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史学思想史.第3卷

马克思主义史学思想史.第3卷
分享
扫描下方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右上角”+“,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朋友圈。
作者: , ,
2015-12
版次: 1
ISBN: 9787516165850
定价: 138.00
装帧: 平装
开本: 16开
纸张: 胶版纸
页数: 402页
字数: 398千字
分类: 政治
16人买过
  •   《马克思主义史学思想史(第3卷)(精)》一书是《马克思丰义史学思想史》6卷本的第3卷,主要内容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思想的形成和发展(1949年前)。作者从中国社会历史进程和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思想史的实际出发,探求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发展的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作者在阐述马克思主义史学思想在中国的传播发展时,重视分析中共早期领导人李大钊、瞿秋白、蔡和森、李达等对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建设的贡献。这一部分,还专门分析了毛泽东的历史观,毛泽东的中国历史研究等。
      彭卫,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院。从事秦汉史和史学理论研究。出版学术专著10部,发表论文80余篇。

      杨艳秋,1971年生,四川彭县人。历史学博士。史学理论与史学史专业,研究方向为中国史学史、明清史。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亚牛所研究员、硕士生导师。

      于沛,1944年生于天津。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原所长。1992年起领取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1996年被评为中国社会科学院中青年有突出贡献专家,中央马工程重点课题“史学概论”“世界现代史”首席专家。研究方向是史学理论暨史学史。近年出版专著有《史学思潮和社会思潮》《历史认识概论》《当代中国世界历史学研究》《经济全球化和文化》等,在《中国社会科学》《历史研究》《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报刊上发表文章百余篇。
    第一章 近代化进程中的中国史学——传统史学的转型和新史学的发展
    第一节 史学变革与西方史学理论的最初传播
    一 传统史学的变革
    二 西方史学理论的最初传播
    第二节 二十世纪初的“新史学”思潮
    一 “史界革命”
    二 梁启超“新史学”的理论体系
    三 二十世纪初新史学的共同趋向
    第三节 流派纷呈的史学界
    一 西方思潮的涌入
    二 史学流派与趋势
    第二章 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的奠基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学说的早期译介与唯物史观在中国的早期传播
    一 马克思主义学说传入中国
    二 唯物史观的早期传播
    第二节 李大钊——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的奠基者
    一 李大钊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阐释及对唯物史观史学意义的认识
    二 李大钊对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体系的构建
    三 李大钊的史学实践--运用唯物史观对中国历史的研究
    第三节 瞿秋白、蔡和森、李达对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建设的贡献
    一 瞿秋白对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建设的贡献
    二 蔡和森对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贡献
    三 李达《现代社会学》在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奠基中的作用
    四 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史学思想的基本特征
    第三章 1928-1937年: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思想的成长
    第一节 郭沫若对中国古代社会的研究和早期史学观念
    一 对古代中国社会的解读模式
    二 郭沫若的早期历史观念
    第二节 “亚细亚生产方式”的讨论
    一 概念的提出
    二 对“亚细亚生产方式”的讨论
    第三节 奴隶社会、“商业资本主义社会”和“前资本主义社会”的争论
    一 关于奴隶社会的讨论
    二 几个重大的历史理论问题
    三 关于“商业资本主义”和“前资本主义”
    第四节 早期马克思主义史学思想的背景和脉络
    一 中国社会史论战的复杂背景
    二 论战对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史学思想的影响
    第四章 1937-1949年: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思想的发展
    第一节 历史分期讨论的深化
    一 殷商社会的性质
    二 西周的社会性质
    三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迁
    第二节 批判与论辩
    二 对秋泽修二侵华史观的批判
    二 对胡适实验主义历史观的批评
    三 关于“民族”概念和“中华民族”问题的讨论
    四 批判“战国策”派
    五 批判复古倾向
    第三节 中国通史的编纂
    一 吕振羽《简明中国通史》及其历史观
    二 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及其历史观
    三 翦伯赞《中国史纲》及其历史观
    第四节 侯外庐对中国历史发展道路的探索及其史学观念
    一 侯外庐对中国历史发展道路的探索
    二 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侯外庐的史学思想
    第五节 翦伯赞对马克思主义历史理论的研究
    一 历史研究的理论
    二 历史认识的客观性和主观性
    三 历史学的价值
    四 历史规律
    五 历史的关联性
    六 阶级和阶级分析
    七 传统史学
    八 史料
    九 历史知识的普及
    第六节 毛泽东的历史观
    一 毛泽东早年对历史的认识
    二 毛泽东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初步形成
    三 两个核心与六个原则:毛泽东历史观的发展和走向成熟
    四 毛泽东的中国历史研究
    结语 理论的壮阔与研究的意境
    附录 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发展大事记(1898-1949)
    主要参考文献
    索引
    后记
  • 内容简介:
      《马克思主义史学思想史(第3卷)(精)》一书是《马克思丰义史学思想史》6卷本的第3卷,主要内容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思想的形成和发展(1949年前)。作者从中国社会历史进程和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思想史的实际出发,探求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发展的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作者在阐述马克思主义史学思想在中国的传播发展时,重视分析中共早期领导人李大钊、瞿秋白、蔡和森、李达等对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建设的贡献。这一部分,还专门分析了毛泽东的历史观,毛泽东的中国历史研究等。
  • 作者简介:
      彭卫,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院。从事秦汉史和史学理论研究。出版学术专著10部,发表论文80余篇。

