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戏剧史图鉴

中国戏剧史图鉴
分享
扫描下方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右上角”+“,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朋友圈。
作者: ,
2003-01
版次: 1
ISBN: 9787103013120
定价: 280.00
装帧: 精装
开本: 16开
纸张: 胶版纸
页数: 298页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英语
分类: 艺术
25人买过
  • 中国戏剧(戏曲)艺术是中国各民族共同创造的,具有独特的形成与风格的艺术品种,它一向植根于广大群众之中,也祀神、自娱的习俗有着密切的联系,充分体现着中华民族传统的中和之美的观念。自12世纪形成比较完整的戏曲艺术形态,已历时九百年。它不仅属于世界上古老的戏剧文化,而且至今充满着青春的活力,进发着时代的光彩。
    中国戏曲以歌舞、优戏和说唱艺术为主,吸收其他表演技艺综合衍变而成。“以歌舞演故事”是它的基本艺术特征。戏曲,有它自身成长的历程,秦、汉以来的歌舞、角抵、优戏和集演“百戏”的传统习俗,唐代的宴乐、庙会以及宋代的瓦舍勾栏,促成歌舞、说唱与各种表演技艺的竞争、交流与融合,孕育着戏曲艺术的诞生。汉代的《东海黄公》、唐代的《踏摇娘》到宋杂剧与金院本,体现着演化形成戏曲艺术的轨迹。南戏和北杂剧,标志着中国南北两大戏曲体制的成熟,开创了元代杂剧创作的盛世。南北戏曲文化的交流,把明清传奇创作推进到了一个新的高峰,带来了高腔与昆腔的繁荣发展。民间花部乱弹诸调的蓬勃兴起,又迎来了清代以来梆子、皮黄等地方戏竞争发展的新局面。京剧艺术的成熟,使戏曲艺术又跨入了一个新的纪元。如今有三百多个戏曲剧种活跃在祖国大地和广大民众中。 前言
    戏曲的起源与形成(公元前——公元12世纪)
    歌舞·百戏
    角抵·角抵戏
    优·优戏·参军戏
    歌舞·歌舞戏
    说唱艺术与戏曲
    寺庙演出与与舍勾栏
    宋杂剧与金院本
    南戏与北杂剧(公元12世纪——公元15世纪)
    南戏
    北杂剧
    明清传奇与杂剧(公元14世纪——公元18世纪)
    声腔与演出
    作家与作品
    花部乱弹及其他(公元18世纪——公元19世纪)
    弦索腔系
    梆子腔系
    乱弹腔系
    吹拨腔系
    皮黄腔系
    少数民族戏曲
    京剧
    民间小戏
    后记
    索引
  • 内容简介:
    中国戏剧(戏曲)艺术是中国各民族共同创造的,具有独特的形成与风格的艺术品种,它一向植根于广大群众之中,也祀神、自娱的习俗有着密切的联系,充分体现着中华民族传统的中和之美的观念。自12世纪形成比较完整的戏曲艺术形态,已历时九百年。它不仅属于世界上古老的戏剧文化,而且至今充满着青春的活力,进发着时代的光彩。
    中国戏曲以歌舞、优戏和说唱艺术为主,吸收其他表演技艺综合衍变而成。“以歌舞演故事”是它的基本艺术特征。戏曲,有它自身成长的历程,秦、汉以来的歌舞、角抵、优戏和集演“百戏”的传统习俗,唐代的宴乐、庙会以及宋代的瓦舍勾栏,促成歌舞、说唱与各种表演技艺的竞争、交流与融合,孕育着戏曲艺术的诞生。汉代的《东海黄公》、唐代的《踏摇娘》到宋杂剧与金院本,体现着演化形成戏曲艺术的轨迹。南戏和北杂剧,标志着中国南北两大戏曲体制的成熟,开创了元代杂剧创作的盛世。南北戏曲文化的交流,把明清传奇创作推进到了一个新的高峰,带来了高腔与昆腔的繁荣发展。民间花部乱弹诸调的蓬勃兴起,又迎来了清代以来梆子、皮黄等地方戏竞争发展的新局面。京剧艺术的成熟,使戏曲艺术又跨入了一个新的纪元。如今有三百多个戏曲剧种活跃在祖国大地和广大民众中。
  • 目录:
    前言
    戏曲的起源与形成(公元前——公元12世纪)
    歌舞·百戏
    角抵·角抵戏
    优·优戏·参军戏
    歌舞·歌舞戏
    说唱艺术与戏曲
    寺庙演出与与舍勾栏
    宋杂剧与金院本
    南戏与北杂剧(公元12世纪——公元15世纪)
    南戏
    北杂剧
    明清传奇与杂剧(公元14世纪——公元18世纪)
    声腔与演出
    作家与作品
    花部乱弹及其他(公元18世纪——公元19世纪)
    弦索腔系
    梆子腔系
    乱弹腔系
    吹拨腔系
    皮黄腔系
    少数民族戏曲
    京剧
    民间小戏
    后记
    索引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