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与十八世纪的文化转折:《儒林外史》研究

礼与十八世纪的文化转折:《儒林外史》研究
分享
扫描下方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右上角”+“,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朋友圈。
作者: ,
2012-09
版次: 1
ISBN: 9787108041395
定价: 48.00
装帧: 平装
开本: 16开
纸张: 胶版纸
页数: 455页
字数: 405千字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分类: 社会文化
220人买过
  •   产生于十八世纪中叶的《儒林外史》在揭示精英政治的破产、文人的生存危机、道德沦丧和价值阙失等方面,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自1803年刊行之后,这部小说声名日著,历久弥新,为文人读者提供了自我镜照和反省的很好契机。
      《儒林外史》的生命力不仅在于它以敏锐的观察和细腻的反讽笔法展现了士林的众生百态,而且在于它触及到了儒家精英社会的一些核心问题及其困境。《礼与十八世纪的文化转折:研究》以此为出发点来解读吴敬梓的《儒林外史》。作者认为,十八世纪在思想文化领域中发生了一系列根本性的转变,这些转变直接或间接地导致了儒家世界的最终解体。《儒林外史》既是这些转变的产物,也是对它们的回应。而这正是《儒林外史》的意义所在,可以用来解释它在中国思想、文化和文学史上无可取代的重要地位。   商伟,1962年出生于福建省福州市。198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两年后获硕士学位,专修魏晋南北朝隋唐文学。1988年赴哈佛大学东亚系攻读博士学位,研究领域转向元明清小说戏曲。1997年任教于哥伦比亚大学东亚系,2003年获终身教职。后任狄百瑞东亚人文讲座教授。自2011年起,执杜氏中国文化讲座教席。
      研究课题以戏曲小说为主,涉猎思想史、文化史、出版文化和阅读史等领域。著作包括:RulinwaishiandCulturalTransformationinLateImperialChina(Cambridge:HarvardAsianCenter,2003),《文人的时代及其终结:1723-1840》(孙康宜和宇文所安主编《剑桥中国文学史》下册第四章);正在写作有关《金瓶梅词话》的专著,新著《评点与图像:(红楼梦>现象及其它》即将出版。 中文版序言
    导论
    偶像破坏还是礼仪主义?
    文人小说的悖论
    自我阐释和文化密码
    二元礼与苦行礼:《儒林外史》的儒家想象
    在正史之外寻求规范秩序:重释文化转折
    在权威叙述之外寻求道德想象:重释文人小说
    全书概观

    第一部分礼与儒家世界的危机
    导言
    第一章儒家仪注,颜李学派和《儒林外史》
    泰伯礼和儒家仪注
    颜李学派:礼仪与言述
    《儒林外史》与颜李学说
    第二章泰伯祠:苦行礼与二元礼
    郭孝子:行动中的苦行圣徒
    二元礼的言述性
    日寻
    二元礼的双重结构
    苦行礼
    郭孝子的忏悔:幻灭的一刻
    第三章泰伯祠的毁坏:危机中的苦行礼
    从节孝祠到泰伯祠:王玉辉的历程
    反思苦行礼
    礼仪和象征秩序
    从坍塌的祠庙到想象的市井:精英文化的救赎?
    结语

    第二部分正史之外
    导言
    第四章历史与时间:史传之外的《儒林外史》
    超越史传
    世俗时间,世俗历史
    过去、现在与叙述的当下性
    第五章礼仪的构架:开篇与结尾
    苦行礼与时间
    最终的评判
    结语

    第三部分叙述创新与文化转折
    导言
    第六章《儒林外史》,白话小说和叙述者
    龙三的插曲
    共同话语的形成
    叙述者与共同话语
    第七章戏仿与历史的终结
    旧文本,新世界:一次误导的旅程
    谁是权勿用?
    作为叙述者的侠客
    结语

