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古佛教文学研究

中古佛教文学研究
分享
扫描下方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右上角”+“,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朋友圈。
作者: ,
2014-06
版次: 1
ISBN: 9787510081385
定价: 80.00
装帧: 平装
开本: 16开
纸张: 胶版纸
页数: 430页
字数: 420千字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分类: 宗教
30人买过
  •   《中古文学研究:中古佛教文学研究》共分为十一章,主要内容包括:佛教的发展与晋宋思想文化的特质;佛教哲学与晋宋山水文学;齐梁文人的佛教活动及其佛学思想;齐梁文人崇佛诗歌之创作;诗歌声律与佛教;梁陈宫体文学与佛教等。   范子烨,1964年5月生于黑龙江省嫩江县;1994年于陕西师范大学文学研究所获博士学位;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文学系教授,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诗歌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中华文学史料学会理事,中国《文选》学会理事,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主要研究领域为魏晋南北朝文学,曾出版《悠然望南山——文化视域中的陶渊明》等学术著作四部,发表学术论文一百余篇。
      
      普慧,本名张弘,生于陕北黄河岸边,长于塞上古城榆林、神木。欧盟ERAsMus项目学者。现为四川大学中国俗文化研究所教授。1979年起,先后求学于陕西师范大学榆林专修科、西南师范学院、东北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山东大学、四川大学、南开大学等校,获文艺学硕士学位,中国古代文学博士学位,中国古典文献学和中国宗教思想史博士后证书。主要研究领域:汉语佛教文学研究、中国宗教思想史、中外文化交流史。在《文学评论》《文艺研究》《世界宗教研究》《文学遗产》《学术月刊》《文史哲》《佛学研究》《复旦学报》《社会科学战线》《江海学刊》《人文杂志》,以及境外《国际自然与社会科学杂志》(加拿大)、《人文科学研究》(韩国)等刊发表学术论文近百篇。出版论著有《中国佛教文学研究》(主编)、《南朝佛教与文学》、《白居易与佛教》等。 导论

    第一章佛教的发展与晋宋思想文化的特质
    第一节南下、过江高僧对东晋文化的影响
    第二节刘宋帝王与文人的佛教活动
    第三节文人参与的佛学讨论及刘宋学术文化重“义理”的特质

    第二章佛教哲学与晋宋山水文学
    第一节山水审美的产生与宗教的联姻
    第二节般若学与山水文学
    第三节净土思想与山水文学
    第四节涅槃学与山水文学

    第三章齐梁文人的佛教活动及其佛学思想
    第一节齐梁文人的佛教实践活动
    一、接交名僧
    二、盛办法会
    三、实践戒律
    第二节齐梁文人的佛学思想
    一、佛教神不灭论
    二、二谛义与法身义
    三、夷夏之辨与佛道之争
    四、三教并用与三教归一

    第四章齐梁文人崇佛诗歌之创作
    第一节引佛语入诗歌
    一、禅
    二、梵
    三、慧
    四、尘、六尘
    五、法
    六、净
    第二节表现佛教“空”义的诗歌
    第三节游写佛寺的诗歌

    第五章诗歌声律与佛教
    第一节诗歌声律的发生与发展
    第二节汉语反切及声韵对佛教梵语、梵呗的借鉴
    第三节诗歌四声说的形成与佛经转读、佛教悉昙

    第六章梁陈宫体文学与佛教
    第一节“宫体”之释名及南朝浮艳文风
    第二节天竺生殖文化与佛典艳事
    第三节中土传统的生殖文化与晋宋齐梁的浮艳之风
    第四节宫体文学中的色欲空相
    第五节陈代宫体作家与佛教

    第七章佛教与五朝叙事小说及“世说体”、史传文学
    第一节小说的叙事性结构与佛教
    第二节佛教故事、譬喻对志怪小说的影响
    一、人生观和道德观
    二、时空观
    三、情节、叙述人
    四、奇特的想象
    第三节佛教与“世说体”及史传文学

    第八章南朝文论思想与佛教
    第一节佛教禅智论与东晋南朝的审美虚静说
    一、虚静说的提出
    二、慧远的禅智论
    三、慧远禅智论对审美虚静说的升华
    四、宗炳对审美虚静说的贡献
    五、刘勰对审美虚静说的贡献
    第二节《文心雕龙》的成书及其与佛教成实学
    一、《文心雕龙》成书时间考证
    二、刘勰向沈约献书时间考证
    三、刘勰与沈约之关系
    四、刘勰直接献书于沈约之因
    五、《文心雕龙》与佛教因明学
    六、《文心雕龙》与佛教咸实学
    七、《文心雕龙》与《成实论》之关系

