳人。现任西南大学宗教研究所所长、西南宗教管理研究中心副主任(常务)、西南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理事、中国宗教学会理事、老子道学文化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哲学史学会中医学哲学分会理事、重庆市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副理事长、重庆市政协民族宗教委员会委员。1978年11月考入成都中医学院医学系读本科,1983年7月毕业,专业中医学,获医学学士学位;1998年9月考入四川大学宗教学研究所攻读博士学位,2001年6月毕业,专业宗教学,研究方向中国道教,获哲学博士学位;2001年9月博士毕业后进人西南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基础心理学博士后流动站从事研究工作,研究课题为道家人格,2005年10月完成课题出站。
      长期从事中国医学、哲学、宗教学、道教学、科学技术哲学、管理学等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同时也进行人体科学、心理学、脑科学的研究工作,并取得了一系列的独创性研究成果,提出了一系列的原创性.理论。目前主要从事宗教学、宗教管理学、科学技术哲学、道教哲学、道教人学、道教养生学、道教内丹学以及人学、脑科学、心理学等方面的研究。承担国家社会科学课题、国际课题等研究项目多项,内容涉及科学技术哲学研究、道教研究、宗教管理研究等。出版《现代自然辩证法原理》、《宗教管理学》、《道教人学研究》、《道教养生学》等专著七部;在海内外学术刊物发表有关哲学、科学、宗教等学术论文四十余篇。
  • 目录: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科学技术哲学的基本概念
    一、哲学与科学技术哲学的概念
    二、科学技术哲学研究的对象
    三、科学技术哲学的任务
    第二节科学技术哲学的研究现状与未来趋势
    一、科学技术哲学的研究现状
    二、科学技术哲学的未来趋势
    第三节科学技术哲学的基本内容及其体系结构
    一、科学技术哲学的基本内容
    二、科学技术哲学的体系结构

    第一篇科学技术本体论
    第二章自然观——科学技术的本体论基础
    第一节自然观及其在科学技术研究中的意义
    一、自然的概念
    二、自然观的概念
    三、自然观在科学技术研究中的作用
    第二节人类自然观的历史发展
    一、古代自然观
    二、近代自然观
    三、当代系统自然观
    第三节作为现代科学技术本体论的现代自然观
    一、传统自然观的局限性
    二、确立一种新的现代自然观的必要性
    三、现代自然观的基本内容

    第三章物质与非生命
    第一节物质与非生命世界的产生和发展
    一、宇宙的起源与元素的产生
    二、恒星的起源与演化
    三、地球的演化
    第二节物质及其本质特性
    一、物质的概念
    二、物质的本质特性
    三、物质存在的层次
    四、物质运动的基本形式

    第四章信息与程序
    第一节信息及其本质特性
    一、信息的概念
    二、信息与物质的本质区别
    第二节程序——信息存在与作用发挥的基本形式
    一、程序的本质特征
    二、程序的结构
    三、程序的作用
    第三节信息作用的特点
    一、信息作用的特点
    二、信息运动中的控制与反馈
    第四节计算机程序
    一、计算机程序的概念
    二、计算机程序的结构
    三、计算机的工作原理

    第五章生命
    第一节生命的本质特性
    一、生命的本质
    二、生命的基本特性
    第二节生命的起源和进化
    一、生命的起源
    二、生命的进化
    三、信息在生命的起源和进化中的作用
    第三节生命体的信息与程序系统
    一、遗传信息与遗传程序系统
    二、体液信息与体液程序系统
    三、神经信息与神经程序系统

    第六章意识
    第一节意识的起源
    一、意识的出现是人类寻求解决与环境的矛盾的结果
    二、意识的出现与程序方法局限性的克服
    第二节意识的本质特性
    一、意识的概念
    二、意识的构成
    三、意识的特性
    四、意识的作用
    五、意识与物质和信息的本质区别
    第三节意识产生存在的神经程序机制
    一、概念的神经程序机制
    二、命题的神经程序机制
    三、命题系统的神经程序机制
    第四节语言文字在意识产生存在中的作用
    一、语言文字及其与意识的关系
    二、语言文字在概念建立中的作用
    三、语言文字在意识程序启动中的作用
    四、语言文字在意识交流中的作用

    第七章人体
    第一节人体的本质
    一、人体在本质上是物质、信息与意识的统一体
    二、人体的基本特性
    三、人体与非生命和生命的区别和联系
    第二节人体物质、信息和意识的相互关系
    一、物质与信息的相互关系
    二、信息与意识的相互关系
    三、物质与意识的相互关系
    第三节人体与环境的关系
    一、人体与环境非生命的关系
    二、人体与环境生命的关系
    三、人体与人体的关系

    第二篇科学技术知识论
    第八章科学技术的本质特性
    第一节科学及其特点
    一、科学的概念
    二、科学的特点
    第二节技术及其特征
    一、什么是技术
    二、技术的特征
    第三节科学技术体及其构成要素
    一、科学技术体的概念
    二、科学技术体的构成要素
    ……
    第九章自然科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第十章科学技术的分类及其体系结构
    第十一章科学理论的构成要素与结构
    第十二章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
    第三篇科学技术方法论
    第十三章科学技术方法论概述
    第十四章科学技术的基本逻辑方法
    第十五章科学技术中的一般技术方法
    第十六章科学问题与科学假说的提出
    第十七章科学理论的逻辑展开方法
    第十八章科学假说的真理性及其检验
    第十九章物质科学技术研究方法
    第二十章信息科学技术研究方法
    第二十一章生命科学技术研究方法
    第二十二章意识科学技术研究方法
    第四篇科学技术价值论
    第二十四章科学技术价值的基本概念
    第二十五章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
    第二十六章当代科学技术发展中的社会与伦理道德问题
    第二十七章科学技术的精神内涵与人文关怀
    参考书目
查看详情
您可能感兴趣 / 更多
现代科学技术哲学
道家人格研究
杨玉辉 著
现代科学技术哲学
宗教管理学
杨玉辉 编
现代科学技术哲学
道教养生学
杨玉辉 著
现代科学技术哲学
道教人学研究
杨玉辉 著
现代科学技术哲学
现代自然辩证法原理
杨玉辉 著
现代科学技术哲学
道经故事(插图本)——宗教故事系列丛书
杨玉辉 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