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法学教育的“系统集成”改革

中国法学教育的“系统集成”改革
分享
扫描下方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右上角”+“,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朋友圈。
作者:
2016-07
版次: 1
ISBN: 9787208138544
定价: 48.00
装帧: 平装
开本: 16开
纸张: 胶版纸
页数: 257页
字数: 254千字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分类: 法律
2人买过
  •    《中国法学教育的“系统集成”改革》聚焦于当前中国法学教育中的问题、挑战和突破口,认为法学教育和法律职业的衔接需要更为合理地分配资源,以法学教育考核的实效化为切入点,应当把法学院高级法律职业教育的入口作为甄选法律适才适性者的起点,让法学院承担起一般性胜任力的培养,并相应地享有实际的资格评估权力,最终建立起学科教育、一般职业教育、定向职前教育与司法考试的环节衔接。    杨力,上海交通大学凯原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副院长、企业法务研究中心主任、司法大数据分析研究中心主任,《国际商事法务评论》主编。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国家CSR智库首批专家、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当选“上海市优秀中青年法学家”、“上海市曙光学者”、“上海市社科新人”等。曾经在最高人民法院、中国政法大学、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美国杜克大学等机构工作研修、访问或博士后出站,多次受邀在中国大陆、新加坡、美国、英国、俄罗斯、日本、中国香港和中国台湾等地的学术、实务机构或国际研讨会中演讲、专题发言、点评或主持。已在《法学研究》、《中国法学》、《中国社会科学评价》等刊物发表论文100余篇,相当数量论文被《新华文摘》等三大刊全文转载。 法科院校的“系统集成”改革何以可能(自序)

    第一章 中国法学教育的问题、挑战和改革突破口
    第一节 两大传统的核心问题
    一、粗放扩张与质量滑跌的逆向性
    二、法科教育体制设计的承载之困
    第二节 法治中国建设提出新的挑战
    一、以“人本”为中心的改革新范式
    二、“认知偏差”和“体制缺陷”的辅正
    三、谋求国际化的涉外法科人才培育
    第三节 法科院校的布局及软实力之弊
    一、缺乏“比较优势”的法科院校布局
    二、作为体制内标杆的法科院校
    三、承袭传统与新秀崛起的法学院速写
    第四节 下一轮法学教育改革的关键
    一、寻找深水区改革的可选项
    二、以法律职业导向为改革突破口
    三、“法律职业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的区别
    四、回应三个典型的质疑

    第二章 以职业主义为导向的法学教育论证与命题
    第一节 法律职业与法学教育之间的共性分歧
    一、欧美文献的两大阵营
    二、亚太拉美研究的三条进路
    三、“朗代尔的疑问”与法学教育的共性分歧
    第二节 法学教育技术性与公共性的两难困境
    一、“技术性”导向的法学教育质疑
    二、“公共性”的法学教育路线误区
    第三节 法学教育的“自反性现代化”思路
    一、两难困境背后简单的现代性
    二、走出困境的自反性现代化
    第四节 职业与社会契约理论在法学教育领域
    一、系统环境:功能分化的维度
    二、“共变”的其他子系统
    第五节 当下中国法律职业教育的若干命题
    一、“职业胜任力”的低层化波及效应舢
    二、法律人才培养忽略的“机会成本
    三、“学科为壑”的大学单一培养建制加
    四、多元化的“改革可选项”亟待整理
    五、“建制化”培养涉外型的法律人才