    第九章佛教与汉魏六朝文学
    第一节佛教的传入与佛典的翻译
    一、佛教的传入与中国人对佛教的接受
    二、佛典翻译的兴起与翻译的标准
    第二节佛教对文人思想观念的影响
    一、佛教的时空观与立体思维
    二、佛教的人生观:空、幻、梦、苦
    三、佛教的死亡观:无常、涅槃、轮回
    第三节佛教与文学活动
    一、文人崇佛文学
    二、佛教与文学集团
    三、佛教与文学流派

    第十章佛典文学及其影响下的本土文学变化
    第一节佛教元典文学
    第二节佛典翻译概况
    第三节汉译佛典文学
    第四节佛典汉译对中国文学的影响

    第十一章禅宗六祖惠能与文学
    第一节惠能与其碑铭的三位文人作者王维、柳宗元、刘禹锡
    一、王维的第一碑
    二、柳宗元、刘禹锡的第二、第三碑
    第二节禅宗六祖名讳小考

    附录一两汉上郡龟兹属国及其文化遗存考臆
    附录二释“普慧”
    主要参考文献
    主要人名索引
    后记
  • 内容简介:
      《中古文学研究:中古佛教文学研究》共分为十一章,主要内容包括:佛教的发展与晋宋思想文化的特质;佛教哲学与晋宋山水文学;齐梁文人的佛教活动及其佛学思想;齐梁文人崇佛诗歌之创作;诗歌声律与佛教;梁陈宫体文学与佛教等。
  • 作者简介:
      范子烨,1964年5月生于黑龙江省嫩江县;1994年于陕西师范大学文学研究所获博士学位;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文学系教授,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诗歌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中华文学史料学会理事,中国《文选》学会理事,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主要研究领域为魏晋南北朝文学,曾出版《悠然望南山——文化视域中的陶渊明》等学术著作四部,发表学术论文一百余篇。
      
      普慧,本名张弘,生于陕北黄河岸边,长于塞上古城榆林、神木。欧盟ERAsMus项目学者。现为四川大学中国俗文化研究所教授。1979年起,先后求学于陕西师范大学榆林专修科、西南师范学院、东北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山东大学、四川大学、南开大学等校,获文艺学硕士学位,中国古代文学博士学位,中国古典文献学和中国宗教思想史博士后证书。主要研究领域:汉语佛教文学研究、中国宗教思想史、中外文化交流史。在《文学评论》《文艺研究》《世界宗教研究》《文学遗产》《学术月刊》《文史哲》《佛学研究》《复旦学报》《社会科学战线》《江海学刊》《人文杂志》,以及境外《国际自然与社会科学杂志》(加拿大)、《人文科学研究》(韩国)等刊发表学术论文近百篇。出版论著有《中国佛教文学研究》(主编)、《南朝佛教与文学》、《白居易与佛教》等。
  • 目录:
    导论

    第一章佛教的发展与晋宋思想文化的特质
    第一节南下、过江高僧对东晋文化的影响
    第二节刘宋帝王与文人的佛教活动
    第三节文人参与的佛学讨论及刘宋学术文化重“义理”的特质

    第二章佛教哲学与晋宋山水文学
    第一节山水审美的产生与宗教的联姻
    第二节般若学与山水文学
    第三节净土思想与山水文学
    第四节涅槃学与山水文学

    第三章齐梁文人的佛教活动及其佛学思想
    第一节齐梁文人的佛教实践活动
    一、接交名僧
    二、盛办法会
    三、实践戒律
    第二节齐梁文人的佛学思想
    一、佛教神不灭论
    二、二谛义与法身义
    三、夷夏之辨与佛道之争
    四、三教并用与三教归一

    第四章齐梁文人崇佛诗歌之创作
    第一节引佛语入诗歌
    一、禅
    二、梵
    三、慧
    四、尘、六尘
    五、法
    六、净
    第二节表现佛教“空”义的诗歌
    第三节游写佛寺的诗歌

    第五章诗歌声律与佛教
    第一节诗歌声律的发生与发展
    第二节汉语反切及声韵对佛教梵语、梵呗的借鉴
    第三节诗歌四声说的形成与佛经转读、佛教悉昙

    第六章梁陈宫体文学与佛教
    第一节“宫体”之释名及南朝浮艳文风
    第二节天竺生殖文化与佛典艳事
    第三节中土传统的生殖文化与晋宋齐梁的浮艳之风
    第四节宫体文学中的色欲空相
    第五节陈代宫体作家与佛教

    第七章佛教与五朝叙事小说及“世说体”、史传文学
    第一节小说的叙事性结构与佛教
    第二节佛教故事、譬喻对志怪小说的影响
    一、人生观和道德观
    二、时空观
    三、情节、叙述人
    四、奇特的想象
    第三节佛教与“世说体”及史传文学

