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视域中意识形态批判及其功能研究

马克思主义视域中意识形态批判及其功能研究
分享
扫描下方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右上角”+“,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朋友圈。
作者:
2016-06
版次: 1
ISBN: 9787516177426
定价: 75.00
装帧: 平装
开本: 16开
纸张: 胶版纸
页数: 323页
字数: 350千字
分类: 政治
12人买过
  •   “批判性”和“功能性”是马克思主义视域中意识形态理论研究不容忽视的两个重要维度。《马克思主义视域中意识形态批判及其功能研究》立足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基本理论,按照历史与逻辑的线条,对意识形态理论实现从“幻象批判”向“功能建构”转变的过程予以研究,系统考察和阐释了意识形态功能建构和发挥的向度,全面探讨和分析了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功能性价值发挥的现实境遇、基本原则以及具体路径,这对新时期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史小宁,甘肃泾川人,法学博士,现为西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研究。在《江西社会科学》《南京师范大学学报》《甘肃社会科学》《广西社会科学》《内蒙古大学学报》等学术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出版著作2部。
    导论
    第一章 概念梳理:一个充满争议的意识形态
    第一节 意识形态概念的历史镜像和本质定位
    一 “幻象说”和对各种偏见的批判
    二 从“观念的科学”到“危险的政治情绪”
    三 “意识形态”否定意义的政治指向
    四 意识形态、权力和统治之间复杂关系的全面呈现
    五 总体意识形态概念的社会学倾向及其危害
    六 意识形态概念的本质定位
    第二节 意识形态概念的诸种形式及其关系
    一 特定的意识形态和总体的意识形态
    二 意识形态的科学性与科学的意识形态性
    三 一元的意识形态与多元的意识形态
    四 资本主义意识形态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五 政党意识形态与国家意识形态
    第二章 视域变迁:意识形态批判的现实转向
    第一节 马克思对意识形态幻象批判的向度
    一 哲学批判:意识形态与“虚假的意识”
    二 经济学批判:经济学视域中的意识形态
    三 资本主义政治社会批判:意识形态与“政治上层建筑”
    第二节 第二国际意识形态批判立场的分歧
    一 弗兰茨。梅林的意识形态批判理论
    二 保尔.拉法格的意识形态批判理论
    三 普列汉诺夫的意识形态批判理论
    第三节 列宁对意识形态批判的现实转向
    一 列宁对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批判
    二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无产阶级革命的思想武器
    三 意识形态功能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确立
    第三章 幻象透视:意识形态批判的理论嬗变
    第一节 物化意识形态批判与意识形态领导权
    一 物化、总体性与阶级意识
    二 市民社会与意识形态领导权
    第二节 意识形态批判贬义性传统的“回归”与发展
    一 欺骗与操纵:大众文化意识形态批判
    二 技术与统治:科学技术意识形态批判
    第三节 结构主义意识形态批判的功能论
    一 “认识论的断裂”:意识形态与科学的对立
    二 对意识形态社会功能的结构性表述
    第四章 功能建构:意识形态功能发挥的向度
    第一节 意识形态的经济功能:作为非正式制度的意识形态
    一 意识形态的起源与制度性功能
    二 制度变迁中意识形态的经济功能
    第二节 意识形态的政治功能:意识形态的政治导向
    一 作为“阶级社会维护意识”的意识形态
    二 意识形态政治功能的具体分析
    第三节 意识形态的文化功能:大众传播时代的文化霸权
    一 意识形态问题在文化场域的凸显
    二 意识形态文化功能诠释的理论形态
    三 对意识形态文化功能的系统审视
    第四节 意识形态的生态功能:对全球性生态危机的回应
    一 生态危机与生态意识形态的形成
    二 生态化的意识形态:一种马克思主义的解释
    三 意识形态生态功能的价值取向
    第五章 价值强化: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功能的实现
    第一节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功能实现的当代境遇
    一 对当代西方意识形态的批判性考察
    二 当代社会转型对意识形态功能的影响
    第二节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功能实现的基本原则
    一 坚持马克思主义一元化指导的原则
    二 坚持意识形态的党性原则
    三 坚持意识形态的整体性原则
    第三节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功能实现的路径思考
    一 加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
    二 坚持科学的意识形态批判
    三 拓展主流意识形态的内容
    四 优化主流意识形态的环境
    五 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
    六 构筑意识形态建设的网络平台
    结语 社会发展需要一种批判性的意识形态
    参考文献
    后记
  • 内容简介:
      “批判性”和“功能性”是马克思主义视域中意识形态理论研究不容忽视的两个重要维度。《马克思主义视域中意识形态批判及其功能研究》立足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基本理论,按照历史与逻辑的线条,对意识形态理论实现从“幻象批判”向“功能建构”转变的过程予以研究,系统考察和阐释了意识形态功能建构和发挥的向度,全面探讨和分析了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功能性价值发挥的现实境遇、基本原则以及具体路径,这对新时期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 作者简介:
      史小宁,甘肃泾川人,法学博士,现为西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研究。在《江西社会科学》《南京师范大学学报》《甘肃社会科学》《广西社会科学》《内蒙古大学学报》等学术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出版著作2部。
  • 目录:
    导论
    第一章 概念梳理:一个充满争议的意识形态
    第一节 意识形态概念的历史镜像和本质定位
    一 “幻象说”和对各种偏见的批判
    二 从“观念的科学”到“危险的政治情绪”
    三 “意识形态”否定意义的政治指向
    四 意识形态、权力和统治之间复杂关系的全面呈现
    五 总体意识形态概念的社会学倾向及其危害
    六 意识形态概念的本质定位
    第二节 意识形态概念的诸种形式及其关系
    一 特定的意识形态和总体的意识形态
    二 意识形态的科学性与科学的意识形态性
    三 一元的意识形态与多元的意识形态
    四 资本主义意识形态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五 政党意识形态与国家意识形态
    第二章 视域变迁:意识形态批判的现实转向
    第一节 马克思对意识形态幻象批判的向度
    一 哲学批判:意识形态与“虚假的意识”
    二 经济学批判:经济学视域中的意识形态
    三 资本主义政治社会批判:意识形态与“政治上层建筑”
    第二节 第二国际意识形态批判立场的分歧
    一 弗兰茨。梅林的意识形态批判理论
    二 保尔.拉法格的意识形态批判理论
    三 普列汉诺夫的意识形态批判理论
    第三节 列宁对意识形态批判的现实转向
    一 列宁对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批判
    二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无产阶级革命的思想武器
    三 意识形态功能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确立
    第三章 幻象透视:意识形态批判的理论嬗变
    第一节 物化意识形态批判与意识形态领导权
    一 物化、总体性与阶级意识
    二 市民社会与意识形态领导权
    第二节 意识形态批判贬义性传统的“回归”与发展
    一 欺骗与操纵:大众文化意识形态批判
    二 技术与统治:科学技术意识形态批判
    第三节 结构主义意识形态批判的功能论
    一 “认识论的断裂”:意识形态与科学的对立
    二 对意识形态社会功能的结构性表述
    第四章 功能建构:意识形态功能发挥的向度
    第一节 意识形态的经济功能:作为非正式制度的意识形态
    一 意识形态的起源与制度性功能
    二 制度变迁中意识形态的经济功能
    第二节 意识形态的政治功能:意识形态的政治导向
    一 作为“阶级社会维护意识”的意识形态
    二 意识形态政治功能的具体分析
    第三节 意识形态的文化功能:大众传播时代的文化霸权
    一 意识形态问题在文化场域的凸显
    二 意识形态文化功能诠释的理论形态
    三 对意识形态文化功能的系统审视
    第四节 意识形态的生态功能:对全球性生态危机的回应
    一 生态危机与生态意识形态的形成
    二 生态化的意识形态:一种马克思主义的解释
    三 意识形态生态功能的价值取向
    第五章 价值强化: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功能的实现
    第一节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功能实现的当代境遇
    一 对当代西方意识形态的批判性考察
    二 当代社会转型对意识形态功能的影响
    第二节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功能实现的基本原则
    一 坚持马克思主义一元化指导的原则
    二 坚持意识形态的党性原则
    三 坚持意识形态的整体性原则
    第三节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功能实现的路径思考
    一 加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
    二 坚持科学的意识形态批判
    三 拓展主流意识形态的内容
    四 优化主流意识形态的环境
    五 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
    六 构筑意识形态建设的网络平台
    结语 社会发展需要一种批判性的意识形态
    参考文献
    后记
查看详情
相关图书 / 更多
马克思主义视域中意识形态批判及其功能研究
马克思的女儿
奥·巴·沃罗比耶娃
马克思主义视域中意识形态批判及其功能研究
马克思生活美学研究
陈欣
马克思主义视域中意识形态批判及其功能研究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修订本)
鲁献慧 主编
马克思主义视域中意识形态批判及其功能研究
马克思生态社会主义
(日)斋藤幸平
马克思主义视域中意识形态批判及其功能研究
马克思日常生活批判思想研究
张雪敏
马克思主义视域中意识形态批判及其功能研究
马克思恩格斯意识形态思想及其中国化研究
戴亮 著
马克思主义视域中意识形态批判及其功能研究
马克思对资本逻辑的批判及其现实意义
韩淑梅
马克思主义视域中意识形态批判及其功能研究
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视域下的中国道路
王婧
马克思主义视域中意识形态批判及其功能研究
马克思的正义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林进平 著
马克思主义视域中意识形态批判及其功能研究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十讲
颜旭 高宁 唐梓翔 著
马克思主义视域中意识形态批判及其功能研究
马克思主义视域下的信息文明研究
王水兴|责编:梁剑琴
马克思主义视域中意识形态批判及其功能研究
马克思人类学哲学与当代世界探索
苗启明主编
您可能感兴趣 /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