    第三章 法律家一流的卓越胜任力结构
    第一节 法律职业教育何以转向胜任力目标
    一、现代职业角色认知的偏顿
    二、什么是“胜任力结构”
    三、胜任力结构转向的优越性
    第二节 法律职业的九项胜任力特征
    一、个人效能(personal effectiveness)
    二、认知能力(cognitive ability)
    三、过程执行(working with process)
    四、人际影响(interpersonal influence)
    ……
    第四章 法律家培养与法律职业准入制度的耦合
    第五章 法律家培养与一流综合性大学的基石
    第六章 “三三制”:法学教育改革模式的可选项
    第七章 国际化法律人才培养的蓝图和路线
    附录一 职业主义导向的法律专题特别讲义范例
    附录二 职业主义导向的真实案例深度研讨范例
  • 内容简介:
       《中国法学教育的“系统集成”改革》聚焦于当前中国法学教育中的问题、挑战和突破口,认为法学教育和法律职业的衔接需要更为合理地分配资源,以法学教育考核的实效化为切入点,应当把法学院高级法律职业教育的入口作为甄选法律适才适性者的起点,让法学院承担起一般性胜任力的培养,并相应地享有实际的资格评估权力,最终建立起学科教育、一般职业教育、定向职前教育与司法考试的环节衔接。
  • 作者简介:
       杨力,上海交通大学凯原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副院长、企业法务研究中心主任、司法大数据分析研究中心主任,《国际商事法务评论》主编。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国家CSR智库首批专家、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当选“上海市优秀中青年法学家”、“上海市曙光学者”、“上海市社科新人”等。曾经在最高人民法院、中国政法大学、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美国杜克大学等机构工作研修、访问或博士后出站,多次受邀在中国大陆、新加坡、美国、英国、俄罗斯、日本、中国香港和中国台湾等地的学术、实务机构或国际研讨会中演讲、专题发言、点评或主持。已在《法学研究》、《中国法学》、《中国社会科学评价》等刊物发表论文100余篇,相当数量论文被《新华文摘》等三大刊全文转载。
  • 目录:
    法科院校的“系统集成”改革何以可能(自序)

    第一章 中国法学教育的问题、挑战和改革突破口
    第一节 两大传统的核心问题
    一、粗放扩张与质量滑跌的逆向性
    二、法科教育体制设计的承载之困
    第二节 法治中国建设提出新的挑战
    一、以“人本”为中心的改革新范式
    二、“认知偏差”和“体制缺陷”的辅正
    三、谋求国际化的涉外法科人才培育
    第三节 法科院校的布局及软实力之弊
    一、缺乏“比较优势”的法科院校布局
    二、作为体制内标杆的法科院校
    三、承袭传统与新秀崛起的法学院速写
    第四节 下一轮法学教育改革的关键
    一、寻找深水区改革的可选项
    二、以法律职业导向为改革突破口
    三、“法律职业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的区别
    四、回应三个典型的质疑

    第二章 以职业主义为导向的法学教育论证与命题
    第一节 法律职业与法学教育之间的共性分歧
    一、欧美文献的两大阵营
    二、亚太拉美研究的三条进路
    三、“朗代尔的疑问”与法学教育的共性分歧
    第二节 法学教育技术性与公共性的两难困境
    一、“技术性”导向的法学教育质疑
    二、“公共性”的法学教育路线误区
    第三节 法学教育的“自反性现代化”思路
    一、两难困境背后简单的现代性
    二、走出困境的自反性现代化
    第四节 职业与社会契约理论在法学教育领域
    一、系统环境:功能分化的维度
    二、“共变”的其他子系统
    第五节 当下中国法律职业教育的若干命题
    一、“职业胜任力”的低层化波及效应舢
    二、法律人才培养忽略的“机会成本
    三、“学科为壑”的大学单一培养建制加
    四、多元化的“改革可选项”亟待整理
    五、“建制化”培养涉外型的法律人才

    第三章 法律家一流的卓越胜任力结构
    第一节 法律职业教育何以转向胜任力目标
    一、现代职业角色认知的偏顿
    二、什么是“胜任力结构”
    三、胜任力结构转向的优越性
    第二节 法律职业的九项胜任力特征
    一、个人效能(personal effectiveness)
    二、认知能力(cognitive ability)
    三、过程执行(working with process)
    四、人际影响(interpersonal influence)
    ……
    第四章 法律家培养与法律职业准入制度的耦合
    第五章 法律家培养与一流综合性大学的基石
    第六章 “三三制”:法学教育改革模式的可选项
    第七章 国际化法律人才培养的蓝图和路线
    附录一 职业主义导向的法律专题特别讲义范例
    附录二 职业主义导向的真实案例深度研讨范例
查看详情
系列丛书 / 更多
中国法学教育的“系统集成”改革
王船山哲学研究
刘梁剑 著
中国法学教育的“系统集成”改革
社会的力量:城市社区治理中的志愿组织
罗峰 著
中国法学教育的“系统集成”改革
民主的要义
陈尧 著
中国法学教育的“系统集成”改革
科学与政治之间
张勇安 著
中国法学教育的“系统集成”改革
战略资源政治与中国的应对策略
于宏源 著
中国法学教育的“系统集成”改革
庄子哲学的精神
陈赟 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