    第八章南朝文论思想与佛教
    第一节佛教禅智论与东晋南朝的审美虚静说
    一、虚静说的提出
    二、慧远的禅智论
    三、慧远禅智论对审美虚静说的升华
    四、宗炳对审美虚静说的贡献
    五、刘勰对审美虚静说的贡献
    第二节《文心雕龙》的成书及其与佛教成实学
    一、《文心雕龙》成书时间考证
    二、刘勰向沈约献书时间考证
    三、刘勰与沈约之关系
    四、刘勰直接献书于沈约之因
    五、《文心雕龙》与佛教因明学
    六、《文心雕龙》与佛教咸实学
    七、《文心雕龙》与《成实论》之关系

    第九章佛教与汉魏六朝文学
    第一节佛教的传入与佛典的翻译
    一、佛教的传入与中国人对佛教的接受
    二、佛典翻译的兴起与翻译的标准
    第二节佛教对文人思想观念的影响
    一、佛教的时空观与立体思维
    二、佛教的人生观:空、幻、梦、苦
    三、佛教的死亡观:无常、涅槃、轮回
    第三节佛教与文学活动
    一、文人崇佛文学
    二、佛教与文学集团
    三、佛教与文学流派

    第十章佛典文学及其影响下的本土文学变化
    第一节佛教元典文学
    第二节佛典翻译概况
    第三节汉译佛典文学
    第四节佛典汉译对中国文学的影响

    第十一章禅宗六祖惠能与文学
    第一节惠能与其碑铭的三位文人作者王维、柳宗元、刘禹锡
    一、王维的第一碑
    二、柳宗元、刘禹锡的第二、第三碑
    第二节禅宗六祖名讳小考

    附录一两汉上郡龟兹属国及其文化遗存考臆
    附录二释“普慧”
    主要参考文献
    主要人名索引
    后记
查看详情
系列丛书 / 更多
中古佛教文学研究
中古文学研究:中古作家年谱汇考辑要(卷一)
范子烨 编
中古佛教文学研究
中古作家年譜彙考輯要(卷二)
范子烨 编
中古佛教文学研究
中古文学研究:中古作家年谱汇考辑要(卷三)
范子烨 编
中古佛教文学研究
文选版本研究
傅刚 著;范子烨 编
中古佛教文学研究
中古文学地理研究
胡阿祥 著;范子烨 编
中古佛教文学研究
中古文学研究:东晋南朝谢氏文学集团研究
丁福林 著;范子烨 编
中古佛教文学研究
魏晋风度的传神写照:世说新语研究
范子烨 著
中古佛教文学研究
中古诗歌语言研究
王云路 著;范子烨 编
中古佛教文学研究
文选诗研究
胡大雷 著;范子烨 编
中古佛教文学研究
门阀士族与文学总集
刘跃进 著;范子烨 编
相关图书 / 更多
中古佛教文学研究
中古中国的女性与社会
夏炎 主编
中古佛教文学研究
中古阳声韵韵尾在现代汉语方言中的读音类型
张燕芬
中古佛教文学研究
中古汉语状态形容词研究
余忠
中古佛教文学研究
中古文学散论
马晓坤
中古佛教文学研究
中古律部汉译佛经词汇研究
丁庆刚
中古佛教文学研究
中古般若与美学历程
赵建军
中古佛教文学研究
中古中国视觉文化与物质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 编
中古佛教文学研究
中古探微:伊沛霞中国史研究(修订版)
美)伊沛霞 著 姚平 张聪 程晓文 易素梅 段晓琳 编
中古佛教文学研究
中古中国研究(第四卷)
余欣 主编
中古佛教文学研究
中古丧葬模式与礼仪空间(全二册)
李梅田 著
中古佛教文学研究
中古文学研究丛稿
张亚新
中古佛教文学研究
中古的社邑与信仰
刘淑芬 著
您可能感兴趣 / 更多
中古佛教文学研究
乾隆书心经
普慧 编
中古佛教文学研究
吴昌硕书心经
普慧 编
中古佛教文学研究
傅山书心经
普慧 编
中古佛教文学研究
欧阳询书心经
普慧 编
中古佛教文学研究
董其昌书心经
普慧 编
中古佛教文学研究
苏轼书心经
普慧 编
中古佛教文学研究
文徵明书心经
普慧 编
中古佛教文学研究
赵孟頫书心经
普慧 编
中古佛教文学研究
于右任书心经
普慧 编
中古佛教文学研究
张旭书心经
普慧 编
中古佛教文学研究
中国佛教文学研究(繁体版)
普慧 编
中古佛教文学研究
南朝佛教与文学
普慧 著