    第四部分泰伯神话及其困境:重新定义文人小说
    导言
    第八章泰伯神话与叙述问题
    泰伯崇拜:书写与行动
    泰伯神话:至德与至真
    泰伯叙述及其悖论
    第九章道德想象与自我反思
    退让
    湖心岛、戏台与祠庙
    结语
    跋《儒林外史》的诗意场域:乡愁与失落的家园
    附录《儒林外史》的作者、版本及其相关问题
    中文版后记
    参考书目
    索引
  • 内容简介:
      产生于十八世纪中叶的《儒林外史》在揭示精英政治的破产、文人的生存危机、道德沦丧和价值阙失等方面,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自1803年刊行之后,这部小说声名日著,历久弥新,为文人读者提供了自我镜照和反省的很好契机。
      《儒林外史》的生命力不仅在于它以敏锐的观察和细腻的反讽笔法展现了士林的众生百态,而且在于它触及到了儒家精英社会的一些核心问题及其困境。《礼与十八世纪的文化转折:研究》以此为出发点来解读吴敬梓的《儒林外史》。作者认为,十八世纪在思想文化领域中发生了一系列根本性的转变,这些转变直接或间接地导致了儒家世界的最终解体。《儒林外史》既是这些转变的产物,也是对它们的回应。而这正是《儒林外史》的意义所在,可以用来解释它在中国思想、文化和文学史上无可取代的重要地位。
  • 作者简介:
      商伟,1962年出生于福建省福州市。198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两年后获硕士学位,专修魏晋南北朝隋唐文学。1988年赴哈佛大学东亚系攻读博士学位,研究领域转向元明清小说戏曲。1997年任教于哥伦比亚大学东亚系,2003年获终身教职。后任狄百瑞东亚人文讲座教授。自2011年起,执杜氏中国文化讲座教席。
      研究课题以戏曲小说为主,涉猎思想史、文化史、出版文化和阅读史等领域。著作包括:RulinwaishiandCulturalTransformationinLateImperialChina(Cambridge:HarvardAsianCenter,2003),《文人的时代及其终结:1723-1840》(孙康宜和宇文所安主编《剑桥中国文学史》下册第四章);正在写作有关《金瓶梅词话》的专著,新著《评点与图像:(红楼梦>现象及其它》即将出版。
  • 目录:
    中文版序言
    导论
    偶像破坏还是礼仪主义?
    文人小说的悖论
    自我阐释和文化密码
    二元礼与苦行礼:《儒林外史》的儒家想象
    在正史之外寻求规范秩序:重释文化转折
    在权威叙述之外寻求道德想象:重释文人小说
    全书概观

    第一部分礼与儒家世界的危机
    导言
    第一章儒家仪注,颜李学派和《儒林外史》
    泰伯礼和儒家仪注
    颜李学派:礼仪与言述
    《儒林外史》与颜李学说
    第二章泰伯祠:苦行礼与二元礼
    郭孝子:行动中的苦行圣徒
    二元礼的言述性
    日寻
    二元礼的双重结构
    苦行礼
    郭孝子的忏悔:幻灭的一刻
    第三章泰伯祠的毁坏:危机中的苦行礼
    从节孝祠到泰伯祠:王玉辉的历程
    反思苦行礼
    礼仪和象征秩序
    从坍塌的祠庙到想象的市井:精英文化的救赎?
    结语

    第二部分正史之外
    导言
    第四章历史与时间:史传之外的《儒林外史》
    超越史传
    世俗时间,世俗历史
    过去、现在与叙述的当下性
    第五章礼仪的构架:开篇与结尾
    苦行礼与时间
    最终的评判
    结语

    第三部分叙述创新与文化转折
    导言
    第六章《儒林外史》,白话小说和叙述者
    龙三的插曲
    共同话语的形成
    叙述者与共同话语
    第七章戏仿与历史的终结
    旧文本,新世界:一次误导的旅程
    谁是权勿用?
    作为叙述者的侠客
    结语

    第四部分泰伯神话及其困境:重新定义文人小说
    导言
    第八章泰伯神话与叙述问题
    泰伯崇拜:书写与行动
    泰伯神话:至德与至真
    泰伯叙述及其悖论
    第九章道德想象与自我反思
    退让
    湖心岛、戏台与祠庙
    结语
    跋《儒林外史》的诗意场域:乡愁与失落的家园
    附录《儒林外史》的作者、版本及其相关问题
    中文版后记
    参考书目
    索引
查看详情
您可能感兴趣 / 更多
礼与十八世纪的文化转折:《儒林外史》研究
题写名胜:从黄鹤楼到凤凰台
商伟 著
礼与十八世纪的文化转折:《儒林外史》研究
给孩子的古文(给孩子系列12)
商伟 著
礼与十八世纪的文化转折:《儒林外史》研究
最新汉英多功能词典
商伟 李信民 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