      杨艳秋,1971年生,四川彭县人。历史学博士。史学理论与史学史专业,研究方向为中国史学史、明清史。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亚牛所研究员、硕士生导师。

      于沛,1944年生于天津。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原所长。1992年起领取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1996年被评为中国社会科学院中青年有突出贡献专家,中央马工程重点课题“史学概论”“世界现代史”首席专家。研究方向是史学理论暨史学史。近年出版专著有《史学思潮和社会思潮》《历史认识概论》《当代中国世界历史学研究》《经济全球化和文化》等,在《中国社会科学》《历史研究》《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报刊上发表文章百余篇。
  • 目录:
    第一章 近代化进程中的中国史学——传统史学的转型和新史学的发展
    第一节 史学变革与西方史学理论的最初传播
    一 传统史学的变革
    二 西方史学理论的最初传播
    第二节 二十世纪初的“新史学”思潮
    一 “史界革命”
    二 梁启超“新史学”的理论体系
    三 二十世纪初新史学的共同趋向
    第三节 流派纷呈的史学界
    一 西方思潮的涌入
    二 史学流派与趋势
    第二章 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的奠基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学说的早期译介与唯物史观在中国的早期传播
    一 马克思主义学说传入中国
    二 唯物史观的早期传播
    第二节 李大钊——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的奠基者
    一 李大钊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阐释及对唯物史观史学意义的认识
    二 李大钊对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体系的构建
    三 李大钊的史学实践--运用唯物史观对中国历史的研究
    第三节 瞿秋白、蔡和森、李达对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建设的贡献
    一 瞿秋白对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建设的贡献
    二 蔡和森对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贡献
    三 李达《现代社会学》在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奠基中的作用
    四 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史学思想的基本特征
    第三章 1928-1937年: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思想的成长
    第一节 郭沫若对中国古代社会的研究和早期史学观念
    一 对古代中国社会的解读模式
    二 郭沫若的早期历史观念
    第二节 “亚细亚生产方式”的讨论
    一 概念的提出
    二 对“亚细亚生产方式”的讨论
    第三节 奴隶社会、“商业资本主义社会”和“前资本主义社会”的争论
    一 关于奴隶社会的讨论
    二 几个重大的历史理论问题
    三 关于“商业资本主义”和“前资本主义”
    第四节 早期马克思主义史学思想的背景和脉络
    一 中国社会史论战的复杂背景
    二 论战对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史学思想的影响
    第四章 1937-1949年: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思想的发展
    第一节 历史分期讨论的深化
    一 殷商社会的性质
    二 西周的社会性质
    三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迁
    第二节 批判与论辩
    二 对秋泽修二侵华史观的批判
    二 对胡适实验主义历史观的批评
    三 关于“民族”概念和“中华民族”问题的讨论
    四 批判“战国策”派
    五 批判复古倾向
    第三节 中国通史的编纂
    一 吕振羽《简明中国通史》及其历史观
    二 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及其历史观
    三 翦伯赞《中国史纲》及其历史观
    第四节 侯外庐对中国历史发展道路的探索及其史学观念
    一 侯外庐对中国历史发展道路的探索
    二 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侯外庐的史学思想
    第五节 翦伯赞对马克思主义历史理论的研究
    一 历史研究的理论
    二 历史认识的客观性和主观性
    三 历史学的价值
    四 历史规律
    五 历史的关联性
    六 阶级和阶级分析
    七 传统史学
    八 史料
    九 历史知识的普及
    第六节 毛泽东的历史观
    一 毛泽东早年对历史的认识
    二 毛泽东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初步形成
    三 两个核心与六个原则:毛泽东历史观的发展和走向成熟
    四 毛泽东的中国历史研究
    结语 理论的壮阔与研究的意境
    附录 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发展大事记(1898-1949)
    主要参考文献
    索引
    后记
查看详情
相关图书 / 更多
马克思主义史学思想史.第3卷
马克思的女儿
奥·巴·沃罗比耶娃
马克思主义史学思想史.第3卷
马克思生活美学研究
陈欣
马克思主义史学思想史.第3卷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修订本)
鲁献慧 主编
马克思主义史学思想史.第3卷
马克思生态社会主义
(日)斋藤幸平
马克思主义史学思想史.第3卷
马克思日常生活批判思想研究
张雪敏
马克思主义史学思想史.第3卷
马克思恩格斯意识形态思想及其中国化研究
戴亮 著
马克思主义史学思想史.第3卷
马克思对资本逻辑的批判及其现实意义
韩淑梅
马克思主义史学思想史.第3卷
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视域下的中国道路
王婧
马克思主义史学思想史.第3卷
马克思的正义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林进平 著
马克思主义史学思想史.第3卷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十讲
颜旭 高宁 唐梓翔 著
马克思主义史学思想史.第3卷
马克思主义视域下的信息文明研究
王水兴|责编:梁剑琴
马克思主义史学思想史.第3卷
马克思人类学哲学与当代世界探索
苗启明主编
您可能感兴趣 /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