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症状鉴别诊断学

中医症状鉴别诊断学
分享
扫描下方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右上角”+“,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朋友圈。
作者: , ,
2013-11
版次: 2
ISBN: 9787117036139
定价: 68.00
装帧: 精装
开本: 16开
纸张: 胶版纸
页数: 857页
字数: 1289千字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分类: 医药卫生
426人买过
  •   《中医症状鉴别诊断学(第2版)》是中医鉴别诊断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症状鉴别诊断”,就是运用中医的基本理论和辩证方法,对“症状”进行分析;分析同一症状在不同“证侯”中出现时的特点,以及同一症状可能在哪些证侯中出现。“症状鉴别”所讲座的内容,是具有同一主症的不同证候间的鉴别;所涉及的问题,是主症相同,证侯却不相同的鉴别问题,并非讨论不同“症状”间的鉴别,这是应当首先明确的。例如,“舌麻”这一症状,有“血虎舌麻”、“肝风舌麻”、“痰阻舌麻”等证候,同一舌麻症状,但证候却不相同,证候不同的道理是由证候产生的病因病机不同;假使进一步对证候加以研究,则还会了现,其临床“兼症”亦有不同特点。如:血虎舌麻的特点是舌淡而麻,瘘症有面白萎黄、心悸气短、脉搏细无力等;肝风舌麻的特点是舌麻而强,兼症有语言不利、或有卒仆、脉弦而细数等;痰阻舌订的特点是舌麻而苔厚腻,兼症有头眩、脉滑等。
      临床鉴别时,不同证候就无法进行鉴别。因此,分析以该症状为主症的病因病机时,一定要结合与主症同时存在的“兼症”,共同综合进行考虑,不可孤立地去分析症状和病机。因为没有兼症的存在,也就无法认识主症,如同事物若与其周围事物割断了联系,就无法进行比较一样,这就谈不上鉴别。中医症状鉴别诊断学,正是总结了同一主症在不同证候中出现时的规律,提示了它产生的病因病机,特别是从外部表象(兼症)示人以要点,更方便于临床医生以掌握。这种主症相同的证候间的鉴别规律,就是中医症状鉴别诊断学的鲜明特点。 总论
    一、症状的概念和意义
    二、症状与病机的关系
    三、症状与病、证的关系
    四、症状与治疗的关系
    五、症状鉴别诊断之作用
    六、症状鉴别诊断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各论
    一、内科症状
    (一)全身症状
    1恶风
    2恶寒
    3畏寒
    4寒战
    5身热肢寒
    6恶寒发热
    7寒热往来
    8但热不寒
    9壮热
    10低热
    11潮热
    12五心烦热
    13无汗
    14战汗
    15自汗
    16盗汗
    17绝汗
    18黄汗
    19汗出偏沮
    20头汗
    21心胸汗出
    22手足汗出
    23腋汗
    24身重
    25身痛
    26骨痛
    27身振摇
    28筋惕肉*
    29瘫痪
    30半身不遂
    ……
  • 内容简介:
      《中医症状鉴别诊断学(第2版)》是中医鉴别诊断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症状鉴别诊断”,就是运用中医的基本理论和辩证方法,对“症状”进行分析;分析同一症状在不同“证侯”中出现时的特点,以及同一症状可能在哪些证侯中出现。“症状鉴别”所讲座的内容,是具有同一主症的不同证候间的鉴别;所涉及的问题,是主症相同,证侯却不相同的鉴别问题,并非讨论不同“症状”间的鉴别,这是应当首先明确的。例如,“舌麻”这一症状,有“血虎舌麻”、“肝风舌麻”、“痰阻舌麻”等证候,同一舌麻症状,但证候却不相同,证候不同的道理是由证候产生的病因病机不同;假使进一步对证候加以研究,则还会了现,其临床“兼症”亦有不同特点。如:血虎舌麻的特点是舌淡而麻,瘘症有面白萎黄、心悸气短、脉搏细无力等;肝风舌麻的特点是舌麻而强,兼症有语言不利、或有卒仆、脉弦而细数等;痰阻舌订的特点是舌麻而苔厚腻,兼症有头眩、脉滑等。
      临床鉴别时,不同证候就无法进行鉴别。因此,分析以该症状为主症的病因病机时,一定要结合与主症同时存在的“兼症”,共同综合进行考虑,不可孤立地去分析症状和病机。因为没有兼症的存在,也就无法认识主症,如同事物若与其周围事物割断了联系,就无法进行比较一样,这就谈不上鉴别。中医症状鉴别诊断学,正是总结了同一主症在不同证候中出现时的规律,提示了它产生的病因病机,特别是从外部表象(兼症)示人以要点,更方便于临床医生以掌握。这种主症相同的证候间的鉴别规律,就是中医症状鉴别诊断学的鲜明特点。
  • 目录:
    总论
    一、症状的概念和意义
    二、症状与病机的关系
    三、症状与病、证的关系
    四、症状与治疗的关系
    五、症状鉴别诊断之作用
    六、症状鉴别诊断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各论
    一、内科症状
    (一)全身症状
    1恶风
    2恶寒
    3畏寒
    4寒战
    5身热肢寒
    6恶寒发热
    7寒热往来
    8但热不寒
    9壮热
    10低热
    11潮热
    12五心烦热
    13无汗
    14战汗
    15自汗
    16盗汗
    17绝汗
    18黄汗
    19汗出偏沮
    20头汗
    21心胸汗出
    22手足汗出
    23腋汗
    24身重
    25身痛
    26骨痛
    27身振摇
    28筋惕肉*
    29瘫痪
    30半身不遂
    ……
查看详情
您可能感兴趣 / 更多
中医症状鉴别诊断学
当代名老中医典型医案集(第二辑):内科分册
姚乃礼、王思成、徐春波 编
中医症状鉴别诊断学
全国著名中医经验集丛书·谢海洲中医杂病证治心法
姚乃礼 编
中医症状鉴别诊断学
古今名医临证精华
姚乃礼 编
中医症状鉴别诊断学
中医证候鉴别诊断学(第二版)
姚乃礼 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